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866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为槽型长条形,所述第二加强件为片状长条形。由于加强梁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并且第一加强件为槽型长条形,槽型的第一加强件提供了较大的抗弯、抗扭截面模量,对汽车后地板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能够有效地提升汽车后地板的整体疲劳耐久性能和NVH性能。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支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轻量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0003]汽车后地板不仅需要存放备胎,提供储物空间,同时也要保证良好的结构刚度、NVH(Noise、Vibrat1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以及整车耐久性能。
[0004]目前传统的汽车后地板结构为了达到设计性能,主要采用后地板深冲压成型以及局部加强筋的方式来实现的。如图1-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性能,车辆的后地板I'增加了加强梁2',用以提高疲劳耐久性能,后地板I'上冲压形成凹陷的备胎坑11'。由于后地板P的性能与备胎坑11'布置形式有关。针对备胎坑11'的位置需要远离后地板下横梁3'的布置,图1中的加强梁2,无法提供足够的性能。
[0005]具体为,传统的加强梁2'的结构为一细长条状,加强梁2'的截面积较小,长度方向上从前到后搭接整个后地板I,。由于加强梁'2自身刚度较小,局限于提高备胎坑Ir上的备胎安装点的局部性能,对于提高整体耐久和NVH性能效果较弱。特别是对于安装在备胎坑11'上远离后地板下横梁3'(车身底部有若干横梁,此处指距离备胎坑11'最近的横梁)的一段的加强效果更不明显。
[0006]因而,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提升汽车后地板整体疲劳耐久和NVH性能的后地板加强梁。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汽车后地板整体疲劳耐久和NVH性能的后地板加强梁。
[000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为槽型长条形,所述第二加强件为片状长条形。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横截面为倒几字形,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凹槽部和位于所述凹槽部两侧边的翻边,所述凹槽部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两侧边的侧板。
[0010]优选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零件定位孔。
[0011 ]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地板上冲压形成备胎坑,所述备胎坑包括倾斜部和底部;
[0012]所述汽车后地板的下方连接有后地板下横梁;
[0013]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汽车后地板上且不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接触,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备胎坑的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底部的交界处,所述第二加强件安装在所述备胎坑的所述底部。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的末端延伸到所述底部中心的备胎安装点处。
[0015]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地板加强梁通过点焊加结构胶与所述汽车后地板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上沿长度方向形成加强筋。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所述凹槽部的最深处的深度为80_90mm,所述凹槽部的宽度为50_70mm。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加强梁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并且第一加强件为槽型长条形,槽型的第一加强件提供了较大的抗弯、抗扭截面模量,对汽车后地板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能够有效地提升汽车后地板的整体疲劳耐久和NVH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传统的加强梁安装到汽车后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传统的加强梁安装到汽车后地板的仰视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安装到汽车后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安装到汽车后地板的仰视图;
[0023]图5是图4中A-A的截面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后地板加强梁的立体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后地板加强梁的侧视图;
[0026]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后地板加强梁的仰视图。
[0027]附图标记对照表:
[0028]I'-后地板2'-加强梁3'-地板下横梁
[0029]11'-备胎坑
[0030]1-汽车后地板加强梁 2-汽车后地板3-后地板下横梁
[0031]11-第一加强件12-第二加强件 21-备胎坑
[0032]111-凹槽部112-翻边Illa-底板
[0033]11 Ib-侧板Illc-零件定位孔 121-加强筋
[0034]211-倾斜部212-底部212a_备胎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6]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汽车后地板加强梁I安装在汽车后地板2上,汽车后地板2上冲压形成备胎坑21,备胎坑21包括倾斜部211和底部212 ;汽车后地板2的下方连接有后地板下横梁3。汽车后地板加强梁I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件11和第二加强件12,第一加强件11为槽型长条形,第二加强件12为片状长条形。由于第一加强件11为槽型,槽型的第一加强件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积,可以提供较高的抗弯抗扭性能。一般而言,力口强梁的横截面积越大,截面抗弯抗扭截面模量越大,可以提供较高的抗弯抗扭性能,对汽车后地板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尤其是提升了备胎坑21前端的模态。这里的备胎坑21的前端是指备胎坑21靠近后地板下横梁3的一侧。
[0037]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不,第一加强件11的横截面为倒几字形。如图6所不,第一加强件11包括凹槽部111和位于凹槽部111两侧边的翻边112。如图7-8所示,凹槽部111包括底板Illa和位于底板Illa两侧边的侧板111b。第一加强件11相对于第二加强件12倾斜设置,侧板Illb为不规则形状,翻边112与汽车后地板2的下表面贴合连接,因此侧板Illb的形状随着汽车后地板2下表面的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0038]较佳地,如图8所示,底板Illa上开设有零件定位孔111c。
[0039]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件11的一端安装在汽车后地板2上且不与后地板下横梁3接触,第一加强件11的另一端安装在备胎坑21的倾斜部211与底部212的交界处,第二加强件12安装在备胎坑21的底部212。由于第一加强件11不与后地板下横梁3直接连接,避免了汽车后地板2的刚度突变,提升了汽车后地板2承受备胎振动冲击的能力。如果汽车后地板2刚度存在突变区域,在冲击载荷下,这些区域处容易产生钣金开裂。
[0040]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加强件12的末端延伸到底部212中心的备胎安装点212a处。由于第二加强件12延伸至备胎安装点212a处,加强了备胎安装点212a处的局部刚度,明显降低了此处的应力水平,避免了开裂风险。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强件12省去了从备胎安装点212a到汽车后地板2的尾边缘(即远离后地板下横梁3的一侧边)的一段。由于传统的加强梁从备胎安装点212a到汽车后地板2的尾边缘之间一段的效率较差,故减去这部分,利于轻量化。
[0041]较佳地,汽车后地板加强梁I通过点焊加结构胶与汽车后地板2连接。
[0042]较佳地,如图6所示,第二加强件12上沿长度方向形成加强筋121。
[0043]较佳地,第一加强件11的凹槽部111的最深处的深度为80_90mm,凹槽部111的宽度为 50_70mm。
[004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45]1、有效地提升了汽车后地板的疲劳耐久性能和NVH性能;
[0046]2、对于抵抗行驶过程中备胎和行李的振动冲击,也有很好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后地板钣金开裂和异响出现的风险;
[0047]3、减去了加强梁上效率较差的部分,节省了材料;
[0048]4、由于结构上的改进,后地板可以采用更薄的板料,减轻重量,便于安装,零件的制造过程和安装等各个环节都降低了成本。
[004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为槽型长条形,所述第二加强件为片状长条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横截面为倒几字形,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凹槽部和位于所述凹槽部两侧边的翻边,所述凹槽部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两侧边的侧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零件定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地板上冲压形成备胎坑,所述备胎坑包括倾斜部和底部; 所述汽车后地板的下方连接有后地板下横梁; 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汽车后地板上且不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接触,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备胎坑的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底部的交界处,所述第二加强件安装在所述备胎坑的所述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末端延伸到所述底部中心的备胎安装点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地板加强梁通过点焊加结构胶与所述汽车后地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上沿长度方向形成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地板加强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所述凹槽部的最深处的深度为80-90mm,所述凹槽部的宽度为50_70mm。
【文档编号】B62D25/20GK204095923SQ201420477868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2日
【发明者】张轶川, 范蔚锋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