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092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能够切换为折叠状态、座位驾驶状态以及立位驾驶状态这3个状态的折叠式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折叠式车辆,例如,在日本特许第4117660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的折叠自行车:将车把支柱与车轮支撑框架经由能够围绕左右方向的轴转动的折叠机构可转动可固定地卡住,并且在车轮支撑框架上设置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转动的连结机构,后轮构成为能够以车轮支撑框架为轴而转动或固定。

在该折叠自行车中,能够切换为折叠起来的折叠状态、座位驾驶状态以及立位驾驶状态这3个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17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折叠自行车中,在收纳状态下鞍座不会成为障碍,另外,在座位驾驶状态下鞍座是必须的,所以在这2个状态下保持附加设置有鞍座的状态,但在立位驾驶状态下鞍座会成为障碍,所以鞍座成为被拆下的状态。

然而,若在立位驾驶状态下将鞍座拆下,则需要另行保管鞍座,根据情况鞍座恐会丢失。

另外,虽然在立位驾驶状态下将鞍座拆下了,但用于固定鞍座的鞍座支撑框架仍会成为驾驶的障碍,具有难以进行驾驶这样的危害。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遍及折叠状态、座位驾驶状态以及立位驾驶状态均保持将鞍座构件安装于主框架机构、在立位驾驶状态下也能够防止鞍座构件成为驾驶的障碍的折叠式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包括:前框架,在上端安装有车把并且在下端安装有前轮;底框架,将所述前框架支撑为能够旋转;主框架机构,具有被所述底框架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框架转动的第1框架构件以及与第1框架构件平行的第2框架构件,由第1框架构件与第2框架构件构成平行连杆机构;板,安装于所述主框架机构;鞍座构件,安装于所述主框架机构的第1框架构件以及/或者第2框架构件的上端部;和摆动臂,一端被所述主框架机构支撑为能够转动并且在另一端将一对后轮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折叠式车辆能够切换为下述3个状态:使所述主框架机构向前框架侧转动接近而折叠的第1状态;从第1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坐在所述鞍座构件上进行驾驶的第2状态;以及从第2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站立在板上进行驾驶的第3状态,所述折叠式车辆中,所述鞍座构件遍及所述第1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均保持被安装于所述第1框架构件以及/或者第2框架构件的上端部的状态。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是根据技术方案1的折叠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锁定机构和第2锁定机构,所述第1锁定机构配设于所述底框架与第1框架构件之间,具有:被所述第1框架构件支撑为能够转动、设置有被卡合部的第1撞击构件;和配设于所述底框架的、形成有能够卡合于所述第1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钩部且被支撑为能够转动的第1钩构件,所述第2锁定机构配设于所述第2框架构件与摆动臂之间,具有:一端被所述第2框架构件支撑为能够转动、在另一端具有被止动部的杆构件;和设置于所述摆动臂且将所述被止动部卡定的止动部,通过所述第1锁定机构与第2锁定机构的协作来保持所述第2状态。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是根据技术方案2的折叠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2撞击构件,在所述摆动臂的后端附近被支撑为能够转动,设置有被卡合部;和第3锁定机构,配设于所述鞍座构件,并具有第2钩构件,所述第2钩构件形成有能够卡合于所述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钩部且被支撑为能够转动,在从所述第2状态起使所述主框架机构转动了时,通过所述第1锁定机构与第3锁定机构的协作来保持所述第3状态。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是根据技术方案3的折叠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主框架机构向前框架侧转动接近了时,通过使所述第3锁定机构中的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1锁定机构中的第1钩构件的钩部,来保持所述第1状态。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是根据技术方案2的折叠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解除杆,所述第1解除杆安装于所述第1钩构件,将所述第1钩构件的钩部与所述第1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是根据技术方案3的折叠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2解除杆,所述第2解除杆安装于所述第2钩构件,将第2钩构件的钩部与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下述3个状态:使主框架机构向前框架侧转动接近而折叠的第1状态;从第1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坐在鞍座构件上进行驾驶的第2状态;以及从第2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站立在板上进行驾驶的第3状态,并且鞍座构件遍及第1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均保持被安装于第1框架构件以及/或者第2框架构件的上端部的状态,所以在从第2状态向第3状态转移时,鞍座构件伴随着主框架机构的转动而退让移动到摆动臂的后轮侧。由此,即使在与第3状态相对应的立位驾驶状态下,鞍座构件也不会成为驾驶的障碍,也能够切实地防止鞍座构件丢失。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包括配设于底框架与第1框架构件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以及配设于第2框架构件与摆动臂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通过第1锁定机构与第2锁定机构的协作,来保持驾驶者能够坐在鞍座构件上进行驾驶的第2状态,所以能够保持鞍座构件稳定而进行安全的座位驾驶。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在鞍座构件与摆动臂之间包括第3锁定机构,在从第2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转动了时通过第1锁定机构与第3锁定机构的协作,来保持能够以站立姿势进行驾驶的第3状态,所以能够在使鞍座构件退让到了摆动臂的后轮侧的状态下保持板稳定,站在板上进行安全的立位驾驶。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在使主框架机构向前框架侧转动接近了时,通过使第3锁定机构中的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卡合于第1锁定机构中的第1钩构件的钩部,来保持第1状态,所以能够将主框架机构与前框架切实地锁定以保持第1状态稳定。

在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包括安装于第1钩构件、将第1钩构件的钩部与第1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第1解除杆,所以如果操作第1解除杆而将第1钩构件的钩部与第1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则能够将第1锁定机构的锁定功能解除,能够相对于前框架使主框架机构转动自如。

在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中,包括安装于第2钩构件、将第2钩构件的钩部与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第2解除杆,所以如果操作第2解除杆而将第2钩构件的钩部与第2撞击构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则能够将第3锁定机构的锁定功能解除,能够相对于前框架使主框架机构与摆动臂一起自如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座位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座位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折叠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折叠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立位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立位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配设于底框架与主框架机构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配设于主框架机构与摆动臂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设于主框架机构与鞍座构件之间的第3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折叠式车辆的从折叠状态转移到座位驾驶状态或从座位驾驶状态转移到折叠状态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折叠式车辆的立位驾驶状态下的第1锁定机构与第3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图1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折叠式车辆1包括底框架2,如图2、图4、图6所示,该底框架2具有通过平板2B将侧视形成为弯曲状的一对侧板2A、2A之间连结为一体的形状。

在该底框架2的前部,能够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转动地安装有前框架3。在前框架3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车把(handle)4,另外,在前框架3的前方,经由安装构件5、5而安装有罩(cover)6。

另外,在前框架3的下端固定附着有车轮支撑框架7,在该车辆支撑框架7能够旋转地支撑有前轮8。在前轮8的内部内置有直列式马达(in-line motor)(未图示),该直列式马达由后述的电池14驱动。另外,关于直列式马达是公知的,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底框架2的两侧后部能够转动地支撑有主框架机构9。主框架机构9具有:第1框架构件10,经由转动支撑部2C能够转动地被支撑于各侧板2A的外表面上部;以及第2框架构件11,在离开第1框架构件10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置经由转动支撑部2D能够转动地被支撑于各侧板2A的外表面下部。第1框架构件10与第2框架构件11通过连杆构件12连结,使得它们具有与经过第1框架构件10的转动支撑部2C上的转动中心和第2框架构件11的转动支撑部2D上的转动中心的线段A平行的关系。由此,第1框架构件10与第2框架构件11构成相互平行连杆机构。

在平行的2个第1框架构件10之间配置有板13(参照图2),另外,在板13的下表面侧配置有连接于旋转驱动前轮8的直列式马达的电池14。在底框架2中的各侧板2A安装有脚踏板15。

另外,在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构件10与底框架2之间设置有第1锁定机构L1,但关于该第1锁定机构L1稍后叙述。

在主框架机构9中的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安装有鞍座构件(saddle)16。具体地说,鞍座构件16经由转动支撑部10A能够转动地安装于2个各第1框架构件10的上端部,该转动支撑部10A处于设置在该鞍座构件16的下表面的支撑板17的前部。另外,在支撑板17的后部与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之间,配设有第3锁定机构L3。经由由该第3锁定机构产生的锁定功能以及其解除功能,鞍座构件16能够从图1、图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关于第3锁定机构L3稍后叙述。

进一步,在各第2框架构件11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经由转动支撑部11A能够转动地支撑有一对摆动臂18的一端,在各摆动臂18的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有车轴19(参照图2)。在车轴19的两端能够旋转地支撑有一对后轮20、20(参照图6)。

另外,在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之间配设有第2锁定机构L2。关于该第2锁定机构L2稍后叙述。

接下来,基于图7对设置于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构件10与底框架2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L1进行说明。

在图7(a)、(b)中,在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构件10,经由支撑部21A能够转动地支撑有作为连杆构件的撞击器(striker)21。该撞击器21为俯视大致形成为U字状的棒状构件,图7(a)中,撞击器21的下部成为被卡合于后述的钩构件23的钩部23A的被卡合部21B。

另外,在底框架2的处于底部的平板2B固定设置有形成有侧视为U字状的U字槽22A的承接构件22,在该承接构件22,通过支撑部23B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具有钩部23A的钩构件23。钩构件23经由内置的弹簧一直向逆时针方向被施加力。

进一步,在钩构件23连结有解除杆24的一端,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将该解除杆24的另一端向图7(a)、(b)中的右方向拉伸时,使卡合于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的钩构件23的钩部23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构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被解除。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1锁定机构L1中,在将主框架机构9相对于底框架2锁定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将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配置于承接构件22的U字槽22A,并且经由弹簧的施加力使钩构件2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被锁定。

另外,在将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解除时,只要将解除杆24向图7(b)的右方向拉伸、将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构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即可。

接下来,基于图8对配设于主框架机构9的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L2进行说明。

在图8中,在第2框架构件11上在比能够转动地支撑摆动臂18的转动支撑部11A靠上方的位置,经由转动支撑部11B能够转动地支撑有杆构件25的一端。在该杆构件25的另一端形成有棒状的被止动部25A。

在经由转动支撑部11A能够转动地被支撑于第2框架构件11的摆动臂18,形成有用于从上方将杆构件的被止动部25A卡定的止动部18A。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2锁定机构L2中,在将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锁定时,只要在使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相对地转动后,将杆构件25的被止动部25A卡定于摆动臂18的止动部18A即可。另外,在将该卡定关系解除时,只要使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相对地转动而使杆构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动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即可。

接下来,基于图9对于配设于鞍座构件16的支撑板17的后部与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之间的第3锁定机构L3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中,为使理解容易而去除支撑板17进行表示。

撞击器26是架设于在2个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所安装的支撑构件50间的直线状的棒状构件,在图9(a)中,成为被后述的钩构件28的钩部28A卡合的被卡合部26A。

另外,在鞍座构件1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形成有侧视为U字状的U字槽27A的承接构件27,在该承接构件27,通过支撑部28B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具有钩部28A的钩构件28。钩构件28经由内置的弹簧一直向顺时针方向被施加力。

进一步,在钩构件28连结有解除杆29的一端,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向图9(a)、图9(b)中的右方向拉伸该解除杆29的另一端时,使卡合于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的钩构件28的钩部28A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构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被解除。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3锁定机构L3,在将鞍座构件16锁定于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将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配置于承接构件27的U字槽27A,并且经由弹簧的施加力使钩构件2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鞍座构件16与第2框架构件11在图9(a)所示的状态下被锁定。

另外,在将鞍座构件16与第2框架构件11的锁定解除时,只要将解除杆29向图9(a)、(b)的右方向拉伸、将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构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解除即可。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摆动臂18的后端部(图10中、右端部附近),经由转动支撑部31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具有与所述撞击器21同样结构的撞击器30。该撞击器30为俯视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棒状构件,如后所述,转动支撑部31的相反侧成为被第1锁定机构L1上的钩构件23的钩部23A卡合的被卡合部32。

接下来,对折叠式车辆1的折叠状态、座位驾驶状态以及立位驾驶状态与所述的各锁定机构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此,如图1、图2所示,折叠式车辆1设为处于座位驾驶状态。

在折叠式车辆1处于座位驾驶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1锁定机构L1以及第2锁定机构L2分别处于锁定状态。

即,如图7(a)所示,第1锁定机构L1中的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嵌合于承接构件22的U字槽22A,并且钩构件23的钩部23A卡合于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

另外,如图8所示,第2锁定机构L2中的杆构件25的被止动部25A卡定于摆动臂18的止动部18A。

其结果,通过第1锁定机构L1与第2锁定机构L2的协作,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在图1、图2、图7(a)、图8所示的状态下被锁定而保持座位驾驶状态,驾驶者能够坐在鞍座构件16上安全地享受驾驶。

从上述座位驾驶状态向图3、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转移时,首先,将用于将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解除的解除杆24向图7(b)的右方向拉伸,将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构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而将第1锁定机构L1的锁定解除。另外,使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相对转动而使杆构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动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从而将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

其结果,主框架机构9成为相对于底框架2转动自如的状态,所以使主框架机构9转动以接近前框架3。此时,由于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摆动臂18随着主框架机构9的转动而接近前框架3。由此,主框架机构9以及摆动臂18成为图3、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

在上述折叠状态下,将被转动支撑于摆动臂18的撞击器30的被卡合部32嵌合于第1锁定机构L1上的承接构件22的U字槽22A,并且将钩构件23的钩部23A卡合于被卡合部21B。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折叠状态下主框架机构9相对于前框架3转动,能够稳定地保持折叠状态。

进一步,在从图1、图2所示的座位驾驶状态向图5、图6所示的立位驾驶状态转移时,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将用于将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解除的解除杆24向图7(b)的右方向拉伸,将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构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从而将第1锁定机构L1的锁定解除。另外,使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相对地转动而使杆构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动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从而将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进一步,将解除杆29向图9(a)、(b)的右方向拉伸,将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构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解除,从而也将第3锁定机构L3的锁定解除。

其结果,主框架机构9成为相对于底框架2转动自如的状态,所以如图10所示,使主框架机构9向从前框架3离开的方向转动。此时,由于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摆动臂18随着主框架机构9的转动,逐渐离开前框架3。由此,如图11所示,主框架机构9以及摆动臂18成为立位驾驶状态。

在该立位驾驶状态下,将第1锁定机构L1中的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嵌合于承接构件22的U字槽22A,并且将钩构件23的钩部23A卡合于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另外,通过将被转动支撑于摆动臂的撞击器30的被卡合部32配置于第3锁定机构L3中的承接构件27的U字槽27A、并且经由弹簧的施加力使钩构件2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第3锁定机构L3实现锁定。

由此,能够在立位驾驶状态下将底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以及主框架机构9与摆动臂18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相互切实地锁定,驾驶者能够站在板13上安全地享受立位驾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车辆1中,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下述3个状态:使主框架机构9向前框架3侧转动接近而折叠的折叠状态;从折叠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9从前框架3开始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坐在鞍座构件16上进行驾驶的座位驾驶状态;以及从座位驾驶状态起使主框架机构9转动而使驾驶者能够以站立姿势进行驾驶的立位驾驶状态,并且安装于主框架机构9中的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的鞍座构件16,通过由第3锁定机构L3产生的锁定功能,遍及折叠状态以及座位驾驶状态均保持被安装于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上端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从座位驾驶状态向立位驾驶状态转移时通过将第3锁定机构L3的锁定解除,鞍座构件16伴随着主框架机构9的转动而退让移动到摆动臂18的后轮20侧。由此,在立位驾驶状态下,鞍座构件16也不会成为驾驶的障碍,能够切实地防止鞍座构件16丢失。

另外,该折叠式车辆1包括配设于底框架2与第1框架构件10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L1以及配设于第2框架构件11与摆动臂18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L2,通过第1锁定机构L1与第2锁定机构L2的协作,保持驾驶者能够坐在鞍座构件16上进行驾驶的座位驾驶状态,所以能够保持鞍座构件16稳定而进行安全的座位驾驶。

进一步,在立位驾驶状态下,经由第1锁定机构L1将底框架2与第1框架构件10锁定,并且通过第3锁定机构L3将被转动支撑于摆动臂的撞击器30锁定,所以在立位驾驶状态下且在使鞍座构件16退让到摆动臂18的后轮20侧的状态下保持板13稳定,能够站在板13上进行安全的立位驾驶。

另外,在使主框架机构9向前框架3侧转动接近了时,通过使被转动支撑于摆动臂的撞击器30的被卡合部32卡合于第1锁定机构L1中的第1钩构件23的钩部23A,从而保持第1状态,所以能够将主框架机构9与前框架3切实地锁定而保持折叠状态稳定。

另外,在第1锁定机构L1中,包括被安装于钩构件23且将钩构件23的钩部23A与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的卡合解除的解除杆24,所以如果操作解除杆24而将钩构件23的钩部23A与撞击器21的被卡合部21B的卡合解除,则能够将第1锁定机构L1的锁定解除,能够相对于前框架3将主框架机构9从折叠状态自如地转动到座位驾驶状态。

进一步,关于从通过第3锁定机构L3将安装于第2框架构件11的撞击器26锁定了的状态开始进行锁定解除,只要操作被连结于钩构件28的解除杆29而将钩构件28的钩部28A与撞击器26的被卡合部26A的卡合解除,便能够将第3锁定机构L3的锁定功能解除,能够相对于前框架3使主框架机构9与摆动臂18一起自如地转动。

另外,当然,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设置于车把4两侧的制动杆以及制动杆与制动器之间布线类、或用于驱动马达的电源相关的布线等,在实施时适当设定这些即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折叠式车辆1设置为立位驾驶状态时,需要将第3锁定机构L3解除,但如果适当设定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的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向底框架2的安装位置以及鞍座构件16相对于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安装条件,也能够不进行第3锁定机构L3的解除而维持将鞍座构件16锁定于第1框架构件10以及第2框架构件11的状态并设置为立位驾驶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折叠式车辆 2:底框架

3:前框架 4:车把

8:前轮 9:主框架机构

10:第1框架构件 11:第2框架构件

13:板 16:鞍座构件

18:摆动臂 18A:止动部

20:后轮 21:撞击器

23:钩构件 23A:钩部

24:解除杆 25:杆构件

26:撞击器 26A:被卡合部

28:钩构件 28A:钩部

29:解除杆 30:撞击器

32:被卡合部 L1:第1锁定机构

L2:第2锁定机构 L3:第3锁定机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