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0030发布日期:2018-06-15 22:1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农业产品运输设备,尤其是用于加工番茄的收获拉运车斗。



背景技术:

加工番茄超高运输造成人为“压烂”是原料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测算,番茄装载超高一倍,压烂增加4-7倍。番茄破裂,一是造成腐败菌滋生,二是造成可溶性固形物流失。据测定,压烂番茄在卸料池浸泡半小时,可溶性固形物损失2.2%;三是会造成含沙量超标(压烂番茄裂口处的泥沙很难洗净)。在解决番茄压烂问题上美国采用的是专用运输车斗,车厢板限高80cm;我国一直没有研发专用运输车斗,其原因第一是专用车斗投资大、利用率低,第二是闲置时需要占用大量场地。因此,对现有农用运输车辆进行双层改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途径。

双层车设计的核心就是隔层的设计,据番茄原料基地调查和专利检索,双层车斗隔层的设计按开启方式可分为动板式和定板式。

1、动板式:动板式分为翻板式(垂直开启)和滑板式(水平开启)。垂直开启按开启方向又可分为对开式和顺开式。按开启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弹簧开启、电动和液压开启。

动板式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做到隔层全覆盖,但对番茄装车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车斗前后、左右均匀装载,否则,有一个点高出动板就关不上。如果隔层过早关闭,下层装载的物料容积率就很低,车辆行驶时就会头重脚轻,影响行车安全。采收机装载机械臂可以沿车行驶的方向左右调整,但前后调整则需要采收机与拉运车辆配合调整,在实际操作中调整的难度很大。

2、定板式:定板式设计的优点是隔层不用开启,但隔板不能设计的太宽,太宽隔板下方出现倒三角形空隙就大,下层装载的容积率就低,太窄隔层制作成本上升。同时隔板间必须留有番茄下落的缝隙,这个缝隙太宽,隔板就不能阻断来自上层物料的压力传递,太窄,不利于物料下落。因此隔板设计宽度和间隔有严格的要求,并需要实践检验。

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隔板宽度与下层容积率、隔板间隔与上层对下层压力传导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生产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下层装载的容积率,设计一种双层滑动结构,在上层装满时,利用番茄自重产生滑动位移,装满隔层下方的倒三角空隙。在卸料时如有番茄粘连在车厢底部和边角,排板可以向上翻转以利于人工清理的番茄运输车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科学合理、经济实用,能够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番茄挤压破损严重的问题,可有效利用隔板宽度与下层容积率、隔板间距与上层对下层压力传导之间的关系和滑动位移技术,使装载量达到最大,避免头重脚轻影响行驶安全,满足对现有车斗改造方便,易于实现的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

一种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包括车斗箱体、行走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斗箱体内设置有可拆卸支架,所述可拆卸支架包含支腿、横梁,所述支腿前后不一样高,所述横梁架设在支腿上,所述横梁的结构包含设有“U”型槽的底梁与位于底梁上方的滑梁,所述滑梁底部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嵌于所述“U”型槽内可前后滑动,所述横梁架设在支腿上也呈现为前后不一样高,在较低一端的“U”型槽内,固定设有与滑轮相连的定位弹簧;

所述滑梁上横向设有多块隔板,相邻的隔板之间设有间距,每一块隔板的一侧与滑梁铰接,另一侧通过铰链与其上方的提拉杆相连接,提拉杆上方设有可将提位杆提起,并带动所有隔板均向上立起的提拉装置。此装置只为卸车时清理残留在车厢底部的番茄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的结构可以是一块平板,也可以是上表面为屋脊状凸起的板,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状、水平方向排列,所述隔板的宽度为30~50cm,相邻的隔板之间的间距为5~20cm;或者排列方式为呈“-_-_-_-”状、相邻隔板上下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所述隔板的宽度为30~50cm,相邻的隔板之间的水平间距为0~20cm,垂直方向间距5~25cm。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的上设有缓冲垫,比如可以是上面的塑料布与下面的海绵相结合的缓冲垫,起到物料下落缓冲的作用。其中隔板与滑梁铰接的位置,隔板均采用同一侧与滑梁通过合页铰接,或者相邻隔板均采用相对一侧与滑梁通过合页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腿为可伸缩结构,用于调节高度,以适应不同车厢高度的车型。

作为优选,所述横梁架设在支腿上呈前后不一样高,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A为1°~15°。

作为优选,所述提拉装置的结构具体为:包括在提拉杆上设有的拉绳,拉绳与电机、传动滑轮相连接。

所述车斗箱体一般情况下为一层,若生产线吞吐量大,为快速缺卸车,作为优选,所述车斗箱体的侧箱板可分为上、下两层,两层侧箱板的上端均与车斗箱体铰接,从下端可向上掀开。

通过试验表明,在静态条件下,相邻隔板之间缝隙的大小与上方番茄向下的压力传导,有着一定的关系。当狭缝宽度与番茄粒径相近时,上方压力向下传导被完全阻止;当狭缝宽度是1倍-3倍番茄粒径时,由于架桥作用压力传导被部分阻止,当狭缝宽度超过3倍番茄粒径时,架桥作用逐渐消失,上层的压力直接传导到下层,狭缝阻滞传导的效应消失。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可以在现有的番茄车斗中,加装一组上述可拆卸支架,就可改装而成。在番茄的装车过程中,可拆卸支架上的隔板为平放状态,番茄从上方落下,从隔板之间所留的狭缝中进入隔板下方空间。在卸车时将可拆卸支架上的隔板,通过提拉装置将隔板立起,便于卸下车内的番茄。

所述可拆卸支架的支腿前后不一样高,比如说可以前高后低,最好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A为1°~15°。

所述横梁架设在支腿上,左、右各设一根,每根所述横梁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设有“U”型槽的底梁,上层为位于底梁上方的滑梁,所述滑梁底部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嵌于所述“U”型槽内可前后滑动,所述横梁架设在支腿上也呈现为前后不一样高,在较低一端的“U”型槽内,固定设有与滑轮相连的定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

1、隔板宽为30~50cm,隔板为平板,或者为上表面是屋脊状凸起的板,所述上表面是屋脊状凸起的板,可以是如附图7所示的截面为锥形的板,也可以是如附图11所示的由一块板弯折成屋脊状凸起,这种结构,有利于番茄向下方空间滚落。隔板上面最好覆盖一层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可以是双层结构,比如上层为塑料布、下层为海绵。

2、隔板与隔板的间隔最好为番茄直径的1-3倍,本实用新型设计相邻的隔板之间的间距为5~20cm为最佳间距。

3、根据卸车的方式不同,分为水冲式与干式,水冲式是利用高压水柱冲洗,将番茄冲出,干式是侧倾较大角度卸车。水冲式卸车,隔板均采用同一侧与横梁通过合页铰接,此设计在上层物料卸载完毕后打开排板,便于看清和冲洗下层遗留番茄;干法卸车,隔板采用对开合页与横梁铰接,相邻隔板对开后,留有一个较宽的的缝隙,以有利于人工清理下层遗留番茄。

4、设计原理:通过测定,番茄下落后,在隔板下方自然堆砌,会在隔板正下方形成一个倒三角空间,而隔板越窄,隔板正下方的倒三角空余空间的体积越小,越不容易形成车斗的头重脚轻。另外,隔板狭缝上方番茄对下层的的压力传导与狭缝的宽窄有密切关系,但狭缝是番茄直径的1倍时,上层压力传导被阻隔,当狭缝宽度大于番茄粒径2倍时,由于物料的架桥作用,压力传导被大幅削弱。番茄通过锥形板落入狭缝,使下层的番茄首先装满,有效地防止了装载后车斗的头重脚轻弊端。

5、在横梁上设计一排隔板,隔板与所述横梁的上层滑梁铰接,所述滑梁底部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嵌于所述“U”型槽内可前后滑动,在较低一端的“U”型槽内,固定设有与滑轮相连的定位弹簧;当装上番茄后,因为横梁一头高,另一头低,这一排隔板在番茄的重压下可沿着滑道短距离滑动,连接于滑道一端的弹簧起到缓冲定位作用,这样当隔板滑开,露出倒三角空隙空间,以供后装的番茄将此空间填满。隔板在上层番茄重力的作用下移位,漏出板下的倒三角空间,最终使得番茄将下层的空隙装满。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番茄车斗中,加装一组上述可拆卸支架,可拆卸支架的横梁上间隔铺设多块隔板,装车时隔板放平,番茄从隔板间隙间下落至隔板下部,渐渐的在番茄装至隔板上方不再下落时,又由于隔板在上层番茄重力的作用下移位,漏出板下的倒三角空间,最终使得番茄将下层的空隙装满,直到装满车箱,这时通过支架及隔板的支撑作用,隔板作为隔层将上下两层加工番茄分隔开,这样上层的加工番茄的重量就不会造成对下层番茄的挤压,就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工番茄运输车斗底层果实容易被重力挤压破碎的问题。在卸车时,所提供的提拉装置把隔板提起,为卸车时清理残留物料提供方便,所述的提拉装置,也可以是其他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隔板上下立起开合的驱动方式,结构比较简单,实现容易,大大节约了改造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支架与车斗箱体不固接,以利于拆卸复原,方便作它用,改造后的车斗装载量基本不变,运完番茄后的番茄收获车斗能够复原,方便了农户,减少了运输损耗。本实用新型为进一步提高下层装载的容积率,设计一种双层滑动结构,在上层装满时,利用番茄自重产生滑动位移,装满隔层下方的倒三角空隙。在卸料时如有番茄粘连在车厢底部和边角,排板可以向上翻转以利于人工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还在于:1、与限高车辆相比能够明显增加装载量,以使司机尽快收回成本;2、改造后的车斗,下层的容积率不会有显著下降,以免造成头重脚轻,影响行驶安全。3、不影响原车原有用途(用时人工可以装上,不用卸下);4、与现有车辆相比,不增加司机的操作,不影响原车装卸速度。由于限制条件很多,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应用的报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科学合理、经济实用,能够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番茄挤压破损严重的问题,可有效利用隔板宽度与下层容积率、隔板间距与上层对下层压力传导之间的关系,使装载量达到最佳,而且对现在车斗改造方便,易于实现的加工番茄收获拉运车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左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隔板为平放状态。

图3为图1中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隔板与滑梁铰接的位置,隔板均采用同一侧与滑梁通过合页铰接。

图4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所示隔板为立起状态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可拆卸支架、横梁、隔板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表现横梁与隔板的连接关系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隔板与滑梁铰接的位置,相邻隔板均采用相对一侧与滑梁通过合页铰接。

图9为图8中可拆卸支架、横梁、隔板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_-_-_-”状、相邻隔板上下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时,所示隔板为立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为车斗箱体,2为侧箱板,3为传动滑轮,4为电机,5为牵引架,6为行走轮,7为支腿,8为提拉杆,9为可拆卸支架、10为拉绳,11为隔板,12为横梁,13为合页,14为滑梁,15为底梁,16为“U”型槽,17为滑轮,18为定位弹簧,19为夹角A,20为塑料布,21为海绵,22为铰链,23为缓冲垫,24为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排板式加工番茄双层运输车斗,包括车斗箱体1、行走轮6,所述车斗箱体1内设置有可拆卸支架9,所述可拆卸支架9包含支腿7、横梁12,所述支腿7前后不一样高,所述横梁12架设在支腿7上,所述横梁12的结构包含设有“U”型槽的底梁15与位于底梁15上方的滑梁14,所述滑梁14底部设有滑轮17,所述滑轮17嵌于所述“U”型槽16内可前后滑动,所述横梁12架设在支腿7上也呈现为前后不一样高,在较低一端的“U”型槽16内,固定设有与滑轮17相连的定位弹簧18。

所述滑梁14上横向设有多块隔板11,相邻的隔板11之间设有间距,每一块隔板11的一侧与滑梁14铰接,另一侧通过铰链22与其上方的提拉杆8相连接,提拉杆8上方设有可将提位杆8提起,并带动所有隔板11均向上立起的提拉装置。

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状、水平方向排列,所述隔板11的结构是一块平板,所述隔板11的宽度为30cm,相邻的隔板11之间的水平间距为5cm。其中隔板11与滑梁14铰接的位置,隔板11均采用同一侧与滑梁14通过合页13铰接。

所述提拉装置的结构具体为:包括在提拉杆8上设有的拉绳10,拉绳10与电机4、传动滑轮3相连接。

实施例2:

参照附图8、附图9,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11的结构是上表面为屋脊状凸起的板,如附图7所示的截面为锥形的板,所述隔板11的宽度为35cm,相邻的隔板11之间水平的间距为10cm。其中隔板11与滑梁14铰接的位置,相邻的隔板11采用相对一侧与滑梁14通过合页13铰接。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11的结构是上表面为屋脊状凸起的板,如附图11所示的由一块板弯折成屋脊状凸起,下方设有支撑杆24,这种结构,有利于番茄向下方空间滚落。所述隔板11的宽度为40cm,相邻的隔板11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5cm。其中隔板11与滑梁14铰接的位置,隔板11均采用同一侧与滑梁14通过合页13铰接。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11的结构是上表面为屋脊状凸起的板,如附图11所示的由一块板弯折成屋脊状凸起,这种结构,有利于番茄向下方空间滚落。所述隔板11的宽度为50cm,相邻的隔板11之间的间距为20cm。其中隔板11与滑梁14铰接的位置,相邻的隔板11采用相对一侧与滑梁14通过合页13铰接。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11的结构是上表面为屋脊状凸起的板,如附图7所示的截面为锥形的板,所述隔板11的宽度为45cm,相邻的隔板11之间的间距为20cm。隔板11均采用同一侧与滑梁14通过合页13铰接。

实施例6:

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_-_-_-”状、相邻隔板上下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所述隔板的宽度为30cm,相邻的隔板之间的水平间距为0cm,垂直方向间距25cm。

实施例7:

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_-_-_-”状、相邻隔板上下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所述隔板的宽度为40cm,相邻的隔板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0cm,垂直方向间距15cm。

实施例8: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式为呈“-_-_-_-”状、相邻隔板上下高低不同交错排列,所述隔板的宽度为30~50cm,相邻的隔板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0cm,垂直方向间距5cm。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11的上设有缓冲垫23;所述缓冲垫23可以是双层结构,比如上层为塑料布20,下层为海绵21。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6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支腿7为可伸缩结构,用于调节高度。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横梁12架设在支腿上呈前后不一样高,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A19为1°~15°。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8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车斗箱体的侧箱板2分为上、下两层,两层侧箱板2的上端均与车斗箱体1铰接,从下端可向上掀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