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室盖板及具有该空气室盖板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496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室盖板及具有该空气室盖板的汽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室盖板及具有该空气室盖板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空气室盖板与车身的前围板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且,空气室盖板的采用钢材料,导致车身的整体重量较大,不符合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要求。

本实用新型对汽车的空气室盖板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下,又能够确保空气室盖板的扭转刚度和安装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室盖板,该空气室盖板大大降低了质量,扭转刚度高,安装稳定性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空气室盖板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室盖板,所述空气室盖板包括:

盖板本体;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的前端;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的侧面的前部;

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的侧面的后部;

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与车身的前部上纵梁固连,以形成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盖板本体的支撑框架。

可选地,所述盖板本体具有凹槽,所述盖板本体的侧边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连通所述凹槽与车身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盖板本体具有第一支耳、第二支耳和第三支耳,三者与所述盖板本体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支耳与所述第一支架固连、所述第二支耳与所述第二支架固连、所述第三支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

两个固连板,所述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一支耳贴合固连、与所述前部上纵梁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连接在两个所述固连板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体为开口的腔体,且所述腔体内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依次逐级连接的多根第一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两个固连板,所述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二支耳贴合固连、与所述前部上纵梁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连接在两个所述固连板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体为连接板,且表面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多根第二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架包括:

两个固连板,所述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三支耳贴合固连、与所述前部上纵梁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三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连接在两个所述固连板之间,且所述第三支撑体具有多个空腔,所述空腔之间具有第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空气室盖板。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空气室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空气室盖板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空气室盖板;

11盖板本体;

111卡孔;

112第一支耳;

113第二支耳;

114第三支耳;

12第一支架;

121第一支撑体;

122第一加强筋;

13第二支架;

131第二支撑体;

132第二加强筋;

14第三支架;

141第三支撑体;

142第三加强筋;

15凹槽;

16导流管;

20前部上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空气室盖板10是车身中的一个重要部件,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室盖板10采用钢材料,重量较大,难以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但是,直接将空气室盖板10采用轻量化材料时,其本身的扭转刚度和安装的稳定性又降低了。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室盖板10,通过对其结构的优化设计,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空气室盖板10的扭转刚度和安装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空气室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空气室盖板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室盖板10,该空气室盖板10包括:

盖板本体11;

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设置在盖板本体11的前端;

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设置在盖板本体11的侧面的前部;

第三支架14,第三支架14设置在盖板本体11的侧面的后部;

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和第三支架14均与车身的前部上纵梁20固连,以形成用于支撑固定盖板本体11的支撑框架。

在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空气室盖板10的盖板本体11的前侧面两端设置两个第一支架12,且两个第一支架12相对该盖板本体11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而在盖板的两侧面上均设置了第二支架13和第三支架14。其中,第二支架13设置在盖板本体11的侧面的前部,即靠近盖板本体11的前侧面处,且两侧面上的第二支架13也相对盖板本体11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第三支架14设置在盖板本体11的侧面的后部,即靠近盖板本体11的后端处,且两侧面上的第三支架14也相对盖板本体11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这样,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和第三支架14形成支撑框架,不仅能够作为空气室盖板10的加强部分来增加空气室盖板10的强度,还可以用来与车身的前部上纵梁20固连,增强空气室盖板10的安装的稳定性。

该盖板本体11上具有凹槽15,且在盖板本体11的侧边设置有导流管16,该导流管16连通凹槽15与车身的外部。通过上述设置,将凹槽15与空气室盖板10设置为一体结构,通过导流管16将凹槽15内的积水导流至车身的外部,从而避免积水流入汽车车身的下部构件而造成损坏。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凹槽15设置在第二支架13与第三支架14之间,这样,通过第二支架13和第三支架14承载空气室盖板10的凹槽15内积水的重量,使空气室盖板10受到均衡地支撑作用。

上述空气室盖板10采用塑料合金材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钢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空气室盖板10的重量。结合上述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和第三支架14,将空气室盖板10安装在车身上时,能够提升其扭转刚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和安装的稳定性,该盖板本体11的侧面开设有与车身的机盖的卡扣对应的卡孔111。在安装时,可将机盖上的卡扣插入该卡孔111中,从而使卡扣与卡孔111进行卡接,这样,可有效稳定的固定空气室盖板10与机盖。

针对上述实施例,该盖板本体11具有第一支耳112、第二支耳113和第三支耳114,并且三者均与盖板本体11一体成型,工艺简单,且能够增强盖板本体11的连接强度。其中,盖板本体11通过第一支耳112与第一支架12固连、第二支耳113与第二支架13固连、第三支耳114与第三支架14固连,这样将三个支架可拆卸的固连在盖板本体11上。

对于第一支架12,其包括:

两个固连板,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一支耳112贴合固连、与前部上纵梁20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一支撑体121,第一支撑体121连接在两个固连板之间,且第一支撑体121为开口的腔体,且腔体内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依次逐级连接的多根第一加强筋122。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两个第一加强筋122首尾相连,且每个第一加强筋122的两侧连接在腔体的侧壁上。

这样设计,能够满足与前部上纵梁20的连接关系,并且,通过第一加强筋122不仅增强了第一支架12的强度,还增加了对盖板本体11的支撑,提升了整车的扭转刚度。

对于第二支架13,其包括:

两个固连板,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二支耳113贴合固连、与前部上纵梁20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二支撑体131,第二支撑体131连接在两个固连板之间,且第二支撑体131为连接板,且表面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多根第二加强筋132。

其中,第二加强筋132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在第二支撑体131上,能够有效增强第二支架13对盖板本体11的支撑,提高其强度。

对于第三支架14,其包括:

两个固连板,两个固连板分别与第三支耳贴合固连、与前部上纵梁20的上表面贴合固连;

第三支撑体141,第三支撑体141连接在两个固连板之间,且第三支撑体141具有多个空腔,空腔之间具有第三加强筋142。

第三支撑体141沿车身高度方向竖直设置,通过多个空腔可降低第三支架14的重量,并且,各个空腔之间具有第三加强筋142,第三加强筋142交叉设置在空腔内,这样进一步提高对盖板本体11的支撑。

在盖板本体11的后侧面具有密封条,用于与车身进行密封连接。

除上述空气室盖板10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空气室盖板10的汽车,该汽车的其他结构及连接关系请一并参见现有技术,由于上述空气室盖板10具有以上的技术效果,对于具有该空气室盖板10的汽车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