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线束的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7166发布日期:2018-09-05 00:0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藏线束的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电动车上的线束都是固定在车架管材外侧的,正常情况下是可看见的,这样不仅影响电动车形象的美观,同时也不利于保护线束的使用寿命。

尤其是对于具有后轮减震功能的车架结构,后车轮减震动作时,平叉会绕转轴转动,这就更增加了后轮线束隐藏式安装的难度,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后轮减震结构隐藏式布线的安装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隐藏线束的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隐藏线束的车架结构,包括车架的头管、车架的边管、车架的立管和平叉,车架的头管的底端与车架的边管连接,且车架的头管与车架的边管连接处内部相连通,车架的立管底端与车架的边管固定连接,在车架的边管底部设置电池槽,平叉的前端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车架上;

所述平叉为空心管结构,平叉后端设置有进线口,在平叉的前端底部设置有一线束盒,平叉上开设有一与线束盒内部相通的出线口,线束盒的前端设置有出线口,在线束盒出线口一侧的电池槽槽壁上开设有通孔;在线束盒出线口下方设置有挡板,通过挡板遮挡住线束盒的出线口至电池槽的外露的线束部分;

头管上端设置有进线口,车架的边管上开设有出线口,该出线口与电池槽内部相连通,电池槽与立管底端相连通,在立管的顶端设置有出线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平叉的后端连接叉勾,叉勾用于安装后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束盒为长条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挡板和线束盒盒身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使平叉在绕转轴转动时,平叉底面的线束盒不会与挡板发生碰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后轮线束从平叉后端的进线口进入平叉内部,然后从平叉上的出线口进入线束盒内部,然后从线束盒的出线口引出透过电池槽上的通孔进入到电池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动车前端线束从头管上端的进线口进入头管内,沿头管进入边管,然后从边管的出线口引至电池槽内,最后将电池槽内的各控制线和电源线共同引至立管内,并从立管顶端的出线口引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结构实现了电动车整车线束隐藏式布线,不仅保证了车体的美观整洁,而且能够延长线束的使用寿命,防止恶意破坏。尤其是实现了在后轮减震结构基础上的线束的完全隐藏式布线,线束从平叉后端的进线口进入平叉内部,然后从平叉上的出线口进入线束盒内部,然后从线束盒的出线口引出透过电池槽上的通孔进入到电池槽内。且在线束盒出线口下方设置有挡板,通过挡板遮挡住线束盒的出线口至电池槽的外露的线束部分,挡板和线束盒盒身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使平叉在绕转轴转动时(后车轮减震动作时,平叉会绕转轴转动),平叉底面的线束盒不会与挡板发生碰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轮线束隐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隐藏线束的车架结构,参见附图,包括车架的头管1、车架的边管2、车架的立管3和后轮平叉4,车架的头管的底端与车架的边管连接,且车架的头管与车架的边管连接处内部相连通,车架的立管底端与车架的边管固定连接,在车架的边管底部设置电池槽5,平叉4的前端通过转轴6转动安装在连接座7上,该连接座与车架的立管固定,平叉的后端连接叉勾8,叉勾用于安装后轮。

参见附图2,所述平叉4为空心管结构,平叉后端(即平叉与叉勾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进线口4-1,在平叉的前端底部设置有一长条形线束盒9,平叉上开设有一与线束盒内部相通的出线口4-2,线束盒9的前端设置有出线口9-1,在线束盒出线口一侧的电池槽5槽壁上开设有通孔5-1;线束从平叉后端的进线口4-1进入平叉内部,然后从平叉上的出线口4-2进入线束盒9内部,然后从线束盒的出线口9-1引出透过电池槽上的通孔5-1进入到电池槽5内。在线束盒出线口9-1下方设置有挡板10,通过挡板遮挡住线束盒的出线口9-1至电池槽5的外露的线束部分,挡板和线束盒盒身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使平叉在绕转轴转动时(后车轮减震动作时,平叉会绕转轴转动),平叉底面的线束盒不会与挡板发生碰撞。

头管1上端(前端)设置有进线口,车架的边管上开设有出线口2-1,该出线口与电池槽5内部相连通,电池槽5与立管3底端相连通,在立管的顶端设置有出线口3-1;穿线时,电动车前端线束(包括转把控制线、刹车断电线、前灯线)从头管上端的进线口进入头管内,沿头管进入边管,然后从边管的出线口引至电池槽内,最后将电池槽内的各控制线和电源线共同引至立管内,并从立管顶端的出线口引出(控制器设置在立管顶端,线束与控制器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