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折的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129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可收折的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滑板车有关,尤指一种可收折的滑板车。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收纳滑板车,滑板车在结构方面会通过一组收折机构让车手立管能够朝踏板的方向进行收折,以达到缩小材积的目的。在现有技术当中,收折机构通常是设置在车架的前端与车手立管的底端之间,但是这个位置除了显得稍嫌突兀而影响整体结构外观的简洁性之外,另外也会让其他零组件(如踏板)在安装时受到一定的空间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具有简洁利落的结构外观,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零组件的安装,并且让使用者保有足够的踩踏范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包含有一车架、一前轮组、一后轮组、一立管,以及一定位组件。该车架的前端具有一前轮轴管;该前轮组具有一前轮座与一前轮,该前轮座具有一固定内环与一活动外环,该固定内环的内周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径向凸部,该两个第一径向凸部枢接于该车架的前轮轴管的两相对端,该活动外环可相对该固定内环转动地套设于该固定内环的外周面,该前轮可相对该前轮座转动地设于该前轮座的活动外环的外周面;该后轮组设置于该车架的后端;该立管的底端连接该前轮座的活动外环,使得该立管能通过该前轮座的活动外环相对该前轮座的固定内环的转动而相对该车架在一展开位置与一收折位置的间转动;该定位组件具有一定位座与一定位件,该定位座设置于该前轮座的固定内环的外侧面且具有一定位孔,该定位件能在一定位位置与一解除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定位座,当该定位件位于该定位位置时,该定位件插设于该定位座的定位孔内,使该立管保持在该展开位置,当该定位件位于该解除位置时,该定位件脱离该定位座的定位孔,使该立管能在该展开位置与该收折位置之间转动。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利用该前轮座的活动外环的可动式设计让该立管能够进行展开或收折,如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之下,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可以腾出该立管与该车架之间的位置,一方面让整体的结构外观更加地简洁利落,另一方面让其他零组件(如踏板)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安装,并且让使用者能够保持足够的踩踏范围来进行车辆的操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局部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侧视平面图,主要显示立管位于展开位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所提供的前轮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所提供的后轮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所提供的定位组件的局部剖视图,主要显示定位件位于定位位置。

图6类同于图5,主要显示定位件位于解除位置。

图7类同于图2,主要显示立管位于收折位置。

【符号说明】

10滑板车 20车架

21前轮轴管 22后轮轴管

23车轮连接管 232前弧形段

234后弧形段 236直伸段

24承接座 30前轮组

31前轮座 32固定内环

322第一径向凸部 324第一轴孔

33活动外环 34前轮侧框

342螺栓 35前轮底框

352第一凸缘 354第一限位环槽

36前轮限位轴 37前轮

372第一内支撑架 374第一外支撑架

376第一滚珠 378前轮本体

38珠碗组 40后轮组

41后轮座 42后轮侧框

422螺栓 43后轮底框

432第二径向凸部 434第二轴孔

44珠碗组 45后轮限位轴

46后轮 462第二内支撑架

464第二外支撑架 466第二滚珠

468后轮本体 50立管

52螺栓 P1展开位置

P2收折位置 60定位组件

61定位座 62定位孔

63固定座 632顶壁

634顶孔 636底部开口

638容置槽 64定位件

642定位端部 644操作部

P3定位位置 P4解除位置

65复位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所列举的若干优选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本说明书内容所提及的“前”、“后”、“内”、“外”等方向性形容用语,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为基准的示例描述用语,并非作为限制保护范围的用意。

请先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10包含有一车架20、一前轮组30、一后轮组40、一立管50,以及一定位组件60。

车架20具有一前轮轴管21、一后轮轴管22及一车轮连接管23,其中的车轮连接管23具有一前弧形段232、一后弧形段234及一连接前、后弧形段232、234的直伸段236,前弧形段232连接前轮轴管21的外周面,后弧形段234连接后轮轴管22的外周面且与前弧形段232位于相同的一侧。此外,车架20更具有一承接座24,承接座24自车轮连接管23的直伸段236的外周面朝远离车轮连接管23的前、后弧形段234的方向往外延伸,除了可以配合车轮连接管23一起让踏板(图中未示)进行安装之外,还可以对收折后的立管50提供支撑效果。

如图2及图3所示,前轮组30具有一前轮座31、一前轮限位轴36及一前轮37,其中:

前轮座31具有一固定内环32与一活动外环33。固定内环32的内周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径向凸部322,两个第一径向凸部322分别具有一第一轴孔324,且两个第一径向凸部322分别通过一珠碗组38枢接于车架20的前轮轴管21的一端,使得前轮座31可以相对车架20转动来达到转向效果。活动外环33具有两前轮侧框34与一前轮底框35,两前轮侧框34之间通过多根螺栓342相互对接,前轮底框35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凸缘352,第一凸缘352被夹持在两前轮侧框34的内周面之间,前轮底框35的内周面抵接于固定内环32的外周面,使得活动外环33在外力作用之下可以相对固定内环32转动。此外,前轮底框35的内周面具有一第一限位环槽354,第一限位环槽354连通固定内环32的第一径向凸部322的第一轴孔324。

前轮限位轴36位于车架20的前轮轴管21内,前轮限位轴36的两端分别穿经珠碗组38而插设于固定内环32的第一径向凸部322的第一轴孔324,此外,前轮限位轴36的两端分别突出第一轴孔324外且嵌设于活动外环33的前轮底框35的第一限位环槽354。从而,前轮限位轴36可以防止固定内环32与活动外环33相互脱离。

前轮37具有一第一内支撑架372、一第一外支撑架374、多个第一滚珠376及一前轮本体378。第一内支撑架372被夹持在前轮座31的两个前轮侧框34的外周面之间而固定不动,第一外支撑架374环绕于第一内支撑架372的外周面且与第一内支撑架372之间保持有一预定间隔,第一滚珠376安装于第一内、外支撑架372、374之间,前轮本体378以埋入射出的方式包覆第一外支撑架374的外周缘。从而,第一外支撑架374即能通过第一滚珠376的滚动而连同前轮本体378一起相对前轮座31转动。

后轮组40可以采用一般常见的车轮结构或者是采用类似前轮组3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组40具有一后轮座41、一后轮限位轴45及一后轮46,如图4所示:

后轮座41具有两个相对的后轮侧框42与一后轮底框43。两后轮侧框42之间通过多根螺栓422相互对接,后轮底框43的外周面对应于两个后轮侧框42的内周面,后轮底框43的内周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二径向凸部432,两个第二径向凸部432分别具有一第二轴孔434,且两个第二径向凸部432分别通过一珠碗组44枢接于车架20的后轮轴管22的一端,使得后轮座41可以相对车架20转动来达到转向效果。

后轮限位轴45位于车架20的后轮轴管22内,后轮限位轴45的两相对端穿设于后轮底框43的第二径向凸部432的第二轴孔434,此外,后轮限位轴45的两相对端分别突出于第二轴孔434外且被夹持在后轮座41的两后轮侧框42的内周面之间。从而,后轮限位轴45可以防止两个后轮侧框42与后轮底框43相互脱离。

后轮46具有一第二内支撑架462、一第二外支撑架464、多个第二滚珠466及一后轮本体468。第二内支撑架462被夹持在后轮座41的两个后轮侧框42的外周面之间而固定不动,第二外支撑架464环绕于第二内支撑架462的外周面且与第二内支撑架462之间保持有一预定间隔,第二滚珠466安装于第二内、外支撑架462、464之间,后轮本体468以埋入射出的方式包覆第二外支撑架464的外周缘。从而,第二外支撑架464即能通过第二滚珠466的滚动而连同后轮本体468一起相对后轮座41转动。

如图3所示,立管50的底端位于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的两前轮侧框34之间且通过多根螺栓52完成固定,使得立管50能通过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的转动而相对车架20在一展开位置P1(如图2所示)与一收折位置P2(如图7所示)之间转动。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定位组件60具有两个定位座61、两个固定座63、一定位件64,以及两个复位弹性件65,其中:

定位座61设置于前轮座31的固定内环32的第一径向凸部322的外侧面且具有一定位孔62。

固定座63设置于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的前轮侧框34的外侧面。固定座63具有一顶壁632、一贯穿顶壁632的顶孔634、一底部开口636及一介于顶孔634与底部开口636之间的容置槽638。

定位件64具有两个相对的定位端部642与一连接两个定位端部642的操作部644,其中的定位端部642经由固定座63的顶孔634穿设于固定座63的容置槽638内,并且再经由固定座63的底部开口636伸出固定座63的容置槽638外,定位端部642的外周面具有一上挡缘646与一下挡缘648,上挡缘646位于固定座63的容置槽638外,下挡缘648位于固定座63的容置槽638内。从而,当定位件64位于如图5所示的定位位置P3时,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的末端插设于定位座61的定位孔62内,此时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的上挡缘646抵接于固定座63的顶壁632的顶面,当定位件64位于如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P4时,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的末端脱离定位座61的定位孔62,此时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的上挡缘646位于固定座63的顶壁632的上方且与固定座63的顶壁632之间保持有一预定距离。

复位弹性件65套设于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且顶抵于固定座63的顶壁632与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的下挡缘648之间,用以提供弹力将定位件64保持在如图5所示的定位位置P3。

由上述结构可知,当要对立管50进行收折时,首先通过定位件64的操作部644将定位件64往上拉动至如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P4,使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脱离定位座61的定位孔62,接下来即可将立管50朝车架20的方向往下拉动,使立管50通过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转动至如图7所示的收折位置P2,直到立管50倚靠在车架20的承接座24时即可释放对定位件64的操作部644的拉力,如此即完成立管50的收折,这时候通过车架20的前弧形段232的配置,使立管50在完成收折时不会跟车架20产生结构上的干涉。

当要对立管50进行展开时,首先将立管50朝远离车架20的方向往上推动,使立管50通过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展开位置P1,接着通过定位件64的操作部644将定位件64往上拉动至如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P4,并在对准定位座61的定位孔62之后释放对定位件64的操作部644的拉力,使定位件64的定位端部642通过复位弹性件65的回复力量插设于定位座61的定位孔62内,即让定位件64位于如图5所示的定位位置,如此即完成立管50的展开定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10利用前轮座31的活动外环33的可动式设计让立管50能够进行展开或收折,再使用定位件64来达到定位效果,如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之下,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可以腾出立管50与车架20之间的位置,一方面让整体的结构外观更加地简洁利落,另一方面让其他零组件(如踏板)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安装,同时也让使用者保有足够的踩踏范围来方便对车辆进行操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