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扭扭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825阅读:1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扭扭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衡扭扭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是利用动态平衡原理,随着身体的倾斜通过车体内部的平衡控制机构和驱动电机控制车体的前进、后退和转弯,由于这样的扭扭车不需要增设控制转弯的操作杆,因而结构更为简单、体积小且更方便操控,从而使其使用范围更为广泛。

现有的平衡扭扭车一般包括可相对转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扭转体,扭转体的结构一般包括车轮、顶盖、底盖以及设于顶盖与底盖之间的内盖和控制部件,其中,左右对称的扭转体之间需要设有独立的转动机构来连接两个对称的内盖,才能实现两个扭转体可相对转动,例如专利CN203996649U公开了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其设置一个独立的转动机构来连接两个扭转体中的内盖,进而实现两个扭转体相对转动,具体的,其独立的转动机构包括轴杆和置于轴杆两端的两个轴承,两个轴承分别卡接于内盖,在扭扭车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且往复地转动两个扭转体来实现扭扭车的转弯,因此,两个轴承频繁且往复转动会导致轴杆的受力方向不断产生变化,其反作用于轴承的力也不断变化,致使两个轴承在轴杆上产生松动,影响扭扭车的转动性能,严重的会致使轴承脱离轴杆,危及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化、安全的平衡扭扭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平衡扭扭车,包括具有第一支撑架的第一扭转体和具有第二支撑架的第二扭转体,所述第一支撑架形成有轴杆,所述第二支撑架开设有轴孔,所述轴杆插入所述轴孔,使所述两个扭转体可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扭转体和第二扭转体均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盖、内盖和底盖,所述第一扭转体的内盖作为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扭转体的内盖作为第二支撑架。

其中,所述轴杆上套设有轴套,在所述轴杆插入所述轴孔时所述轴套处于所述轴杆与所述轴孔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盖材料和所述轴杆的材料分别为两种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采用的材料的重量比所述轴杆采用的材料的重量轻。

其中,所述轴杆采用的材料的强度比所述第一支撑架采用材料的强度高。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盖的材料为铝合金,所述轴杆的材料为钢。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盖与所述轴杆通过一体压铸的方式形成。

其中,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两个扭转件转动范围的限位机构。

其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其中一个扭转件的凸块以及开设于另一个扭转件的弧形凹槽,所述凸块能置于所述弧形凹槽内且进行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衡扭扭车中,第一支撑架形成有轴杆,第二支撑架开设有轴孔,轴杆插入轴孔,使两个扭转体可相对转动,通过简化转动机构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两扭转体相对转动的顺畅性,而且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独立转动机构,解决了以往独立的转动机构会产生松动或脱离的问题,提高了两个扭转体之间的转动性能,增加了平衡扭扭车的安全性,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化、安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车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车的内盖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包括有:

1-第一扭转体;

2-第二扭转体;

3-顶盖;31-踏板;

4-内盖;5-底盖;

6-轴杆;61-轴套;62-轴孔;63-卡槽;64-卡环;

71-凸块;72-弧形凹槽72;

8-车轮;

101-平衡控制机构;102-供电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衡扭扭车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其结构包括第一扭转体1和第二扭转体2,第一扭转体1和第二扭转体2均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内盖4和底盖5,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对应为第一扭转体1和第二扭转体2中的内盖4,轴杆6形成于第一扭转体1中的内盖4,具体的,轴杆6的材料和内盖4的材料为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其中,内盖4的材料采用重量比轴杆6的材料要轻的铝制材料,使扭扭车整体的重量减轻,更方便携带且续航更长,轴杆6的材料选用强度比内盖4的材料要高的钢制材料,钢制轴能够满足更大的承载力且具有很好的强度,有效地增加了扭扭车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上述的轴杆6和内盖4是通过压铸成型的方式形成的,具体先将成品的轴杆6放置于用于压铸内盖4的成型模具中,再通过模具压铸成型,从而使轴杆6和内盖4形成为一体。第二扭转体2开设有轴孔62,具体的,轴孔62开设在第二扭转体2的内盖4中,通过在轴杆6套设一个轴套61,其中轴杆6与轴套61为过盈配合,轴套61相对于轴杆6是固定的,使轴套61置于轴孔62内能够绕轴孔62的轴线转动,进而使第一扭转体1相对于第二扭转体2能够转动,通过简化转动机构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两扭转体相对转动的顺畅性,而且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独立转动机构,解决了以往独立的转动机构会产生松动或脱离的问题,提高了两个扭转体之间的转动性能,增加了平衡扭扭车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不在轴杆6上套设轴套61,而是在轴孔62内固定安装一个轴承,轴杆6通过轴承与轴孔62可相对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扭转体1与第二扭转体2可相对转动。

以往的平衡扭扭车其两个扭转体都是对称的,目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开设一套模具就可以生产整台扭扭车的支撑架,节省制作成本,但因为两个扭转体是对称的,则需要一个独立的转动机构来实现两个对称扭转体相对转动和连接功能,而在频繁的转动情况下,独立的转动机构会产生松动,甚至脱落,对使用过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本实施例的扭扭车,把两个扭转体设置成不对称,具体第一扭转体1形成有轴杆6和第二扭转体2开设有轴孔62,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比对称的扭转体花费的制作成本要高,但把转动机构简化并形成于扭转体的支撑架上,由于力是传递的,轴杆6受到不利于转动的作用力部分会传递到与其连接的支撑架上,进而降低了转动机构因频繁运转而松动的机率,进而扭扭车提高转动性能和安全性,不对称结构相比以往对称结构,虽制作的成本较高,但其安全性和转动性能都增加,而且本实施例中还采用了两种不同金属材料压铸成型的方式,使本实施例的扭扭车在重量和强度两方面都得到改进,进一步增加扭扭车的实用性。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轴杆6右端的外圆面开设有卡槽63, 当平衡扭扭车完成装配后,轴杆6的后端会穿过轴孔62并露出卡槽63,然后卡环64卡进卡槽63中,而且卡环64的直径比轴孔62的直径要大,因此防止了第一扭转体1相对于第二扭转体2发生水平移动(脱落)。

如图2至图4所示,为了防止上述两个扭转体转动的范围过大而导致机械损坏,本实施例的扭扭车还设有用于限制扭转件1和第二扭转体2相对转动范围的限位机构,具体的,扭转件1连接轴杆6处的下方设有凸块71,第二扭转体2对应开设有一个的弧形凹槽72,当平衡扭扭车完成装配后,凸块71插入弧形凹槽72内,随着两个扭转体之间相互转动,凸块71也沿弧形凹槽72移动,当凸块71抵触凹槽端部的槽壁时,扭转体则停止转动,这样设置一个限位机构,有效地保护了扭扭车不会因转动过渡而损坏,进而增加了扭扭车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轴杆6还可以固接于顶盖3和底盖5,同样地可以通过一体压铸成型的方式进行对上述两者的固定,当然,轴杆6的材料和内盖4体的材料也可以为塑料,并且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进行固定,再通过在轴杆6上套设轴承,同样可以实现两个扭转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比以往需要另外设置一个独立的转动机构更加节省成本,使其内部的结构更为简单,进一步提高扭扭车的性价比,增加了扭扭车的可玩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平衡扭扭车还包括车轮8、镶嵌于顶盖3的踏板31,放置于底盖5的平衡控制机构101和供电机构102,供电机构102主要为平衡控制机构101提供电源,本实施例的平衡控制机构101和供电机构102为目前常见的使用到平衡车上的部件即属于现有技术,其内部程序也为现有技术,具体可参考目前已经公开的平衡车控制方法及各家平衡车生产企业采用到的平衡控制机构101。当平衡扭扭车运动时,通过对踏板31施加向下的压力时,通过传递机构(图中未画出)触发平衡控制机构101,进而平衡控制机构101可控制扭扭车的运动。若对踏板31施加一个向前/后的压力,即两脚分别踏在两个第一扭转体1上,一脚前压,另一脚后压,使扭转体通过轴杆6和轴孔62的配合使第一扭转体1相对于第二扭转体2发生转动,进而通过平衡控制机构101的控制,即可实现扭扭车的转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