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后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952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尤指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是用来将链条导引到后链轮的其中一个齿盘,由于后链轮的每一个齿盘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使得自行车能通过链条与不同齿盘之间的啮接来达到变换档位的效果。

为了避免后拨链器受到外力碰撞而损坏,在现有技术方面已经有避震的设计,例如TWI343346专利案通过螺旋弹簧的压缩变形来降低装置所受到的冲击,但是螺旋弹簧的位置是安装于螺纹驱动轴而显露在外,所以势必会受到灰尘、雨水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缩短使用寿命。另外如TW201231347专利案主要是在螺母内设置滚珠及预加载弹簧,使驱动轴在旋转时不至于引起致动运动学机构的变形,然而在此一习用专利案中,除了有结构复杂的问题之外,螺母在结构配置方面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提升加工上的难度,因此有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能简化结构且对动力源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后拨链器包括一车架固定座、一拨链架、一驱动单元、一连动单元,以及一缓冲单元。该驱动单元具有一马达与一推杆,该推杆可沿本身的轴向移动地设于该马达且枢接于该拨链架;该连动单元具有一内连动座与一外连动座,该内、外连动座分别位于该驱动单元的马达的内、外两侧,该内连动座的一端枢接于该车架固定座,该内连动座的另一端同轴枢接于该拨链架与该驱动单元的推杆,该外连动座的一端枢接于该车架固定座,该外连动座的另一端枢接于该拨链架;该缓冲单元具有一缓冲杆、一定位销与一定位弹性件,该缓冲杆具有一第一枢接端与一第二枢接端,该第一枢接端枢接于该驱动单元的马达的外周面,该第二枢接端同轴枢接于该拨链架与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且具有一定位槽,该定位销设于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内且可分离地卡接于该缓冲杆的第二枢接端的定位槽,该定位弹性件设于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内且推顶于该定位销。

由此,当该马达所受到的外力冲击大于该缓冲杆与该定位销之间的卡接力量时,该缓冲杆与该定位销之间会形成脱卡,使得该马达在外力作用之下会产生偏转,进而降低外力对该马达的冲击来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更佳地,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具有一销孔与一连通该销孔的调整螺孔,该销孔内设有该定位销与该定位弹性件,该调整螺孔内设有一调整螺丝,该调整螺丝抵接于该定位弹性件的一端,该定位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该定位销。通过转动该调整螺丝来调整该定位弹性件施加于该定位销的顶抵力量,使该缓冲杆与该定位销之间的卡接力量能够进一步获得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的底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所提供的缓冲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的底视图,主要显示推杆尚未伸长的状态。

图5类同于图4,主要显示推杆在伸长后的状态。

图6类同于图5,主要显示缓冲杆与定位销之间形成脱卡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后拨链器 12车架

14后链轮 20车架固定座

21第一内枢接部 22第一外枢接部

30拨链架 31第二内枢接部

32第二外枢接部 40驱动单元

41马达 42推杆

P1第一轴件 50连动单元

51内连动座 52外连动座

P2第二轴件 P3第三轴件

P4第四轴件 53嵌槽

54调整螺孔 55销孔

56限位孔 60扭力弹簧

70缓冲单元 71调整螺丝

72缓冲杆 73定位销

74定位弹性件 75限位件

76第一枢接端 77第二枢接端

78凸轮部 79定位槽

P5第五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10包括一车架固定座20、一拨链架30、一驱动单元40、一连动单元50、一扭力弹簧60,以及一缓冲单元70。

车架固定座20固设于一车架12且具有两相对的第一内枢接部21与两相对的第一外枢接部22。

拨链架30架设于一后链轮14,用以带动链条在后链轮14的大、小齿盘之间变换位置。拨链架30的顶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二内枢接部31与两相对的第二外枢接部32。

驱动单元40具有一马达41与一推杆42,推杆42可轴向位移地穿设于马达41且能通过马达41的驱动而伸长或缩短,推杆42的一端位于马达41外且通过一第一轴件P1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二内枢接部31。

连动单元50具有一内连动座51与一外连动座52,内、外连动座51、52位于马达41的内、外两侧,其中的内连动座51的顶端通过两相对的第二轴件P2枢接于车架固定座20的第一内枢接部21,内连动座51的底端通过第一轴件P1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二内枢接部31与驱动单元40的推杆42,外连动座52的顶端通过两相对的第三轴件P3枢接于车架固定座20的第一外枢接部22,外连动座52的底端通过一第四轴件P4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二外枢接部32。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外连动座52具有一嵌槽53、一调整螺孔54、一销孔55及一限位孔56,嵌槽53位于外连动座52的内侧面,调整螺孔54位于外连动座52的外侧面,销孔55位于外连动座52的内部且连通在嵌槽53与调整螺孔54之间,限位孔56位于外连动座52的底端且连通于嵌槽53。

扭力弹簧60设置于拨链架30与内连动座51之间,用以对拨链架30提供复位效果。

缓冲单元70具有一调整螺丝71、一缓冲杆72、一定位销73、一定位弹性件74,以及一限位件75。调整螺丝71设于外连动座52的调整螺孔54内;缓冲杆72具有一第一枢接端76与一第二枢接端77,缓冲杆72的第一枢接端76通过一第五轴件P5枢设于马达41的外周面,缓冲杆72的第二枢接端77嵌设于外连动座52的嵌槽53内且通过第四轴件P4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二外枢接部32与外连动座52的底端,此外,缓冲杆72的第二枢接端77具有一凸轮部78,凸轮部78的外周缘具有一定位槽79;定位销73设于外连动座52的销孔55内且卡接于缓冲杆72的第二枢接端77的定位槽79;定位弹性件74设于外连动座52的销孔55内,定位弹性件74的一端抵接于调整螺丝71,定位弹性件74的另一端抵接于定位销73,用以对定位销73提供推顶力量,让定位销73与缓冲杆72之间保持在卡接状态;限位件75穿设于连动单元50的外连动座52的限位孔56内且抵接于缓冲杆72的第二枢接端77的凸轮部78,用以对缓冲杆72提供限位效果来防止缓冲杆72过度枢转。

由上述结构可知,假设要将拨链架30的位置从后链轮14的小齿盘切换至后链轮14的大齿盘时,首先启动马达41,马达41会驱使推杆42开始伸长,如图4及图5所示,在推杆42伸长的过程中会带动内连动座51相对车架固定座20顺时钟偏转。在内连动座51顺时钟偏转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往内拉动拨链架30,接着拨链架30会往内拉动外连动座52,使外连动座52开始产生顺时钟偏转,此时的扭力弹簧60会通过内连动座51与拨链架30之间的相对偏转而蓄积弹性回复力,另一方面,内连动座51会拉动推杆42来迫使整个驱动单元40产生顺时钟方向的偏转,在驱动单元40顺时钟偏转的过程中,缓冲杆72会跟着马达41一起偏转,使缓冲杆72通过与拨链架30之间的同轴枢接关系往内推动拨链架30,让拨链架30完成位置的切换。

假设要将拨链架30的位置从后链轮14的大齿盘切换至后链轮14的小齿盘时,先让马达41以反转方式启动,使马达41驱动推杆42开始缩短,在推杆42缩短的过程中会带动内连动座51相对车架固定座20逆时钟偏转,在内连动座51逆时钟偏转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往外推动拨链架30,接着拨链架30会往外推动外连动座52,使外连动座52开始产生逆时钟偏转,此时的扭力弹簧60会通过本身的弹性回复力帮助拨链架30进行位置的切换,另一方面,内连动座51会推动推杆42来迫使整个驱动单元40产生逆时钟方向的偏转,在驱动单元40逆时钟偏转的过程中,缓冲杆72会跟着马达41一起偏转,使缓冲杆72通过与拨链架30之间的同轴枢接关系往外拉动拨链架30,让拨链架30完成位置的切换。

一旦驱动单元40所受到外力撞击大于定位销73与缓冲杆72的定位槽79之间的卡接力量时,缓冲杆72的定位槽79会脱离定位销73,使驱动单元40在外力作用之下以第一轴件P1为轴心产生偏转,如图6所示,如此便能降低外力对驱动单元40的直接冲击而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在外力解除之后,再以手动方式推动驱动单元40,让缓冲杆72与定位销73再度形成卡接即可重新开始进行变速操作。此外,缓冲杆72与定位销73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卡接力量的大小,在调整时使用一手工具(如螺丝起子)转动调整螺丝71,使调整螺丝71增加或释放对定位弹性件74的压力,进而让缓冲杆72与定位销73之间的卡接力量能够进一步获得调整。

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10通过缓冲杆72与定位销73的卡接配置来取代现有技术当中所使用的弹簧,不但可以解决灰尘、雨水或其他环境因素对弹簧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还可以让结构配置方面可以有效地简化来达到降低结构复杂度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