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装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载机前车架。
背景技术:
装载机前车架是装载机各个结构件中受力最为苛刻的部件,它要承受来自工作装置、后车架和前桥等部件不同的载荷。很多时候前车架要承受拉压和弯扭等载荷的同时作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现有前车架结构建好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清楚地得出前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在系统输出应力云图显示的结果可知,现有的前车架机构在过度圆弧处出现了严重的应力集中,其中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达到547MPa,远远超出前车架材料的屈服极限345MPa。最大应力值已经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非常容易发生损坏。
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装载机前车架[申请号:CN201420861614.4],包括结构相同且镜像设置的右翼箱、左翼箱,所述左翼箱包括平行设置的翼箱外侧板和翼箱内侧板,翼箱外侧板和翼箱内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同轴的动臂轴孔,所示翼箱内侧板的内侧位于动臂轴孔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动臂轴座贴板。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不能有效避免各种工况下的应力集中,装载机前车架仍然非常容易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防水防尘的用于机器人的核心控制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装载机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面板,所述的内面板的外侧设有外面板,所述的内面板和外面板构成侧架,所述的侧架之间通过上面板相连接,所述的上面板为倾斜设置,所述的外面板为倾斜设置。
上面板取代现有的水平设计,改为倾斜设计;同样,外面板取代现有的竖直设计,改为倾斜设计,对本装载机前车架结构进行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可以得出本装载机前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从输出的应力云图显示的结果可知,本装载机前车架在过渡圆弧处的应力有较大下降,最大拉应力为330MPa,明显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345MPa,安全系数1.2。另外根据装载机前车架实际工作状态和破坏性试验状况进行强度分析,也可看出该结构具有的强度储备,满足强度要求。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上面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20-50度。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上面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38.5度。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外面板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5-15度。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外面板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11度。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外面板包括形成斜面的斜面板,所述的斜面板与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的固定板与内面板相互平行。斜面板形成的倾斜角度为外面板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上面板上设有位于内面板内侧的内耳板和位于外面板外侧的外耳板,所述的内耳板和外耳板上均开有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位于同一轴线上。内面板和外耳板位于内耳板和外耳板之间,利于结构稳固。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内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连接耳,所述的连接耳上开有通孔。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内面板的中部通过上铰接板相连接,内面板的下部通过下铰接板相连接,所述的内面板的一侧侧边上开有位于上铰接板上部的弧形缺口,内面板的另一侧侧边通过桥板相连接。
在上述的装载机前车架中,所述的内面板的外侧面上设有能够抵靠在斜面板上的抵靠凸起。提高外面板的强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装载机前车架的优点在于:在过渡圆弧处的应力有较大下降,最大拉应力为330MPa,明显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345MPa,安全系数1.2,前车架不容易被损坏。另外根据装载机前车架实际工作状态和破坏性试验状况进行强度分析,也可看出该结构具有的强度储备,满足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俯视图。
图中,内面板1、外面板2、侧架3、上面板4、斜面板5、固定板6、内耳板7、外耳板8、安装孔9、连接耳10、上铰接板11、下铰接板12、弧形缺口13、抵靠凸起14、桥板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装载机前车架包括内面板1,内面板1的外侧设有外面板2,内面板1和外面板2构成侧架3,侧架3之间通过上面板4相连接,上面板4为倾斜设置,外面板2为倾斜设置。
其中,上面板4取代现有的水平设计,改为倾斜设计;同样,外面板2取代现有的竖直设计,改为倾斜设计,对本装载机前车架结构进行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可以得出本装载机前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从输出的应力云图显示的结果可知,本装载机前车架在过渡圆弧处的应力有较大下降,最大拉应力为330MPa,明显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345MPa,安全系数1.2。另外根据装载机前车架实际工作状态和破坏性试验状况进行强度分析,也可看出该结构具有的强度储备,满足强度要求。
其中,上面板4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20-50度,外面板2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5-15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面板4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38.5度,外面板2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11度。
其中,外面板2包括形成斜面的斜面板5,斜面板5与固定板6相连接,固定板6与内面板1相互平行。斜面板5形成的倾斜角度为外面板2的倾斜角度。上面板4上设有位于内面板1内侧的内耳板7和位于外面板2外侧的外耳板8,内耳板7和外耳板8上均开有安装孔9,安装孔9位于同一轴线上。内面板1和外耳板8位于内耳板7和外耳板8之间,利于结构稳固。内面板1的上端面中部设有连接耳10,连接耳10上开有通孔。
其中,内面板1的中部通过上铰接板11相连接,内面板1的下部通过下铰接板12相连接,内面板1的一侧侧边上开有位于上铰接板11上部的弧形缺口13,内面板1的另一侧侧边通过桥板15相连接。内面板1的外侧面上设有能够抵靠在斜面板5上的抵靠凸起14。提高外面板2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