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电子后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381阅读:3318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电子后变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尤指一种自行车的电子后变速器。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电子后变速器是用来将链条导引到后链轮的其中一个齿盘,由于后链轮的每一个齿盘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使得自行车能通过链条与不同齿盘之间的啮接来达到变换档位的效果。

为了避免电子后变速器受到外力碰撞而损坏,在现有技术方面已经有避震的设计。请参阅图1,图中所示的现有电子后变速器1的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外连动座2内没置定位销3,定位销3跟缓冲杆4的定位槽5之间形成卡接,缓冲杆4的两端分别枢接马达6的外周面与拨链架7的顶端,当马达6所受到的外力冲击大于缓冲杆4与定位销3之间的卡接力量时,两者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脱卡状态,使马达6能获得缓冲效果。

但是在前述现有技术当中,定位销3与定位槽5之间容易因为定位的不确实而产生间隙,此一间隙便会造成卡接力量的不稳定,进而连带影响对马达6的缓冲效果。因此,前述现有技术在结构方面有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电子后变速器,其结构简单且作动稳定,并能对动力源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包含有一车架固定座、一拨链架、一驱动单元、一连动单元,以及一缓冲单元。该车架固定座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邻接于该第一枢接部的第二枢接部;该拨链架具有一第三枢接部与一邻接于该第三枢接部的第四枢接部;该推杆可沿本身的轴向移动地设于该马达,该推杆的一端位于该马达内,该推杆的另一端位于该马达外且枢接于该拨链架的第三枢接部;该连动单元具有一内连动座与一外连动座,该内、外连动座分别位于该驱动单元的马达的内、外两侧,该内连动座的一端枢接于该车架固定座的第一枢接部,该内连动座的另一端枢接于该拨链架的第三枢接部,该外连动座的一端枢接于该车架固定座的第二枢接部,该外连动座的另一端枢接于该拨链架的第四枢接部;该缓冲单元具有一马达连杆、一定位弹性件与一缓冲杆,该马达连杆具有一第一枢接端、一第二枢接端及一位于该第一、第二枢接端之间的定位部,该第一枢接端枢接于该驱动单元的马达,该第二枢接端枢接于该拨链架的第四枢接部,该定位弹性件设于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内,该缓冲杆枢设于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内且具有一定位端与一受抵端,该定位端可分离地卡接于该马达连杆的定位部,该受抵端抵接于该定位弹性件。

其中该马达连杆具有两相对的凸部与一穿设于该两凸部的销件,该销件形成该定位部,该缓冲杆的定位端具有一卡槽,该卡槽可分离地卡接于该销件。

其中该缓冲杆的定位端具有一邻接该卡槽的第一斜面,当该卡槽卡接于该销件时,该销件抵接于该第一斜面。

其中该缓冲杆的定位端的外周缘具有一第二斜面,该缓冲杆通过该第二斜面推抵于该马达连杆的定位部而产生枢转。

其中该外连动座还具有一调整螺孔,该缓冲单元还具有一调整螺丝与一定位柱,该调整螺丝螺合于该调整螺孔内,该定位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定位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该缓冲杆的受抵端,该定位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该调整螺丝。

还包含有一复位弹性件,该复位弹性件设于该拨链架与该内连动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该马达所受到的外力冲击大于该缓冲杆与该马达连杆之间的卡接力量时,该缓冲杆与该马达连杆之间会形成脱卡,使得该马达在外力作用之下会产生偏转,进而降低外力对该马达的冲击来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更佳地,该连动单元的外连动座具有一调整螺孔,该调整螺孔内设有一调整螺丝,该调整螺丝抵接于该定位弹性件的一端,该定位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该缓冲杆的受抵端。通过转动该调整螺丝来调整该定位弹性件施加于该缓冲杆的顶抵力量,使该缓冲杆与该马达连杆之间的卡接力量能够进一步获得调整。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揭示本案的具体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现有电子后变速器的平面图。

图2为现有电子后变速器的平面图,主要显示定位销与定位槽相互脱卡的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另一视角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所提供的缓冲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的平面图,主要显示推杆尚未伸长的状态。

图7类同于图6,主要显示推杆在伸长后的状态。

图8类同于图6,主要显示缓冲杆与马达连杆之间形成脱卡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6,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变速器10包含有一车架固定座20、一拨链架30、一驱动单元40、一连动单元50、一扭力弹簧60,以及一缓冲单元70。

车架固定座20固设于一车架12且具有两相对的第一枢接部21与两相对的第二枢接部22,第一、第二枢接部21、22之间相互邻接。

拨链架30架设于一后链轮14,用以带动链条在后链轮14的大、小齿盘之间变换位置。拨链架30的顶端具有两相对的第三枢接部31与两相对的第四枢接部32。

驱动单元40具有一马达41与一推杆42,推杆42可轴向位移地穿设于马达41且能通过马达41的驱动而伸长或缩短,推杆42的一端位于马达41内,推杆42的另一端位于马达41外且通过一第一轴件P1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三枢接部31。

连动单元50具有一内连动座51与一外连动座52。内、外连动座51、52位于马达41的内、外两侧,其中的内连动座51的一端通过两相对的第二轴件P2枢接于车架固定座20的第一枢接部21,内连动座5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件P1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三枢接部31,使得内连动座51跟驱动单元40的推杆42之间形成同轴枢接;外连动座52的一端通过两相对的第三轴件P3枢接于车架固定座20的第二枢接部22,外连动座52的另一端通过一第四轴件P4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四枢接部32。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外连动座52具有一贯穿顶、底两面的调整螺孔53。

扭力弹簧60设置于拨链架30与内连动座51之间,用以对拨链架30提供复位效果。

如图5及图6所示,缓冲单元70具有一调整螺丝71、一马达连杆72、一定位弹性件73及一缓冲杆74。调整螺丝71设于外连动座52的调整螺孔53内;马达连杆72被外连动座52所遮盖住且具有一第一枢接端722及一第二枢接端724,第一枢接端722枢接于马达41的外周面,第二枢接端724枢接于拨链架30的第四枢接部32,此外,马达连杆72在第一、第二枢接端722、724之间设有两相对的凸部726与一穿设于两凸部726的销件75,由销件75形成一定位部;定位弹性件73(在此以扭力弹簧为例)套设于一穿设于外连动座52的定位柱76,使得定位弹性件73被外连动座52给遮蔽住,定位弹性件73的一端抵接于调整螺丝71的底端;缓冲杆74通过一第五轴件P5枢设于外连动座52且被外连动座52给遮蔽住,缓冲杆74具有一定位端742与一受抵端744,定位端742具有一卡槽746,缓冲杆74通过卡槽746卡接于马达连杆72的定位部(亦即销件75),受抵端744抵接于定位弹性件73的另一端,使得缓冲杆74能通过定位弹性件73的力量而保持跟马达连杆72卡接在一起。

由上述结构可知,假设要将拨链架30的位置从后链轮14的小齿盘切换至后链轮14的大齿盘时,首先启动马达41,马达41会驱使推杆42开始伸长,如图6及图7所示,在推杆42伸长的过程中会带动内连动座51相对车架固定座20顺时钟偏转。在内连动座51顺时钟偏转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往内推动拨链架30,接着拨链架30会往内推动外连动座52,使外连动座52连同缓冲杆74一起产生顺时钟偏转,此时的扭力弹簧60会通过内连动座51与拨链架30之间的相对偏转而蓄积弹性回复力,另一方面,内连动座51会拉动推杆42来迫使整个驱动单元40产生顺时钟方向的偏转,在驱动单元40顺时钟偏转的过程中,马达连杆72会跟着马达41一起偏转,接着马达连杆72会通过与拨链架30之间的枢接关系往内推动拨链架30,使拨链架30完成位置的切换,此时的缓冲杆74跟马达连杆72之间保持在卡接状态。

假设要将拨链架30的位置从后链轮14的大齿盘切换至后链轮14的小齿盘时,如图6及图7所示,先让马达41以反转方式启动,使马达41驱动推杆42开始缩短,在推杆42缩短的过程中会带动内连动座51相对车架固定座20逆时钟偏转,在内连动座51逆时钟偏转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往外推动拨链架30,接着拨链架30会往外推动外连动座52,使外连动座52连同缓冲杆74一起产生逆时钟偏转,此时的扭力弹簧60会通过本身的弹性回复力帮助拨链架30进行位置的切换,另一方面,内连动座51会推动推杆42来迫使整个驱动单元40产生逆时钟方向的偏转,在驱动单元40逆时钟偏转的过程中,马达连杆72会跟着马达41一起偏转,使马达连杆72通过与拨链架30之间的枢接关系往外推动拨链架30,让拨链架30完成位置的切换,此时的缓冲杆74跟马达连杆72之间保持在卡接状态。

一旦马达41所受到外力撞击大于马达连杆72的卡槽746与缓冲杆74的定位部(亦即销件75)之间的卡接力量时,缓冲杆74的卡槽746会脱离马达连杆72的定位部(亦即销件75),使整个驱动单元40以第一轴件P1为轴心产生偏转,如图8所示,如此便能降低外力对驱动单元40的直接冲击而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在外力解除之后,只要克服定位弹性件73施以缓冲杆74的顶抵力量,让马达连杆72与缓冲杆74再度形成卡接即可重新开始进行变速操作。

此外,缓冲杆74的定位端742设有一邻接于卡槽746的第一斜面77,使缓冲杆74的定位端742能沿着第一斜面77让卡槽746跟缓冲杆74的定位部(亦即销件75)顺利分开。在相同的原理之下,当马达连杆72与缓冲杆74分开之后,为了减少缓冲杆74在枢转时的阻力,缓冲杆74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二斜面78,缓冲杆74通过第二斜面78推抵马达连杆72的定位部(亦即销件75)而产生枢转。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马达连杆72与缓冲杆74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卡接力量的大小,在调整时使用一手工具(如螺丝起子)转动调整螺丝71,使调整螺丝71增加或释放对定位弹性件73的顶抵力量,进而让马达连杆72与缓冲杆74之间的卡接力量能够进一步获得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10通过马达连杆72与缓冲杆74的卡接配置来取代先前技术当中所使用的定位销与定位槽,不但可以解决定位销与定位槽之间所产生的间隙问题,还可以让结构配置方面可以有效地简化来达到降低结构复杂度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