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74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具有用于产生行驶驱动力的电动马达的车辆中,有一种车辆,构成通过包含电动马达的动力单元对后轮进行支承的摆臂、并在该摆臂与其上方的车身架之间配置后轮用的悬挂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790M号公报如上述的那样,若构成为在摆臂与其上方的车身架之间配置后轮用的悬挂系统的结构,则存在不能对摆臂的上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摆臂的上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的电动车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电动车辆,其具有车身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架11);产生行驶驱动力的电动马达(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动马达4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车身架的后方、且在后端轴支承后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轮 35)的摆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摆臂34);将上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车轮传递的驱动轴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轴52);和连结上述车身架和上述摆臂的悬挂系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悬挂系统67),上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电动马达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轴42)的纵向配置,且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与上述驱动轴连结;使上述悬挂系统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上述电动马达及上述驱动轴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动马达及上述驱动轴的组并列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并在这些组的彼此之间配置上述悬挂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架具有轴支承转向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轴14)的头管(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头管12);从该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部车架20);从该主车架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轨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轨道23);和连结上述主车架和上述座椅轨道的后副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副车架对),将收纳箱(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收纳箱95)配置在上述摆臂或者上述驱动轴的上方的上述座椅轨道的侧方的空间部,或者配置在上述摆臂或者上述驱动轴与上述座椅轨道之间的空间部中,并安装在上述座椅轨道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架具有轴支承转向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轴14)的头管(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头管 12);从该头管在上侧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部车架20);和从上述头管在下侧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部车架21),在这些上部车架及下部车架之间的电池收纳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池收纳部70)中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置有向上述电动马达供电的电池(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池80),并且将上述电动马达配置在上述电池收纳部的后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至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动马达安装在车身架上,上述驱动轴通过等速联轴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等速联轴器53) 与上述电动马达结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至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动马达与上述摆臂一体地摆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至6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轴将上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上述后轮传递。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至7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架具有轴支承转向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轴14)的头管(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头管 12);从该头管在上侧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部车架20);和从上述头管在下侧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部车架21),上述电动马达的下端位置比上述下部车架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将电动马达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的纵向配置,且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与驱动轴连结;并且, 使悬挂系统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电动马达及驱动轴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不需要将悬挂系统配置在摆臂的上方的空间中,从而能够对摆臂的上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而且,能够使电动马达、驱动轴及悬挂系统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集中地紧凑配置。另外,由于将电动马达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的纵向配置,因此不需要将旋转轴线方向变换为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机构,从而能够谋求进一步地紧凑化。另外,由于将悬挂系统配置在电动马达及驱动轴的下侧,因此能够通过悬挂系统保护电动马达及驱动轴不受飞来的飞石等的损伤。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上述电动马达及上述驱动轴的组并列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并在这些组的彼此之间配置上述悬挂系统,因此将作为重物的电动马达和驱动轴分置在左右,从而能够在它们之间配置悬挂系统并实现重量平衡的均等化。另外,通过分成多个组,能够使一组电动马达及驱动轴小型化,因此也能够使配置空间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其周围的空间较大。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由于将收纳箱配置在摆臂或者驱动轴的上方的座椅轨道的侧方的空间部,或者配置在摆臂或者驱动轴与座椅轨道之间的空间部中,并安装在座椅轨道上,因此能够确保收纳箱的容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以对上部车架及下部车架之间(乘员的跨骑部)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的方式配置电池收纳部,因此能够实现车身的紧凑化,并且通过将电动马达配置在电池收纳部的后方,从而能够确保电池收纳部的高度。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电动马达安装在车身架上,并通过等速联轴器使驱动轴与电动马达结合,因此能够使摆动物的重量轻量化。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由于电动马达与摆臂一体地摆动,因此能够使这些部件单元化,并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由于驱动轴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因此能够对电动马达的前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由于电动马达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车架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因此能够通过下部车架防止电动马达的底部撞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该电动车辆的车身架、马达单元及悬挂系统的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电动车辆的车身架、电池收纳部及电池的图1的B-B剖视图。图4是该电动车辆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侧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1 车身架12 头管14 转向轴20 上部车架(主车架)21 下部车架23 座椅轨道24 后副车架34 摆臂35 后轮(车轮)41 电动马达42 旋转轴52 驱动轴53 等速联轴器67 悬挂系统70 电池收纳部80 电池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1 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是电动摩托车,具有构成车身的骨架部的车身架U。在车身架U的前端的头管12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设置在轴杆13上的转向轴14,在该轴杆13上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叉15。在这些前叉15的下端部轴支承有前轮16,在轴杆13的上部安装有把手17。由此,通过操作把手17能够使前轮16转向。另外,车身架11具有从上述头管12的上部的左右开始在上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部车架(主车架)20、和从头管12的下部的左右开始在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部车架21,分别在左右构成使上部车架20的后端和下部车架21的后端连接的双托架型。
而且,车身架11具有从左右的上部车架20的中间位置开始、分别向后方以整体向后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3 ;从左右的上部车架20的后端部开始分别向后上延伸、并连结左右方向同侧的上部车架20与座椅轨道23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M ;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下部车架21彼此连结的下部横管25 ;连结左右方向同侧的上部车架 20及后副车架M的彼此之间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板沈;和从左右的后副车架M的下部开始分别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板27。在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3上安装有座椅30。另外,该车辆是通过罩31覆盖车身架11整体的踏板式的车辆。在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M上设置有连结这些后副车架并沿着车宽方向的枢轴 33,摆臂34的前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该枢轴33上。摆臂34分成两叉地向后方延伸,在后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后轮35。由此,摆臂3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在车身架U的后方、并将后轮35轴支承在其后端上。在设置于上部车架20及后副车架M的边界上部的左右的支承板沈上以连结这些支承板26的方式安装有马达单元38。由此,马达单元38配置在上部车架20与后副车架 24之间。如图2所示,马达单元38在构成其外观的单元外壳39的内部配置有产生行驶驱动力的左右一对的电动马达41,该左右一对的电动马达41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分别均等地向左右偏置、且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相互对应。这些电动马达41是相同的部件,如图1所示,这些电动马达41被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42的纵置型。具体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地配置旋转轴42。如图2所示,收纳左右的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的单元外壳39是例如铝合金制的,具有分别收纳电动马达41的左右一对的大致圆筒状的收纳部43、和将这些收纳部 43彼此连结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连结部44。连结部44在上部形成有向下方凹入呈圆弧状的上凹部45,在下部还形成有向上方凹入呈圆弧状的下凹部46。另外,在单元外壳39上,在左右两外侧的上部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47固定在左右方向同侧的支承板沈上的安装凸起部48。收纳电动马达41的左右的收纳部43也沿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地配置。单元外壳39 形成为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另外,如图1所示,包含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车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而且,电动马达41及包含该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使前后方向的位置与下部车架21重叠。另外,电动马达41及包含该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位置与上部车架20重叠。在马达单元38的上方接近地设置有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p0Wer driver imit)50。PDU50以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与电动马达41及包含该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重叠的方式设置。另外,PDU50使前后方向的位置与座椅轨道23重叠,并配置在与座椅轨道23相比的下侧。具体地,配置于侧视时由上部车架20、座椅轨道23和后副车架对包围的范围内。从马达单元38向后方突出的左右的电动马达41的旋转轴42,分别与传递各自的驱动力的、左右方向同侧的左右一对的驱动轴52的前端连结。左右一对的驱动轴52是相同的部件,在各自的前端具有等速联轴器53,在等速联轴器53中左右一对的驱动轴52与左右方向同侧的旋转轴42结合。等速联轴器53以能够摆动且能够等速旋转的方式连结旋转轴42、和从驱动轴52的等速联轴器53向后方延伸的轴主体M。左右一对的驱动轴52配置在后轮35的左右。左右一对的驱动轴52的后端以能够同轴旋转的方式分别与左右方向同侧的左右一对的锥型小齿轮56连结,左右一对的锥型小齿轮56分别与左右方向同侧的左右一对的锥型齿轮57啮合。左右一对的锥型小齿轮56是相同的部件,左右一对的锥型齿轮57也是相同的部件。这些左右一对的锥型齿轮57被固定在后轮35的左右两侧。锥型小齿轮56 及锥型齿轮57,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驱动轴52的旋转轴线,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向变换 90度。这里,以上的包含等速联轴器53的左右一对驱动轴52、左右一对锥型小齿轮56及左右一对锥型齿轮57,被收纳在构成摆臂34的外观的摆臂外壳59内。而且,左右一对的电动马达41相互反向旋转,由此,使这些左右一对驱动轴52、左右一对锥型小齿轮56及左右一对锥型齿轮57以相同的旋转方向将各自的驱动力向后轮35传递。在摆臂34的前侧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轴61,在该连结轴61的两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左右一对的连接板62的一端。这些连接板62, 使各自的中间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沿着车宽方向连接左右的支承板27的支轴 63上。在连接板62的另一端上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连结轴64。在该连结轴64的前方配置有连结轴65,该连结轴65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将左右的下部车架21彼此连结的下部横管25的车宽方向中央。而且,在连接板62的连结轴64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悬挂系统67的后端, 在下部横管25的连结轴65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悬挂系统67的前端。由此,通过连结轴64和连结轴65使唯一的悬挂系统67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被保持在车宽方向中央。换言之,该唯一的悬挂系统67经由连结轴61、连接板62、连结轴64及连结轴65,将车身架11的下部横管25和摆臂34连结。悬挂系统67是由省略图示的螺旋弹簧和缓冲器构成的,若摆臂34以枢轴33为中心地向上方摆动,则与摆臂34连结的连接板62以支轴63为中心地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其下部的连结轴64向后方移动,从而拉伸悬挂系统67。若摆臂34以枢轴33为中心向下侧摆动,则与摆臂34连结的连接板62以支轴63为中心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并使其下部的连结轴64向前方移动,从而压缩悬挂系统67。在此,悬挂系统67使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电动马达41及包含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重叠并配置在下侧,并且如图2所示地相对于电动马达41进一步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如图1所示,悬挂系统67使前后方向的位置也相对于驱动轴52及包含该驱动轴52的摆臂34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而且,悬挂系统67配置在电动马达 41以及驱动轴52的组彼此之间,其中,电动马达41以及驱动轴52使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匹配地并列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另外,如图2所示,悬挂系统67以使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电动马达41及包含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重叠的方式,使上部嵌入下凹部46内地配置, 关于车宽方向,以使车宽方向的位置分别与左右的电动马达41重叠的方式,使整体配置在马达单元38的范围内。而且,如图1所示,悬挂系统67以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与下部车架21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下部车架21之间。如图3所示,在车身架11的左右一对的上部车架20以及左右一对的下部车架21之间,设置有电池收纳部70。如图1所示,该电池收纳部70配置在包含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下部横管25及P而50的前方。换言之,包含电动马达41的马达单元38、下部横管 25及PDU50配置在电池收纳部70的后方。在该电池收纳部70中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置有向电动马达41供电的高压的电池 80。在电池收纳部70中能够收纳在前后方向上多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多层的电池80,具体地,能够收纳在前后方向上五列、在上下方向上两层的共计10个的电池80。电池收纳部70 能够向上方开口,并通过将设置在上方的罩31的省略图示的盖及座椅30打开而能够装卸电池80。另外,能够对应预定行驶距离而增减收纳在电池收纳部70内的电池80的数量,并且能够通过减少电池80的搭载数量而将空出的电池收纳部70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进行有效利用。在构成罩31的前部的前罩82上设置有向前方开口的吸气口 83,在包含前罩82的罩31的内侧设置有与吸气口 83连接的吸气管道84。该吸气管道84与电池收纳部70的前方上部连接。另一方面,在电池收纳部70上,在后端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口 85。由此,从吸气口 83导入吸气管道84内的冷却用的空气,以从电池收纳部70的前方上部朝向后端的底部的排气口 85的方式,在电池收纳部70内流动,从而使电池收纳部70内的电池80冷却。另夕卜,虽然向吸气管道84内导入行驶风,但还在吸气管道84内配置有用于在停车时从吸气口 83将空气吸入的电动风扇86。另外,在吸气管道84内配置有发热量比较多的DC-DC换流器88 ο在前罩82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供例如AC 100V的外部电源的电源线插拔的充电插头90,在前罩82内的该充电插头90与头管12之间设置有利用外部电源对电池80进行充电的充电器91。在内藏有左右的驱动轴52的摆臂34的上方、且在左右的座椅轨道23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方的空间部中配置有左右一对的收纳箱95。这些收纳箱95经由省略图示的托架安装在座椅轨道23上。另外,还能够将比该收纳箱95更小型的收纳箱配置在内藏有左右的驱动轴52的摆臂34与各左右的座椅轨道23之间。在此,如图4所示,由电池80供给的电力,经由与省略图示的主开关连动的接触器100,供给至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而50。在P而50中从直流转换成三相交流,然后供给至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电动马达41。另外,来自电池80的输出电压经由DC-DC换流器88被降压,并供给至12V的低压的副电池101、照明设备、电动风扇86等的一般电装部件102、及 MCU(motor control unit) 103 等的控制系统部件。电池80通过与例如AC 100V的电源连接的上述充电器91而被充电。电池80的充电放电状况和温度等被BMU (battery managing unit) 104监视,并使该信息与MCU103共有。向MCU103输入来自节气门(加速器)传感器105的输出要求信息,根据该输出要求信息,MCU103经由PDU50对电动马达41进行驱动控制。另外,根据电池80的种类还能够是去除了副电池101的结构。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由于将电动马达41设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42的纵向配置,且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分别偏置于左右的方式配置电动马达41,并与驱动轴52连结,并且使悬挂系统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不需要在摆臂34的上方的空间中配置悬挂系统,从而能够对摆臂34的上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而且,能够使电动马达41、 驱动轴52及悬挂系统67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集中地紧凑配置。另外,由于将电动马达41设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42的纵向配置,因此不需要将旋转轴线方向变换为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机构,从而能够谋求进一步地紧凑化。另夕卜,由于将悬挂系统67配置在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的下侧,因此能够通过悬挂系统67 保护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不受飞来的飞石等的损伤。由于将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的组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并在这些组彼此之间配置悬挂系统67,因此,将作为重物的电动马达41分置在左右,并在它们之间配置悬挂系统67从而能够实现重量平衡的均等化。另外,通过分成多个组,能够使一组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小型化,因此,也能够使它们的配置空间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周围的空间较大。由于将收纳箱95配置在包含驱动轴52的摆臂34的上方的座椅轨道23的侧方的空间部中,并安装在座椅轨道23上,因此,通过确保摆臂34的上方的空间,从而能够确保收纳箱95的容积。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将收纳箱95配置在包含驱动轴52的摆臂34与座椅轨道23之间的空间部中,也能够同样地确保收纳箱95的容积。另外,在将驱动轴52设置在摆臂34的外侧的情况下,只要将收纳箱配置在摆臂或者驱动轴的上方的座椅轨道的侧方的空间部,或者配置在摆臂或者驱动轴与座椅轨道之间的空间部中,就能够同样地确保收纳箱的容积。由于以对上部车架20及下部车架21之间(乘员的骑跨部)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的方式配置电池收纳部70,因此能够实现车身的紧凑化,并且通过将电动马达41配置在电池收纳部70的后方,从而能够确保电池收纳部70的高度,作为结果能够确保容积。由此, 还能够通过电池收纳部70搭载更多的电池80,或者使在减少电池80的搭载数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收纳空间扩大。由于使电动马达41安装在车身架11上,并通过等速联轴器51使驱动轴52与电动马达41结合,从而能够使作为摆动部件的、包含驱动轴52等的摆臂34的重量轻量化。由于驱动轴52将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向后轮35传递,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马达41的前方的空间。由此,能够确保电池收纳部70的容积。由于电动马达41的下端位置比下部车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因此能够通过下部车架21防止电动马达41的底部撞击。由于充电插头90设置在前罩82的前端面上,因此,能够在车辆停车时使充电插头 90容易地接近电源。由此,使充电作业变得容易。由于通过吸气管道84将冷却用的外部空气导入电池收纳部70中,因此能够将电池80良好地冷却。由于将DC-DC换流器88配置在吸气管道84内,因此能够将DC-DC换流器88良好地冷却。下面,主要根据图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区别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中,左右的电动马达41收纳在摆臂34的摆臂外壳59 内。即,左右的电动马达41也与摆臂34—体地摆动。由此,驱动轴52以不经由第一实施方式的等速联轴器53的方式与电动马达41的旋转轴42同轴地配置连结。该结果,电动马达41虽然设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42的纵向配置,但不是水平的,而是与摆臂34 同样地略微向后下倾斜。另外,也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单元外壳39及支承板26。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由于电动马达41与摆臂34—体地摆动,由此能够使这些部件单元化,并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另外,在以上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具有两个电动马达4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还能够应用在只设置一个的情况下。另外,在以上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电动摩托车为例进行了说明,还能够应用在通过摆臂对后二轮进行支承的类型的鞍骑型的电动四轮车等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有 车身架(11);产生行驶驱动力的电动马达Gl);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身架(11)的后方、且在后端轴支承后轮(3 的摆臂 (34);将所述电动马达Gl)的驱动力向车轮(35)传递的驱动轴(52); 和连结所述车身架(11)和所述摆臂(34)的悬挂系统(67),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电动马达Gl)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0 的纵向配置,且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驱动轴(52)连结;使所述悬挂系统(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电动马达Gl)及所述驱动轴(52) 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电动马达Gl)及所述驱动轴 (52)的组并列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并在这些组的彼此之间配置所述悬挂系统(6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架(11)具有 轴支承转向轴(14)的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00); 从该主车架00)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轨道03); 和连结所述主车架OO)和所述座椅轨道的后副车架04), 将收纳箱(%)配置在所述摆臂(34)或者所述驱动轴(5 的上方的所述座椅轨道 (23)的侧方的空间部,或者配置在所述摆臂(34)或者所述驱动轴(5 与所述座椅轨道 (23)之间的空间部中,并安装在所述座椅轨道0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架具有 轴支承转向轴(14)的头管(12);从该头管(1 在上侧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车架OO); 和从所述头管(1 在下侧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车架01),在这些上部车架OO)及下部车架之间的电池收纳部(70)中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置有向所述电动马达Gl)供电的电池(80),并且将所述电动马达配置在所述电池收纳部(70)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Gl)安装在车身架(11)上,所述驱动轴(5 通过等速联轴器(5 与所述电动马达Gl)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Gl)与所述摆臂(34) —体地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5 将所述电动马达Gl)的驱动力向所述后轮(35)传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架(11)具有 轴支承转向轴(14)的头管(12);从该头管(1 在上侧向后方延伸的上部车架OO); 和从所述头管(1 在下侧向后方延伸的下部车架01), 所述电动马达Gl)的下端位置比所述下部车架(21)的下端位置位于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摆臂的上方的空间的电动车辆。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具有产生行驶驱动力的电动马达(4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在车身架(11)的后方、且在后端轴支承后轮(35)的摆臂(34);将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向车轮(35)传递的驱动轴(52);和连结车身架(11)和摆臂(34)的悬挂系统(67),将电动马达(41)配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旋转轴(42)的纵向配置,且以相对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置于左右一方的方式配置,并与驱动轴(52)连结;使悬挂系统(6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电动马达(41)及驱动轴(52)重叠并配置在下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文档编号B62K11/02GK102464071SQ20111033477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
发明者山中伯纯, 志村裕一郎, 本田尚义, 松田淳一, 近藤信行, 金泽泉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