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挡水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7900阅读:2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轮挡水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轮挡水板。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汽车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例如,在有积水的路面上,当车辆驶过时,如果车轮刚好从水洼中碾过,就会溅起水花,从而可能将水溅到路边行人身上,弄脏行人衣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汽车在驶过水洼时可能会将水花溅到行人身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挡水板。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挡水板与汽车的车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水板包括挡板本体和至少一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挡板本体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所述挡板本体位于所述车轮的外侧,所述挡板本体为圆形,所述挡板本体的直径小于所述车轮的直径,每根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挡板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朝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的端面上同轴线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杆朝向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固定环,所述连接环和所述固定环通过圆柱销卡接,且所述固定环位于两个所述连接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背向所述挡板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套环,所述套环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车身连接。

可选地,所述套环两端对应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橡胶垫片。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本体朝向所述车轮的一面上设置有多条相互平行的凸棱,所述凸棱沿竖直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布置在对应的所述车轮前方。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连接杆分别布置在所述挡板本体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挡板本体的边缘上设置有橡胶圈。

可选地,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车轮同轴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车轮外侧的位置安装挡水板,在车轮进过水洼时,车轮溅起的水花会被挡板本体挡住,从而避免了水花溅到行人身上,同时由于挡板本体的直径小于车轮直径,从而可以避免挡板本体碰撞到路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还可以方便调整挡板本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挡水板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截面图;

图4是图1中的挡板本体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挡水板的主视图,其中,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车头的方向,如图1所示,该挡水板与汽车的车轮11一一对应设置,挡水板包括挡板本体21和至少一根连接杆22,连接杆22的一端与挡板 本体21的边缘固定连接,连接杆22的另一端连接在汽车的车身10上,挡板本体21位于车轮11的外侧,挡板本体21为圆形,挡板本体21的直径小于车轮11的直径,每根连接杆22包括第一连杆22a和第二连杆22b,第一连杆22a的一端与挡板本体21连接,第一连杆22a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2b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2b的另一端与车身1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车轮外侧的位置安装挡水板,在车轮进过水洼时,车轮溅起的水花会被挡板本体挡住,从而避免了水花溅到行人身上,同时由于挡板本体的直径小于车轮直径,从而可以避免挡板本体碰撞到路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还可以方便调整挡板本体。

需要说明的是,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以使得车轮11在转向时不会与挡板本体21发生干涉,可以想到的是,由于车辆通常是通过前轮转向,因此,后轮处的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100mm,以增强挡板本体21挡水花的效果,此外,对于不同的车辆,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可能不同。

可选地,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同轴线设置,可以使车辆在视觉上更美观。

此外,挡板本体21的边缘上还可以设置有橡胶圈211,从而可以避免在调节挡板本体21时造成划伤。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杆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A向截面图,结合图2和图3,连接杆22背向挡板本体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套环22c,套环22c通过螺栓和螺母与车身10连接,在需要对挡水板进行调整时,只需要拧松螺栓和螺母,转动套环22c,在重新拧紧即可,方便操作,省去了重新拆装的麻烦,同时由于第一连杆22a与第二连杆22b铰接,通过调节第一连接杆22a、第二连接杆22b和套环22c可以方便改变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的距离,并使得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的端面平行,此外,在不需要使用挡水板时,拆下挡水板后可以将挡水板折叠放置在后备箱中,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套环22c两端对应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橡胶垫片33,增大套环22c两端端面与螺栓和螺母的接触面积,既可以避免套环22c的端面被压坏,又可以使套环22c固定的更紧,更不易松动。

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22a朝向第二连杆22b的一端的端面上同轴线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环31,第二连杆22b朝向第一连杆22a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固定环32,连接环31和固定环32通过圆柱销卡接,且固定环32连接环31位于两个连接环31之间,通过圆柱销进行铰接,拆装方便和维修。

图4是图1中的挡板本体的后视图,如图4所示,挡板本体21朝向车轮11的一面上设置有多条相互平行的凸棱21a,凸棱21a沿竖直方向设置,可以使溅到挡板本体21上的水沿着凸棱21a滑落。

优选地,连接杆22布置在对应的车轮11前方,从而可以在行车过程中,减弱挡板本体21由于受到空气阻力而晃动的幅度。

可选地,连接杆22的数量为两根,两根连接杆22分别布置在挡板本体21的两侧,两个连接杆22均与车身10固定连接,通过两个连接杆22固定挡板本体21,使得挡板本体21固定更牢固,减少挡板本体21的晃动,从而避免挡板本体21与车轮11产生干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