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777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叠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接头,特别涉及一种陆行交通工具上的折叠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已经非常流行了,人们已经有了许多折叠接头装置,能够将车身前、后 端进行折叠,或者将车把竖管、座管等进行伸縮折叠。但是其中一些接头的稳固性不太好, 并且一般接头均位于头管之上,所以折叠之后车身的高度縮减有限,未能将车身折叠到尽 量小的尺寸。再者这些折叠接头只能调整到一般使用状态或折叠角度,而不能根据用户的 需求调整至一些中间状态并固定,不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群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随意调整角度,夹持稳定性好、易于
操作,折叠后能较之前大大节省空间、同时易于厂家制造、成本较低的折叠接头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接头装置,所述折叠接头设置于陆行车辆上,
包括接头所连接的被连接体下段及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固定套及铰轴套,所述
铰轴套设置于固定套内,所述固定套固定于被连接体下段,所述铰轴套固定连接于被连接
体上段,所述固定套一端有开口 ,所述开口设置偏心快锁连接。 所述固定套分为扣合的上盖及底座,所述上盖与底座的另一端为铰接。 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易于用户操作,本折叠接头装置
的铰轴套位置低于车架头管的上端面,因而前端折叠后可跨过头管放到较低的位置,从而
节约了空间,并且,由于在铰轴套外侧、底座及上盖设置有齿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调整车把手或座椅的位置及倾斜角度,例如,在上坡、下坡或山地地形中,可以调节车把的
倾斜度或高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位于自行车前端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位于自行车前端合拢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位于自行车后端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合拢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的限位环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的固定套一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折叠接头做进一步详细说明。[0016] 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头管16焊接于车架2,前叉17上端可转动地设置 于头管16内,车把与竖管1连接,竖管1下端连接着一铰接机构。具体为,该竖管1下端为 U型臂,具有两个臂101、102,两臂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该铰接机构。 该铰接机构具有底座10、上盖6及铰轴套7。该底座10下侧设置有通孔,螺丝9 穿过该通孔将底座10下侧与前叉17固定,该底座10上端具有圆环结构,该圆环结构位于 头管16上侧并且同轴心,螺丝12穿过该圆环结构并将其与头管连接,该圆环结构与头管16 同轴可转动。或者,底座10固定于与前叉刚性连接的部件。该底座IO上侧设置有弧形槽, 弧形槽用来安置铰轴套7。铰轴套7为圆柱形结构,其两侧面均设置有三个螺纹孔,铰轴套 7与竖管i的u型臂之间用6个螺丝紧固在一起。上盖6与底座10之间, 一端用铰轴14铰 接,另一端用一偏心快锁联接。上盖6内侧也有弧形槽,底座10与上盖6的弧形槽共同将 铰轴套7包围固定。底座上侧及上盖内侧的圆弧半径与铰轴套圆弧半径相当。该偏心快锁 包括快锁手抦3,芯轴18,衬垫4,螺杆5,螺母8。该芯轴18将螺杆5 —端与手抦3连接,螺 杆5另一端穿过上盖6的孔及底座10上对应的通孔后,被螺母8旋紧固定,该衬垫4设置 于螺杆5上端与手抦3尾端之间。 在臂101、102与铰轴套7之间设置限位环13,以防止可转动车把的突然前冲。如 图7,该限位环13为圆环形结构,其圆环内径与铰轴套7外径相当,该限位环13套于铰轴套 7上,该限位环13外围设置有凸头131,该凸头111与限位环13外围设置有弧形凹槽132。 凹槽132可以与铰轴14端部配合钩住,在二者结合处,凹槽132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铰 轴14的半径,这样,车把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车子在行使状态下,快锁机构把铰轴套7锁紧在底座10与上盖6之间,当打开快 锁机构时,竖管1与铰轴套7 —起相对于底座10可转动,以此可调整车把与车座位之间的 间距,并且,在储存车时,还可以折叠车把及竖管1到车身的一侧,从而节约了空间。上述竖 管1的U型臂高度应保证,在向后转动的过程中,可以跨过头管16,具体说就是,铰轴套7的 轴心到U型臂根部的距离大于铰轴套7的轴心到螺丝12端部的距离,该铰轴套轴心的水平 高度低于头管上端面的水平高度,所述接头位于所述头管前端。这样,在折叠状态下,竖管 1的高度将会低于头管16的高度,进一步縮减了折叠后整车的高度,非常便于存放。 另外,还可以在铰轴套7外围表面设置齿槽,而底座10上侧的弧形槽与上盖6内 侧的弧形槽设置有与其对应的齿槽,这样,在底座10及上盖6合紧时,对铰轴套7的固定更 好,它们之间不易相对转动,从而增加了夹持稳定性,提高了安全度。限位环13内侧设置有 与铰轴套7外围齿槽相配合的齿槽,这样,在底座4及上盖6合紧时,对铰轴套7的固定更 好,它们之间不易相对转动,从而增加了夹持稳定性。所述铰轴套与固定套之间可以设置有 垫片,该垫片为有回弹力的薄片,或者表面粗糙的薄片,在铰轴套与固定套接触的位置局部 或全部设置该垫片,以便增加夹紧力和安全度。 第二实施例中,如图4、5、6所示,折叠接头设置于车身后端,用来连接座管20,并 使其能够转动后折叠。该折叠接头具有底座22,上盖6及铰轴套7。该折叠接头的底座22 焊接于车架2与后叉21交汇处,该底座22上侧设置有弧形凹槽,底座22 —端通过铰轴14 铰接于上盖6,另一端用一偏心快锁联接,该快锁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 述。底管20下端为U型叉,具有两个臂201、202,两臂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该铰接套7。还 可以在铰轴套7外围表面设置齿槽,而底座22上侧的弧形槽与上盖6内侧的弧形槽设置有与其对应的齿槽,这样,在底座22及上盖6合紧时,使铰轴套7的固定更好,它们之间不易 相对转动,从而增加了夹持稳定性。 臂201、202与铰接套7之间设置限位环13,该限位环13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 同,其凹槽132可与铰轴14的端部配合,当座管转到一定角度时,限位环13的凹槽132钩 住铰轴14,从而确保了座管22的固定,即座管22不会在受到骑行者施加的后转力矩时过度 后倾,造成夹紧固定失效对骑行者造成危险,这种限位装置安全性非常高。 如图8,此外,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底座10、上盖6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固定套 23,该固定套23的一端开有缝隙,通过偏心快锁连接,这一点与前述实施例是相同的,区别 在于,底座10与上盖6的另一端是为一体结构的,即可以省去铰轴固定。该固定套23固定 于被连接体下段。 本折叠接头装置非常适合用作自行车、三轮车、滑板车、小型摩托车等的前端竖管 或后端座管位置处的折叠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折叠接头装置,所述折叠接头设置于陆行车辆上,包括接头所连接的被连接体下段及上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固定套及铰轴套,所述铰轴套设置于固定套内,所述固定套固定于被连接体下段,所述铰轴套固定连接于被连接体上段,所述固定套一端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偏心快锁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分为扣合的上盖及 底座,所述上盖与底座的另一端为铰轴铰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快锁包括手抦、芯轴、 螺杆及螺母,所述芯轴将螺杆一端与手抦连接,螺杆另一端穿过上盖的孔及底座上对应的 通孔被螺母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轴套为圆柱形,所述 固定套内侧设置有弧形槽且圆弧半径与铰轴套圆弧半径相当。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轴套外侧设置有齿槽,所 述固定套内侧设置有与铰轴套的齿槽相配合的齿槽。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轴套与固定套之间设置 有垫片。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连接体上段具有U型 臂,所述两个臂分别固定连接于铰轴套两侧。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连接体上段为竖管, 所述被连接体下段为前叉或与前叉刚性连接的部件,所述固定套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被连 接体下段,另一端连接于头管并与该头管间可相互转动,所述头管焊接于车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位于所述头管前端,所 述铰轴套轴心的水平高度低于头管上端面的水平高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轴套的轴心到U型臂根 部的距离大于铰轴套的轴心到头管上端的距离。
1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连接体上段为座 管,所述被连接体下段为车架及后叉。
1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套与被连接体上段 之间的铰轴套上套设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外侧具有凸头及凹槽,所述凹槽钩住固定套上的 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是焊接于固定套上向两侧伸出的横杆,或者横向伸出的铰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接头装置,所述折叠接头设置于陆行车辆上,包括接头所连接的被连接体下段及上段,所述接头包括固定套及铰轴套,所述铰轴套设置于固定套内,所述固定套固定于被连接体下段,所述铰轴套固定连接于被连接体上段,所述固定套一端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偏心快锁连接。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随意调整角度,夹持稳定性好、易于操作,折叠后能较之前大大节省空间、同时易于厂家制造、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538393SQ200920204360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7日
发明者莫怡平, 郑汉信, 韩德玮 申请人:韩德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