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778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脚踏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脚踏车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于骑乘脚踏车时有利于减轻腰、背与手部压力的脚踏车结构,包括车架、设于该车架顶部的座垫、枢置于该车架前端的前叉、枢置于该前叉的前轮以及枢置于该车架后端的后轮,该前叉顶部设有转向把手,且所述车架与后轮之间配置一用以驱动该后轮的脚踏传动单元,该前叉与地面的垂直线之间具有20~60度的夹角,以缩短所述转向把手与座垫之间的距离,配合前叉顶部高于该座垫,在符合人体工学的条件下,共同减缓骑乘者弯腰及伸展双手的幅度,进而改善骑乘脚踏车时的舒适性。
【专利说明】脚踏车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脚踏车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于骑乘脚踏车时有利于减轻骑乘者的腰、背与手部压力的脚踏车结构,特别涉及脚踏车的车架、座垫、及前叉位置等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脚踏车运动广为社会大众所喜爱,其是利用双脚力量踩踏前进,不仅可供作为交通工具,于休闲、健身上也具有极佳的效果,且脚踏车不需消耗燃料,具有节能减碳的环保功效,因此脚踏车已成为时下健身与旅游的重要休闲器材。
[0003]现有脚踏车的相关技术,可见揭示于中国台湾第98212815号与第98206135号专利案中,主要是在脚踏车的车架前端枢置前叉,该前叉底端枢置前轮,且前叉顶部设有转向把手,该车架后端枢置后轮,并于车架顶部设座垫,同时所述车架与后轮之间配置脚踏传动单元;如此,骑乘者可跨坐于该座垫上并俯身向前,而使双手伸展撑持或握持于该转向把手上,再以双脚踩踏该脚踏传动单元,藉以驱动后轮,令脚踏车前进。[0004]然而,上述传统脚踏车的前叉通常形成垂直或趋近垂直于地面的状态,且前叉顶部高度一般都低于该座垫;因此,座垫与转向把手或前叉之间的距离较长,导致骑乘者必须大幅度(约45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双手伸展撑持或握持于转向把手,长时间骑乘脚踏车后,容易造成骑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问题,亟需加以改善。
[0005]故,如何将上述问题加以摒除,实为本案创作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脚踏车结构,尤指一种于骑乘脚踏车时有利于减轻腰、背与手部压力的脚踏车结构,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传统脚踏车导致骑乘者必须大幅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双手伸展撑持或握持于转向把手,容易造成骑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脚踏车结构,包括车架、设于该车架顶部的座垫、枢置于该车架前端的前叉、枢置于该前叉的前轮以及枢置于该车架后端的后轮,该前叉顶部设有转向把手,且所述车架与后轮之间配置用以驱动该后轮的脚踏传动单元,其特点是,所述前叉与地面的垂直线之间具有20~60度的夹角,且该前叉顶部高于该座垫。
[0008]所述车架前端具有枢置该前叉的转向套管,且车架后端具有相交组接的后叉、以及位于该后叉下方的底叉,该后轮枢置于所述后叉与底叉的组接位置,该车架具有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与后叉之间的第一骨架、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与底叉之间的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相交重叠,该前叉包含一枢置于该转向套管的转向轴、以及设于该转向轴底端的载体,该载体具有二支撑臂,该前轮枢置于所述支撑臂之间,该车架具有一第三骨架,该第三骨架设于所述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且第三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枢置于所述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第三骨架均为二支杆状物对称并排设置的结构,所述支撑臂之间设有可供枢置该第三骨架的枢接座,该载体上设有可供该转向轴锁合而调整高低的螺孔。
[0009]所述支撑臂包含相互并排连结的前臂件及后臂件,且所述前臂件与后臂件之间具有一夹角,而于所述前臂件与后臂件之间形成一缺口,所述后臂件顶端相互连接而构成该载体顶部,该后臂件中段处设有一折弯部,使该后臂件底端随着该折弯部倾斜而与该前臂件之间形成该夹角,该后臂件底端设有一嵌接部,该前臂件底端设有一与该嵌接部相嵌接的嵌接槽,该后臂件顶端设有一卡接部,该前臂件顶端设有一与该卡接部相接的卡接孔。
[0010]所述前臂件和后臂件形成U形杆的并列结构,并且相互连结成整体型态。
[0011]所述前臂件顶端形成U形弯管结构,配合一衔接部组合后臂件,使该衔接部连结该前臂件顶端和该后臂件顶端区域。
[0012]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13]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多段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后两端微弯,该第三骨架成弧曲形态,所述第一骨架与该后叉的衔接处设有一擎持架,该座垫设于该擎持架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上向后弯曲。
[0014]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后端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设有一擎持架,该座垫设于该擎持架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上向后弯曲。
[0015]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高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态,且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16]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高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所述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均成弧曲形态,且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17]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后端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18]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设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与转向套管的衔接处,该第二骨架及后叉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19]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设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与转向套管的衔接处,该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后叉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0020]所述转向把手与前叉顶端之间经由数根间隔排列的支杆相互连接,该座垫底部设有一可固定于该车架顶部的定位件,该定位件上设有一往该车架后方倾斜翘起的倾斜支架,该倾斜支架顶端设有一承载支架,该承载支架往该前叉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车架前端,该座垫设于该承载支架上,该后叉与底叉之组接位置设置一辅助架,该辅助架往该车架前端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第二骨架。
[0021]据此,该转向把手随着该前叉以20?60度的夹角往该座垫方向倾斜,而缩减所述座垫与转向把手之间的距离,并配合前叉顶部高于座垫的设计,令骑乘者跨坐于座垫上时,可供转向把手邻近骑乘者的腰部和手部。
[0022]如此,在符合人体工学的条件下,使骑乘者无须大幅度俯身向前,可微幅向前俯身,甚至坐直身体;同时,双手也无须大幅伸展,令上臂与下臂适当的弯曲及放松,即可使双手握持转向把手,以改善上述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问题,进而提供较佳的舒适性。
[0023]并且,藉由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与第三骨架和前叉之载体等部分的配置设计,而有别于目前的传统车架,有利于在确保车架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崭新的车架设计,并有利于缩减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与第三骨架的断面直径,令车架的骨架明显细致、轻巧化,进而降低车架整体重量,减轻骑乘时的负担。
[0024]为能明确且充分揭露本创作,并予列举较佳实施的图例,以详细说明其实施方式如后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6]图2为图的平面视图;
[0027]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4a为本实用新型前叉的一实施例立体图;
[0029]图4b为图4a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5a为前叉的一附加实施型态的立体图;
[0031 ]图5b为图5a的平面图;
[0032]图6为图4a的一修正实施型态的立体图;
[0033]图7为图4a的另一修正实施型态的立体图;
[0034]图8为图2的转向把手的附加实施型态平面视图;
[0035]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平面视图;[0036]图10为图2的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37]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38]图12为图2的另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39]图13为图2的另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40]图14为图2的又一修 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41]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42]图16为图2的再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
[0043]标号说明
[0044]10车架11第一骨架
[0045]111弯折端12第二骨架
[0046]13第三骨架14转向套管
[0047]15后叉16底叉
[0048]17弧弯支架18擎持架
[0049]2座垫21定位件
[0050]22倾斜支架23承载支架
[0051]3前叉31转向轴
[0052]32载体321支撑臂
[0053]322,323前臂件324嵌接槽
[0054]325卡接孔326后臂件
[0055]327折弯部328嵌接部
[0056]329卡接部33缺口
[0057]34凹部35枢接座
[0058]36枢置孔37螺孔
[0059]38衔接部4前轮
[0060]5后轮6转向把手
[0061]61支杆62握部
[0062]7脚踏传动单元71主齿盘
[0063]72脚踏曲柄73副齿盘
[0064]74 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65]请合并参阅图1至图3,揭示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的图式,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平面视图,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0066]由上述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车结构,包括车架10、设于该车架10顶部的座垫2、枢置于该车架10前端的前叉3、枢置于该前叉3的前轮4、以及枢置于该车架10后端的后轮5,该前叉3顶部设有转向把手6,且所述车架10与后轮5之间配置用以驱动该后轮5的脚踏传动单元7。
[0067]该前叉3与地面的一垂直线L之间具有至少20度的夹角α,且前叉3顶部的高度高于该座垫2的高度。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上,该夹角α可为20至60度。[0068]在一可行的实施上,该车架10前端设有用以枢置该前叉3的转向套管14,且车架10后端设有相交组接的后叉15、以及位于该后叉15下方的底叉16,该后轮5枢置于所述后叉15与底叉16的组接位置,该车架10并具有一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14与后叉15之间的第一骨架11、以及一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14与底叉16之间的第二骨架12,所述第一骨架11与第二骨架12的中段处可相交重叠。
[0069]此外,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第二骨架12可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12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后端具有一与后叉15相衔接的弯折端111 ;以及,该座垫2设于该第一骨架11的弯折端111上,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
[0070]图中也显示了,该脚踏传动单元7包含至少一主齿盘71,枢置于所述底叉16与第二骨架12的衔接处、分别设于该主齿盘71两侧轴心上的脚踏曲柄72、至少一设于该后轮5的轴心上的副齿盘73、以及一环绕于所述主齿盘71与副齿盘73上的链条74。
[0071]请参阅图4a及图4b所示,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叉3的一实施例立体图,图4b为图4a的立体分解图,说明该前叉3包含用以枢置于该转向套管14内的转向轴31、以及设于该转向轴31底端的载体32,该载体32具有二对称的支撑臂321。
[0072]该前轮4枢置于所述支撑臂321之间,该车架10具有第三骨架13,设于所述底叉16与第二骨架12的衔接处,且第三骨架13延伸至该车架10前端而枢置于所述支撑臂321之间,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及第三骨架13可为二支杆状或板状物对称并排设置的结构。
[0073]所述支撑臂321之间设有可供枢置该第三骨架13的枢接座35,且枢接座35位于前轮4上方;该载体32顶部设有可供枢置该转向轴31底端的枢置孔36,且载体32上设有螺孔37,该转向轴31底端外壁具有螺纹,该螺孔37可供该转向轴31底端枢接或锁合,进而方便对转向轴31的高低位置作适度的调整。
[0074]图4a、及图4b也显示了该支撑臂321包含相互并排连结的前臂件322及后臂件326,所述前臂件322与后臂件326的顶端、底端相互组接或螺接,且所述前臂件322与后臂件326之间形成有一夹角β (编号标示在图2),而于所述前臂件322与后臂件326之间形成一缺口 33。藉由前臂件322及后臂件326的组合共同使整个前叉3或支撑臂321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0075]图中也描绘了该后臂件326底端设有嵌接部328,该前臂件322底端设有与该嵌接部328相嵌接的嵌接槽324,该后臂件326顶端设有卡接部329,该前臂件322顶端设有与该卡接部329相卡接的卡接孔325。
[0076]该后臂件326中段处设有折弯部327,使该后臂件326底端随着该折弯部327倾斜而与该前臂件322之间形成该夹角β,该后臂件326可成长形板状物的型态,前臂件322可成杆状型态,该后臂件326底端后侧具有用以枢置该前轮4的凹部34。
[0077]藉由上述构件组成,该转向把手6可随着该前叉3的转向轴31以20至60度的夹角α往该座垫2方向倾斜,而缩减所述座垫2与转向把手6之间的距离,并配合前叉3的转向轴31顶部高于座垫2的设计,令骑乘者跨坐于座垫2上时,可供转向把手6邻近骑乘者的腰部和手部。[0078]如此一来,在符合人体工学的条件下,使骑乘者无须大幅度俯身向前,可微幅向前俯身,甚至坐直身体;同时,双手也无须大幅伸展,无须伸直手臂来支撑身体,令上臂与下臂适当的弯曲及放松,即可使双手握持转向把手6的握部62让双脚踩踏该脚踏传动单元7,藉以驱动后轮5,令脚踏车前进。
[0079]须加以说明的是,藉由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与第三骨架13和前叉3的载体32等部分的配置设计,而有别于目前的传统车架,有利于在确保车架10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崭新的车架10设计,并有利于缩减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与第三骨架13的断面直径,令车架10的骨架明显细致、轻巧化,进而降低车架10整体重量,减轻骑乘时的负担。
[0080]请参阅图5a及图5b所示,图5a为前叉3的一附加实施型态的立体图,图5b为图5a的平面图。相异之处在于,该前臂件323顶端形成一类似U形弯管结构,配合一衔接部38组合后臂件326。也就是说,该后臂件326顶端设置衔接部38连结前臂件323顶端和后臂件326顶端区域。
[0081]请参阅图6所示,为前叉3的一修正实施型态的立体图,说明该前臂件323和后臂件326形成一 U形杆的并列结构,并且相互连结成整体型态。
[0082]请参阅图7所示,为前叉3的另一修正实施型态的立体图,显示了该前叉3或载体32形成单一长形板状支撑臂或长形板状物的型态。
[0083]请参阅图8所示,为转向把手的附加实施型态平面视图,所述转向把手6与前叉3的转向轴31顶端之间可经由数根间隔排列的支杆61相互连接。
[0084]请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平面视图。该座垫2选择软质材料制成,底部设有可固定于该车架10顶部的定位件21,且定位件21上设有一往车架10后方倾斜翘起的倾斜支架22,并于倾斜支架22顶端设有一往车架10前方倾斜翘起的承载支架23,使承载支架23前端往该前叉3方向延伸而连接于第二骨架12上,邻近车架10前端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座垫2设于承载支架23上,位于车架10后端的位置。
[0085]请参阅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第二骨架12可成多段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且第二骨架12前后两端微弯。该第三骨架13可成弧曲形态,所述第一骨架11与后叉15的衔接处设有一举高的擎持架18,该座垫2设于该擎持架18上,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上向后弯曲。
[0086]请参阅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第一骨架11可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12后端可成弧曲形态而衔接第三骨架13与底叉16,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与后叉15的衔接处设有一可举高的擎持架18,该座垫2设于该擎持架18上,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上向后弯曲。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前轮4和后轮5应用了较大的胎面和胎壁结构,而构成一类似沙滩车的造型。
[0087]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高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第二骨架12可成弧曲形态,且所述第一骨架11与第二骨架12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该座垫2设于所述第一骨架11与后叉15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
[0088]请参阅图13所示,为图2的另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高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所述第一骨架11及第二骨架12均可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12成一较大角度弯曲的结构。且所述第一骨架11与第二骨架12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该座垫2设于所述第一骨架11与后叉15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
[0089]请参阅图14所示,为图2的又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第一骨架11可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12后端可成弧曲形态而衔接第三骨架13与底叉16,且第二骨架12前端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该座垫2底部的定位件21设于所述第一骨架11与后叉15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
[0090]请参阅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附加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底叉16与第二骨架12的衔接处设有第四骨架19,且第四骨架19延伸至该车架10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11与转向套管14的衔接处,该第二骨架12及后叉15可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12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后端具有一与后叉15相衔接的弯折端111 ;以及,该座垫2底部的定位件21设于该第一骨架11的弯折端111上,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此外,该后叉15与底叉16的组接位置亦可选择设置二对称的辅助架171,各辅助架171往该车架10前端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第二骨架12。
[0091]请参阅图16所示,为图2的再一修正实施型态的平面视图,该第一骨架11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可低于该第二骨架12连接于该转向套管14的位置,该底叉16与第二骨架12的之衔接处设有第四骨架19,且第四骨架19延伸至该车架10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11与转向套管14的衔接处,该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及后叉15可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12穿过所述第一骨架11之间,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
11、第二骨架12、后叉15与底叉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后端具有一与后叉15相衔接的弯折端111 ;以及,该座垫2底部的定位件21设于该第一骨架11的弯折端111上,该转向把手6两端的握部62向下向后弯曲。此外,该后叉15与底叉16的组接位置亦可选择设置二对称的辅助架171,各辅助架171往该车架10前端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第二骨架12。
[0092]依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确实足以改善上述【背景技术】中,传统脚踏车导致骑乘者必须大幅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双手伸展撑持或握持于转向把手,容易造成骑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问题,进而达到上述于骑乘脚踏车时有利于减轻腰、背与手部压力的目的,且进一步改善骑乘脚踏车时的舒适性。[0093] 综上所陈,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而完成的等效修饰或置换,均应包含于后述申请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脚踏车结构,包括车架、设于该车架顶部的座垫、枢置于该车架前端的前叉、枢置于该前叉的前轮以及枢置于该车架后端的后轮,该前叉顶部设有转向把手,且所述车架与后轮之间配置用以驱动该后轮的脚踏传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与地面的垂直线之间具有20~60度的夹角,且该前叉顶部高于该座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端具有枢置该前叉的转向套管,且车架后端具有相交组接的后叉、以及位于该后叉下方的底叉,该后轮枢置于所述后叉与底叉的组接位置,该车架具有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与后叉之间的第一骨架、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向套管与底叉之间的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相交重叠,该前叉包含一枢置于该转向套管的转向轴、以及设于该转向轴底端的载体,该载体具有二支撑臂,该前轮枢置于所述支撑臂之间,该车架具有一第三骨架,该第三骨架设于所述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且第三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枢置于所述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第三骨架均为二支杆状物对称并排设置的结构,所述支撑臂之间设有可供枢置该第三骨架的枢接座,该载体上设有可供该转向轴锁合而调整高低的螺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包含相互并排连结的前臂件及后臂件,且所述前臂件与后臂件之间具有一夹角,而于所述前臂件与后臂件之间形成一缺口,所述后臂件顶端相互连接而构成该载体顶部,该后臂件中段处设有一折弯部,使该后臂件底端随着该折弯部倾斜而与该前臂件之间形成该夹角,该后臂件底端设有一嵌接部,该前臂件底端设有一与该嵌接部相嵌接的嵌接槽,该后臂件顶端设有一卡接部,该前臂件顶端设有一与该卡接部相接的卡接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臂件和后臂件形成U形杆的并列结构,并且相互连结成整体型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臂件顶端形成U形弯管结构,配合一衔接部组合后臂件,使该衔接部连结该前臂件顶端和该后臂件顶端区域。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多段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后两端微弯,该第三骨架成弧曲形态,所述第一骨架与该后叉的衔接处设有一擎持架,该座垫设于该擎持架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上向后弯曲。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后端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而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设有一擎持架,该座垫设于该擎持架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上向后弯曲。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高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态,且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高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所述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均成弧曲形态,且所述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中段处相互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后端成弧曲形态,且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该座垫设于所述第一骨架与后叉的衔接处,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设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与转向套管的衔接处,该第二骨架及后叉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低于该第二骨架连接于该转向套管的位置,该底叉与第二骨架的衔接处设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该车架前端而连接于该第一骨架与转向套管的衔接处,该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后叉成弧曲形态,该第二骨架穿过所述第一骨架之间,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弯折形态,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后叉与底叉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弧弯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与该后叉相衔接的弯折端,该座垫设于该第一骨架的弯折端上,该转向把手两端的握部向下向后弯曲。
14.如权利要求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脚踏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把手与前叉顶端之间经由数根间隔排列的支杆相互连接,该座垫底部设有一可固定于该车架顶部的定位件,该定位件上设有一往该车架后方倾斜翘起的倾斜支架,该倾斜支架顶端设有一承载支架,该承载支架往该前叉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车架前端,该座垫设于该承载支架上,该后叉与底叉之组接位置设置一辅助架,该辅助架往该车架前端方向延伸而连接于该第二骨架。
【文档编号】B62K19/00GK203698554SQ201320752685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陈定坤 申请人:陈定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