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型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9339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便型儿童推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用产品,尤其涉及一种轻便型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推车普遍都很笨重,从而在上车、上飞机的时候很不好携带,此外,儿童推车的座椅也需要能前后向换向,才能满足宝宝面对妈妈或者朝前看的不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便型儿童推车,且其座椅能前后向换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轻便型儿童推车,包括一推杆、两后脚管、一座椅、连接于所述推杆下端的前轮、两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后脚管下端的后轮,所述两后脚管上端枢接于所述推杆,且两后脚管上端与推杆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后脚管与推杆相对旋转的第一限位装置,所述座椅连接于所述推杆并可相对推杆绕竖向Y轴旋转,且所述推杆与座椅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座椅相对推杆绕竖向Y轴旋转的第二限位装置。

所述座椅连接于推杆并可相对所述推杆上下旋转,所述座椅与推杆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座椅相对上下旋转的第三限位装置。

所述推杆包括上推杆与下推杆,所述座椅与两后脚管均连接于下推杆,所述上推杆连接于下推杆并可相对下推杆上下滑动,所述上推杆与下推杆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上推杆上下滑动的第四限位装置。

还包括一相对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的固定座、与所述两后脚管上端固定连接的枢接座,所述固定座包括套接于所述下推杆的座体、自所述座体往后延伸的第一枢接体,所述枢接座包括与所述两后脚管上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座、左右两相间隔的自所述连接座前端往上延伸的连接体,所述第一枢接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槽,所述两连接体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二齿槽,所述第一枢接体连接于两第一连接体之间,所述第一限位装置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按钮、第一齿轮、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二齿轮、第二按钮,所述第一弹簧左侧抵靠于第一齿轮,右侧抵靠于第一枢接体左侧第一齿槽的底壁,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第一枢接体左侧第一齿槽以及枢接座左侧连接体的第二齿槽相啮合;所述第二弹簧右侧抵靠于第二齿轮,左侧抵靠于第一枢接体右侧第一齿槽的底壁,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同时与第一枢接体右侧第一齿槽以及枢接座右侧连接体的第二齿槽相啮合;所述第一按钮包括第一按压部以及自所述第一按压部往右侧延伸的第一弹性手指,所述第一弹性手指与所述枢接座左侧连接体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一齿轮的左端,所述第二按钮包括第二按压部以及自所述第二按压部往左侧延伸的第二弹性手指,所述第二弹性手指与所述枢接座右侧连接体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右端。

所述固定座还包括左右两相间隔的自所述座体前侧往前上方延伸的第二枢接体,所述左右两第二枢接体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齿槽,所述第三限位装置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三按钮、第三齿轮、第三弹簧、旋转座、第四弹簧、第四齿轮、第四按钮,所述旋转座连接于所述左右两第二枢接体之间,且所述旋转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四齿槽,所述座椅连接于所述旋转座上方,所述第三弹簧左侧抵靠于第三齿轮,右侧抵靠于旋转座左侧第四齿槽的底壁,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齿轮同时与旋转座左侧第四齿槽以及固定座左侧第二枢接体的第三齿槽相啮合;所述第四弹簧右侧抵靠于第四齿轮,左侧抵靠于旋转座右侧第四齿槽的底壁,在第四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四齿轮同时与旋转座右侧第四齿槽以及固定座右侧第二枢接体的第三齿槽相啮合;所述第三按钮包括第三按压部以及自所述第三按压部往右侧延伸的第三弹性手指,所述第三弹性手指与所述固定座左侧第二枢接体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三齿轮的左端,所述第四按钮包括第四按压部以及自所述第四按压部往左侧延伸的第四弹性手指,所述第四弹性手指与所述固定座右侧第二枢接体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四齿轮的右端。

所述旋转座包括一旋转体以及自所述旋转体中间往上延伸的第一调整座,所述旋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所述第四齿槽,所述第一调整座前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容置孔,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后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枢接孔,第一容置槽的底壁设置有与所述容置孔相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固定管、第一跷跷板式按钮、第五弹簧,所述固定管下侧容置于所述第一调整座的容置孔内,且所述固定管下侧设置有两前后对称的定位孔,所述第一跷跷板式按钮包括第一主体、两分别自所述第一主体左右两侧往外延伸的第一枢接柱、自所述第一主体下侧往前延伸的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跷跷板式按钮的两第一枢接柱分别插入第一容置槽左右两侧板上的第一枢接孔,所述第五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侧与第一容置槽底壁之间,在所述第五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定位销穿过所述第一容置槽底壁上的通孔后插入固定管的其中一定位孔内。

所述上推杆下端连接于下推杆内,所述下推杆后侧设置有连通孔,所述上推杆设置有上下间隔的多个插孔;所述第四限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上的第二调整座、第二跷跷板式按钮、第六弹簧,所述第二调整座前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穿孔,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后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调整座通过所述穿孔套接于所述下推杆上端,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枢接孔,第二容置槽的底壁设置有与所述穿孔相通的通孔;所述第二跷跷板式按钮包括第二主体、两分别自所述第二主体左右两侧往外延伸的第二枢接柱、自所述第二主体下侧往前延伸的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跷跷板式按钮的两第二枢接柱分别插入第二容置槽左右两侧板上的第二枢接孔,所述第六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侧与第二容置槽底壁之间,在所述第六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定位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容置槽底壁上的通孔、下推杆后侧的连通孔后插入上推杆的其中一插孔内。

所述轻便型儿童推车还包括一阻挡座、一定位管、一脚踏部,所述阻挡座固定套接于所述下推杆,所述脚踏部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下端,所述定位管套接于所述下推杆,且所述定位管下端抵靠于脚踏板上端,所述固定座的座体上端抵靠于阻挡座,下端抵靠于所述定位管上端,所述前轮连接于所述脚踏部下侧;所述下推杆下端套接有阻挡片,所述阻挡片焊接于所述下推杆,所述脚踏板后侧下端设置有往上凹陷的凹槽,并自所述凹槽中间往上形成有上下贯穿的容纳孔,所述下推杆下端容置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阻挡片抵靠于凹槽顶壁。

所述阻挡座呈C形,所述C形阻挡座内壁设置有凸起,对应的,所述下推杆上设置有凹孔,所述阻挡座套接于所述下推杆,所述凸起完全卡于所述凹孔内,所述C形阻挡座的开口端通过螺丝锁固闭合。

所述左右两后脚管的上端通过一倒U形管连接,所述左右两后脚管、倒U形管一体形成,所述倒U形管与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整体重量轻,尺寸小,方便携带,且座椅能前后向换向,从而能满足宝宝面对妈妈或者朝前看的不同需求;此外,上推杆能相对下推杆上下滑动,从而不但能满足不同身高的父母,且上推杆往下滑到最低点时,还能减少本实用新型收合后的材积;座椅能相对推杆上下旋转,也能减少本实用新型收合后的材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3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座椅后向设置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的推杆、第四限位装置以及脚踏部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的脚踏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脚踏板与下推杆组装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的枢接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收合后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包括一推杆1、两后脚管2、一座椅3、连接于所述推杆1下端的前轮10、两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后脚管2下端的后轮20,所述两后脚管2上端枢接于所述推杆1,且两后脚管2上端与推杆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后脚管2与推杆1相对旋转的第一限位装置4,所述座椅3连接于所述推杆1并可相对推杆1绕竖向Y轴旋转,且所述推杆1与座椅3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座椅3相对推杆1绕竖向Y轴旋转的第二限位装置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3连接于推杆1并可相对所述推杆1上下旋转,所述座椅3与推杆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座椅3相对上下旋转的第三限位装置6。

所述推杆1包括上推杆11与下推杆12,所述座椅3与两后脚管2均连接于下推杆12,所述上推杆11连接于下推杆12并可相对下推杆12上下滑动,所述上推杆11与下推杆12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上推杆11上下滑动的第四限位装置7。

本实用新型轻便型儿童推车还包括一相对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12的固定座8、与所述两后脚管2上端固定连接的枢接座9,所述固定座8包括套接于所述下推杆12的座体81、自所述座体81往后延伸的第一枢接体82,所述枢接座9包括与所述两后脚管2上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座91、左右两相间隔的自所述连接座91前端往上延伸的连接体92,所述第一枢接体8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槽821,所述两连接体92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二齿槽921,所述第一枢接体82连接于两第一连接体92之间,所述第一限位装置4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按钮41、第一齿轮42、第一弹簧43、第二弹簧44、第二齿轮45、第二按钮46,所述第一弹簧43左侧抵靠于第一齿轮42,右侧抵靠于第一枢接体82左侧第一齿槽821的底壁,在第一弹簧43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42同时与第一枢接体82左侧第一齿槽821以及枢接座9左侧连接体92的第二齿槽921相啮合;所述第二弹簧44右侧抵靠于第二齿轮45,左侧抵靠于第一枢接体82右侧第一齿槽821的底壁,在第二弹簧44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45同时与第一枢接体82右侧第一齿槽821以及枢接座9右侧连接体92的第二齿槽921相啮合,从而枢接座9不能相对固定座8旋转,即两后脚管2不能相对推杆1旋转;所述第一按钮41包括第一按压部411以及自所述第一按压部411往右侧延伸的第一弹性手指412,所述第一弹性手指412与所述枢接座9左侧连接体92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一齿轮42的左端,所述第二按钮46包括第二按压部461以及自所述第二按压部461往左侧延伸的第二弹性手指462,所述第二弹性手指462与所述枢接座9右侧连接体92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二齿轮45的右端。从而当要释锁第一限位装置4时,同时按压第一按钮41与第二按钮46,使得第一齿轮42脱离枢接座9左侧连接体92第二齿槽921而只与固定座8左侧第一齿槽821啮合,使得第二齿轮45脱离枢接座9右侧连接体92第二齿槽921而只与固定座8右侧第一齿槽821啮合,此时,枢接座9可相对固定座8前后旋转,即两后脚管2可相对推杆1前后旋转。

所述固定座8还包括左右两相间隔的自所述座体81前侧往前上方延伸的第二枢接体83,所述左右两第二枢接体83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齿槽831,所述第三限位装置6从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三按钮61、第三齿轮62、第三弹簧63、旋转座64、第四弹簧65、第四齿轮66、第四按钮67,所述旋转座64连接于所述左右两第二枢接体83之间,且所述旋转座6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四齿槽641,所述座椅3连接于所述旋转座64上方,所述第三弹簧63左侧抵靠于第三齿轮62,右侧抵靠于旋转座64左侧第四齿槽641的底壁,在第三弹簧63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齿轮62同时与旋转座64左侧第四齿槽641以及固定座8左侧第二枢接体83的第三齿槽831相啮合;所述第四弹簧65右侧抵靠于第四齿轮66,左侧抵靠于旋转座64右侧第四齿槽641的底壁,在第四弹簧65的作用下,所述第四齿轮66同时与旋转座64右侧第四齿槽641以及固定座8右侧第二枢接体83的第三齿槽831相啮合,从而旋转座64不能相对固定座8旋转,即座椅3不能相对推杆1上下旋转;所述第三按钮61包括第三按压部611以及自所述第三按压部611往右侧延伸的第三弹性手指612,所述第三弹性手指612与所述固定座8左侧第二枢接体83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三齿轮62的左端,所述第四按钮67包括第四按压部671以及自所述第四按压部671往左侧延伸的第四弹性手指672,所述第四弹性手指672与所述固定座8右侧第二枢接体83连接并抵靠于所述第四齿轮66的右端。从而当要释锁第三限位装置6时,同时按压第三按钮61与第四按钮67,使得第三齿轮62脱离固定座8左侧第二枢接体83的第三齿槽831而只与旋转座64左侧第四齿槽641啮合,使得第四齿轮66脱离固定座8右侧第二枢接体83的第三齿槽831只与旋转座64右侧第四齿槽641啮合,此时,旋转座64可相对固定座8上下旋转,即座椅3可相对推杆1上下旋转。

所述旋转座64包括一旋转体642以及自所述旋转体642中间往上延伸的第一调整座643,所述旋转体64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所述第四齿槽641,所述第一调整座643前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容置孔644,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后的第一容置槽645,所述第一容置槽645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枢接孔646,第一容置槽645的底壁设置有与所述容置孔644相通的通孔(图未示);所述第二限位装置5包括固定管51、第一跷跷板式按钮52、第五弹簧53,所述固定管51下侧容置于所述第一调整座643的容置孔644内,且所述固定管51下侧设置有两前后对称的定位孔511(图4中只显示其中之一),所述第一跷跷板式按钮52包括第一主体521、两分别自所述第一主体521左右两侧往外延伸的第一枢接柱522、自所述第一主体521下侧往前延伸的第一定位销523,所述第一跷跷板式按钮52的两第一枢接柱522分别插入第一容置槽645左右两侧板上的第一枢接孔646,所述第五弹簧53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521上侧与第一容置槽645底壁之间,在所述第五弹簧53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定位销523穿过所述第一容置槽645底壁上的通孔后插入固定管51的其中一定位孔511内,从而座椅3相对推杆1固定不动。当第一定位销523插入固定管51前侧的定位孔511时,所述座椅3相对推杆1前向设置(如图2所示)。当想调整座椅3成后向安置时,按压第一跷跷板式按钮52的上部,压缩第五弹簧53,第一定位销523往外移动,从而脱离与前侧定位孔511的插接,此时,固定管51可在第一调整座643的容置孔644内绕竖向Y轴旋转,当旋转到后侧定位孔511对准第一定位销523时,松开第一跷跷板式按钮52,第一定位销523在第五弹簧53的作用下,插入该后侧定位孔511内,此时,座椅3后向设置(如图5所示)。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固定管51上设置一圈相间隔的定位孔511,当第一定位销523插入不同的定位孔511时,座椅3相对推杆1处于不同的朝向。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脚踏板90,所述脚踏板90前端枢接于所述枢接座9的连接座91,可供座椅3后向设置时小孩踏脚。

结合图2、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推杆11下端连接于下推杆12内,所述下推杆12后侧设置有连通孔121,所述上推杆11设置有上下间隔的多个插孔111;所述第四限位装置7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12上的第二调整座71、第二跷跷板式按钮72、第六弹簧73,所述第二调整座71前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穿孔711,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后的第二容置槽712,所述第二调整座71通过所述穿孔711套接于所述下推杆12上端,所述第二容置槽712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枢接孔7121,第二容置槽712的底壁设置有与所述穿孔711相通的通孔(图未示);所述第二跷跷板式按钮72包括第二主体721、两分别自所述第二主体721左右两侧往外延伸的第二枢接柱722、自所述第二主体721下侧往前延伸的第二定位销723,所述第二跷跷板式按钮72的两第二枢接柱722分别插入第二容置槽712左右两侧板上的第二枢接孔7121,所述第六弹簧73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721上侧与第二容置槽712底壁之间,在所述第六弹簧73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定位销723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容置槽712底壁上的通孔、下推杆12后侧的连通孔121后插入上推杆11的其中一插孔111内,从而使得上推杆11不能相对下推杆12上下滑动,上推杆11与下推杆12被固定于该相对高度。当要调整上推杆11相对下推杆12的高度时,按压第二跷跷板式按钮72的上部,压缩第六弹簧73,第二定位销723往外移动,从而脱离与上推杆11插孔111的插接,此时,上推杆11可在下推杆12内上下滑动,移动到合适高度时,松开第二跷跷板式按钮72,第二定位销723在第六弹簧73的作用下,插入该上推杆11该位置的插孔111内,如此,调整上推杆11的上下高度,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家长。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时,将所述上推杆11调整往下推到最低位置,从而减少整个收合后的整体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座71的侧壁上一体形成有一弹性卡勾(图未示),对应的,所述下推杆12的的管壁上设置有对应的卡孔(图未示),所述弹性卡勾扣于卡孔内,从而第二调整座71与所述下推杆12相对固定连接,且因为弹性卡扣只扣于卡孔内,并不伸入下推杆12内,从而不会影响上推杆11的上下移动。

结合图2、6、7、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阻挡座30、一定位管40、一脚踏部50,所述阻挡座30固定套接于所述下推杆12,所述脚踏部50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12下端,所述定位管40套接于所述下推杆12,且所述定位管40下端抵靠于脚踏板90上端,所述固定座8的座体81上端抵靠于阻挡座30,下端抵靠于所述定位管40上端,从而固定座8相对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推杆12,所述前轮10连接于所述脚踏部50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推杆12下端套接有阻挡片13,所述阻挡片13焊接于所述下推杆12,所述脚踏部50后侧下端设置有往上凹陷的凹槽501,并自所述凹槽501中间往上形成有上下贯穿的容纳孔502。组装时,将下推杆12上端自下而上插入所述容纳孔502,在往下推脚踏部50,直至下推杆12下端容置于所述容纳孔502内,所述阻挡片13抵靠于凹槽501顶壁,此时,脚踏部50不能再往下移动,再将定位管40套在下推杆12外围,并使得其下端抵靠于脚踏部50上端,再将固定座8套接于下推杆12外围,最后组装阻挡座30,如此,即使得阻挡座30、固定座8、下推杆12、定位管40、脚踏部50相对固定,且固定座8、定位管40、脚踏部50与下推杆12的固定不用通过锁螺丝或者其他类似手段,从而组装简单,而且因为没有螺丝等伸入下推杆12内,从而不会影响上推杆11的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座30呈C形,所述C形阻挡座30内壁设置有凸起301,对应的,所述下推杆12上设置有凹孔120,所述阻挡座30套接于所述下推杆12,所述凸起301完全卡于所述凹孔120内,所述C形阻挡座30的开口端通过螺丝锁固闭合,从而阻挡座30相对下推杆12固定连接,且因为凸起301以及用于连接开口端的螺丝均不会伸进下推杆12内,从而不会影响上推杆11的上下滑动。

结合图1、4、9所示,所述左右两后脚管2的上端通过一倒U形管21连接,较佳的,所述左右两后脚管2、倒U形管21一体形成。对应的,所述枢接座9的连接座91前侧设置有倒U形槽910,所述倒U形管21置于所述倒U形槽910内并与所述连接座91固定连接,从而左右两后脚管2上端固定连接于枢接座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部50前端左右两侧均连接有所述前轮1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脚踏部50前侧中间连接一个前轮10,即整体为一三轮车。

当要收合本实用新型时,将座椅3调整至后向位置,然后操作第三限位装置6,使得座椅3往前下方旋转至座椅3背部靠近下推杆12,操作第一限位装置4使得两后脚管2往前旋转靠近下推杆12,操作第四限位装置7使得上推杆11往下滑动直至不能再滑动为止,此时,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收合状态,如图10所示。为减少收合材积,可往后上方旋转脚踏板90至其与枢接座9靠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推杆11上端枢接有推把110,父母把持所述推把110而推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为减少本实用新型的收合材积,在收合本实用新型后,往前下方旋转推把110,从而降低收合后的整体高度,以减少收合后的材积。

在上述方位描述中,以所述前轮10所在为前,后轮20所在为后,推把110所在为上下,后轮20所在为下,以两后轮20所在分别为左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