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移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9143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配电箱移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行业电气装置安装生产辅助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配电箱移动车。



背景技术:

变电站基建施工现场作业范围大,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末级配电箱与所控制的用电设备水平距离不大于3m,因此用电设备或负荷不宜集中布设,导致同一班组需经常携带配电设备在多个区域进行施工作业。

目前市售的移动式配电箱虽然体积小、方便移动,但是空开设置少,不能满足不同负荷的电力设备供电需要,施工现场大多仍采用具有多空开控制的分、末级配电箱,这类设备体积较大,搬运困难,而通用的手车并非专门为移动配电箱而设计,在移动过程中多有不便,同时存在大量的箱体搬运及布设工作,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箱移动车,结构简便合理,可配合多种规格的配电箱使用,操作方便快捷,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配电箱移动车,包括车架、两条用于固定配电箱的支承架、滚轮、车架支撑、把手;车架为框架结构,车架框架的对边上各设有一组的导向机构;支承架水平设置,支承架的中间段沿架体方向设有一组长固定通孔,两端分别与车架框架对边的导向机构滑动配合,并通过螺栓定位;

把手固定在车架后端;车架底部后侧安装有滚轮,前侧设有车架支撑。

进一步,所述的支承架上表面距地面高度不小于200mm。

进一步,所述的导向机构设置在车架框架前后对边或左右对边上。

进一步,所述的导向机构为导向长通孔或导轨。

进一步,所述的车架支撑为固定在车架底部两侧的立柱。

进一步,所述的车架支撑为两个万向轮。

进一步,所述的滚轮设有锁止机构。

进一步,所述的支承架侧部设有挡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变电站施工现场多区域间移动落地式配电箱的问题,结构简单合理,通过车架的导向机构与支承架的长固定通孔相互配合,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落地式配电箱使用,方便灵活。施工时利用配电箱底部固定孔将箱体固定在支承架上,单人即可完成配电设备的运送;到达指定位置后锁止移动车,车架作为箱体支架,无需拆卸配电设备进行施工作业,大大减少了现场反复搬运、安装布设箱体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车架,11、导向长通孔,2、支承架,21、长固定通孔,22、挡边,3、把手,4、滚轮,5、立柱,6、万向轮。

实施例1

从图1可知,包括车架1、两条用于固定配电箱的支承架2、滚轮4、车架支撑、把手3;车架1为框架结构,车架框架的对边上各设有一组的导向机构;所述的导向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在车架1框架前后对边或左右对边上;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为横向设置在框架前、后对边上的导向长通孔11。

支承架2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支承架2的中间段沿架体方向设有一组用于固定配电箱的长固定通孔21,支承架两端设固定孔,通过螺栓与车架前、后边上的导向长通孔11配合,并通过该螺栓与车架紧固。

支承架2侧部设有挡边22,在配电箱安装过程中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

所述的把手3固定在车架1后端;车架底部后端两侧安装有滚轮4,滚轮4设有锁止机构;车架底部前端两侧各设有一立柱5。

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所述的支承架上表面(配电箱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小于200mm。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根据配电箱的宽度沿导向长通孔11横向调整两侧支承架2跨度,使两支承架2长固定通孔21的间距与配电箱两侧地脚孔间距相同并锁紧,再将配电箱装车并通过螺栓与支承架2连接固定。下压把手抬起车架前端使立柱5离地,推至指定位置,锁止滚轮4,利用车架作为箱体支架,无需拆卸配电设备即可进行施工作业。

实施例2

从图2可知,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导向机构为设置在车架左右边框上的导轨,支承架2两端与导轨配合实现前后向滑动,并通过螺栓紧固。

所述的车架支撑为两个万向轮6,该万向轮带有垂直及水平双向锁止机构,可防止其滚动及水平转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