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414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前挡泥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上支撑有前轮,所述前挡泥板覆盖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并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前叉,其中,所述前挡泥板上形成有前侧安装孔和后侧安装孔,所述前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前方,所述后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后方,所述后侧安装孔配置于比所述前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前挡泥板的装卸空间,所述前挡泥板上在后侧安装孔的上方具有比所述后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凸起部。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可以方便地装卸,且其跳泥量多的前叉后的宽度可增大,从而具有良好的除泥性。
【专利说明】一种前挡泥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用于摩托车的前挡泥板。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228719)中公开了一种前挡泥板,该前挡泥板连接在摩托车的前叉上,并覆盖于前轮的上方,前叉通过上架和下架连接摩托车的头管上,头管的前方设置有头灯,前叉的上端部连接有手柄,燃料箱设置在手柄的后部位置,发动机安装在燃料箱的下方。前叉的下端部连接有可转动的前轮。前叉的下端连接有制动钳,制动钳可与连接在前轮的制动盘配合,对前轮实施刹车。
[0003]该前挡泥板的宽度较窄,且为了便于装卸前叉,还将该前挡泥板的前方宽度缩小。由于该前挡泥板的宽度窄,使得其除泥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挡泥板,其能使跳泥量多的前叉后方的前挡泥板的宽度增大,从而使前挡泥板具有良好的除泥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挡泥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上支撑有前轮,所述前挡泥板覆盖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并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前叉,其中,所述前挡泥板上形成有前侧安装孔和后侧安装孔,所述前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前方,所述后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后方,所述后侧安装孔配置于比所述前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前挡泥板的装卸空间,所述前挡泥板上在后侧安装孔的上方具有比所述后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凸起部。
[000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前挡泥板包括支柱和挡泥板主体,所述支柱设置于所述前轮的侧方,所述支柱具有所述前侧安装孔、所述后侧安装孔以及所述凸起部;所述挡泥板主体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所述挡泥板主体支承并紧固在所述支柱上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挡泥板主体以及所述支柱中,分别形成有沿所述前叉向内侧凹陷的缺口部。
[0008]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每个所述前叉包括支承所述前轮的缸体部,以及比所述缸体部的直径小且通过在所述缸体部的内部滑动来缓和来自所述前轮的负荷的杆部,所述缸体部的上端具有能避免与所述装卸空间干涉的扩径部。
[0009]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前挡泥板在拆卸状态下为能沿所述前叉向上方提起并向前方旋转设置,所述前挡泥板借助所述装卸空间能从所述扩径部的前方通过。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前挡泥板在后侧安装孔的上方形成有凸起部,使跳泥量多的前叉后方的前挡泥板的宽度增加,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客和车体防止被水或者泥溅到,提高前挡泥板的除泥性,而由于后侧安装孔配置于比前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因此前挡泥板的装卸较为方便,可节省装卸的工时。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由于挡泥板主体和支柱可以是分体制造,因此即使支柱的形状复杂也可以很方便地制作,从而节省制作成本。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所述挡泥板主体以及支柱中分别形成有沿前叉向内侧凹陷的缺口部,该缺口部的设置可以增大左右支柱之间的宽度,从而可进一步增大挡泥板主体的宽度,提高除泥性。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前挡泥板的装卸空间可以避开缸体部上端的扩径部,使得前挡泥板可以方便地装卸。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述前挡泥板在拆卸状态下为能沿所述前叉向上方提起并向前方旋转设置,所述前挡泥板借助所述装卸空间能从所述扩径部的前方通过,因此前挡泥板的装卸的操作性良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挡泥板与前叉相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挡泥板与前叉相配合的平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挡泥板的挡泥板主体与支柱连接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挡泥板的主视示意图;
[0020]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的放大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的放大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7 (a) - (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挡泥板的拆卸过程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I前挡泥板11前侧安装孔12后侧安装孔
[0025]13凸起部14凹陷部15挡泥板主体
[0026]16支柱17稳定器2L、2R前叉
[0027]21安装突起22缸体部23杆部
[0028]24扩径部25反射部件3前轮
[0029]4紧固组件41螺栓42垫圈
[0030]43螺母44防摩擦物5a、5b缺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图1至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与前叉相配合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与前叉相配合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的挡泥板主体与支柱连接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的主视示意图;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的放大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的放大的剖视示意图;图7 (a)- (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前挡泥板的拆卸过程的示意图。
[0033]在以下的实施例说明中,前后及左右的位置关系是针对朝向摩托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而言的。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前挡泥板1,在左右一对的前叉2L、2R上支撑有前轮3,前挡泥板I覆盖在前轮3的上方,并可装卸地安装于前叉2L、2R。前挡泥板I上形成有前侧安装孔11和后侧安装孔12,前侧安装孔11位于前叉2L、2R的前方,后侧安装孔12位于前叉2L、2R的后方,后侧安装孔12配置于比前侧安装孔11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前挡泥板I的装卸空间,前挡泥板I上在后侧安装孔12的上方具有比后侧安装孔12更靠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凸起部13。
[0035]本实施例中,前挡泥板I的前后安装部分是非对称的,前挡泥板I的左右侧面均形成有前侧安装孔11和后侧安装孔12,每个侧面的后侧安装孔12配置于比前侧安装孔11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确切地说,前挡泥板I在对应后侧安装孔12的位置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凹进而形成有凹陷部14,而前挡泥板I在对应前侧安装孔11的位置则不具有凹陷部,此时两个后侧安装孔12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前侧安装孔11之间的距离。该凹陷部14形成用于装卸前挡泥板I的装卸空间,使得前挡泥板I的装卸较为方便,以减少装卸前挡泥板I的时间。
[0036]此外,前挡泥板I在后侧安装孔12上方的位置处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在前挡泥板I的后侧上方形成凸起部13,由于该凸起部13的设置,使跳泥量多的前叉2L、2R后方的前挡泥板I的宽度增加,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客和车体防止被水或者泥溅到,提高前挡泥板I的除泥性。
[0037]如图3所示,可通过紧固组件4将前挡泥板I安装于前叉2L、2R上。具体是,每个前叉2L、2R的前、后侧均具有安装突起21,各安装突起21内均具有装配孔,将前叉2L、2R前侧的安装突起内的装配孔称为前侧装配孔,将前叉2L、2R后侧的安装突起21内的装配孔称为后侧装配孔,在安装时,前叉的前侧装配孔与前挡泥板I的前侧安装孔11对准,前叉的后侧装配孔与前挡泥板I的后侧安装孔12对准;紧固组件4包括螺栓41、垫圈42和螺母43,以装配前挡泥板I的后侧和前叉的后侧为例说明,该螺栓41的一端从前叉的外侧依次穿过后侧装配孔、垫圈42和后侧安装孔12而位于前挡泥板I的内侧,螺母43螺纹连接于螺栓41的该端上,螺栓41的另一端的螺栓头则卡在前叉的外侧上,从而将前挡泥板I和前叉的前侧安装在一起。当然,螺栓41也可从前挡泥板I的内侧开始穿行,使螺栓头卡在前挡泥板I的内侧,螺栓41的另一头位于前叉的外侧而与螺母43连接。前挡泥板I的前侧与前叉的前侧的安装与前挡泥板I的后侧和前叉的后侧的安装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说明。其中,在垫圈42与前挡泥板I之间还可设置防摩擦物44(例如橡胶),以保护前挡泥板I的外侧。
[0038]其中,前侧安装孔11和后侧安装孔12的其中之一可为圆孔,另一个则可为长孔,在此处,如图4所示,后侧安装孔12为圆孔,前侧安装孔11则为长孔,该长孔可在安装时起到调节的作用。在安装时,可先安装前挡泥板I的后侧和前叉的后侧,之后再安装前挡泥板I的前侧和前叉的前侧,设置为长孔的前侧安装孔11可确保安装的顺利,不会出现在将前挡泥板I的后侧和前叉的后侧装配好后,前侧安装孔11与前侧装配孔对不齐的现象。
[0039]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上述前挡泥板I包括有挡泥板主体15和支柱16。挡泥板主体15可与前轮3具有相同的弧度弯曲,并与前轮3具有适当距离地配置于前轮3的上方,挡泥板主体15支承并紧固在支柱16上方。支柱16设置于前轮3的侧方,即支柱16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前轮3的左右两侧;支柱16的上方连接于挡泥板主体15,支柱16的下方连接于前叉的安装突起21。支柱16具有前侧安装孔11、后侧安装孔12以及凸起部13,此处前侧安装孔11和后侧安装孔12均设置在支柱16的下方位置,凸起部13设置在支柱16的上方位置,且凸起部13位于后侧安装孔12的上方。由于支柱16的上方具有沿着车宽度方向向外侧突出的凸起部13,因此,支柱16可以良好地支撑宽度大的挡泥板主体15,也就是说,虽然左右前叉之间的间距窄,但是由于支柱16的上方具有凸起部13,使挡泥板主体15的宽度可以尽可能地最大化,以更大范围地保护乘客和车体,以避免被水或者泥溅到。而且,支柱16的上方宽度还可比前挡泥板主体15的宽度大,以进一步提高挡泥板主体15的支撑的稳定性。
[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泥板主体15和支柱16为分体设置,至少是挡泥板主体15和支柱16在制造时是分体的,因此,即使支柱16的形状复杂也可以很方便地制作,从而节省制造成本。其中,挡泥板主体15和支柱16之间在组装时可通过焊接使它们一体化,一体化的结构可以使前挡泥板I在保持刚性的同时还减少了装卸工时。
[0041]此外,在挡泥板主体15的内侧可设置稳定器17,在组装时可将挡泥板主体15、支柱16和稳定器17通过焊接使这四个构件一体化。
[0042]上述前挡泥板I可由金属制成,具体来说,挡泥板主体15和支柱16两者均可由金属制成,该金属可以是铝合金、铁、不锈钢等。与现有技术的树脂挡泥板相比,本实施例的前挡泥板I通过焊接而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其刚性。
[0043]如图4所示,在挡泥板主体15以及支柱16中,分别形成有沿前叉2L、2R向内侧凹陷的缺口部5a、5b,前叉可配置在缺口部5a、5b内。进一步而言,挡泥板主体1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部5a,支柱1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部5b,支柱16的缺口部5b位于挡泥板主体15的缺口部5a的下方,并与缺口部5a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缺口部的设置,可以增大左右支柱16之间的宽度,从而可进一步增大挡泥板主体的宽度,提高除泥性。
[0044]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所述前叉2L、2R包括支承前轮3的缸体部22,以及比缸体部22的直径小且通过在缸体部22的内部滑动来缓和来自前轮3的负荷的杆部23,缸体部22的上端具有能避免与装卸空间干涉的扩径部24。本实施例中,每个前叉包括缸体部22和杆部23,杆部23的下端插入缸体部2的内部,当摩托车在骑行时其前轮3遇到不平的路面时,杆部23可以在缸体部2的内部滑动,通过杆部23的滑动可缓和来自前轮3的负荷,从而起到减震或避震的效果。其中,缸体部22配置在前挡泥板I的缺口部5a、5b处,杆部23可位于前挡泥板I的上方,缸体部22的上方具有扩径部24,在装卸前挡泥板I时,该扩径部24不会与装卸空间形成干涉,因此不会影响前挡泥板I的装卸。
[0045]在每个前叉2L、2R上可安装反射部件25,在此处,反射部件25安装在扩径部24上,可以反射外来光照,使其他人识别自行车的位置,以有效地保障行车安全。
[0046]下面配合图7来说明前挡泥板I的拆卸过程。[0047]当需要拆卸前挡泥板I时,首先旋松并取下螺母43,使紧固组件4从前挡泥板I和前叉上脱离,接着使前挡泥板I沿着与前叉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被提起,此时前叉总是处在前挡泥板I的缺口部5a、5b内,因此可以很顺畅地提起前挡泥板I ;待前挡泥板I被提起到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前挡泥板I的凹陷部14对着或者高于前叉的扩径部24,则使前挡泥板I向前方旋转,然后从前叉的前方拔出前挡泥板1,完成前挡泥板I的拆卸。由于前挡泥板I在后侧安装孔12处具有凹陷部14,而该凹陷部14不会与扩径部24形成干涉,因此前挡泥板I被提起到使前挡泥板I的凹陷部14对着或者高于前叉的扩径部24的位置后,前挡泥板I的旋转和拔出均很方便、顺畅,从而使前挡泥板I具有良好的组装性。
[0048]在安装的时候,按照上述步骤的相反步骤就能够安装前挡泥板I。
[00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变型或组合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前挡泥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上支撑有前轮,所述前挡泥板覆盖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并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挡泥板上形成有前侧安装孔和后侧安装孔,所述前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前方,所述后侧安装孔位于所述前叉的后方,所述后侧安装孔配置于比所述前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前挡泥板的装卸空间,所述前挡泥板上在后侧安装孔的上方具有比所述后侧安装孔更靠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凸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泥板包括: 支柱,其设置于所述前轮的侧方,所述支柱具有所述前侧安装孔、所述后侧安装孔以及所述凸起部; 挡泥板主体,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所述挡泥板主体支承并紧固在所述支柱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挡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泥板主体以及所述支柱中,分别形成有沿所述前叉向内侧凹陷的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叉包括支承所述前轮的缸体部,以及比所述缸体部的直径小且通过在所述缸体部的内部滑动来缓和来自所述前轮的负荷的杆部,所述缸体部的上端具有能避免与所述装卸空间干涉的扩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泥板在拆卸状态下为能沿所述前叉向上方提起并向前方旋转设置,所述前挡泥板借助所述装卸空间能从所述扩径部的前方通过。
【文档编号】B62J15/04GK203473084SQ201320412903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1日
【发明者】王叶, 夏政, 马瑞, 王董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