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772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内部设为操作室的驾驶室的周围具有用于维护作业等的通道的作业车辆。在驾驶室的窗部设置有刮水器。在驾驶室的作业车辆的通道的外缘设置有一体地固定于该通道的通道围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91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作业者对驾驶室的窗部、刮水器进行维护时,有时使该刮水器从与窗部接触的通常位置向与窗部分离的立起位置转动。此时,当刮水器与通道围栏发生干涉时,无法使刮水器进一步与窗部分离,导致损害通道内的作业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维护性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作业车辆具备:车辆主体,其具有内部设为操作室且具有窗部的驾驶室及设置于该驾驶室的周围的通道;刮水器,其设置为能够绕第一轴线沿着所述窗部转动,并且在与所述窗部接触的通常位置和与该窗部分离的立起位置之间的可动区域内,绕沿与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转动;通道围栏,其沿着所述通道的外缘延伸,所述通道围栏在一部分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沿内外贯穿该通道围栏且向上方开口,并且包含所述刮水器的所述可动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案的作业车辆,能够提高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的立体图,且是将顶棚罩局部剖切后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的前侧方玻璃、刮水器驱动部及前侧方刮水器附近的图。

图5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的前侧方刮水器的绕第二轴线的可动区域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的刮水器驱动部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例即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作业车辆>

如图1所示,作为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200具有工作装置210及车辆主体220。以下,有时将车辆主体220的前后方向、前方、后方及宽度方向仅称为“前后方向”、“前方”、“后方”及“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也有时称为“右侧”或“左侧”。有时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将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右侧或左侧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也有时将车辆主体220沿水平面配置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方及下方仅称为“上下方向”、“上方”及“下方”。

<工作装置>

工作装置210设置在车辆主体220的前部。工作装置210具有动臂211及铲斗212。动臂211能够转动地与车辆主体220连结。铲斗212经由连杆213而与曲柄214的一端连结。在曲柄214的另一端连结有铲斗驱动用缸216。铲斗212能够转动地与动臂211的前端连结。动臂211由动臂驱动用缸215驱动,铲斗212由铲斗驱动用缸216驱动。这些动臂驱动用缸215及铲斗驱动用缸216由经由液压回路供给的液压驱动。

<车辆主体>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主体220具有车辆前部250、车辆后部260、前轮230、后轮240、驾驶室10、前刮水器130、前侧方刮水器170、刮水器驱动部180、通道形成部300及通道围栏320。

车辆前部250构成车辆主体220的前部。在车辆主体220中的车辆前部250设置有上述工作装置210。车辆后部260构成车辆主体220的后部。车辆前部250及车辆后部260通过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连结,能够相互沿水平方向转动。在车辆前部250沿车辆宽度方向分离地设置有一对前轮230。在车辆后部260沿车辆宽度方向分离地设置有一对后轮240。通过对前轮230及后轮240进行驱动,从而车辆主体220前进、后退。

车辆后部260具有后框架270、燃料箱271、发动机机室272。

后框架27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设置有一对。

燃料箱271设置在车辆后部260的后部的下方,用于贮存燃料。

发动机机室272设置在后框架270的后部上方。在发动机机室272内设置有通过供给燃料而被驱动的发动机、用于将该发动机冷却的冷却单元等。发动机的输出被传递至未图示的液压泵、液力变矩器等液压设备,使工作装置210、车轴装置动作。

<驾驶室>

以下,参照图2及图3对驾驶室10详细进行说明。

驾驶室10具有驾驶室主体20及窗部100。

<驾驶室主体>

驾驶室主体20的内部设为操纵者的操作室。驾驶室主体20呈前方开口的箱状。驾驶室主体20具有支承结构体30、顶棚部40、装卸罩55、前部支柱58、侧方板60及前部罩70。

支承结构体30构成驾驶室10的后部,将该驾驶室10固定支承于后框架270,并且,即便假设驾驶室10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确保操作室的内部空间,具有保护操纵者的作用。如图3所示,支承结构体30具有后部支柱31及后部横梁32。

后部支柱31是朝向上方延伸的柱状的构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左右一对。后部支柱31的下部固定于后框架270。一对后部支柱31从与后框架270的固定部位朝向上方相互平行地延伸。

后部横梁32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构件,且设置为一对后部支柱31的上端彼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后部支柱31及后部横梁32的后部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后部板(省略图示)。后部板从后方对操作室进行划分。

<顶棚部>

顶棚部40从上方对操作室进行划分。如图3所示,顶棚部40具有顶棚结构体41、顶棚板45、顶棚罩50。

<顶棚结构体>

顶棚结构体41形成顶棚部40的骨架,设置为从支承结构体30的上部朝向前方侧伸出。顶棚结构体41具有从上方保护操作室内的操纵者的作用。顶棚结构体41例如具有侧部纵梁42、前部横梁43、前部纵梁44。

侧部纵梁4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侧部纵梁42的后端一体地固定于后部支柱31的上端。一对侧部纵梁42从与后部支柱31的固定部位朝向前方相互平行地延伸。

前部横梁43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构件,设置为将一对侧部纵梁42的前端彼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前部横梁43与后部横梁32平行地设置在与该后部横梁32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处。

前部纵梁44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前部纵梁44的后端一体地固定于前部横梁43。前部纵梁44从与前部横梁43的固定部位朝向前方相互平行地延伸。前部纵梁44的与前部横梁43的固定部位为比该前部横梁4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一对前部纵梁44设置在比一对侧部纵梁42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一对前部纵梁4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间隔小于一对侧部纵梁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间隔。前部纵梁44与侧部纵梁42平行地设置在与侧部纵梁42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处。

顶棚板45呈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板状。顶棚板45设置在顶棚结构体41的下部。顶棚板45一体地固定于侧部纵梁42、前部横梁43、前部纵梁44的下表面。

顶棚板4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即侧缘部46形成为沿着侧部纵梁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顶棚板45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即前缘部47形成为沿着一对前部纵梁44的前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顶棚板45的前缘部4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与顶棚板45的侧缘部46的前端通过倾斜缘部48而连接。倾斜缘部48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即,顶棚板45形成将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倾斜地切掉后的形状。倾斜缘部48形成在比前部纵梁44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比侧部纵梁42靠前方侧的位置。

<顶棚罩>

顶棚罩50覆盖顶棚结构体41及支承结构体30的上部。如i图2及图3所示,顶棚罩50具有罩主体51、罩侧缘部52、罩前缘部53及罩后缘部54。

罩主体51呈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板状。罩主体51覆盖顶棚结构体41的上端及支承结构体30的上端。罩主体51与顶棚板45同样地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呈将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倾斜地切掉后的形状。

罩侧缘部52与罩主体5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罩侧缘部52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覆盖侧部纵梁42及后部支柱31。

罩前缘部53与罩主体51的前方侧的端部连接。罩前缘部53从前方侧覆盖前部纵梁44的前端。

罩后缘部54与罩主体51的后方侧的端部连接。罩后缘部54从后方侧覆盖后部支柱31及后部横梁32。罩后缘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罩侧缘部52的后端连接。

罩侧缘部52、罩前缘部53及罩后缘部5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成为罩主体51与顶棚板45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程度。

罩前缘部5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罩侧缘部52的前端相互分离。由此,顶棚罩50的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在顶棚罩50的外部开口。

在此,如图3所示,在顶棚部40的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收容空间r。收容空间r由前部横梁43、前部纵梁44、顶棚板45及顶棚罩50划分形成。收容空间r通过顶棚罩50的上述开口而与顶棚部40的外部连通。即,收容空间r在顶棚部40的外部开口。

<装卸罩>

如图2所示,装卸罩55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顶棚部40的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装卸罩55通过例如螺栓等固定构件而固定于顶棚部40的顶棚罩50。装卸罩55设置为覆盖顶棚部40的收容空间r的开口。在装卸罩55的下部形成有贯穿该装卸罩55的连通孔56。在装卸罩55安装于顶棚罩50的状态下,顶棚部40的收容空间r经由该连通孔56而与该顶棚部40的外部连通。

<前部支柱>

前部支柱58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的构件。在驾驶室主体20的前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前部支柱58。一对前部支柱58沿上下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前部支柱58的上端分别固定于顶棚部40的前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角部。一对前部支柱58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对顶棚部40的前部进行支承。一对前部支柱58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对应的一对后部支柱31的前方侧。一对前部支柱5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间隔与一对后部支柱3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间隔相同。

<侧方板>

如图2所示,侧方板60构成驾驶室主体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侧方板60以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划分出操作室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侧方板60呈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侧方板60的前端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前部支柱58连接。侧方板60的后端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后部支柱31连接。侧方板60的上端在整个前后方向上与顶棚部40连接。

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的侧方板60由门板61及门62构成。门板61固定于前部支柱58、后部支柱31及顶棚部40。在门板61的靠前方的部分形成有呈矩形状的开口即门框61a。门62呈沿着与门框61a对应的矩形状延伸的板状,且设置为封闭门板61的开口。门62设置为借助其前端部的铰链而能够开闭。操纵者经由门62搭乘于驾驶席。在门62的上部嵌入有侧方玻璃63。

<前部罩>

前部罩70形成驾驶室主体20的前部,与窗部100一起从前方侧划分出操作室。前部罩70设于左右一对前部支柱58。前部罩70由前侧方板80、前下方板90及前上方板95构成。

前侧方板8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前侧方板80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朝向后方侧且外侧倾斜。前侧方板80以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驾驶室主体20的外方扩宽的方式倾斜。

前侧方板80的后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前侧方板80的后端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前部支柱58连接。前侧方板80的上端与顶棚部40连接。前侧方板80的前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侧倾斜。前侧方板80的前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在前侧方板80形成有以从前端朝向后端侧被切掉的方式形成的侧部窗框81。

前下方板90以与一对前侧方板80的下部连接的方式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下方板90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一对前侧方板80的前端的侧部窗框81的下侧的部分连接。前下方板90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侧倾斜。前下方板90形成为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减小。前下方板90的上端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窗框91。下部窗框91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与侧部窗框81的下侧的端部连接。通过前下方板90与前侧方板80连接而形成的下部棱线7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前方侧倾斜,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前上方板95以与一对前侧方板80的上部连接的方式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上方板95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一对前侧方板80的前端的侧部窗框81的上侧的部分连接。前上方板95以与前下方板90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前下方板90的上方。前上方板95的上端与顶棚部40连接。前上方板95的下端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窗框96。上部窗框96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端部与侧部窗框81的上侧的端部连接。通过前下方板90与前侧方板80连接而形成的上部棱线72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前方侧倾斜,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上部棱线72与下部棱线71位于同一直线上。

驾驶室主体20的前方侧的开口由上述前部罩70的侧部窗框81、下部窗框91及上部窗框96划分形成。

<窗部>

窗部100以封闭驾驶室主体20的开口的方式设置。窗部100具有前玻璃110及前侧方玻璃120。

<前玻璃>

前玻璃110是呈沿车辆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玻璃。前玻璃11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111嵌入到前上方板95的上部窗框96。前玻璃11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端缘112嵌入到前下方板90的下部窗框91。前玻璃110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侧倾斜。前玻璃110与前下方板90及前上方板95在同一平面上延伸。

前玻璃1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即侧端缘113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即,前玻璃110的侧端缘113与下部棱线71及上部棱线72在同一直线上延伸。前玻璃110的左右一对侧端缘113随着朝向下方而相互接近。即,前玻璃110在平面方向上呈随着朝向下方而车辆宽度方向的间隔变窄的形状。

<前侧方玻璃>

如图4所示,前侧方玻璃120是呈与前侧方板80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平板状且嵌入到该前侧方玻璃120的侧部窗框81的玻璃。前侧方玻璃120与前侧方板80的侧部窗框81对应地在左右设置有一对。前侧方玻璃120与前玻璃110的侧端缘113连接,且从该侧端缘113朝向斜后方延伸。即,前侧方玻璃120随着从前玻璃110的左右两端的侧端缘113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朝向后方侧倾斜地延伸。前侧方玻璃120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向驾驶室主体20的外方延伸。

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在整个上下方向上与前玻璃1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通过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与前玻璃110侧端缘113以相互接触或重叠的方式连接而形成的棱线101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侧倾斜地延伸。即,该棱线101以与上部棱线72及下部棱线71同样的倾斜角度延伸。

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沿上下方向延伸。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沿着前侧方板80的后端及前部支柱58延伸。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前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分别呈直线状延伸的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与后端缘122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分离。即,前侧方玻璃120呈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宽的形状。

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的上端与后端缘122的上端通过该前侧方玻璃120的上端缘123而连接。上端缘123随着从前端缘121朝向后端缘122而朝向下方倾斜。

在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的下端,形成有从该下端朝向前端缘121侧而与前侧方板80的下端平行地延伸的下端缘124。下端缘124的和与后端缘122的连接部位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经由倾斜缘125而与前端缘121的下端连接。倾斜缘125随着从下端缘124朝向前端缘121而朝向上方倾斜。

<前刮水器>

如图2所示,前刮水器130设置为能够对前玻璃110的表面进行擦拭。前刮水器130配置在前玻璃110的下方,且设置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前刮水器130在前玻璃110的左右一对侧端缘113之间、即与左右一对前侧方玻璃120的棱线101之间左右地往复转动。

<前侧方刮水器>

详细如图4及图5所示,前侧方刮水器170设置为能够对前侧方玻璃120的表面进行擦拭。前侧方刮水器170配置在前侧方玻璃120的上方,且设置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o1进行转动。第一轴线o1配置在与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相比更接近前端缘121(棱线101)的位置。前侧方刮水器170以使姿势在后述的通常位置n与立起位置l之间变化的方式转动。前侧方刮水器170以从上方朝向下方悬挂的方式设置。

前侧方刮水器170具有前侧方刮水器臂171及前侧方刮水片172。

前侧方刮水器臂171是所谓的单臂。前侧方刮水器臂171具有臂头171a及臂杆171b。

臂头171a的上端设置为能够绕第一轴线o1转动。

臂杆171b经由铰链以能够绕第二轴线o2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臂头171a的下端。第二轴线o2是沿着与第一轴线o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且在沿着以第一轴线o1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切线的方向上延伸。第二轴线o2位于比前侧方玻璃120靠上方的位置。如图5所示,臂杆171b呈在以第二轴线o2为中心的假想圆c的半径方向上延伸的棒状。

如图5的实线所示,将臂杆171b从臂头171a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的位置、即沿着第一轴线o1的半径方向朝向下方延伸的位置设为通常位置n。在通常位置n,臂杆171b沿着前侧方玻璃120朝向下方延伸。即,在通常位置n,与前侧方刮水片172连接的刮水器橡胶(省略图示)与前侧方玻璃120的表面接触。

如图5的虚线所示,将通过使臂杆171b以与前侧方玻璃120分离的方式绕第二轴线o2转动而使得该臂杆171b以与前侧方玻璃120分离的方式延伸的位置设为立起位置l。臂杆171b能够将通常位置n和立起位置l作为转动端而绕第二轴线o2转动。

在臂杆171b的内部,设置有分别架设于该臂杆171b与臂头171a的弹簧及钩(分别省略图示)。在臂杆171b位于通常位置n时,借助弹簧的作用力,使该臂杆171b保持于通常位置n。另一方面,当使臂杆171b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以向立起位置l立起的方式转动一定程度时,弹簧的作用点发生变化。由此,臂杆171b被朝向立起位置l施力。在臂杆171b位于立起位置l时,借助弹簧的作用力保持于立起位置l。该立起位置l是所谓的背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立起位置l示出臂杆171b以与前侧方玻璃120分离的状态被保持的位置,但不局限于此。立起位置l也可以是臂杆171b以与前玻璃120分离的方式移动的界限位置。也可以构成为,若作业者在该界限位置处不保持臂杆171b,则臂杆171b返回到通常位置n。

前侧方刮水片172与成为前侧方刮水器臂171的下端的臂杆171b的前端连结。前侧方刮水片172的长度方向沿与臂杆171b同样的方向延伸。前侧方刮水片172也可以以能够相对于臂杆171b的前端摆动的方式与臂杆171b的前端连结。

当臂杆171b位于通常位置n时,前侧方刮水片172经由省略了图示的刮水器橡胶从外侧与前侧方玻璃120接触。此时,前刮水片150在第一轴线o1的整个半径方向上与前侧方玻璃120接触。

当臂杆171b从通常位置n向立起位置l转动时,前侧方刮水片172与前侧方玻璃120的外表面分离。即,前侧方刮水片172与前侧方玻璃120的表面分离,且前侧方刮水片172与臂杆171b一起从通常位置n向立起位置l移动。将臂杆171b绕第二轴线o2在通常位置n与立起位置l之间转动时的该臂杆171b及刮水片的存在区域设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可动区域t。

<刮水器驱动部>

刮水器驱动部180使前侧方刮水器臂171绕第一轴线o1往复转动。详细如图6的示意图所示,刮水器驱动部180具有电动机181、传递装置182及驱动电路187。

电动机181基于从驱动电路187供给的电流进行旋转驱动。

传递装置182将该电动机181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摆动运动并向前侧方刮水器170传递。本实施方式的传递装置182由蜗轮减速器183及杠杆曲柄机构184构成。

蜗轮减速器183经由蜗轮将电动机181的输出轴181a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绕与该输出轴181a正交的轴线的旋转运动,并且经由减速齿轮将转数减速为规定的值并输出。

杠杆曲柄机构184是将蜗轮减速器183的输出轴183a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摆动运动的连杆机构。杠杆曲柄机构184具有第一连杆184a、第二连杆184b、第三连杆184c及上部驱动轴186。

第一连杆184a的一端与蜗轮减速器183的输出轴183a连结,伴随着蜗轮减速器183的输出轴183a而转动。第二连杆184b的一端经由销185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连杆184a的另一端连结。第三连杆184c的一端经由销185b与第二连杆184b的另一端连结。第三连杆184c的另一端与上部驱动轴186连结,该上部驱动轴18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托架186a绕第一轴线o1转动。在上部驱动轴186连结有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侧方刮水器臂171的基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蜗轮减速器183的输出轴183a的旋转,上部驱动轴186绕第一轴线o1摆动。因此,支承于上部驱动轴186的前侧方刮水器臂171也与该上部驱动轴186一起绕第一轴线o1往复转动。

前侧方刮水器170在刮水器驱动部180的作用下,如图4所示那样在通常位置n的前侧方刮水片172沿着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的后部位置p1(图4中以实线示出的位置)与前侧方刮水片172沿着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的前部位置p2(图4中以虚线示出的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转动。

驱动电路187是对电动机181进行驱动的电路。通过将例如设置于操作室的刮水器开关设为接通而向驱动电路187输入接通指令。驱动电路187基于该接通指令,从蓄电池等电源向电动机181供给电流。

通过将刮水器开关设为断开而向驱动电路187输入断开指令。驱动电路187在被输入了该断开指令时,将后部位置p1作为自动停止位置而停止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往复转动。自动停止位置是以使前侧方刮水器170在该位置停止的方式被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

即,驱动电路187在即便在前侧方刮水器170位于后部位置p1以外的时刻被输入了断开指令的情况下,也向电动机181继续供给电流,以使得前侧方刮水器170继续进行往复转动动作,直至移动到后部位置p1。

如图3及图4所示,这样的刮水器驱动部180在收容于壳体188内的状态内配置在顶棚部40的收容空间r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设置于顶棚板45的上表面。刮水器驱动部180的上部驱动轴186经由装卸罩55的连通部而向收纳空间的外部突出。在该上部驱动轴186的突出部连结有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侧方刮水器臂171。

<前侧方玻璃的擦拭范围>

如图4所示,前侧方刮水器170对前侧方玻璃120擦拭的擦拭范围q成为由前缘196、后缘197、上缘198及下缘199包围的范围。即,与前侧方刮水片172连接的刮水器橡胶(省略图示)所移动的范围成为该范围。

前缘196对应于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方侧的往复端,且沿着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棱线10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缘196与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平行地延伸。后缘197对应于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后方侧的往复端,且沿着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缘197相对于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接近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以使后缘197与前侧方玻璃120的后端缘122平行的方式来设定刮水器驱动部180和后部位置p1。

上缘198对应于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侧方刮水片172的上端的转动轨迹,呈以上部轴线o2为中心的圆弧状。下缘199对应于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侧方刮水片172的下端的转动轨迹,呈以上部轴线o2为中心的圆弧状。下缘199的曲率半径大于上缘198的曲率半径。

由于成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转动轴线的第一轴线o1位于前侧方玻璃120的上方,因此,前侧方刮水器170的擦拭范围q尤其是在前侧方玻璃120的上部侧容易取得较宽。

前侧方玻璃120的擦拭范围q的前缘196与后缘197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相互分离,即,该擦拭范围q呈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宽的形状。

<通道形成部>

如图2所示,通道形成部300是沿着驾驶室在该驾驶室的周围形成通道310的构件。通道形成部300在俯视观察下呈前方侧被封闭且后方侧被开口的u字状。通道形成部300以从前方及侧方包围驾驶室10的方式延伸。通道形成部300的上表面与驾驶室10的侧方板60的下端及前部罩70的下端位于同一高度位置。该通道形成部300的上表面成为从前方及侧方包围驾驶室的通道310。通道310具有能够供作业者通过的宽度,且沿着驾驶室的周围延伸。

通道310具有前通道311、前侧方通道312以及侧方通道313。

前通道311在驾驶室10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通道311沿着驾驶室10的前下方板90延伸。

前侧方通道312与前通道31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连接,且从该前通道311朝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前侧方通道312沿着驾驶室10的前侧方板80延伸。

侧方通道313与前侧方通道312的后方侧连接,从与该前侧方通道312的连接部位进一步朝向后方延伸。侧方通道313沿着驾驶室10的侧方板60延伸。

<通道围栏>

通道围栏320是成为通道310上的作业者的扶手的围栏。通道围栏320从通道310的外缘朝向上方立起,且沿着该通道310的外缘在该通道310的延伸范围内延伸。

通道围栏320具有前围栏部330、侧围栏部340及连结部350。

前围栏部330在前通道311及前侧方通道312的前部延伸。侧围栏部340在前围栏部3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与该前围栏部330在通道310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侧围栏部340在前侧方通道312的后部及侧方通道313延伸。

前围栏部330具有多个支承棒331及围栏主体332。支承棒33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支承棒331的下端固定在通道形成部300的外周面的与前通道311及前侧方通道312的前部对应的部位。多个支承棒331在前围栏部330的设置范围内沿通道310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围栏主体332一体地固定于支承棒331的上部。围栏主体332具有横棒333及纵棒334。横棒33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着通道310的延伸方向延伸。横棒33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纵棒334以将一对横棒333的端部彼此沿上下方向连接的方式设置。

侧围栏部340具有多个支承棒341及围栏主体342。支承棒34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支承棒341的下端固定在通道形成部300的外周面的与前侧方通道312的后部及侧方通道313对应的部位。多个支承棒341在侧围栏部340的设置范围内沿通道310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围栏主体342一体地固定于支承棒341的上部。围栏主体342具有横棒343及纵棒344。横棒34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着通道310的延伸方向延伸。横棒34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纵棒344以将一对横棒343的端部彼此沿上下方向连接的方式设置。

这些前围栏部330及侧围栏部340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配置有上侧的横棒333、343的上下方向位置成为前侧方刮水器170在绕第二轴线o2转动时发生干涉的位置。

如图4所示,前围栏部3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纵棒334与侧围栏部340的前方侧的纵棒344在通道310的延伸方向上分离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彼此相邻的前围栏部330的纵棒334与侧围栏部340的纵棒344通过连结部350相互连结。连结部350的配置位置是前围栏部330的纵棒334及侧围栏部340的纵棒344的、从它们的上端向下方分离的位置。连结部350例如由钣金部件构成,例如借助螺栓等而与纵棒334及纵棒344紧固,成为能够容易装卸的结构。

由前围栏部330的纵棒334、侧围栏部340的纵棒344及连结部350在它们之间划分形成了开口部s。开口部s向通道围栏320的上方开口且沿内外贯穿该通道围栏320。开口部s以从通道围栏320的上端朝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

上述开口部s包括在通常位置n与立起位置l之间转动的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可动区域t。即,前侧方刮水器170在绕第二轴线o2转动时通过开口部s。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方刮水器170处于后部位置时的绕第二轴线o2的可动区域t包含在开口部s内。如图5所示,在前侧方刮水器170处于立起位置l的情况下,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前侧方刮水片172位于通道围栏320的外侧。

<作用效果>

当操纵者在驾驶席中对轮式装载机200进行操纵时,操纵者隔着由前玻璃110及前侧方玻璃120构成的窗部100来视觉确认前方周围。例如在雨天时等恶劣天气时或窗部100的外表面结露的情况下、灰尘附着于窗部100而导致视野变差的情况下,利用前刮水器130及前侧方刮水器170对前玻璃110及前侧方玻璃120进行擦拭。

前侧方刮水器170在对前侧方玻璃120进行擦拭时成为通常位置n。位于通常位置n的前侧方刮水片172通过绕第一轴线o1转动而对前侧方玻璃120的外表面进行擦拭。

在此,在作业者清扫驾驶室10的外表面时、进行前侧方刮水片172的维护时,有时将前侧方刮水片172从通常位置n向立起位置l立起。

此时,若假设前侧方刮水片172的可动区域t与通道围栏320发生干涉,则无法使前侧方刮水片172从通常位置n转动到规定的立起位置l。或者前侧方刮水片172的立起位置l被限制为与通道围栏320抵接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前侧方刮水片172位于通道310上,因此,使作业者在该通道310上的作业性显著变差。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方刮水器170的从通常位置n到立起位置l的可动区域t包含在通道围栏320的开口部s内,前侧方刮水器170通过开口部s内。由此,前侧方刮水器170与通道围栏320彼此不会发生干涉。因此,能够使前侧方刮水器170的立起位置l成为与通道310上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作业者在通道310上的作业性的降低。

此外,通过采用前侧方刮水器170通过通道围栏320的开口部s内的结构,能够较大地确保通道围栏320的高度。即,无需为了避免前侧方刮水器170与通道围栏320的干涉而减小通道围栏320的自身高度,因此,能够发挥作为作业者在通道310上的扶手的功能。

通过将彼此相邻的前围栏部330与侧围栏部340之间的空间设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可动区域t所存在的开口部s,从而无需变更通道围栏320自身的设计来另外形成开口部s。

由于前围栏部330与侧围栏部340由连结部350连结,因此,能够使这些前围栏部330与侧围栏部340相互约束。因此,即便在前围栏部330与侧围栏部340之间设置了开口部s,也能够确保通道围栏320的强度,能够避免通道围栏320意外地振动。由于连结部350位于前侧方刮水器170的可动区域t的下方,因此,该连结部350也不会妨碍到前侧方刮水器170的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方刮水器170处于自动停止位置时的通常位置n与立起位置l之间的可动区域t包含在开口部s内。因此,无需进行前侧方刮水器170的绕第一轴线o1的位置调整,仅进行将前侧方刮水器170立起的作业即可。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前侧方刮水器170变化到从通道310上分离的立起位置l。

前侧方玻璃120的前端缘121及后端缘122呈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宽的形状。与此对应地,前侧方刮水器170对前侧方玻璃120擦拭的擦拭范围q也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宽的形状。即,能够由前侧方刮水器170形成与前侧方玻璃120的形状对应的擦拭范围q,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操纵者的隔着前侧方玻璃120的视野。

此外,通过采用前侧方刮水器170从上方悬挂的结构,能够将第二轴线o2配置于前侧方玻璃120的上方。因此,能够避免处于立起位置l的前侧方刮水器170妨碍到通道310上的作业者。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刮水器驱动部180配置在顶棚部40内,但不局限于此。只要是成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转动轴线的第一轴线o1位于前侧方玻璃120的上方即可。例如,也可以将第一轴线o1设置于前侧方板80内。

成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转动中心的第一轴线o1不仅可以配置在前侧方玻璃120的上方,也可以配置在侧方或下方。在该情况下,也使前侧方刮水器170的从通常位置n到立起位置l的可动区域t通过通道围栏320的开口部s即可。

在实施方式中,将沿通道310的延伸方向相互分离的前围栏部330与侧围栏部340之间的空间设为开口部s,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沿着通道310连续地设置通道围栏320,在该通道围栏320的一部分形成从上方凹陷且沿内外贯穿该通道围栏320的开口部s。

连结部350并非必须设置。

在实施方式中,针对将立起位置l设为前侧方刮水器170位于通道围栏320的外侧的位置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立起位置l为前侧方刮水器170与前侧方玻璃120分离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将立起位置l设为前侧方刮水器170的一部分处于开口部s内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针对将驾驶室10应用于轮式装载机20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例如推土机、自卸车、机动平地机等其他作业车辆。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方式的作业车辆,能够提高维护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驾驶室,20…驾驶室主体,30…支承结构体,31…后部支柱,32…后部横梁,40…顶棚部,41…顶棚结构体,42…侧部纵梁,43…前部横梁,44…前部纵梁,45…顶棚板,46…侧缘部,47…前缘部,48…倾斜缘部,50…顶棚罩,51…罩主体,52…罩侧缘部,53…罩前缘部,54…罩后缘部,55…装卸罩,56…连通孔,58…前部支柱,60…侧方板,61…门板,61a…门框,62…门,63…侧方玻璃,70…前部罩,71…下部棱线,72…上部棱线,80…前侧方板,81…侧部窗框,90…前下方板,91…下部窗框,95…前上方板,96…上部窗框,100…窗部,101…棱线,110…前玻璃,111…上端缘,112…下端缘,113…侧端缘,120…前侧方玻璃,121…前端缘,122…后端缘,123…上端缘,124…下端缘,125…倾斜缘,130…前刮水器,140…前刮水器臂,150…前刮水片,170…前侧方刮水器(刮水器),171…前侧方刮水器臂,171a…臂头,171b…臂杆,172…前侧方刮水片,180…刮水器驱动部,181…电动机,181a…输出轴,182…传递装置,183…蜗轮减速器,183a…输出轴,184…杠杆曲柄机构,184a…第一连杆,184b…第二连杆,185a…销,184c…第三连杆,185b…销,186…上部驱动轴,186a…托架,187…驱动电路,188…壳体,196…前缘,197…后缘,198…上缘,199…下缘,200…轮式装载机,210…工作装置,211…动臂,212…铲斗,213…连杆,214…曲柄,215…动臂驱动用缸,216…铲斗驱动用缸,220…车辆主体,230…前轮,240…后轮,250…车辆前部,260…车辆后部,270…后框架,271…燃料箱,272…发动机机室,300…通道形成部,310…通道,311…前通道,312…前侧方通道,313…侧方通道,320…通道围栏,330…前围栏部(围栏部),331…支承棒,332…围栏主体,333…横棒,334…纵棒,340…侧围栏部(围栏部),341…支承棒,342…围栏主体,343…横棒,344…纵棒,350…连结部,o1…第一轴线,o2…第二轴线,p1…后部位置,p2…前部位置,r…收容空间,n…通常位置,l…立起位置,c…假想圆,s…开口部,q…擦拭范围,t…可动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