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固装置及应用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0570发布日期:2019-05-22 02:0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锁固装置及应用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揭露内容是关于锁固装置,且特别是关于车辆用的锁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摩托车具有机动性高的优势,故为现今相当普遍的交通工具。一般来说,摩托车的前轮是耦接于转向轴,而转向轴是耦接摩托车的把手。如此一来,骑乘者能够通过转动摩托车的把手来进行控制摩托车的行进方向。为了防止遭窃,摩托车通常包含龙头锁,其可固定转向轴,以阻止他人任意操作摩托车把手而窃取摩托车。

龙头锁可包含马达与多个滑块,其中一滑块是部分地凸出于转向轴的容纳室中。马达的输出轴可设有凸轮。在上锁状态时,马达的凸轮可抵顶其中一滑块,使得该滑块抵顶凸出于转向轴容纳室中的滑块,从而使得该滑块卡入转向轴的缺口中。在解锁状态时,马达的凸轮可离开其原本抵顶的滑块,使得所有滑块均呈可移动状态,而不会限制转向轴的转向。然而,由于上述马达与滑块组的组件多且结构复杂,容易导致龙头锁的误作动。



技术实现要素:

于本揭露内容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一种锁固装置包含滑动件、插销、推动件以及弹性件。滑动件具有第一抵顶部以及第二抵顶。插销连接滑动件,并沿着相对于滑动件的方向突出。推动件配置以沿着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以推动第一抵顶部。弹性件位于滑动件的第一抵顶部以及第二抵顶部之间,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滑动件的第二抵顶部限位弹性件的第一端,且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推动件连动。

于本揭露内容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一种车辆包含转向把手、转向轮、转向轴以及锁固装置。转向轴耦接转向把手与转向轮。锁固装置毗邻于转向轮,且插销位于转向轴与推动件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推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件配置以抵顶滑动件的第一抵顶部,当推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弹性件的第一端配置以抵顶滑动件的第二抵顶部。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滑动件包含本体以及一对第一支架。本体位于插销与推动件之间,本体包含第一抵顶部。该对第一支架连接本体,并沿着本体指向推动件的方向延伸,其中推动件位于该对第一支架之间,且该对第一支架具有一对第一突出部,该对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彼此,该对第一突出部包含第二抵顶部。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滑动件还包含一对第二支架,该对第二支架连接本体,并沿着本体指向插销的方向延伸,其中插销位于该对第二支架之间,且该对第二支架具有一对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彼此,其中插销具有凹陷部,且凹陷部位于该对第二突出部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推动件包含抵顶环,其中弹性件套设于推动件,且弹性件的第二端抵顶抵顶环。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推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且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其中滑动件包含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且第五连接部位于第四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之间,其中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及弹性件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位于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之间,第四连接部的面向第一连接部的表面与第六连接部的面向第三连接部的表面包含第一抵顶部,第四连接部的面向第三连接部的表面包含第二抵顶部。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滑动件包含固定件、套筒以及底部。固定件与插销连接,固定件包含第一抵顶部。固定件与弹性件位于套筒内。底部耦接套筒,其中底部包含第二抵顶部。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锁固装置,还包含作动装置,该作动装置包含固定槽、线圈组、作动件以及磁性物质。作动位于固定槽与推动件之间,其中作动件连接推动件,并贯穿线圈组。磁性物质相对线圈组远离固定槽。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锁固装置还包含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还包含固定端,固定端相对作动件在垂直该方向上是可动的,其中作动件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且凹陷部是沿着自固定端指向作动件的方向凹陷。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插销受到外力而呈现被箝制的情况下,当将车辆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时,推动件仍可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而滑动件及插销则未被带动,其中由于弹性件的第二端可与推动件连动,故弹性件会积存弹力位能。接着,在对转向轴做出些微转动后,滑动件以及插销即可因弹性件释放其弹力位能而回到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从而将车辆转换为解锁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描述本揭露内容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揭露内容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

图4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在上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在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插销被施予外力时的配置示意图;

图6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

图7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

图8及图9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分别绘示锁固装置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揭露内容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揭露内容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10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10的正视示意图。车辆10包含转向把手20、转向轴30、转向轮40以及锁固装置100a。转向轴30耦接转向把手20与转向轮40,当骑乘者转动转向把手20时,转向把手20可通过转向轴30带动转向轮40转向。锁固装置100a可锁固转向轴30。具体来说,当骑乘者将转向把手20旋转至特定方位时,骑乘者可利用锁固装置100a来锁固转向轴30,从而防止车辆10遭窃。举例来说,锁固装置100a可具有插销110,而当将插销110推入转向轴30的凹槽内的时候,插销110可限制转向轴30的转动状态,从而锁固转向轴30。此外,虽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30是透过凹槽容纳锁固装置100a的插销110,然而,于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向轴30也可具有贯穿孔,且转向轴30可透过此贯穿孔容纳锁固装置100a的插销110,亦即,插销110可推入并贯穿转向轴30,从而锁固转向轴30。

为了方便说明,下文中以“上锁状态”代表将插销110推入转向轴30的凹槽内的状态,并以“解锁状态”代表未将插销110推入转向轴30的凹槽内的状态。

参照图3,图3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100a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锁固装置100a设置于转向轴30的一侧,具体而言,锁固装置100a的设置位置是对应转向轴30的凹槽32。锁固装置100a可包含壳体102、插销110、作动装置120、滑动件140以及第一弹性件150,其中壳体102具有第一开口104及第二开口106。

插销110与作动装置120设置于转向轴30的一侧,且插销110会位于转向轴30与作动装置120之间。插销110可透过第一开口104沿箭头d1的方向自壳体102内延伸至壳体102外。于解锁状态下,由于延伸至壳体102外的插销110未伸入至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故转向轴30的转动状态尚未被插销110限制。

作动装置120包含第一套筒122、固定槽124、作动件126、推动件128、线圈组130、磁铁132、第二弹性件134以及电源端子136。作动装置120例如可以是电磁阀(solenoidvalve),其可通过其中的作动机制推动滑动件140,从而使插销110连带被推动至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以下将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

固定槽124设置于第一套筒122内,且固定槽124的尺寸可对应作动件126的尺寸,从而将作动件126的一部分容纳于其中。作动件126设置于壳体102内,并自第一套筒122内延伸至第一套筒122外,且作动件126位于固定槽124与推动件128之间,其中作动件126相对第一套筒122以及固定槽124在箭头d1的方向上是可动的,举例来说,作动件126可在受到外力后,沿着箭头d1的方向远离固定槽124,同样地,作动件126可在受到外力后,以沿着箭头d1的反方向远离固定槽124。作动件126可具有第一抵顶环127,第一抵顶环127设置于作动件126的末端,其中此作动件126的末端是远离于固定槽124,亦即,第一抵顶环127会位于第一套筒122外。推动件128设置于壳体102内,并位于作动件126与插销110之间,其中作动件126耦接推动件128,即推动件128是固定在作动件126上。推动件128可具有第二抵顶环129,第二抵顶环129设置于推动件128的末端,其中此推动件128的末端是远离于作动件126。

线圈组130及磁铁132设置于第一套筒122内,其中磁铁132设置于第一套筒122内的相对远离线圈组130与固定槽124的一端。线圈组130可以是螺线型线圈组,且作动件126贯穿此螺线型线圈组,磁铁132可以是永久磁铁,其包含磁性物质,具体而言,作动件126可包含磁芯(未示于图中)于其中,且包含磁芯的作动件126可位在线圈组130或磁铁132所产生的磁场内。第二弹性件134是套设于作动件126上,且第二弹性件134可抵顶并被压缩于第一套筒122与第一抵顶环127之间。电源端子136可透过壳体102的第二开口106电性连接线圈组130,从而提供电流流入线圈组130,以使线圈组130可对应地产生磁场。

滑动件140设置于作动装置120与插销110之间,进一步来说,滑动件140是设置在作动件126与插销110之间,且插销110会相对滑动件140沿着箭头d1的方向突出。滑动件140可包含本体142、一对第一支架144a及144b、一对第二支架146a及146b。

本体142位于插销110与推动件128之间,并可包含第一抵顶部142a,且推动件128可配置以抵顶本体142的第一抵顶部142a。此外,插销110与推动件128可通过滑动件140的本体142而分隔开来。

第一支架144a及144b连接在本体142上,并沿着本体142指向推动件128的方向延伸。推动件128位于第一支架144a及144b之间,且第一支架144a及144b分别具有第一突出部145,第一支架144a及144b所具有的第一突出部145的突出方向是朝向彼此,换言之,第一支架144a及144b所具有的第一突出部145的突出方向会朝向推动件128。

第二支架146a及146b连接本体142,并沿着本体142指向插销110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支架144a及144b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架146a及146b的延伸方向是互为反向。插销110位于第二支架146a及146b之间,且第二支架146a及146b分别具有第二突出部147,第二支架146a及146b所具有的第二突出部147的突出方向朝向彼此,换言之,第二支架146a及146b所具有的第二突出部147的突出方向会朝向插销110。

除此之外,插销110可具有第一凹陷部112,且第一凹陷部112位于第二突出部147之间。具体来说,第二支架146a及146b所具有的第二突出部147会朝着插销110的第一凹陷部112突出,从而对插销110产生限位的效果,借以防止插销110自第二支架146a及146b之间脱离,并使得插销110可固定在滑动件140上。举例来说,在插销110受到滑动件140的限位效果下,当滑动件140是朝著作动装置120移动时,其可带动插销110一起朝著作动装置120移动,或者,当滑动件140是朝着转向轴30移动时,其可推动插销110一起朝着转向轴30移动。

第一弹性件150设置于插销110与作动件126之间,并套设于推动件128上。第一弹性件15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t1以及第二端t2。第一端t1会位于滑动件140的第一突出部145与第二端t2之间,其中滑动件140的第一突出部145可包含第二抵顶部145a,其用以限位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t1。第二端t2位于第一端t1与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之间,且第二端t2抵顶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此外,第二端t2可与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连动。

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150会抵顶并被压缩于滑动件140的第一突出部145与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之间,借以使第一弹性件150可做为推动件128与滑动件140之间的力传递组件。举例来说,当推动件128朝着固定槽124移动时,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t2可与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产生连动,使得第一弹性件150会进一步受到压缩,接着,滑动件140就可因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而被带动朝着固定槽124移动。此外,第一弹性件150可例如是弹簧,且此弹簧的弹性系数可选择为其在锁固装置100a作动时的最大恢复力仍小于作动件126受线圈组130所产生的磁场的拉力。

透过上述配置,当要自解锁状态转换为上锁状态的时候,可透过电源端子136提供电流至线圈组130,使得作动件126可通过线圈组130产生的磁场而作动,从而能够相对滑动件140沿着箭头d1的方向移动。例如,当透过电源端子136提供电流流入线圈组130的时候,作动件126可沿着箭头d1的方向移动并远离固定槽124,同时,由于作动件126耦接推动件128,故作动件126会推动推动件128,使得推动件128也会相对滑动件140沿着箭头d1的方向移动。接着,沿着箭头d1的方向移动的推动件128会抵顶滑动件140的本体142所包含的第一抵顶部142a,从而推动滑动件140,并连带透过滑动件140推动插销110,使得插销110可沿着箭头d1方向移动并进入转向轴30的凹槽32,以自解锁状态转换为上锁状态。此外,于上锁状态下,推动件128所处的位置是为抵顶滑动件140。

插销110进入转向轴30的凹槽32后的状态可如图4所示,其中图4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的锁固装置100a在上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图4中,插销110进入转向轴30的凹槽32,且作动装置120的作动件126相对其在解锁状态下会远离固定槽124。另一方面,由于作动装置120的第一套筒122内设置有磁铁132,故即使线圈组130呈现断电状态,仍可固定作动件126的位置,以维持锁固装置100a在上锁状态下的配置。

当要再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时候,则可再提供反向的电流(与自解锁状态转换为上锁状态所提供的电流流向反向),以使作动件126可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并接近固定槽124。当作动件126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并接近固定槽124时,推动件128也会被带动而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弹性件150也会将向着固定槽124方向的力传递至滑动件140,即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t1会配置以抵顶滑动件140的第一突出部145所包含的第二抵顶部145a,使得滑动件140可带动插销110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从而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并转换为解锁状态。

除此之外,在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过程中,即使插销110因受到外力而被箝制住,透过滑动件140以及第一弹性件150,此转换过程仍能进行,且插销110也可在外力移除后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以完成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转换过程。

举例来说,请看到图5,图5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车辆的锁固装置100a在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插销110被施予外力时的配置示意图。当在上锁状态下,若转向轴30因外力而有些许转动,则将会使得位于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的插销110因被施予外力而受到箝制无法脱离。

具体来说,若在插销110因受到外力而被箝制住的情况下提供反向的电流(与自解锁状态转换为上锁状态所提供的电流流向反向),则作动件126会开始带动推动件128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向着固定槽124方向的力传递至滑动件140,然而,由于位于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的插销110受到箝制而无法脱离,故插销110以及与其连接的滑动件140并无法被带动。于此状态下,会因为第一弹性件150所选用的弹簧的最大恢复力仍小于作动件126的拉力,使得作动件126以及推动件128仍可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其中由于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t2可与推动件128连动,故第一弹性件150会开始进一步被压缩。当作动件126以及推动件128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后,锁固装置100a即会呈现出如图5所示的配置,其中,推动件128所处的位置是与滑动件140分离。

接着,当插销110所受到外力移除后,滑动件140即可因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而开始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并同时也带动插销110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以移除插销110对转向轴30的限制转动效果,从而将锁固装置100a转换为解锁状态。

举例来说,在插销110因转向轴30些许转动而受到箝制的情况下,当骑乘者要将车辆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时,锁固装置100a内部的作动件126及推动件128会先往箭头d2的方向移动,而滑动件140及插销110则未被带动,且第一弹性件150会呈现如图5的压缩状态,并积存弹力位能。接着,在作动件126以及推动件128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且骑乘者对转向轴30做出些微转动后,滑动件140以及插销110即可因第一弹性件150释放其弹力位能而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使得插销110可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从而转换为解锁状态。

此外,由于将车辆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或是自解锁状态转换为上锁状态是可由作动装置120的作动状态完成,故上述转换过程可使用电性讯号控制。举例来说,骑乘者可使用遥控器,例如像是手持式智慧装置,控制是否供电予作动装置120,从而进行转换过程。

于一些实施例中,锁固装置100a可先独立配置完成,接着再将锁固装置100a配置在车辆10内,并使其中的插销110对准转向轴30。举例来说,可先在壳体102内设置线圈组130以及贯穿线圈组130的作动件126,其中作动件126与推动件128互相连接。接着,透过第一弹性件150连接推动件128与滑动件140,并将插销110与滑动件140耦接,从而完成锁固装置100a的组装。

综合上述,不论插销110是否有因受到外力而被箝制住,当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时,作动件126以及推动件128仍可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其中由于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t2可与推动件128连动,故在插销110未被箝制住的情况下,滑动件140以及插销110可因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而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从而完成解锁。然而,若是在插销110被箝制住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50可积存弹力位能,并在插销110所受的外力移除后,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会带动滑动件140以及插销110沿着箭头d2的方向移动,从而完成解锁。

于一些实施例中,在解锁状态下,由于第一弹性件150可阻挡滑动件140朝箭头d1的方向前进,故其可防止插销110误作动(即在不适当的时间卡固转向轴30的凹槽32)。举例来说,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即使滑动件140因受到外力而产生晃动,此时,第一弹性件150仍可通过其恢复力而限位滑动件140,进而避免插销110误作动。

于一些实施例中,若插销110并未对准转向轴30的凹槽32而无法由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此时作动装置120所产生的沿箭头d1方向的作动力总和会小于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因此第一弹性件150会透过滑动件140带动移动至半途的插销110以及推动件128,并使插销110以及作动装置120复位至图3所示的位置,进而使得误作动的状况降低。请再看到图6,图6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100b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作动件126的固定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了方便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雷同或类似的元件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作动装置结构省略了固定槽以及磁铁(例如图3的固定槽124以及磁铁132),并还包含了固定装置160,其中固定装置160包含可动杆162以及固定端164。可动杆162的延伸方向会与作动件126相交,固定端164设置在可动杆162上,且固定端164会位于作动件126与可动杆162之间。可动杆162在垂直箭头d1的方向上是可动的,进一步来说,当可动杆162在垂直箭头d1的方向上移动时,固定端164也会相对作动件126在垂直箭头d1的方向上移动。可动杆162的作用形式可包含透过电磁阀控制其移动,或是也可透过弹簧套设在可动杆162上,以使固定端164可抵顶在作动件126的表面上。

此外,作动件126会以远离推动件128的方向贯穿第一套筒122,并具有第二凹陷部138,其中第二凹陷部138会位于作动件126以远离推动件128的方向贯穿第一套筒122的一部分上,即第二凹陷部138可位于固定端164的一侧,使得固定端164会位在第二凹陷部138与可动杆162之间。第二凹陷部138是沿着自固定端164指向作动件126的方向凹陷。

透过上述配置,在解锁状态下,可动杆162可推动固定端164进入作动件126的第二凹陷部138,以对作动件126产生限位的作用,从而固定住作动件126的位置。此外,作动件126也可具有第三凹陷部139,第三凹陷部139是毗邻第二凹陷部138,并可在上锁状态下,透过与第二凹陷部138雷同的机制,由固定端164固定住作动件126的位置。

请再看到图7,图7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绘示锁固装置100c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推动件170以及滑动件180的样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了方便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雷同或类似的元件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7所示,作动件126耦接推动件170,其中推动件170例如可以是连

接并固定在作动件126上。推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74及第三连接部176,其中第一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74及第三连接部176为沿著作动件126指向插销110的方向配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174会位于第一连接部172与第三连接部176之间,且第一连接部172耦接作动件126。

滑动件180耦接在插销110上,其中滑动件180可以是连接并固定在插销110,或者,滑动件180与插销110也可以是一体成形。滑动件180包含第四连接部182、第五连接部184及第六连接部186,其中第四连接部182、第五连接部184及第六连接部186也为沿著作动件126指向插销110的方向配置,也就是说,第五连接部184会位于第四连接部182与第六连接部186之间,且第六连接部186耦接插销110。此外,推动件170可与滑动件180互相嵌合,以使第三连接部176、第四连接部182会位于第一连接部172与第六连接部186之间。此外,推动件170及滑动件180分别具有突出端178及188,其中突出端178及188分别自第三连接部176及第四连接部182朝向彼此突出。

此外,第四连接部182的面向第一连接部172的表面与第六连接部186的面向第三连接部176的表面分别可视为第三抵顶部182a及第四抵顶部186a。第四连接部182的面向第三连接部176的表面可视为第五抵顶部182b。当推动件170沿箭头d1的方向推动滑动件180的时候,推动件170可透过顶抵第三抵顶部182a及第四抵顶部186a来使滑动件180移动。

第一弹性件150设置于推动件170与滑动件180之间,并位于第四抵顶部186a与第五抵顶部182b之间。进一步来说,第一弹性件150是位于第三连接部176与第四连接部182之间,且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t1及第二端t2分别会套设在推动件170及滑动件180的突出端178及188上,此外,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t1除套设在滑动件180的突出端188上之外,其也抵顶第五抵顶部182b,因此,当推动件170沿箭头d1的反方向移动的时候,第一弹性件150会先被压缩,接着第一弹性件150可透过顶抵第五抵顶部182b而将其恢复力作用在滑动件180上,从而带动滑动件180沿箭头d1的反方向移动。

透过上述配置,在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过程中,若位于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的插销110因受到外力而无法脱离的时候,作动件126及推动件170仍可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而插销110及滑动件180则仍会处于其在上锁状态下的位置,使得推动件170与滑动件180互相分离。接着,在插销110所受到的外力移除后,插销110及滑动件180即可因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而远离转向轴30,使得插销110可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从而转换为解锁状态。

请再看到图8及图9,图8及图9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分别绘示锁固装置100d在解锁状态下的配置示意图,其中图8及图9的差异点在于图9未绘示图8的第二套筒192,且图9更绘示图8的设置于第二套筒192内的元件。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滑动件190的样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了方便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雷同或类似的元件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插销110具有第一端面s1,推动件128具有第二端面s2,且第一端面s1与第二端面s2面相彼此,此外,第一端面s1与第二端面s2之间可产生相对运动。举例来说,推动件128的第二端面s2可因受到作动件126带动而远离第一端面s1。

滑动件190包含第二套筒192、底部194以及固定件196,其中插销110的第一端面s1、推动件128的第二端面s2会位在第二套筒192内。底部194耦接在第二套筒192的一端,且底部194与第二套筒192可以是一体成形,其中底部194位于作动件126与推动件128的第二端面s2之间。固定件196与插销110连接,并可贯穿第二套筒192及插销110,从而固定插销110及滑动件190的位置关系,具体来说,透过固定件196,当滑动件190远离或接近转向轴30的凹槽32时,其可带动插销110一起移动。此外,固定件196可包含第六抵顶部196a。

第一弹性件150位于滑动件190的第二套筒192内,并套设在推动件128上。底部194可包含第七抵顶部194a,且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t1可抵顶底部194的第七抵顶部194a,此外,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t2可抵顶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以使第一弹性件150抵顶并被压缩于滑动件190的底部194与推动件128的第二抵顶环129之间。具体来说,当推动件128沿箭头d1的方向移动时,其可透过抵顶滑动件190的固定件196的第六抵顶部196a,而使滑动件190带动插销110沿箭头d1的方向移动。反的,当推动件128沿箭头d1的反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150会先被压缩,接着第一弹性件150可透过顶抵第七抵顶部194a而将其恢复力作用在滑动件190的底部194上,从而带动滑动件190沿箭头d1的反方向移动。

透过上述配置,在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的过程中,若位于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的插销110因受到外力而无法脱离的时候,作动件126及推动件128仍可移动至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而插销110及滑动件190则仍会处于其在上锁状态下的位置,使得推动件128与滑动件190互相分离。接着,在插销110所受到的外力移除后,插销110及滑动件190即可因第一弹性件150的恢复力而远离转向轴30,使得插销110可自转向轴30的凹槽32内脱离,从而转换为解锁状态。

本文所述的锁固装置可应用于车辆中,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本文所述的锁固装置亦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其他交通载具或其他非交通载具的机构中。此车辆可为图1或图2所示的速克达型车辆,但不以速克达型车辆为限。车辆亦可为其他跨坐型车辆,如运动型机器脚踏车、电动二轮车、轻型机器脚踏车或atv(allterrain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龙头锁做为锁固装置的范例,但本揭露内容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锁固装置亦可为跨坐型车辆的坐垫锁或油箱盖锁等等。

综上所述,本揭露内容的锁固装置可应用在车辆上,其中锁固装置包含插销、作动装置、第一弹性件以及滑动件。作动装置可推动滑动件及插销,使得插销可进入转向轴的凹槽内,从而限制转向轴的转动状态并使车辆进入上锁状态。此外,作动装置也可通过第一弹性件将力传递至滑动件,使得滑动件可将插销转向轴的凹槽内脱离,从而将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另一方面,于本揭露内容的锁固装置的配置中,在插销受到外力而呈现被箝制的情况下,当自上锁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时,作动装置仍可正常作动,而滑动件及插销则未被带动,同时第一弹性件会积存弹力位能。接着,在对转向轴做出些微转动后,滑动件以及插销即可因第一弹性件释放其弹力位能而回到其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从而将车辆转换为解锁状态。

虽然本揭露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内容,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露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露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