承载配件、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403445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承载配件、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承载配件、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婴儿承载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 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当大人带着婴童出门散步逛街时,婴儿车为一种经常使用的婴儿承载装置,现有 的婴儿车的主要架构包含一具有车轮的支撑架组、一座椅、一背靠以及一推杆,婴儿可乘坐 于座椅上并由大人握住推杆来推动婴儿车移动。由于坊间的婴儿车的座椅都是硬质材料,当婴童坐卧在座椅上太久就会感到十分 不舒适而开始哭闹。此外,坊间的婴儿车的座椅有设计为前向以及后向者,借由背靠前后摆向使乘坐 座椅的婴童可以在背靠向前摆向时,让座椅及应童视觉朝后向去,借以让婴童可以面向照 料者以产生安全感,然而,这样的设计仍然让婴童距离照料者过于遥远,而无法达成安抚的 效果。有鉴于此,目前的需求为一种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让婴童能更舒适地坐卧的多 功能婴儿承载装置,并且利用新式的组装方法,使婴童能够在面对照料者的座向下更靠近 照料者。

发明内容本发明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可以拆卸式组装 于婴儿承载装置上,以供婴童舒适的坐卧环境。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其借由承载配件的组装可供不同的 使用状态,以更切合使用者的需求。此外,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承载配件于婴儿承载装置上的方法,其 借由简便、快速的步骤将承载配件组装于婴儿承载装置上。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一支撑架、组接于该支撑架上的座椅 组件、组接于该支撑架的推杆、设有背靠架的背靠组件、及一承载配件。其中,该背靠架可相 对于该座椅组件介于不同倾斜角度转动,该承载配件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且该承载 配件以可拆卸式固定于该推杆或该背靠架上,或者以可拆卸式同时固定于该推杆及该背靠
1 ο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该承载配件包括一辅助支撑架、及一容置件本体,其中,该 容置件本体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且该承载配件的相对侧可分别以可拆卸式固定于该 背靠架及该推杆。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组装承载配件于婴儿承载装置上的方法,该方 法包括将该背靠架转动至一向前倾斜的位置、及组接该承载配件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之 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两相对侧分别以可拆卸式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固定。
当婴儿坐卧在承载配件中,相对于坐卧在座椅上会感到比较舒适,即使婴儿不想 坐卧在承载配件中,只要将承载配件拆下即可,使用上十分有弹性,故能改善现有的缺失。承接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其中,包括一支撑架;一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组接于该支撑架;一背靠组件,其中该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该背靠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介于 不同倾斜角度转动;一推杆,该推杆组接于该支撑架;以及一承载配件,该承载配件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其中该承载配件可拆卸式固 定于该推杆或该背靠架上、或者可拆卸式同时固定于该推杆以及该背靠架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中,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 一背靠架及一推杆,且该承载配件包括一辅助支撑架;及一容置件本体,该容置件本体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相对侧可分别以可拆卸式固定于该背靠架及该推杆。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装承载配件于婴儿承载装置上的方法,其中,该婴儿承载装 置包括一背靠架及一推杆,而该方法包括将该背靠架转动至一向前倾斜的位置;及组接该承载配件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之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两相对侧分别以可 拆卸式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固定。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绘示背靠架、背靠调整机构、及座椅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与固定座的组接分解图。图4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与固定座的侧剖面图。图5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及设置于婴儿承载装置 上的承载配件的立体图。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与固定座的组接分解图。图7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与固定座的侧剖面图。图8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及设置于婴儿承载装 置上的承载配件的立体图。婴儿承载装置100支撑架102
前脚架102A后脚架102B
座椅组件104背靠组件106
推杆108横杆111
铰链114车轮116
吊杆118前座椅板122
座椅管1 后座椅板1
5
紧固件126背靠调整机构132定位构件134弹簧件138碟盘142内凹表面144径向定位槽148铆接件152辅助支撑架158、180
横管158A
容置槽160开孔162
第一端部164第二端部166
卡合孔168弹性片170、188
卡合柱172U88A睡箱174
容置件本体174A、190A
内部空间175遮蔽件176
端部 177、178
钮扣 177AU78A
第一架体181横管181A
延伸管181B第二架体182
端部 183、184
穿孔 185、186、187
座椅件190侧壁 191U91A
底部192脚部穿洞193
端部194钮扣 196、19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100的立体图。婴儿承载 装置100包括一支撑架102、一座椅组件104、一背靠组件106、及一推杆108。支撑架102 包含一前脚架102A、一后脚架102B、一对铰链114、及数个车轮116。前脚架102A的左、右 侧顶端及后脚架102B的左、右侧顶端分别透过铰链114连接至推杆108的二侧。各铰链 114内设有可将支撑架102与推杆108扣锁与释锁的机构(图中未示)。当使用者欲将铰 链114释锁时,支撑架102与推杆108便可相对地转动使支撑架102的前脚架102A及后脚 架102B进行折叠。至于车轮116,其分别组装于前脚架102A、后脚架102B的底端。座椅组件104包含一座椅架123 (参照图2、、前座椅板122、以及后座椅板124。依 据一实施例,座椅架123可固定于前座椅板122及后座椅板124的下方。前座椅板122的 前侧缘设有一紧固件126,透过紧固件1 可将前座椅板122的前端连接至前脚架102A上 所设置的一横杆111。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前座椅板122与后座椅板IM可相互固定。依 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后座椅板124亦可相对于前座椅板122转动,以便后座椅板IM的收
背靠架1
卡合构件136 沟槽140
抵触凸缘146 长槽150 固定座156合。此外,支撑架102亦包含分别组接于各铰链114的吊杆118。前座椅板122的左、右两 侧缘分别借由铆接件或其类似构件所界定的枢轴组接至各吊杆118。当婴儿承载装置100 被折叠时,吊杆118可移动并连带动座椅组件104的收合,以便减低婴儿承载装置100的体 积。如图1所示,背靠组件106可包括一大约呈U字形状的背靠架128。背靠架1 的 左、右侧底端分别与一背靠调整机构132组接,使得背靠架1 可介于不同倾斜角度相对于 座椅组件104调整。尤其,背靠架1 可调整至向后倾斜的位置(图中未示),或向前倾斜 的位置(如图1所示)。当背靠架128向后倾斜时,背靠架128与前座椅板122可形成一 供婴儿向前乘坐的前向乘坐空间。反而,当背靠架128向前倾斜时,背靠架1 与后座椅板 124可形成一供婴儿向后乘坐的后向乘坐空间(如图1所示)。图2为绘示背靠架128、背靠调整机构132、及座椅组件104的组装示意图。背靠 调整机构132可包括一定位构件134、及设置于背靠架1 底端的卡合构件136及弹簧件 138。依据一实施例,定位构件134可一体形成。定位构件134设有可接纳并固定至座椅架 123的沟槽140、及自沟槽140大约垂直延伸的碟盘142。其中,沟槽140位于碟盘142的一 侧,碟盘142在沟槽140的相对侧则具有一内凹表面144。内凹表面144的下缘形成有抵触 凸缘146,使得内凹表面144及抵触凸缘146局部界定一可供背靠架1 的底端组接的容纳 空间。抵触凸缘146可为部分圆形,且包括数个设于不同角度的径向定位槽148。径向定位 槽148的形状可接受背靠架1 上设有的卡合构件136插入,以致背靠架128能卡合于不 同倾斜角度。如图2所示,背靠架1 的底端可设有长槽150。借由铆接件152穿过长槽150及 内凹表面144的一穿孔(未示),可将背靠架1 连接于定位构件134上。弹簧件138为 设置于背靠架128的底端内,其中弹簧件138的一端与铆接件152相接,弹簧件138的另一 端则与背靠架1 底端的内部表面相接。借此,背靠架1 可绕铆接件152所构成的枢轴 相对于座椅组件104转动,借以调整背靠架128的倾斜角度。此外,借由铆接件152于长槽 150中的滑动式连接,背靠架1 亦可沿其长轴方向X位移,以使其卡合构件136脱离或借 由弹簧件138的弹力作用卡合于任一径向定位槽148中。另外,当婴儿承载装置100折叠收合时,亦可借由一移离机构IM促使背靠架1 的卡合构件136脱离径向定位槽148,让背靠架128随后可沿折叠的施力方向自动倾斜。请继续参照图1,推杆108可为大约U字形状的管件。推杆108的左、右两侧可分 别设有一固定座156。依据此实施例,各固定座156可沿推杆108上、下平行滑动,以调整固 定座156在推杆108上相对于背靠架1 的位置。例如,固定座156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 第二位置位移,其中当固定座156被锁定于第一位置时位于离背靠架1 较近的位置,当固 定座156被锁定于第二位置时则位于离背靠架1 较远的位置,然而,若为了制作成本考量 与设计便利考量,固定座亦可固定地设于推杆108的恰当位置,使其虽不能够于该推杆108 上移动,但却有较佳的支撑性以及能有效降低生产和设计成本。当婴儿承载装置100上需 组装一额外的承载配件(如图5所示的睡箱174)时,辅助支撑架158可移离地与一固定座 156组接,以定位辅助支撑架158于座椅组件104的上方。借由辅助支撑架158与背靠架 128所提供的辅助支撑,可将承载配件设置于座椅组件104的上方,其中辅助支撑架158的 结构可视承载配件的设计而定。
图3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158与固定座156的组接分 解图,其中辅助支撑架158例如可适于组接图5所示的睡箱174。各固定座156的一侧凹设 有一容置槽160,二个固定座156的容置槽160彼此相对,而固定座156的另一侧上另设有 一开孔162,且开孔162与容置槽160相连通。依据此实施例,辅助支撑架158可包含一横 管158A。横管158A具有一第一端部164及一相对于第一端部164的第二端部166,且第一 端部164及第二端部166可分别装入容置槽160中。第一端部164及第二端部166的表面 各设有一穿孔168,且第一端部164的内部及第二端部166的内部各组接有一弹性片170。 弹性片170为一呈对折的金属片,且弹性片170的一侧端上凸设有一卡合柱172。当弹性片 170组装于横管158A后,各弹性片170的卡合柱172皆伸出于穿孔168。图4为绘示辅助支撑架158与固定座156借由弹性片170相组接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请同时参照图3及图4,随辅助支撑架158的第一端部164及第二端部166分别插入各 固定座156的容置槽160时,设置于第一端部164及第二端部166内的弹性片170的卡合 柱172将被容置槽160的侧壁挤压。当第一端部164及第二端部166上伸出的卡合柱172 到达固定座156的开孔162的位置时,弹性片170的弹力作用将促使卡合柱172同时卡合 于辅助支撑架158的穿孔168以及固定座156的开孔162,并伸出于开孔162而暴露于固定 座156之外。借此,可锁定辅助支撑架158于固定座156上。若要将辅助支撑架158由固定座156拆卸下来,只需按压卡合柱172以使得卡合 柱172朝容置槽160内的方向移动,当卡合柱172依此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卡合柱172便 可脱离固定座156的开孔162,此时辅助支撑架158便可由固定座156上拆卸下来。图5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100的示意图,其 中承载配件例如为睡箱174。睡箱174包括一容置件本体174A及辅助支撑架158。依据一 实施例,容置件本体174A主要可由套布或其类似软性材质组成,以便睡箱174的组装与拆 卸。依据其它实施例,容置件本体174A亦可由硬型材料组成(例如塑胶)。容置件本体174A 含有一可供婴儿乘坐及/或躺平的内部空间175、及可遮蔽内部空间175的遮盖件176。遮 盖件176遮蔽内部空间175后可由拉链、钮扣等类似紧固构件与内部空间175的开口缘接 合。容置件本体174A的一端部177可与辅助支撑架158相接,容置件本体174A在端部177 相对侧的另一端部178则可与向前倾斜的背靠架1 相接。因此,睡箱174可设置于推杆 108与背靠架1 之间,并借由辅助支撑架158与背靠架1 支撑于座椅组件的上方。请同时参照图3及图5,睡箱174的组装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骤步骤SlOl 将辅助支撑架158插入容置件本体174A的端部177,其中端部177上 可设有一钮扣177A ;步骤S102 将钮扣177A扣合,以阻止容置件本体174A的端部177相对于辅助支 撑架158滑动;步骤S103 调整固定座156相对于背靠架128的位置,并借由弹性片170的作用 将辅助支撑架158与固定座156相固定;步骤S104 将容置件本体174A的端部178套上背靠架128,使容置件本体174A被 张开于辅助支撑架158与背靠架1 之间;及步骤S105 容置件本体174A的端部178具有另一钮扣178A,将钮扣178A扣合,以 阻止容置件本体174A的端部178相对于背靠架1 滑动。借此,可完成睡箱174在婴儿承载装置100上的组装。若使用者不需使用睡箱174,其拆卸之步骤如下首先解开端部178的钮扣178A 以将端部178从背靠架1 上抽离,接着按压弹性片170之卡合柱172以将辅助支撑架158 从固定座156上抽离,便可将容置件本体174A加以折叠,以便减少其收合的体积。当然,亦 可将容置件本体174A从横管158A上抽离以分别收纳。综上所述,借由背靠架1 及推杆108上所设置的固定座156,本发明的婴儿承载 装置100可另组装一承载配件,使得婴儿承载装置100的使用可切合使用者的需求而更具 便利性。虽然前述实施例的承载配件是以睡箱174为例,本发明的婴儿承载装置100亦可 设置其它婴儿承载配件。图6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支撑架180与固定座156的组接 分解图,其中辅助支撑架180可用于组装不同于前述睡箱174的承载配件(例如图8所示的 座椅件190)。辅助支撑架180包括可互相组接或拆卸的第一架体181及第二架体182。第 一架体181可设有一横管181A以及二个延伸管181B,其中横管181A两相对侧的端部183 及184的表面皆开设有穿孔185,延伸管181B则为互相平行并交叉地连接于横管181A的同 一侧,且延伸管181B的末端表面亦设有穿孔186。第二架体182呈大约U形曲管,其内直径 大于延伸管181B末端的外直径,且第二架体182的左右二侧表面亦开设有穿孔187。各延 伸管181B内可设有一弹性片188,其中弹性片188亦可由对折的金属片构成,且弹性片188 的一侧端上凸设有一卡合柱188A。此外,横管181A的端部183及184内侧亦可设有弹性片 170,其中各弹性片170的卡合柱172为穿设于穿孔185。图7为绘示第一架体181及第二架体182组接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当第二架体 182套上第一架体181的延伸管181B时,弹性片188的卡合柱188A可同时卡合于延伸管 181B的穿孔186与第二架体182的穿孔187,以将第一架体181及第二架体182相固定。若 要拆卸辅助支撑架180,只需按压卡合柱188A以使得卡合柱188A朝第二架体182之内侧 移动,当卡合柱188A依此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卡合柱188A便可脱离第二架体182的穿孔 187,此时第二架体182可由第一架体181拆卸下来。继续参照图6,辅助支撑架180可同于前述实施例的辅助支撑架158,借由弹性片 170与固定座156相组装。亦即,弹性片170可设置于横管181A的端部183及184内,且弹 性片170的卡合柱172皆伸出于横管181A的穿孔185。随横管181A的端部183、184分别 插入至各固定座156的容置槽160内时,弹性片170的卡合柱172将被容置槽160的侧壁 挤压。当端部183、184上伸出的卡合柱172到达开孔162的位置时,弹性片170的弹力作 用将促使卡合柱172同时卡合于横管181A的穿孔185以及固定座156的开孔162,并伸出 于开孔162而暴露于固定座156之外。借此,可锁定辅助支撑架180于固定座156上。图8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有承载配件的婴儿承载装置100的示意图, 其中承载配件例如为座椅件190。座椅件190包括一容置件本体190A及辅助支撑架180。 依据一实施例,容置件本体190A可由套布或其类似软性材质组成,以便座椅件190的组装 及拆卸。容置件本体190A可包括数个侧壁191及一底部192,其中侧壁191围绕座椅件190 的乘坐空间,且底部192开设有二个脚部穿洞193。因此,当婴儿坐于座椅件190时,婴儿的 双脚可穿过脚部穿洞193并踩踏于前座椅板122或后座椅板IM上。容置件本体190A的 一端部194可与辅助支撑架180的横管181A相套接,容置件本体190A在端部194相对侧
9的侧壁191A可与向前倾斜的背靠架1 相套接,辅助支撑架180的延伸管181B及第二架 体182则可沿侧壁191的周围延伸。因此,座椅件190可设置于推杆108与背靠架1 之 间,并借由辅助支撑架180与背靠架1 支撑。请同时参照图6及图8,座椅件190的组装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骤步骤S201 首先将第二架体182插入容置件本体190A内;步骤S202 将延伸管181B插入第二架体182的开口中,并以弹性片188将延伸管 181B及第二架体182相互固定。步骤S203 将容置件本体190A的端部194包覆住横管18IA后,将端部194所设 置的钮扣196扣紧以阻止端部194相对于横管181A滑动;步骤S204 调整固定座156相对于背靠架128的位置,并借由弹性片170将横管 181A与固定座156相互固定;步骤S205 将容置件本体190A在其相对于端部194的侧壁191A套接背靠架128, 使容置件本体190A被张开于辅助支撑架180与背靠架1 之间;及步骤S206 将侧壁191A所设置的钮扣197扣合,以阻止容置件本体190A的侧壁 191A相对于背靠架1 滑动。借此,可完成座椅件190在婴儿承载装置100上的组装。若使用者不需使用座椅件190,其拆卸之步骤如下首先解开侧壁191A的钮扣197 以将侧壁191A从背靠架1 上抽离,接着按压弹性片170之卡合柱172以将横管181A从 固定座156上抽离,最后解开端部194上之钮扣196,便可将容置件本体190A从辅助支撑架 180上抽离。随后,可将容置件本体190A加以折叠,以便减少其收合的体积。视承载配件的大小,使用者可借由调整背靠架128的倾斜角度及/或固定座156 在推杆108上的位置来控制容置空间大小,可将不同类型的承载配件设置于婴儿承载装置 100上。如此一来,当婴儿坐卧在承载配件中,相对于坐卧在前座椅板122或后座椅板IM 上会感到比较舒适,即使婴儿不想坐卧在承载配件中,只要将承载配件拆下即可,使用上十 分有弹性。此外,本发明可使用软性或其类似材料制成承载配件,因此当承载配件不使用时 可加以折叠,使得承载配件的收合相当方便。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 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 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 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一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组接于该支撑架;一背靠组件,其中该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该背靠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介于不同 倾斜角度转动;一推杆,该推杆组接于该支撑架;以及一承载配件,该承载配件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其中该承载配件可拆卸式固定于 该推杆或该背靠架上、或者可拆卸式同时固定于该推杆以及该背靠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载配件包括一辅助支撑架及 一容置件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容置件本体的一侧可套接该背靠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推杆上设有数个固定座,该辅助 支撑架可插入至该数个固定座所设置的容置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容置件本体在该背靠架的相对 侧可套接该辅助支撑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支撑架包括一U形架体,其 中该U形架体朝该背靠架侧延伸,使该容置件本体在该背靠架和该辅助支撑架之间能套设 于该U形架体上。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容置件本体以 布料或其类似软性材质组成。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承载配件与 该背靠架相固定时,该背靠架处于前向倾斜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载配件为睡 箱或座椅件。
10.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婴儿承载装置 是婴儿车。
11.一种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特征在于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背靠 架及一推杆,且该承载配件包括一辅助支撑架;及一容置件本体,该容置件本体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相对侧可分别以可拆卸式固定于该背靠架及该推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支撑 架可与该推杆以可拆卸式相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特征在于该容置件本 体以布料或其类似软性材质组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特征在于该容置件本 体的一侧可与该背靠架套接,其相对侧可与该辅助支撑架套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承载配件,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支撑架包括一 U形架体,其中该U形架体在该辅助支撑架固定于该推杆上时为朝该背靠架侧延 伸,使该容置件本体在该背靠架和该辅助支撑架之间能套设于该U形架体上。
16.一种组装承载配件于婴儿承载装置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 一背靠架及一推杆,而该方法包括将该背靠架转动至一向前倾斜的位置;及组接该承载配件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之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两相对侧分别以可拆卸 式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固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承载配件包括一辅助支撑架及一容置 件本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组接该承载配件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 之间的步骤包括将该容置件本体套接该辅助支撑架;将该辅助支撑架固定于该推杆;及将该容置件本体的一侧与该背靠架相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支撑架包括一U形架体,当该辅助 支撑架固定于该推杆后,该U形架体朝该背靠架侧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包括支撑架、组接于该支撑架上的座椅组件、组接于该支撑架的推杆、设有背靠架的背靠组件、及承载配件。其中,该承载配件设有可供承载婴儿的空间,且该承载配件的相对侧分别以可拆卸式固定于该推杆及该背靠架上。依据一实施例,该承载配件可包括辅助支撑架、及容置件本体。此外,本发明亦提供一种组装该承载配件于婴儿承载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该背靠架转动至一向前倾斜的位置、及组接该承载配件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之间,其中该承载配件的两相对侧分别以可拆卸式与该背靠架与该推杆固定。本发明可以拆卸式组装于婴儿承载装置上,以供婴童舒适的坐卧环境。
文档编号B62B7/04GK102107673SQ20091026264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叶亦庭, 易泽华 申请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