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918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体,尤其是由左右的后车架及前后的横梁形成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矩形框部、并能够在矩形框部内收纳备用轮胎的车身后部构造体。
背景技术
车身后部构造体通常构成为,在底面板的后部设置有备用轮胎收纳部,能够在该备用轮胎收纳部中收纳备用轮胎。在这样的备用轮胎收纳部中,有通过树脂形成备用轮胎收纳部的情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于使用树脂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因此,与钢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第6739641号说明书这里,为了收纳备用轮胎,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底部形成为大致圆形。因此,担心会妨碍空气在车辆行驶中沿着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底部向一个方向以均勻的流速状态(所谓的整流状态)顺畅地流动。S卩,难以使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底部具有覆盖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底部的底罩的功能。因此,需要在备用轮胎收纳部的下侧单独设置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不利于实现轻量化,不利于抑制成本。再有,树脂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比钢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刚性低。作为提高树脂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刚性的方法,考虑例如使树脂中含有加强用的玻璃纤维,用由玻璃纤维加强了的树脂(例如FRP)来形成备用轮胎收纳部。但是,由于是利用混入玻璃纤维的树脂来形成备用轮胎收纳部,因此难以抑制备用轮胎收纳部的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顺畅地确保车辆行驶中的空气流动、并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能够抑制成本的车身后部构造体。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体,由左右的后车架及前后的横梁形成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矩形框部,能够在所述矩形框部内收纳备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部,该箱体部的底部以能够被收纳在所述矩形框部中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备用轮胎收纳部,设置在所述箱体部内,上部以能够收纳所述备用轮胎的方式开口 ;周缘凸缘部, 从所述箱体部的上部向外侧伸出,并能够安装在所述矩形框部上;以及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底部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并架设在所述前后的横梁上。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及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以互相相对的方式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及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在所述箱体部与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且所述箱体部与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在规定的部位接合。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一直隆起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的隆起部,从加强构件向着所述隆起部内立起设置有支承托架,在所述支承托架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螺纹孔,通过在被收纳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中的所述备用轮胎的车轮中央孔中插入固定件,并将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备用轮胎固定在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内。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发明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以能够收纳在矩形框部中的方式将箱体部的底部形成为大致矩形。通过将箱体部的底部形成为与矩形框部相同的大致矩形,从而在将箱体部收纳在矩形框部中时,能够通过箱体部的底部适宜地覆盖矩形框部内的空间。因此,能够使箱体部的底部具有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的功能。由此,能够使空气在车辆行驶中沿着箱体部的底部向一个方向以均勻的流速状态 (所谓的整流状态)顺畅地流动。而且,由于使箱体部的底部具有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单独准备底罩。由于不需要底罩,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并能够抑制成本。此外,底罩是为了覆盖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底部而通常使用的罩。而且,沿着底部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加强构件,并将该加强构件架设在前后的横梁上。因此,通过仅在前后的横梁上架设加强构件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利用加强构件对箱体部的底部进行加强。由此,能够确保箱体部的刚性,并能够抑制箱体部的成本上升。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箱体部及备用轮胎收纳部。由此,即使箱体部和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形状各不相同,也能够容易地一体形成形状不同的箱体部和备用轮胎收纳部,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箱体部与备用轮胎收纳部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使箱体部与备用轮胎收纳部在规定的部位接合。通过在箱体部与备用轮胎收纳部之间形成中空部,从而能够实现箱体部及备用轮胎收纳部的轻量化。而且,通过使箱体部与备用轮胎收纳部在规定的部位接合,从而能够确保箱体部及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刚性。由此,能够将箱体部的板厚尺寸及备用轮胎收纳部的板厚尺寸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箱体部及备用轮胎收纳部的轻量化。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使底部的隆起部一直隆起到备用轮胎收纳部,由此,能够利用隆起部对备用轮胎收纳部进行加强。
由此,能够确保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刚性,从而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收纳部稳定地支承备用轮胎。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使箱体部的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由此,能够使底部向着车身后方成为向上坡度。由此,不用担心会妨碍车辆行驶中空气在箱体部的底部的流动,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中作用在底部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力)。而且,在箱体部的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因此能够使空气在车辆行驶中沿着加强筋进一步顺畅地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在车辆行驶中作用在底部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力)。而且,在箱底部42上具有多个加强筋45,因此能够提高箱底部42的刚性(所谓的面刚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体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车身后方下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备用轮胎收纳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1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1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对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本发明的备用轮胎收纳主体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对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本发明的备用轮胎收纳主体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对使空气沿着本发明的箱体部的箱底部流动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车身后部构造体11左后车架12右后车架14中央横梁(前横梁)15后横梁18备用轮胎收纳单元20加强构件21矩形框部38备用轮胎38a车轮中央孔41箱体部42箱底部(底部)4 箱上部(上部)44隆起部
45加强筋47第一前凹部(凹部)51备用轮胎收纳部53b收纳上部(上部)54、59规定的部位62中空部65周缘凸缘部75支承托架76螺纹孔78固定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前(Fr)”、“后 (Rr) ”、“左(L) ”、“右(R),,以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准。实施例对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体10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车身后部构造体10包括在车身后部的车宽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左右的后车架11、12 ;架设在左右的后车架11、12的前端部IlaUh之间的中央横梁(前横梁)14(参照图幻;架设在左右的后车架11、12的后端部lib、12b之间的后横梁 15 ;以及设置在后横梁15的车身前侧的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由左右的后车架11、12、中央横梁14(参照图幻以及后横梁15形成矩形框部21。矩形框部21形成为俯视时的大致矩形,在内周形成有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24、25。在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M、25(左伸出片对也可以参照图6)的内侧,形成有能够收纳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的单元收纳空间27。在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24、25上形成有多个单元安装孔26。而且,车身后部构造体10包括被左右的后车架11、12支承的底面板31 ;设置在底面板31的上侧的后隔壁32 ;以及设置在后横梁15上的后挡板37。如图2 图4所示,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是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的、能够收纳备用轮胎38的单元。该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包括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的轮胎收纳主体19 ;和对轮胎收纳主体19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20。轮胎收纳主体19包括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的箱体部41 ;设置在箱体部41 内的备用轮胎收纳部51 ;设置在箱体部41的箱上部(后述的箱周壁部43的箱上部(上部))43b的周缘凸缘部65。利用树脂并通过吹塑成形将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51以及周缘凸缘部65以箱体部41和备用轮胎收纳部51互相相对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图7 图8中对吹塑成形进行详细说明。箱体部41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底部(底部)42 ;和从箱底部42向上方立起的筒状的箱周壁部43。箱底部42是通过形成为大致矩形而能够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内(具体来说,是单元收纳空间27)、且向车身前方以倾斜角θ 1的向下坡度倾斜的大致平坦的倾斜部。在该箱底部42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凹部42a, 在凹部42a的车身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隆起部44(也参照图5、图6),在箱底部42中的凹部42a的车身宽度方向(左右侧)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加强筋45。加强筋45是朝着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收纳底部52 (参照图5)隆起、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凸部。换言之,加强筋45的箱底部42的外面侧形成为凹状。由于在箱底部42上具有多个加强筋45,因此能够提高箱底部42的刚性(所谓的面刚性)。如图5、图6所示,隆起部44 一直隆起到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收纳底部52,由此, 隆起部44的顶部4 一体地接合在收纳底部52的中央部位5 上。通过使隆起部44 一直隆起到收纳底部52,并将顶部4 一体地接合在收纳底部 52的中央部位5 上,从而能够通过隆起部44对收纳底部52进行加强。由此,能够通过隆起部44确保收纳底部52的刚性,从而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收纳部 51来稳定地支承备用轮胎38。在该隆起部44的顶部4 及中央部位5 上形成有贯通孔46。筒状的箱周壁部43的外周43a(参照图2、与箱底部42同样形成为大致矩形,周缘凸缘部65从箱上部43b向外侧伸出。如图3、图4所示,箱体部41在箱前部形成有第一前凹部(凹部)47,在第一前凹部47的车身后方形成有第二前凹部48。第二前凹部48是形成能够配置排气管57的第二空间56的凹部。排气管57是将发动机(燃烧室)的排出气体导向消声器58的管。消声器58配置在箱体部41的右侧部41a。如图5、图6所示,备用轮胎收纳部51包括能够收纳备用轮胎38的备用轮胎收纳空间61,该备用轮胎收纳空间61设置在箱体部41内,并一体地形成于箱上部4 上。该备用轮胎收纳部51具有形成为大致圆形的收纳底部52 ;和从收纳底部52向上方立起的收纳周壁部53。收纳底部52是形成为相对于备用轮胎38略大一圈的圆形从而能够载置备用轮胎 38、且向车身前方以倾斜角θ 2的向上坡度倾斜的大致平坦的倾斜部。这样,通过使轮胎收纳主体19成为箱体部41和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双层构造, 从而能够分别单独选择箱体部41的倾斜角θ 1和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倾斜角θ 2。由此,通过使收纳底部52向车身前方以倾斜角θ 2的向上坡度倾斜,从而能够使收纳底部52朝向车身后方。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备用轮胎38收纳到备用轮胎收纳部51中时的操作、以及从备用轮胎收纳部51取出备用轮胎38时的操作。另一方面,通过使箱底部42向车身前方以倾斜角θ 1的向下坡度倾斜,从而不用担心车辆行驶中空气的流动被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阻碍。
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中作用在箱底部42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力)。筒状的收纳周壁部53的外周53a与收纳底部52同样形成为大致圆形,收纳上部 (上部)53b开口。能够从开口的收纳上部5 将备用轮胎38收纳到备用轮胎收纳部51中。这里,箱体部41和备用轮胎收纳部51在箱体部41与备用轮胎收纳部51之间形成有中空部62。通过在箱体部41与备用轮胎收纳部51之间形成中空部62,从而能够实现轮胎收纳主体19的轻量化。另外,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与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收纳底部52在规定的部位 54接合。规定的部位M也包括将隆起部44的顶部4 一体地接合在收纳底部52的中央部位5 上的部位。而且,箱体部41的箱周壁部43与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收纳周壁部53在规定的部位59接合。这样,通过使箱底部42与收纳底部52在规定的部位M接合,从而能够确保箱体部41及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刚性。由此,能够将箱体部41的板厚尺寸及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板厚尺寸抑制得较小, 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箱体部41及备用轮胎收纳部51的轻量化。如图2所示,周缘凸缘部65是从箱周壁部43的箱上部43b (也参照图5、图6)向外侧伸出、并能够载置在矩形框部21的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M、25上的突片。该周缘凸缘部65上形成有多个凸缘安装孔66。在将周缘凸缘部65载置在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24、25上的状态下,多个凸缘安装孔66相对于多个单元安装孔沈在同轴上配置。在该状态下,将螺栓68插入到单元安装孔沈及凸缘安装孔66中,并将插入的螺栓68与螺母69 (参照图5)螺纹结合,从而将周缘凸缘部65安装在前后的伸出片22、23及左右的伸出片24、25上。由此,能够以在矩形框部21内收纳了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的状态进行支承。这里,如图3、图4所示,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以能够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 (也参照图2)中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矩形框部21也形成为大致矩形。通过将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形成为与矩形框部21相同的大致矩形,从而能够在将箱体部41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时,用箱底部42适宜地覆盖矩形框部21内的空间。由此,能够使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具有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的功能。此外,底罩是为了覆盖车身后部构造体的底部而通常使用的罩。如图2 图4所示,加强构件20是支承箱体部41的箱底部(底部)42的部件,加强构件20沿着箱底部42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并架设在中央横梁14及后横梁15上。因此,通过仅在中央横梁14及后横梁15上架设加强构件20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利用加强构件20对箱体部41的箱周壁部43进行加强。由此,能够确保箱体部41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箱体部41(即,轮胎收纳主体19)
8的成本上升。这样,通过利用加强构件20确保箱体部41的刚性,从而能够用树脂(例如,聚丙烯(PP))来形成轮胎收纳主体19。因此,不需要用由玻璃纤维加强了的树脂(例如,FRP)来形成轮胎收纳主体19,能够抑制轮胎收纳主体19的成本。该加强构件20具有沿着箱底部42的车宽方向中央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倾斜部72 ;设置在构件倾斜部72的前端72a的构件前部73 ;以及设置在构件倾斜部72的后端72b的构件后部74。构件倾斜部72沿着箱底部42的凹部4 并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从构件倾斜部72的大致中央部向隆起部44 (也参照图5、图6)内立起设置有支承托架75,在支承托架75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备用轮胎38的螺纹孔76。螺纹孔76相对于贯通孔46在同轴上配置(也参照图5、图6)。利用该螺纹孔76能够将备用轮胎38保持在备用轮胎收纳部51中。具体而言,在被收纳到备用轮胎收纳部51中的备用轮胎38的车轮中央孔38a(参照图幻中插入固定件78。使插入的固定件78的螺纹部79经过贯通孔46与螺纹孔76螺纹结合。因此,能够通过固定件78将备用轮胎38固定在备用轮胎收纳部51内。由此,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将备用轮胎38收纳在矩形框部21内。构件前部73形成为能够沿着箱周壁部43的前部位43c及周缘凸缘部65的前部位6 配置的多个阶梯状。如图5所示,该构件前部73的前端部73a通过螺栓83、螺母84安装在中央横梁 14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14a。如图5所示,构件后部74形成为能够沿着箱周壁部43的后部位43d (也参照图4) 配置的大致铅直状,上端部7 通过托架16设置(支承)在后横梁15上。上端部7 通过螺栓、螺母(未图示)等设置(支承)在托架16上。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上端部7 直接设置在后横梁15上。S卩,将加强构件20架设在中央横梁14及后横梁15上。通过将加强构件20架设在中央横梁14及后横梁15上,从而能够将加强构件20 牢固地安装在矩形框部21上。接下来,根据图7 图8对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构成轮胎收纳主体19的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51以及周缘凸缘部65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7 (a)所示,在将第一金属模91及第二金属模92打开的状态下,如箭头A所示那样从挤出机93将型坯(筒状的熔融树脂)94挤出到第一金属模91与第二金属模92 之间。如图7(b)所示,通过闭合第一金属模91及第二金属模92,从而用第一金属模91 及第二金属模92将型坯94夹在中间。在该状态下,向型坯94内吹入压缩空气,从而如箭头B所示那样对型坯94的内壁 94a施加空气压力。通过对型坯94的内壁9 施加空气压力,从而将型坯94按压在第一金属模91及第二金属模92的成形面91a、9^i上。通过第一金属模91及第二金属模92的成形面91a、9h将型坯94成形。具体而言,用筒状的型坯94中的一侧的部位94b (参照图7 (a))成形箱体部41,用另一侧的部位94c(参照图7(a))成形备用轮胎收纳部51。同时,在箱体部41的箱上部4 一体成形周缘凸缘部65。因此,能够用相同的树脂一体地形成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51以及周缘凸缘部65 (轮胎收纳主体19)。如图8所示,使第一金属模91和第二金属模92内的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 51以及周缘凸缘部65 (轮胎收纳主体19)冷却并凝固。在轮胎收纳主体19凝固后,将第一金属模91及第二金属模92打开,从打开的第一金属模91与第二金属模92之间取出轮胎收纳主体(成形品)19。这样,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51以及周缘凸缘部 65 (轮胎收纳主体19)。由此,即使构成轮胎收纳主体19的箱体部41、备用轮胎收纳部51以及周缘凸缘部 65的形状各不相同,也能够容易地一体地形成轮胎收纳主体19,能够抑制成本。接下来,根据图9对在车辆行驶中空气沿着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流动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将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以能够被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这里,矩形框部21形成为大致矩形。通过将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形成为与矩形框部21相同的大致矩形,从而在将箱体部41收纳在矩形框部21中时,能够通过箱底部42适宜地覆盖矩形框部21内的空间。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具有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的功能。由此,能够使空气如箭头C所示那样在车辆行驶中沿着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向一个方向以均勻的流速状态(所谓的整流状态)顺畅地流动。另外,通过使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具有考虑到了空气动力的底罩的功能,从而不需要单独准备底罩。由于不需要底罩,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并能够抑制成本。而且,通过使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向车身前方以倾斜角θ 1的向下坡度倾斜,从能够使箱底部42向着车身后方成为向上坡度。由此,不用担心在车辆行驶中空气的流动被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阻碍,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中作用在箱底部42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力)。而且,由于在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上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 45,因此能够使空气在车辆行驶中沿着多个加强筋45进一步顺畅地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在车辆行驶中作用在箱底部42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力)。另外,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体10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身后部构造体10、左右的后车架11、12、中央横梁
1014、后横梁15、备用轮胎收纳单元18、加强构件20、矩形框部21、备用轮胎38、车轮中央孔 38a、箱体部41、箱底部42、箱上部43b、隆起部44、加强筋45、第一前凹部47、备用轮胎收纳部51、收纳上部53b、规定的部位M、59、中空部62、周缘凸缘部65、支承托架75、螺纹孔76 以及固定件78等的形状和结构不限于例示的形状和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工业实用性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具有由左右的后车架及前后的横梁形成矩形框部、并能够在矩形框部内收纳备用轮胎的车身后部构造体的汽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体,由左右的后车架及前后的横梁形成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矩形框部,能够在所述矩形框部内收纳备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部,该箱体部的底部以能够被收纳在所述矩形框部中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备用轮胎收纳部,设置在所述箱体部内,上部以能够收纳所述备用轮胎的方式开口 ;周缘凸缘部,从所述箱体部的上部向外侧伸出,并能够安装在所述矩形框部上;以及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底部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 并架设在所述前后的横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及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以互相相对的方式通过吹塑成形一体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部及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在所述箱体部与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且所述箱体部与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在规定的部位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一直隆起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的隆起部,从加强构件向着所述隆起部内立起设置有支承托架,在所述支承托架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螺纹孔,通过在被收纳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中的所述备用轮胎的车轮中央孔中插入固定件,并将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结合,将所述备用轮胎固定在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一直隆起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的隆起部,从加强构件向着所述隆起部内立起设置有支承托架,在所述支承托架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螺纹孔,通过在被收纳到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中的所述备用轮胎的车轮中央孔中插入固定件,并将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结合,将所述备用轮胎固定在所述备用轮胎收纳部内。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并且,所述底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体,能够顺畅地确保车辆行驶中的空气流动、并能够实现轻量化,还能够抑制成本。车身后部构造体(10)由左右的后车架(11、12)及中央横梁(14)、后横梁(15)形成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矩形框部(21)。该车身后部构造体包括箱体部(41),该箱体部(41)的箱底部(42)以能够被收纳在矩形框部中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备用轮胎收纳部(51),设置在箱体部内,上部以能够收纳备用轮胎的方式开口;周缘凸缘部(65),能够安装在矩形框部上;以及加强构件(20),沿着箱底部配置,并架设在中央横梁及后横梁上。
文档编号B62D25/12GK102190020SQ20111006822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9日
发明者船越昭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