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钢管全承载车身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133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圆钢管全承载车身骨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生产厂家均采用矩形或方形管生产非全承载车身骨架,鉴于矩形或方形管弯折性能差,底架与前后围、侧围、车顶五大片折弯连接处必须分开焊接并最终组焊。 这种生产方法材料利用率不高、制造工序较为复杂、浪费材料和加工工时、工作效率低、焊缝和焊接变形较多、刚度、强度以及车身的扭转刚度不如圆管结构,整车重心也较高,行车的稳定性不如全承载车身。在周长相等的条件下,方管/矩形管面积最小,方形/矩形截面在承受内部或外部径向压力时,受力不均勻。由于现有技术不采用封闭环结构,在受力时虽然整个车身参与载荷,但是上下部结构不是一个整体,车身壳体力学结构并没有达到最佳稳定平衡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钢管全承载车身,以解决现有技术矩形或方形管弯折性能差,底架与前后围、侧围、车顶五大片折弯连接处必须分开焊接并最终组焊。结构落后, 材料利用率不高、制造工序较为复杂、浪费材料和加工工时、工作效率低、焊缝和焊接变形较多、刚度、强度以及车身的扭转刚度不高等问题。本发明主要由顶部骨架、窗上横梁、底部骨架、腰梁、加强撑、窗下横梁、后部骨架、 封闭环、前风挡上横梁、前风挡下横梁、前围中横梁、前围下横梁组成,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身骨架为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车身骨架采用圆管封闭环,上下部形成整体结构;车身骨架底架与前后围、侧围、车顶五大片折弯连接处为无断接焊口整体圆管连接;在车身骨架的上下及两侧设置乘客门前封闭环、乘客门后封闭环、后轮前封闭环、后轮后封闭环;上述封闭环均采用一根完整的圆钢管弯制而成封闭式环形结构,与车身纵向骨架及加强撑焊接在一起,构成圆钢管全承载车身。采用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材料利用率提高,简化了制造工艺,减少了焊缝和焊接变形,节约了材料和加工工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增强了车身骨架的刚度、强度以及车身的扭转刚度,其抗扭曲强度高于常规汽车骨架3 6倍,在承受载荷时, 客车各个部分受力均勻,使整个车身参与载荷,整车重心较低,行车的稳定性增强,车身壳体达到最佳稳定平衡状态。当整车发生意外碰撞时,全承载的客车会将局部受力迅速分解到全身,不会发生底盘位移的致命事故,使客车在行驶中能够很好的抵御外来撞击,客车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3附图2是本发明乘客门后封闭环处A-A截面图。图中1顶部骨架,2窗上横梁,3底部骨架,4腰梁,5加强撑,6窗下横梁,7乘客门后封闭环,8后部骨架,9后轮后封闭环,10后轮前封闭环,11乘客门前封闭环,12前风挡上横梁,13前风挡下横梁,14前围中横梁,15前围下横梁。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所示车身全部采用先进数控三维弯管机实施结构用无缝钢管进行焊接,其车身骨架为高精度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车身骨架设置封闭环,上下部形成整体结构;车身骨架底架与前后围、侧围、车顶五大片折弯连接处为无断接焊口整体圆管连接;在车身骨架的上下及两侧设置乘客门前封闭环11、乘客门后封闭环7、后轮前封闭环10、后轮后封闭环9 ;上述封闭环均采用一根完整的钢筋弯制而成封闭式环形结构,与车身纵向骨架及加强撑5焊接在一起,构成圆钢管全承载车身。本发明前顶弯梁顶部骨架1、窗上横梁2、底部骨架3、腰梁4、加强撑5、窗下横梁6、后部骨架8、前风挡上横梁12、前风挡下横梁13、前围中横梁14、前围下横梁15结构布局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圆钢管全承载车身,主要由顶部骨架、窗上横梁、底部骨架、腰梁、加强撑、窗下横梁、后部骨架、封闭环、前风挡上横梁、前风挡下横梁、前围中横梁、前围下横梁组成,其特征是车身骨架为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车身骨架采用圆管封闭环,上、下部形成整体结构;在车身骨架的上、下及两侧设置乘客门前封闭环、乘客门后封闭环、后轮前封闭环、后轮后封闭环;上述封闭环均采用一根完整的圆钢管弯制而成封闭式环形结构,与车身纵向骨架及加强撑焊接在一起,构成圆钢管全承载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钢管全承载车身,其特征是车身骨架底架与前后围、侧围、 车顶五大片折弯连接处为无断接焊口整体圆管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圆钢管全承载车身,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该车身骨架为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车身骨架采用圆管封闭环,上、下部形成整体结构;在车身骨架的上、下及两侧设置乘客门前封闭环、乘客门后封闭环、后轮前封闭环、后轮后封闭环;上述封闭环均采用一根完整的圆钢管弯制而成封闭式环形结构,与车身纵向骨架及加强撑焊接在一起,构成圆钢管全承载车身。本发明简化了制造工艺,减少了焊缝和焊接变形,节约了材料和加工工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全承载圆钢管组合结构增强了车身骨架的刚度、强度以及车身的扭转刚度,其抗扭曲强度高于常规汽车骨架3~6倍,客车各个部分受力均匀,使整个车身参与载荷,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2442351SQ20111042946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高超 申请人:山东齐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