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4717发布日期:2018-08-04 14:17阅读:20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汽车的一种,正在被大力推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推动纯电动汽车发展,一些传统汽车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汽车油改电计划。

但目前纯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产品,还有很多技术不足,特别是下车体的零部件的布置,各个零部件的布置杂乱无章,而且它们之间的连接线路繁杂,导致空间的利用率较低,不仅降低了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增加了整车的成本和装配组装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亟需一种汽车体下体布置结构,对下车体的各个零部件进行模块化布置,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和装配组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实现对下车体的各个零部件进行模块化布置,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和装配组装难度。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包括:

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

第一模块,所述第一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

第三模块,所述第三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

第二模块,所述第二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二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三模块之间,且所述第二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三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块为供电机构,所述供电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块包括多个电器件,每一所述电器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且每一所述电器件均与所述供电机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模块包括控制机构和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均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且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供电机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为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供电机构电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减速器,所述电机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器均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梁和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平行设置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和所述供电机构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机构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和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上,另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上,每一所述电器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器件包括保险丝盒、蓄电池、DCDC转换器、电源分配单元、车载充电器和整车控制器;

所述保险丝盒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梁一端,所述蓄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梁一端,所述整车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梁一端,所述保险丝盒和所述整车控制器之间依次设置有所述DCDC转换器、所述电源分配电源和所述车载充电器,且所述DCDC转换器、所述电源分配电源和所述车载充电器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架为口型支架,所述口型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器均固定于所述口型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将下车体的各个零件进行模块化处理和布置,使得各个零件的布置合理有序,而且使得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线路简单有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加了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生产成本。而且,模块化布置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通用化设置要求,便于各个零件的组装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

11、第一支撑梁;12、第二支撑梁;2、第二支撑架;21、第一横梁;22、第二横梁;3、第三支撑架;4、第一模块;

41、保险丝盒;42、蓄电池;43、DCDC转换器;44、电源分配单元;45、车载充电器;46、整车控制器;

5、第二模块;6、第三模块;61、电机控制器;62、电机;63、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下车体布置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模块4、第二模块5和第三模块6,第一支撑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架2和第三支撑架3。第一模块4设置于第二支撑架2上,第三模块6设置于第三支撑架3上,第二模块5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第二模块5设置于第一模块4和第三模块6之间,且第二模块5分别于第一模块4和第三模块6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架和模块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设置第一模块4、第二模块5和第三模块6,将下车体的各个零件进行模块化处理和布置,使得各个零件的布置合理有序,而且使得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线路简单有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加了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生产成本。而且,模块化布置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通用化设置要求,便于各个零件的组装和维修。

具体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梁11和第二支撑梁12,第一支撑梁11和第二支撑梁12相对平行设置。第二支撑架2包括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平行设置,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支撑架11上,另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支撑架2上,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通过螺栓、焊接或卡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也可为U型管梁,便于第二支撑架2的固定。第三支撑架3为口型支架,口型支架固定在第一支撑架上,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对各个零件模块进行固定,为零件模块提供支撑,提高零件模块布置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降低了零件模块的组装难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块4为电器模块,其包括多个电器件,分别为保险丝盒41、蓄电池42、DCDC转换器43、电源适配单元44、车载充电器45和整车控制器46。保险丝盒41设置于第二横梁22靠近第二支撑梁12一端,蓄电池42设置于第一横梁21靠近第二支撑梁12一端,整车控制器46设置于第二横梁22靠近第一支撑梁11一端。在保险丝盒41和整车控制器46之间依次设置有DCDC转换器43、电源分配单元44和车载充电器45,且DCDC转换器43、电源分配单元44和车载充电器45均固定在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上。

第二模块5为供电机构,也就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支撑梁11和第二支撑梁1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电池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形式固定于第一支撑梁11和第二支撑梁12上,上述各个电器件均与动力电池电连接。

第三模块6为控制机构和驱动机构,具体地,控制机构为电机控制器61,驱动机构为电机62和减速器63,其中减速器63和电机62的输出端连接,电机62和电机控制器61电连接,电机控制器61和动力电池电连接。电机控制器61、电机62和减速器63均固定在口型支架上。

通过将动力电池安装在第一支撑梁11和第二支撑梁12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支撑梁的宽度或长度,通过增加动力电池的容量来满足不同车型的续航要求。通过将各个电器件布置在同一区域形成第一模块4,方便配置各个电器件与动力电池之间的连接线的走向,避免了各个电器件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线交错布置,相互缠绕,降低了维修和组装难度。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