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377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履带架结构,包括履带架,其还包括旋转承重梁、支撑机构和支座,其中:所述履带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支座;每一个所述支座的顶面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通孔,并且,每一所述履带架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上的通孔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旋转承重梁的两个端部穿入两个所述支撑机构的通孔中,与所述支撑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承重梁在0-90度的角度范围内可旋转。本实用新型可以使重物吊装过程更加平稳,整体受力状态较为均匀。
【专利说明】一种履带架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溜尾机,尤其涉及一种溜尾机上的履带架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吊升的重物的质量、体积和起升高度都在不断攀升,履带式底盘的起重机因接地比压小、可带载行走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履带式起重机需要适应的工况越来越多样化。在吊起大型立式重物时,需要一种辅助吊车,在吊装时托住重物底部行走,在重物直立的过程中并随重物的转动而旋转的履带架结构。目前使用的是带臂架的履带起重机作为辅助吊车,以往的履带架仅仅能分担主吊车的吊重,不能平稳地托住重物行走,更不能跟随重物底部的转动而旋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履带架结构,其可以使重物吊装过程更加平稳,整体受力状态较为均匀。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履带架结构,包括履带架,其还包括旋转承重梁、支撑机构和支座,其中:所述履带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支座;每一个所述支座的顶面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通孔,并且,每一所述履带架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上的通孔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旋转承重梁的两个端部穿入两个所述支撑机构的通孔中,与所述支撑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承重梁在0-90度的角度范围内可旋转。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托架,所述履带架与其两侧的所述支撑机构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托架;所述旋转承重梁放置在两个所述托架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承重梁包括支撑梁和用于放置重物的滑板,其中:所述支撑梁包括中间的粗径段以及所述粗径段两端的细径段,其中:所述粗径段为沿轴向切掉一部分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具有一个水平侧面;所述细径段穿设在所述支撑机构的通孔中;所述滑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水平侧面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承重梁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固定在所述滑板的底面;所述限位机构在重物的重量完全施加在所述滑板上的时候与所述托架相抵接而停止旋转。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为一短板,与所述滑板的底面相焊接;所述短板与所述滑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溜尾初始状态下,所述短板与水平面相平行;溜尾过程中,所述短板与水平面相垂直,并与所述托架相抵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托架具有一个用于放置所述支撑梁中间粗径段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曲率半径与所述支撑梁中间粗径段的曲率半径相适配。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机构,其焊接在所述履带架上;所述托架设置在所述连接机构的顶面;所述支座与所述连接机构销轴连接。[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下两部分法兰块,上部分的所述法兰块和下部分的所述法兰块为可拆卸连接;下部分的所述法兰块焊接在所述支座的顶面。
[001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14]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履带架、旋转承重梁、支撑机构和支座,履带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机构,两个支座分别与履带架两侧的连接机构相连接,每一个支座的顶面设置一个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具有通孔,并且,两个支撑机构上的通孔的轴心线相重合,旋转承重梁的两个端部穿入两个支撑机构的通孔中,与支撑机构转动连接,重物底部直接与旋转承重梁的平面相接触,旋转承重梁可以进行轴向旋转。当刚开始溜尾时,重物与水平面相垂直,此时旋转承重梁需要旋转至与水平面相垂直,与重物的底部相接触,溜尾完成后,重物与水平面相平行,此时旋转承重梁需要旋转至与水平面相平行,在整个溜尾过程中,旋转承重梁需要一直与重物底部直接接触,因此,旋转承重梁需要随着重物的旋转而旋转,在这个过程中,重物的重量通过旋转承重梁作用到支座上,两点均匀地居中作用到履带架上,支座上水平方向的挤压面与履带架上的挤压面接触,能将作用在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力,再传递到履带架上,从而可以使重物吊装过程更加平稳,整体受力状态较为均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履带架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旋转承重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滑板和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转承重梁与水平面成90度角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转承重梁与水平面成45度角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转承重梁与水平面成0度角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
[0023]1、履带架;11、连接机构;111、第二耳板;112、第二顶板;2、旋转承重梁;21、支撑梁;22、滑板;23、限位机构;3、支撑机构;31、法兰块;32、连接板;4、支座;41、第一耳板;42、第一顶板;43、底板;5、销轴;6、托架;7、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5]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履带架结构包括履带架1、旋转承重梁2、支撑机构3和支座4,其中:履带架I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机构11,两个支座4分别与履带架I两侧的连接机构11相连接。每一个支座4的顶面设置一个支撑机构3。支撑机构3具有通孔,并且,两个支撑机构3上的通孔的轴心线相重合。旋转承重梁2的两个端部穿入两个支撑机构3的通孔中,与支撑机构3转动连接。支撑机构3为旋转承重梁2提供了两个支撑受力点。
[0026]重物7底部直接与旋转承重梁2的平面相接触,旋转承重梁2可以进行轴向旋转。当刚开始溜尾时(如图4所示),重物7与水平面相垂直,此时旋转承重梁2需要旋转至与水平面相垂直,与重物7的底部相接触。溜尾完成后(如图6所示),重物7与水平面相平行,此时旋转承重梁2需要旋转至与水平面相平行。在整个溜尾过程中,旋转承重梁2需要一直与重物7底部直接接触,因此,旋转承重梁2需要随着重物7的旋转而旋转,图5中显示的是旋转承重梁2与水平面成45度角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7]在这个过程中,重物7的重量通过旋转承重梁2作用到支座4上,两点均匀的居中作用到履带架I上。支座4上水平方向的挤压面与履带架I上的挤压面接触,能将作用在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力,再传递到履带架I上。在主吊车将重物7从水平状态吊起为垂直状态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履带架结构中的旋转承重梁2能够随重物7的转动而旋转,从而能够托住重物7行走。
[0028]如图1所示,作为连接机构11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连接机构11包括第二耳板111和第二顶板112,其中:两块第二耳板111相对设置,第二顶板112焊接在两块第二耳板111的顶部,行成一个类似箱形结构。箱形结构相当于将第二耳板111缩短,宽度方向加大,因此其结构更稳定,受力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力的传递。本实施例中,第二耳板111和第二顶板112均为钢材材料,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个箱形结构,再焊接到履带架I的侧面上。
[0029]如图2、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旋转承重梁2包括支撑梁21和滑板22,其中:
[0030]支撑梁21包括中间的粗径段以及两端的细径段,其中:所述粗径段为沿轴向切掉一部分的圆柱体结构,此时的圆柱体结构具有一个水平侧面和圆弧形的侧面。所述细径段设置在所述粗径段的两端,并穿设在支撑机构3的通孔中,所述细径段与支撑机构3转动连接。此处提到的“粗”、“细”只是表示支撑梁21的直径比两个端部的直径小,并没有具体其他的限定。
[0031]滑板22固定连接在圆柱体结构的水平侧面上。溜尾状态下,重物7放置在滑板22的上表面,始终与重物7的底面直接相接触。其溜尾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4-6所示。
[0032]所述粗径段的水平侧面上具有盲孔,通过螺栓可以将滑板22固定在所述粗径段上,重物7在溜尾过程中是靠在旋转承重梁2的滑板22上,在重物7沿着滑板22移动的过程中会损坏滑板22,所以,滑板22设计成可拆卸更换的结构形式。
[0033]上述实施例中,旋转承重梁2还包括限位机构23,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机构23采用的是一块短板,短板设置在滑板22的底面,与滑板22所在的平面相垂直。短板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滑板22的底面。
[0034]溜尾初始状态下,短板与水平面相平行,滑板22需要旋转至与水平面相垂直,与处于垂直状态的重物7的底部相接触。然后,滑板22与重物7 —起朝与水平面相平行的方向旋转,直至短板与水平面相垂直,并与托架6相抵接为止,此时,滑板22与水平面相平行,此时,溜尾结束。旋转承重梁2的转动速度很缓慢,而且整个溜尾过程中,只转动90度角。
[0035]如图1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履带架结构还包括托架6,两个托架6分别焊接在履带架I两侧的连接机构11的第二顶板112上。并且,托架6位于履带架I与其侧面的支撑机构3之间。旋转承重梁2放置在两个托架6上。
[0036]旋转承重梁2放置在两个托架6上后,两个托架6也为旋转承重梁2提供了两个支撑受力点。此时,由于支撑机构3也为旋转承重梁2提供了另外两个支撑受力点,因此,在吊起重物7的过程中,重物7底部直接与旋转承重梁2的平面相接触,尽管重物7的重量是直接作用到旋转承重梁2上,但是,作用到旋转承重梁2上的力,此时可以通过托架6及支座4点均匀地传到履带架I上,而且支座4上水平方向的挤压面与履带架I上水平挤压面相抵触,可将作用在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力,再传递到履带架I上。这种结构的履带架受力部位较居中,履带架整体受力状态较均匀。
[0037]上述实施例中,托架6具有一个弧形部,弧形部的曲率半径与支撑梁21中间粗径段的曲率半径相适配,从而可以较好地将旋转承重梁2支托住。
[0038]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采用的是可拆卸成两部分的法兰块31,分为上部分法兰块和下部分法兰块。其中下部分的法兰块31焊接在支座4的顶面,与支座4连接成一体。上部分的法兰块31可以通过螺栓和开设有螺栓孔的连接板32与下部分的法兰块31相连接。当然,支撑机构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只要保证能够为旋转承重梁2提供支撑,并与旋转承重梁2转动连接即可。
[0039]由于旋转承重梁转动速度很缓慢,而且只转动90度角,支座4及支撑结构3的圆弧面机加工形成,中间加以润滑,所以旋转承重梁2能缓慢的转动。
[0040]上述各实施例中,支座4包括第一耳板41、第一顶板42和底板43,其中:两块第一耳板41相对设置,第一顶板42和底板43分别焊接在两块第一耳板41的顶部和底部,行成一个类似箱形结构。该箱形结构相当于将第一耳板41缩短,宽度方向加大,因此其结构更稳定,受力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力的传递。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板41、第一顶板42和底板43均为钢材材料,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个箱形结构。
[0041]支座4的箱形结构在水平方向的挤压面可以将作用在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力,再传递到履带架I上,进而使履带架I的受力部位较居中,整体受力状态较均匀。此外,在吊装过程中,由于旋转承重梁2始终托住重物7的底部,在重物7直立的过程中,托住重物7行走,并转动。整个吊装过程更加平稳、快捷。
[0042]基于连接机构11和支座4均采用了耳板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销轴5,通过销轴5可以将第一耳板41和第二耳板111连接在一起,从而将连接机构11和支座4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便于拆装。
[004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履带架结构,包括履带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旋转承重梁、支撑机构和支座,其中: 所述履带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支座; 每一个所述支座的顶面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具有通孔,并且,每一所述履带架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上的通孔的轴心线相重合; 所述旋转承重梁的两个端部穿入两个所述支撑机构的通孔中,与所述支撑机构转动连接; 所述旋转承重梁在0-90度的角度范围内可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托架,所述履带架与其两侧的所述支撑机构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托架; 所述旋转承重梁放置在两个所述托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承重梁包括支撑梁和用于放置重物的滑板,其中: 所述支撑梁包括中间的粗径段以及所述粗径段两端的细径段,其中: 所述粗径段为沿轴向切掉一部分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具有一个水平侧面; 所述细径段穿设在所述支撑机构的通孔中; 所述滑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水平侧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承重梁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固定在所述滑板的底面; 所述限位机构在重物的重量完全施加在所述滑板上的时候与所述托架相抵接而停止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为一短板,与所述滑板的底面相焊接; 所述短板与所述滑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溜尾初始状态下,所述短板与水平面相平行; 溜尾过程中,所述短板与水平面相垂直,并与所述托架相抵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一个用于放置所述支撑梁中间粗径段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曲率半径与所述支撑梁中间粗径段的曲率半径相适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机构,其焊接在所述履带架上; 所述托架设置在所述连接机构的顶面; 所述支座与所述连接机构销轴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履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下两部分法兰块,上部分的所述法兰块和下部分的所述法兰块为可拆卸连接; 下部分的所述法兰块焊接在所述支座的顶面。
【文档编号】B62D55/08GK203402301SQ201320332478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8日
【发明者】章琢, 李龙, 孙吉产, 马寅, 成亚鹏, 路舰奎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