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支撑部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8375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转向支撑部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支撑部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在车厢内的前部设置有仪表板。在该仪表板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转向柱的转向支撑部件。

该转向支撑部件结构(转向支撑部件结构)具有:转向支撑部件主体,其延伸于车宽方向;侧支架,其将该转向支撑部件主体的两端部固定在车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专利文献1的转向支撑部件结构的侧支架设置在比车体的门开口在车辆前方侧的部分的车内侧的缘部周边。另外,侧支架相对于车体固定在车宽方向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3-230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转向支撑部件结构存在有以下的问题。

即,转向柱的振动产生的旋转扭矩作用于转向支撑部件上。因此,转向支撑部件需要进行高刚性化。但是,将转向支撑部件进行高刚性化时,存在着转向支撑部件的重量增加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将解决上述问题为主要目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

车厢的前部设置有支撑转向柱的转向支撑部件,

该转向支撑部件具有:转向支撑部件主体,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侧支架,其用于将该转向支撑部件主体的两端部固定于车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支撑部件主体配置在所述转向柱的重心位置的上方,并固定转向柱的重心位置或者其附近,

至少在接近所述转向柱侧的所述侧支架具有,用于相对于车体固定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固定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通过上述构成,将转向柱以其重心位置固定在转向支撑部件的情况时,能够实现侧支架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图1的转向支撑部件的斜面图。

图3是示出车厢前部的门开口的斜面图。

图4是前后方向固定部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未设置前后方向固定部的情况时的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附图。

(实施例)

<构成>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在车厢内的前部设置有如图1所示的仪表板1。在该仪表板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转向柱2的转向支撑部件3。

如图2所示,该转向支撑部件3的结构(转向支撑部件结构)具有: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其延伸于车宽方向4;侧支架6,其将该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两端部固定于车体。

在此,如图1所示,仪表板1的内部设置有仪表装置7(仪表)。另外,转向柱2基本在车辆前后方向8延伸。

另外,如图2所示,此时,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上延伸。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为金属制成的圆形管。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适当的设置有:支撑杆11,其用于将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中间部支撑在相对的车体地板面;支柱支架13,其用于将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中间部支撑在相对的车厢的内壁12(参照图3);用于安装转向柱2的立柱支架14等。

如图3所示,车厢的前部具有上述前壁12和侧壁15。另外,前壁12与侧壁15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分割前窗玻璃与侧窗玻璃的支柱16。

对于以上那样的基本构成,本实施例具备以下的构成。

(1)如图1(一并参照图2)所示,上述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转向支撑部件3)配置在上述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的上方,并固定(使用立柱支架14)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或者其附近。

并且,如图4所示,至少在接近上述转向柱2侧的上述侧支架6具有用于相对车体固定在车辆前后方向8的前后方向固定部22。

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配置在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的上方是指,在假设从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向铅直方向的上方延伸的虚拟线的情况时,该虚拟线位于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剖面的范围内的情形。本实施例中,上述虚拟线在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管的内径的范围内。

在此,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是,转向柱2位于车厢内的部分的重心的位置。另外,转向柱2位于车厢内的部分,更加具体地是位于转向盘和中间轴(即,从转向盘朝车辆前方,直到第一万向节之间)之间的部分,而且转向柱2包含转向盘。另外,在转向线控系统的情况时,由于不使用中间轴,所以只是位于车厢内的部分。

(2)上述前后方向固定部22具有门凸缘抵接固定表面33,其抵接于车体的门开口31的开口凸缘32。

而且,该门凸缘抵接固定面33在车辆前后方向8上使用螺栓等固定件34被固定在上述开口凸缘32上。

在此,门开口31是用于安转前车门的开口。开口凸缘32是位于门开口31的具有前车门的厚度的边缘表面。

门凸缘抵接固定面33是,能够抵接开口凸缘32的前侧部分(前缘部),并且基本在车宽方向上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面。在此情况下,门凸缘抵接固定面33结构为,在转向支撑部件主体5的上下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螺丝孔。固定件34是使用如l字形状的电动工具35从车体的外侧经门开口31而固定。

<作用效果>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作用效果1)将转向支撑部件3配置在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的上方,并将转向柱2以其重心位置21进行了固定。据此,能够降低由转向柱2的振动而作用于转向支撑部件3的旋转力矩。其结果是,转向支撑部件3相对扭转或挠曲等所需的刚性降低,并且能够谋求转向支撑部件3的轻量化(更薄或者更小径)。

另外,通过将转向柱2以其重心位置21进行固定,而由转向柱2的振动所产生的转向支撑部件3的挠曲方向大致成上下一个方向。所以,车辆前后方向8的挠曲基本消失,因此能够使乘员也很难感觉到方向盘的振动。

将转向柱2以其重心位置21进行固定的情况时,转向支撑部件3的位置相比现有位置(参照图1的虚线)向车辆后方侧被较大地移动。其结果是,使侧支架6的位置比车体的门开口31的前缘部更向后方突出。所以,不能够像现有那样的从车宽方向4固定侧支架6。而且,当强行将侧支架6固定于车宽方向4时,如图5所示,必须设置有从门开口31向车辆后方较大延伸的伸出部41,并安装在伸出部41上,因此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至少在转向柱2的近侧的侧支架6上设置了前后方向固定部22(安装面),其用于在相对于车体的车辆前后方向8上的固定。据此,即使存在由于将转向柱2以其重心位置21进行固定而使转向支撑部件3的位置向车后方有较大移动的情况时,也能够使转向支撑部件3毫无障碍地固定在车体。

(作用效果2)侧支架6的前后方向固定部22具有门凸缘抵接固定面33。据此,通过减少向侧支架6的门开口31内的露出,能够使侧支架6的前后方向固定部22毫无障碍地固定在车辆前后方向8上。另外,将侧支架6的前后方向固定部22设置为不易显着而能够防止外观的恶化。

另外,侧支架6的前后方向固定部22被固定在门开口31的开口凸缘32,但是,将转向支撑部件3配置在转向柱2的重心位置21的上方,并将转向柱2以其重心位置21进行固定,所以,减小了作用于转向支撑部件3的旋转扭矩,其结果是,无需提高门开口31的开口凸缘32侧的安装部的刚性而能够在开口凸缘32上设置安装部。

以上,虽然通过附图对该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实施例为仅仅是示例而已。因此,并不限于实施例的构成,若存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必然包括在本申请内。另外,例如在各实施例中包括多个构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也必然包括这些构成的可能的组合。另外,在作为本发明的内容公开多个实施例和变形例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也必然涵盖这些例子的构成的组合中的可能的组合。另外,在附图中所描绘的结构,即使没有特别记载,也必然包含在内。进一步,在存在“等”的用语的情况下,用于表示包含等同物的意思。另外,在存在“大致”“约”“左右”等用语的情况下,用于表示包含通常公认的范围和精度的意思。

(符号的说明)

2转向柱

3转向支撑部件

4车宽方向

5转向支撑部件主体

6侧支架

8车辆前后方向

21重心位置

22前后方向固定部

31门开口

32开口凸缘

33门凸缘抵接固定面

34固定件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发明基于2015年3月26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15-065042主张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全部通过引用而并入本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