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0173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包括车体、连杆机构、车窗支撑架和顶篷,在车体后部的两侧通过销轴铰接有U型底杆,并在车体后部中心设置有与该U型底杆锁紧的定位锁,车窗支撑架活动设置在车体窗户外缘,并与连杆机构连接,顶篷上端固定在连杆机构最前端,顶篷下端固定在U型底杆上,顶篷的中部固定在连杆机构的支撑杆上,顶篷位于车体门窗的部分与车窗支撑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后侧采用U型底杆和U型随动杆以及定位锁,不仅可以对顶篷底部进行固定,而且可以释放U型底杆,使其被掀起,便于存放物品或维修设备用。使用效果非常好。
【专利说明】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辅助机构改进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电动三轮车使用操作非常方便,节能环保,已经得到广泛普及。电动三轮车尤其适合老人用作代步工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提高,普通敞口三轮车不在适合用作常用交通工具,人们追求一种可以封闭的三轮电动车,但目前封闭式的电动三轮车的顶篷基本都是固定在车架上,不能实现翻转。实际上,人们更希望有一种既可以封闭有可以敞口的电动三轮车问世,针对这种需求,部分改进技术中通过设计翻转结构来带动顶篷翻转的方案,大都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操控性差,容易损坏,维护麻烦,不适合长期使用。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电动三轮车应用的新能源电车中,现有技术还没有公开如何能将太阳能电池板合理应用于可翻转顶篷的电车上的技术启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车的顶篷设计不合理以及不能与太阳能电池板有效结合等问题,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对接严密的可翻转顶篷电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包括车体、连杆机构、车窗支撑架和顶篷,在车体后部的两侧通过销轴铰接有U型底杆,并在车体后部中心设置有与该U型底杆锁紧的定位锁,车窗支撑架活动设置在车体窗户外缘,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车窗支撑架可随连杆机构一起翻转,顶篷上端固定在连杆机构最前端,顶篷下端固定在U型底杆上,顶篷的中部固定在连杆机构的支撑杆上,顶篷位于车体门窗的部分与车窗支撑架固定连接。
[0005]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方板固定座、前摆杆、后摆杆、内连杆、外连杆、前连杆、后连杆和槽型杆;其中,方板固定座上侧前后两顶角分别设有轴孔Al和轴孔A2,前摆杆上端设置有弯头,并在上部后侧设置有一个凸片,在弯头的末端、弯头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摆杆下端分别设置有轴孔B1、轴孔B2、轴孔B3和轴孔B4,后摆杆的上下端分别设置轴孔Cl和轴孔C2,外连杆为弯杆,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轴孔D1、轴孔D2和轴孔D3,内连杆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轴孔El和轴孔E2,槽型杆的前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一,后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二,在弯头一末端、弯头二的拐角位置和弯头二末端依次设置有轴孔F1、轴孔F2和轴孔F3,后连杆的前后分别设置有轴孔Gl和轴孔G2,前连杆为Z字形结构,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有轴孔H1、轴孔H2和轴孔H3 ;所述轴孔Al与轴孔B4铰接,轴孔A2与轴孔C2铰接,轴孔BI与轴孔E2铰接,轴孔B2与轴孔D2铰接,轴孔B3与轴孔G2铰接,轴孔Cl与轴孔D3铰接,轴孔Dl与轴孔F2铰接,轴孔El与轴孔H3铰接,轴孔Fl与轴孔H2铰接,轴孔F3与轴孔Gl铰接,轴孔G2与轴孔B3铰接,轴孔Hl上安装有上横梁;在所述后摆杆的中部后侧固定有U型后连杆,该U型后连杆与顶篷固定在一起。
[0006]所述车窗支撑架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前段、中段及后段三段相互独立的支撑杆,前段支撑杆与槽型杆6连接,中段支撑杆与前连杆8连接,后段支撑杆下端通过销轴铰接有附属连杆,所述附属连杆上端与内连杆连接。
[0007]所述顶篷上端固定在所述前连杆上侧或者固定在上横梁上侧。
[000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后侧采用U型底杆以及定位锁,不仅可以对顶篷底部进行固定,而且可以释放U型底杆,使其被掀起,便于存放物品或维修设备用。使用效果非常好。
[0009]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带动顶篷运动的连杆机构,实际上是由三组联动的四连杆机构组成,各连杆通过合理的设计后组成连体结构,在展开时能将顶篷与车门玻璃密封接触,但各连杆均靠车体后侧,不会对车门或驾驶员造成妨碍。连杆机构在折叠后能将顶篷完全隐藏在车体后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一;
[0012]图3是图1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二;
[0013]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车窗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标号为方板固定座,2为前摆杆,3为后摆杆,4为外连杆,5为内连杆,6为槽型杆,7为后连杆,8为前连杆,9为上横梁,10为太阳能电池板,11为下横梁,12为车体,13为A柱,14为玻璃,15为顶篷,16为中连杆,17为U型后连杆,18为定位锁,19为U型底杆的翻转状态,20为U型底杆,21为销轴,22为车窗支撑架,22a为前段支撑杆,22b为中段支撑杆,22c为后段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实施例:一种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参见图1、图2和图3,在电动车体12的后侧设置有连杆机构和顶篷15,在车体的车窗外缘活动安装有车窗支撑架22,车窗支撑架22与连杆机构连接,并可随连杆机构一起翻转,同时车体12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控制机构和蓄电池等。
[0017]在车体12后部的两侧通过销轴铰接有U型底杆20,并在车体12后部中心设置有与该U型底杆20锁紧的定位锁18,所述顶篷15末端固定在U型底杆20上,在后摆杆3的中部后侧固定有U型后连杆17,该U型后连杆17与顶篷15固定在一起,顶篷15上部固定在所述前连杆8上侧或者固定在上横梁9上侧,顶篷位于车体门窗的部分与车窗支撑架22固定连接。
[0018]连杆机构包括方板固定座1、前摆杆2、后摆杆3、内连杆5、外连杆4、前连杆8、后连杆7和槽型杆6 ;其中,方板固定座I上侧前后两顶角分别设有轴孔Al和轴孔A2,前摆杆2上端设置有弯头,并在上部后侧设置有一个凸片,在弯头的末端、弯头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摆杆2下端分别设置有轴孔B1、轴孔B2、轴孔B3和轴孔B4,后摆杆3的上下端分别设置轴孔Cl和轴孔C2,外连杆4为弯杆,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轴孔D1、轴孔D2和轴孔D3,内连杆5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轴孔El和轴孔E2,槽型杆6的前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一,后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二,在弯头一末端、弯头二的拐角位置和弯头二末端依次设置有轴孔F1、轴孔F2和轴孔F3,后连杆7的前后分别设置有轴孔Gl和轴孔G2,前连杆8为Z字形结构,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有轴孔H1、轴孔H2和轴孔H3 ;所述轴孔Al与轴孔B4铰接,轴孔A2与轴孔C2铰接,轴孔BI与轴孔E2铰接,轴孔B2与轴孔D2铰接,轴孔B3与轴孔G2铰接,轴孔Cl与轴孔D3铰接,轴孔Dl与轴孔F2铰接,轴孔El与轴孔H3铰接,轴孔Fl与轴孔H2铰接,轴孔F3与轴孔Gl铰接,轴孔G2与轴孔B3铰接,轴孔Hl上安装有上横梁9。两侧外连杆4之间通过中连杆16连接,结构稳定。参见图4,车窗支撑架22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前段、中段及下段三段相互独立的支撑杆,前段支撑杆22a与槽型杆6连接,中段支撑杆22b与前连杆8连接,下段支撑杆22c下端通过销轴21铰接有附属连杆23,所述附属连杆上端与内连杆5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包括车体、连杆机构、车窗支撑架和顶篷,其特征是:在车体后部的两侧通过销轴铰接有U型底杆,并在车体后部中心设置有与该U型底杆锁紧的定位锁,车窗支撑架活动设置在车体窗户外缘,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车窗支撑架可随连杆机构一起翻转,顶篷上端固定在连杆机构最前端,顶篷下端固定在U型底杆上,顶篷的中部固定在连杆机构的支撑杆上,顶篷位于车体门窗的部分与车窗支撑架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方板固定座、前摆杆、后摆杆、内连杆、外连杆、前连杆、后连杆和槽型杆;其中,方板固定座上侧前后两顶角分别设有轴孔Al和轴孔A2,前摆杆上端设置有弯头,并在上部后侧设置有一个凸片,在弯头的末端、弯头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摆杆下端分别设置有轴孔B1、轴孔B2、轴孔B3和轴孔B4,后摆杆的上下端分别设置轴孔Cl和轴孔C2,外连杆为弯杆,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轴孔D1、轴孔D2和轴孔D3,内连杆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轴孔El和轴孔E2,槽型杆的前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一,后端设置有向下的弯头二,在弯头一末端、弯头二的拐角位置和弯头二末端依次设置有轴孔F1、轴孔F2和轴孔F3,后连杆的前后分别设置有轴孔Gl和轴孔G2,前连杆为Z字形结构,在其前端、弯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设置有轴孔H1、轴孔H2和轴孔H3 ;所述轴孔Al与轴孔B4铰接,轴孔A2与轴孔C2铰接,轴孔BI与轴孔E2铰接,轴孔B2与轴孔D2铰接,轴孔B3与轴孔G2铰接,轴孔Cl与轴孔D3铰接,轴孔Dl与轴孔F2铰接,轴孔El与轴孔H3铰接,轴孔Fl与轴孔H2铰接,轴孔F3与轴孔Gl铰接,轴孔G2与轴孔B3铰接,轴孔Hl上安装有上横梁;在所述后摆杆的中部后侧固定有U型后连杆,该U型后连杆与顶篷固定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车窗支撑架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前段、中段及后段三段相互独立的支撑杆,前段支撑杆与槽型杆连接,中段支撑杆与前连杆连接,后段支撑杆下端通过销轴铰接有附属连杆,所述附属连杆上端与内连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布与翻转机构之间的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顶篷上端固定在所述前连杆上侧或者固定在上横梁上侧。
【文档编号】B62J17/00GK204173075SQ201420574413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9日
【发明者】蒋智敏, 刘建平, 李进, 蒋智勇 申请人:河南天功车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