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混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4074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车身混装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生产设备,具体地,涉及车身混装架。



背景技术:

许多汽车制造企业,车身零部件制造部门往往与车辆总装部门分属两地,因此车身部件在电泳涂装后,需要转运至车辆总装部门进行后续的组装。一般汽车制造企业为方便车身储运,通常会采用铁制框架进行车身的储运。先将电泳涂装后的车身放置在铁制框架内,并用螺栓等将车身固定在铁制框架内,然后用叉车将固定好车身的铁制框架运出车间放到转运车身用的大型平板货车上,转运到达目的地之后再用叉车将固定有车身的铁制框架卸下,将车身从铁制框架中拆卸下之后,车身用于组装,而铁制框架则堆叠存放。

现有的铁制框架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一次只能装载一个车身,这样多个铁质框架堆叠在一起后占用空间大并且导致单次运输涂装电泳车身的数量较少,效率低下。

因此,急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一次性装载多个车身的车身混装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混装架,该车身混装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能够一次性装载多个车身进行运输,提高了汽车生产加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混装架,车身混装架用于一次性装载同一型号的两个车身,包括底座、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竖直设置在底座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

两个车身中的第一车身的车头能够依次穿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并螺纹连接在底座上,两个车身中的第二车身的车头架设并螺纹连接在第一框架的顶端,车尾架设并螺纹连接在第二框架的顶端;其中,

同时经过第一框架顶端和第二框架顶端的延伸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锐角,并且锐角的大小为10-20°。

优选地,第一框架包括两根第一竖杆和两端架设固接在两根第一竖杆顶端的第一顶横杆,第一顶横杆的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设有与第二车身的车头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

优选地,第一框架还包括架设在底座上的第一底横杆,第一底横杆和第一顶横杆平行设置且顶端沿竖直方向延伸有固定杆和限位抵块;其中,

固定杆上设有与第一车身的车尾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块的顶端能够抵靠在螺纹连接后的第一车身的车尾上。

优选地,第一顶横杆与两根第一竖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筋,两根第一竖杆与底座之间分别连接有支撑杆。

优选地,第二框架包括两根第二竖杆和两端架设固接在两根第二竖杆顶端的第二顶横杆,第二顶横杆的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杆和限位抵块;其中,

固定杆上设有与第二车身的车尾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块的顶端能够抵靠在螺纹连接后的第二车身的车尾上。

优选地,第二框架还包括架设在底座上的第二底横杆,第二底横杆和第二顶横杆平行设置且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设有与第一车身的车头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

优选地,两根第二竖杆与底座之间分别连接有支撑杆。

优选地,底座上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限位柱和垫块,多个限位柱和垫块能够同时抵靠在第一车身上。

优选地,底座侧壁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多条能够与运输车上设有的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竖直设置在底座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同时,同时经过第一框架顶端和第二框架顶端的延伸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锐角。使用时,先将两个车身中的第一车身的车头从第一框架中插入车身混装架直至车头通过第二框架,此时再将第一车身位置固定住便完成了第一个车身的装载;接着,将两个车身中的第二车身的车头架设在第一框架的顶端,车尾架设在第二框架的顶端,再用固定件将第二车身头尾分别固定便完成了第二个车身的装载。由于上述锐角的大小在10°至20°之间,不仅使得上方的第二个车身能够利用下方的第一个车身流线型车头前的空隙,大大节省了占用空间;而且防止运输过程中上方的第二个车身对固定件施力过大而造成固定件松动、车身倒溜甚至脱落受损,如此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车身混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 2-第二底横杆

3-第一底横杆 4-第一顶横杆

5-第二顶横杆 6-第二竖杆

7-加强筋 8-第一竖杆

9-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顶端”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混装架,车身混装架用于一次性装载同一型号的两个车身,包括底座1、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

两个车身中的第一车身的车头能够依次穿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并螺纹连接在底座1上,两个车身中的第二车身的车头架设并螺纹连接在第一框架的顶端,车尾架设并螺纹连接在第二框架的顶端;其中,

同时经过第一框架顶端和第二框架顶端的延伸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锐角,并且锐角的大小为10-2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同时,同时经过第一框架顶端和第二框架顶端的延伸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锐角。使用时,先将两个车身中的第一车身的车头从第一框架中插入车身混装架直至车头通过第二框架,此时再将第一车身位置固定住便完成了第一个车身的装载;接着,将两个车身中的第二车身的车头架设在第一框架的顶端,车尾架设在第二框架的顶端,再用固定件将第二车身头尾分别固定便完成了第二个车身的装载。由于上述锐角的大小在10°至20°之间,不仅使得上方的第二个车身能够利用下方的第一个车身流线型车头前的空隙,大大节省了占用空间;而且防止运输过程中上方的第二个车身对固定件施力过大而造成固定件松动、车身倒溜甚至脱落受损,如此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加工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优化第一框架的结构,便于安装固定第二车身的车头,优选地,第一框架包括两根第一竖杆8和两端架设固接在两根第一竖杆8顶端的第一顶横杆4,第一顶横杆4的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设有与第二车身的车头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安装固定第一车身的车尾,优选第一框架还包括架设在底座1上的第一底横杆3,第一底横杆3和第一顶横杆4平行设置且顶端沿竖直方向延伸有固定杆和限位抵块;其中,

固定杆上设有与第一车身的车尾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块的顶端能够抵靠在螺纹连接后的第一车身的车尾上。

此外,为了加强车身混装架的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一顶横杆4与两根第一竖杆8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筋7,两根第一竖杆8与底座1之间分别连接有支撑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优化第二框架的结构,便于安装固定第二车身的车尾,优选地,第二框架包括两根第二竖杆6和两端架设固接在两根第二竖杆6顶端的第二顶横杆5,第二顶横杆5的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杆和限位抵块;其中,

固定杆上设有与第二车身的车尾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块的顶端能够抵靠在螺纹连接后的第二车身的车尾上。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安装固定第一车身的车头,优选第二框架还包括架设在底座1上的第二底横杆2,第二底横杆2和第二顶横杆5平行设置且顶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设有与第一车身的车头上的安装孔相配合以螺纹连接的固定孔。

为了加强车身混装架的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优选地,两根第二竖杆6与底座1之间分别连接有支撑杆。

另外,为了增大与第一车身的接触面积来使得底座1与第一车身之间更好地贴合,优选地,底座1上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限位柱和垫块,多个限位柱和垫块能够同时抵靠在第一车身上。

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车的颠簸会使得底座1在车内上下抖动,从而造成其与运输车相互撞击受损,缩短了车身混装架的使用寿命,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优选地,底座1侧壁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多条能够与运输车上设有的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杆9。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