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折叠的车架及使用其的载物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2774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折叠的车架及使用其的载物小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搬运工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便折叠的车架及使用其的载物小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工作之余的空闲生活中,时常需要外出游玩、购物等等,以前一般会选择直接把相关物料进行直接搬运,但这往往非常费劲,而且一不小心容易各个关节出现扭伤的问题。

因此折叠手拉车、购物车这些可以便于折叠存放而且轻便的搬运工具便应运而生,如专利号为200720047596.6的多功能折叠拉车,其车架可以进行相对折叠,在存放时节省储存空间。

但是,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其折叠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折叠后还是会占用较大的储物空间,而且结构不稳定,若负载较大时,载物架和推拉杆之间的铰接位容易出现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方便折叠的车架及使用其的载物小车。

一种方便折叠的车架,包括脚轮和车架本体,所述脚轮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的下方,所述车架本体包括底盘主杆、底盘X型连杆组、底盘衔接杆、框架连杆和框架X型连杆组;两根所述底盘衔接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的一端,所述底盘衔接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的一侧的两端,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的另一侧的两端铰接于所述底盘主杆的另一端;两根所述框架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的中部,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的一侧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的另一端;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的另一侧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根所述框架连杆的中部。

优选的,还包括有拉手伸缩杆和框架衔接杆组,所述拉手伸缩杆,所述拉手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的中部;所述框架衔接杆组包括框架衔接杆和过渡衔接杆,两根所述框架衔接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框架连杆的另一端;两根所述框架衔接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过渡衔接杆的两端,所述过渡衔接杆的中部铰接于所述拉手伸缩杆的中部,所述拉手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拉手握把。

优选的,所述拉手伸缩杆为三段式伸缩杆,第一段伸缩杆铰接于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的中部,第二段伸缩杆铰接于所述过渡衔接杆,第三段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拉手握把;所述第二段伸缩杆的两端设置有弹压卡位装置。

优选的,还设置有底盘加固连杆组,所述底盘加固连杆组包括加固连杆和加固衔接杆,两根所述加固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主杆的另一端,所述加固衔接杆的两端铰接于分别所述加固连杆的另一端的近端部,所述加固连杆的另一端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凸起,对应的,所述加固衔接杆的两端的近端部设置有限位缺口。

优选的,还设置有加固拉手,所述加固拉手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加固衔接杆的两端,或者,所述加固拉手的两端铰接于所述加固连杆的另一端的近端部。

优选的,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中部连接件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件的中部,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中部连接件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中部连接件包括固定部和过渡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过渡部的两端,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成钝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杆铰接于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连杆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优选的,所述脚轮为万向轮。

一种使用本发明的车架的载物小车,包括车架和置物袋,所述置物袋设置于所述底盘主杆、底盘X型连杆组和底盘衔接杆的上方,所述置物袋设置于所述框架连杆和框架X型连杆组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置物袋的材质为防水布。

优选的,所述置物袋还设置有底部卡扣、顶端固定带和顶部捆绑带,所述底部卡扣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底壁的四角,所述底部卡扣卡合所述底盘主杆的两端;

所述顶端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背壁的顶端的中部,所述顶端固定带捆绑于所述拉手伸缩杆,顶端固定带设置于所述框架衔接杆组的上方;

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背壁的顶端的两侧,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围绕所述框架连杆,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的端部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车架和载物小车具有以下优点:1.车架展开时,从侧面上看,框架连杆与框架X型连杆组形成三角形的连接关系,使得车架非常牢固稳定,这样载重也会相应大大增加;2.采用底盘加固连杆组和框架衔接杆组,保证车架展开时不容易自动收缩折叠,进一步提高车架的稳定性;3.车架各个部件为联动设置,收缩折叠时,只需要对框架连杆或底盘主杆进行施力收缩,整个车架便可以联动一同进行收缩,方便快捷;4.车架在完成收缩折叠时,占地面积很小,便于运输、存放。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车架开始进行收缩折叠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车架接近完成收缩折叠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底盘加固连杆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底盘X型连杆组的示意图。

其中:脚轮1;底盘主杆2;底盘X型连杆组3;第一连杆31;固定部321;过渡部322;第二连杆33;底盘衔接杆4;框架连杆5;框架X型连杆组6;拉手握把71;第一段伸缩杆72;第二段伸缩杆73;第三段伸缩杆74;框架衔接杆81;过渡衔接杆82;加固连杆91;加固衔接杆92;加固拉手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方便折叠的车架,如图1所示,包括脚轮1和车架本体,所述脚轮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的下方,所述车架本体包括底盘主杆2、底盘X型连杆组3、底盘衔接杆4、框架连杆5和框架X型连杆组6;两根所述底盘衔接杆4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2的一端,所述底盘衔接杆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3的一侧的两端,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3的另一侧的两端铰接于所述底盘主杆2的另一端;两根所述框架连杆5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2的中部,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6的一侧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底盘主杆2的另一端;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6的另一侧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根所述框架连杆5的中部;优选的,所述脚轮1为万向轮。本实施例的车架,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设置在两根所述框架连杆5的另一端设置握把,即可进行对车架进行推行或拉行;车架在完全打开时,从侧面上看,框架连杆5与框架X型连杆组6形成三角形的连接关系,使得车架非常牢固稳定,这样载重也会相应大大增加,不会出现底盘与背框之间出现断裂的问题。

优选的,还包括有拉手伸缩杆和框架衔接杆组,所述拉手伸缩杆,所述拉手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6的中部;所述框架衔接杆组包括框架衔接杆81和过渡衔接杆82,两根所述框架衔接杆81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框架连杆5的另一端;两根所述框架衔接杆81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过渡衔接杆82的两端,所述过渡衔接杆82的中部铰接于所述拉手伸缩杆的中部,所述拉手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拉手握把71。

本实施例的车架需要收缩折叠时(如图2、3),用力把两根所述框架连杆5进行合并收拢(对底盘主杆2进行施力也一样可以),此时铰接于框架连杆5和底盘主杆2的框架X型连杆组6的横向跨度便会收窄,导致其同一侧的纵向跨度(框架X型连杆组6铰接一侧的框架连杆5和底盘主杆2那一侧),使得连动框架连杆5向前翻转(设有框架X型连杆组为后侧,如图2的箭头所示),也带动框架X型连杆组6和拉手伸缩杆等部件向前翻转收缩;需要展开车架时,用手掰开框架连杆5的另一端,方向而行之即可;由于设置有底盘衔接杆4,使得在两根底盘主杆2慢慢收窄的情况下,底盘X型连杆组3的横向跨度也收窄,底盘衔接杆4向外翻转直至与底盘主杆2成钝角设置(完全打开时与底盘主杆2成锐角设置,如图3的小箭头所示),最终达到完全收拢;而增加拉手伸缩杆和框架衔接杆组的设置,拉手伸缩杆通过框架衔接杆组的相关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其进行对车架的推行或拉行。

优选的所述拉手伸缩杆为三段式伸缩杆,第一段伸缩杆72铰接于所述框架X型连杆组6的中部,第二段伸缩杆73铰接于所述过渡衔接杆82,第三段伸缩杆74的端部设置有拉手握把71;所述第二段伸缩杆的两端设置有弹压卡位装置。本实施例的车架在完全打开时,框架衔接杆组成直线的形式设置,而当车架进行收缩折叠时,过渡衔接杆82便会相对于框架衔接杆81铰接于所述框架连杆5的一端向下滑动(如图2向下的小箭头所示),此时第二段伸缩杆73向第一段伸缩杆72进行收缩;而设置弹压卡位装置,可以使得车架在完全打开时第一段伸缩杆72和第二段伸缩杆73的位置可以相互固定,这样便可以保证车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了,不会出现自信收缩折叠的问题,需要收缩折叠时,只需按压弹压卡位装置,使其两者解除卡位,即可进行收缩折叠;而第三段伸缩杆74和第二段伸缩杆73之间的伸缩,可以方便不同的使用高度,使得使用者在推拉车架的时候更加舒适。

优选的,还设置有底盘加固连杆组(如图4所示),所述底盘加固连杆组包括加固连杆91和加固衔接杆92,两根所述加固连杆9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主杆2的另一端,所述加固衔接杆92的两端铰接于分别所述加固连杆91的另一端的近端部,所述加固连杆91的另一端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凸起,对应的,所述加固衔接杆92的两端的近端部设置有限位缺口。还设置底盘加固连杆组可以加强底盘X型连杆组3的稳定性,当车架弯曲打开时,底盘加固连杆也完全打开时,底盘加固连杆组成直线的形式设置(或者略有弧度也有可能),限位凸起和限位缺口也会起到相互限位卡位的作用,这样便可以使得底盘X型连杆组3不会自动收缩,稳定性大大增加;当而当车架进行收缩折叠时,加固衔接杆92便会相对于加固连杆91铰接于所述底盘主杆2的一端向前滑动,完成收缩时,加固衔接杆92与加固连杆91成锐角设置。

优选的,还设置有加固拉手93,所述加固拉手93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加固衔接杆92的两端,或者,所述加固拉手93的两端铰接于所述加固连杆91的另一端的近端部。如此设置,使用者通过掰开框架连杆5的另一端实现车架的打开之后,此时底盘加固连杆组未能自行形成完全打开,使用者可以通过加固拉手93对其施加向后的拉力,使其完全打开,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底盘X型连杆组3(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连杆31、中部连接件和第二连杆33,所述第一连杆31的中部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件的中部,两根所述第二连杆3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中部连接件的两端。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底盘X型连杆组的厚度,使得第一连杆31、中部连接件和第二连杆33均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车架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美观。

优选的,所述中部连接件包括固定部321和过渡部322,所述固定部321设置于过渡部322的两端,所述过渡部322与所述固定部321的连接处成钝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杆31铰接于所述过渡部322,所述第二连杆33固定于所述固定部321。如此设置,使得两根所述第二连杆33为非直线设置,这样一来,底盘X型连杆组3在完全收缩时两根所述第二连杆33可以与第一连杆31成平行设置,便可以使得车架更加紧凑。

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车架的载物小车,包括车架和置物袋,所述置物袋设置于所述底盘主杆2、底盘X型连杆组3和底盘衔接杆4的上方,所述置物袋设置于所述框架连杆5和框架X型连杆组6的一侧。置物袋可以通过使用魔术贴或卡扣的形式捆绑在车架本体上(如底盘主杆2、拉手伸缩杆、框架连杆5等地方);也可以在车架本体的表面设置魔术贴,对应的置物袋的背面和底部也设置有魔术贴的形式进行对置物袋的可拆卸固定(当然,采用非可拆卸的固定也是可以的,固定的形式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设置手段段,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更具体的,所述置物袋的材质为防水布;采用防水布的材质,可以使得置物袋有防水的功能,避免在下雨时淋湿里面存放的物料。

优选的,所述置物袋还设置有底部卡扣、顶端固定带和顶部捆绑带,所述底部卡扣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底壁的四角,所述底部卡扣卡合所述底盘主杆2的两端;所述顶端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背壁的顶端的中部,所述顶端固定带捆绑于所述拉手伸缩杆(更具体的,捆绑于所述第二段伸缩杆73),顶端固定带设置于所述框架衔接杆组的上方(更具体的,设置所述过渡衔接杆82的上方);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设置于所述置物袋的背壁的顶端的两侧,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围绕所述框架连杆5,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的端部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底部卡扣采用卡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方便置物袋的拆装,而且当车架展开时,两根底盘主杆2也相应地把置物袋一同展开;顶端固定带捆绑于所述拉手伸缩杆,并且设置于所述框架衔接杆组的上方,如此设置,当车架展开时,框架衔接杆组便会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使得置物袋的背壁可以支撑起来,不会塌陷;而两根所述顶部捆绑带围绕所述框架连杆5并相互连接,也是可以当车架展开时,框架连杆5可以给予横向的支撑力,把置物袋的背壁横向支撑开;这样便可以当车架打开时,同时对置物袋进行不同方位的支撑,当车架收缩折叠时,可以使其同时收缩,不会占用存放空间。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