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中滑门门槛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7147发布日期:2019-04-05 21:1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中滑门门槛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中滑门门槛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商务车的尺寸较大,并且内部空间也大,因此一般商务车设有A柱、B柱、C柱以及D柱等四根车柱。现有的商务车大多采用在B柱和C柱之间设置中滑门来实现乘员的进出;中滑门的下部一般设有铰链以同车身相连,因此,为了满足有足够空间容纳中滑门的下部的铰链,商务车的地板的左右两侧均呈阶梯踏步状,因此,商务车的中部地板的离地高度高于左右两部的地板的离地高度;商务车左部或者右部地板的表面需要设置中滑门驱动机构以实现中滑门的开闭,然后在驱动机构上方设置供乘客踩踏的门槛踏板;现有技术中,由于门槛踏板供乘客踩踏,容易发生位移,这容易造成门槛踏板和车身的连接不够牢固的问题;而且,由于B柱下部的车身内侧壁上设有内饰板,C柱下侧的车身内侧壁上设有内饰板,门槛踏板的位移造成门槛踏板与B柱下部的车身内侧壁的内饰板之间、门槛踏板与C柱下侧的车身内侧壁的内饰板之间均容易产生间隙,影响美观,而且久而久之,门槛踏板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中滑门门槛安装结构,以改善现有的商务车的中滑门的供乘客踩踏的门槛踏板容易移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中滑门门槛安装结构,包括:

后地板,所述后地板的位于B柱和C柱之间的部分上设有下沉形成第一台阶;

用于安装中滑门驱动器的安装板总成,所述安装板总成固设在所述第一台阶的平面上;

门槛踏板,所述门槛踏板覆盖在所述安装板总成上以供乘客踩踏;

前内饰板,所述前内饰板与所述门槛踏板相邻地设在B柱下部的侧壁上;

后内饰板,所述后内饰板与所述门槛踏板相邻地设在C柱下侧的侧壁上;

作为改进的,所述门槛踏板与所述安装板总成之间通过卡扣结构相连,所述门槛踏板与所述前内饰板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门槛踏板与所述前内饰板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一定位结构,所述门槛踏板与所述后内饰板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门槛踏板与所述后内饰板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二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门槛踏板包括用于搭在所述后地板上的平板部以及形状与所述第一阶梯相适应的踏板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前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车长定位结构和/或用于限定所述前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车宽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前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上下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后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车长定位结构和/或用于限定所述后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车宽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后内饰板和所述门槛踏板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上下定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总成包括安装板本体、设在所述安装板本体上的中滑门控制模块以及设在所述安装板本体上且罩住所述中滑门控制模块的保护罩。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包括设在所述安装板本体上的第一卡孔以及设在所述门槛踏板上且和所述第一卡孔相配合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包括设在所述保护罩上的第二卡孔以及设在所述门槛踏板上且和所述第二卡孔相配合的第二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均为容差卡扣,所述容差卡扣包括固设在所述门槛踏板下表面上的连接部、同所述连接部的下部相连的卡座以及设在所述卡座上以卡入卡孔的卡头,所述卡头包括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杆以及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包括弹性卡臂以及弹性容差臂,所述弹性卡臂的下部和所述连接杆的下部相连,所述弹性卡臂自下而上逐渐远离所述连接杆,所述弹性容差臂的下部和所述弹性卡臂相连,所述弹性容差臂的上部和所述卡座相连,所述弹性容差臂自下而上逐渐靠近所述连接杆。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部绕所述连接杆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卡扣结构以实现门槛踏板和安装板总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和前内饰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和前内饰板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二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和后内饰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和后内饰板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可以使门槛踏板固定得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电动滑门门槛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C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D部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E部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8为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电动滑门门槛安装结构中的容差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地板,2—门槛踏板,3—前内饰板,4—后内饰板,5—平板部,6—踏板部,7—安装板本体,8—中滑门控制模块,9—保护罩,10—容差卡扣,11—连接部,12—卡座,13—卡头,14—连接杆,15—弹性卡臂,16—弹性容差臂,17—第一卡扣,18—第二卡扣,19—后地毯,20—第一卡板,21—第一条形孔,22—配合孔,23—第二卡板,24—加强卡板,25—第一卡钩,26—第二条形孔,27—第三卡板,28—第三条形孔,29—第四卡板,30—第二卡钩,31—抵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电动滑门门槛安装结构,包括:

后地板1,后地板1的位于B柱和C柱之间的部分上设有下沉形成第一台阶;

用于安装中滑门驱动器的安装板总成,安装板总成固设在第一台阶的平面上;

门槛踏板2,门槛踏板2覆盖在安装板总成上以供乘客踩踏;

前内饰板3,前内饰板3与门槛踏板2相邻地设在B柱下部的侧壁上;

后内饰板4,后内饰板4与门槛踏板2相邻地设在C柱下侧的侧壁上;

作为改进的,门槛踏板2与安装板总成之间通过卡扣结构相连,门槛踏板2与前内饰板3之间设有用于限定门槛踏板2与前内饰板3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一定位结构,门槛踏板2与后内饰板4之间设有用于限定门槛踏板2与后内饰板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二定位结构。通过卡扣结构以实现门槛踏板2和安装板总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2和前内饰板3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2和前内饰板3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二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2和后内饰板4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2和后内饰板4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可以使门槛踏板2固定得更加牢固;优选的,门槛踏板2由钣金冲压而成。

作为优选的,门槛踏板2包括用于搭在后地板1上的平板部5以及形状与第一阶梯相适应的踏板部6。现有的门槛踏板2的形状多为此结构,优选的,后地板1上设有后地毯19,平板部5部分搭在后地毯19上,以防止后地毯19脱出影响美观。

作为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用于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车长定位结构和/或用于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车宽定位结构。通过第一车长定位结构以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一车宽定位结构以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优选的,由于覆盖在B柱下部的前内饰板3的截面往往呈“U”形,那么前内饰板3的下部边沿主要有两个部位与平板部5相配合,即前内饰板3下部的长度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边沿和长度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边沿;优选的,第一车长定位结构包括设在第二边沿上的第一条形孔21以及设在平板部5的前部的下表面上用于同第一卡板20配合的第一卡板20,第一条形孔21的长度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边沿的长度的延伸方向一致,为保证第一卡板20卡入第一条形孔21后其总厚度与第一条形孔21的宽度相同,第一卡板20上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卡板20和第一加强筋的总厚度与第一条形孔21的宽度相同,通过卡入第一条形孔21的第一卡板20以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优选的,第一车宽定位结构包括设在第一边沿上的配合孔22以及设在平板部5的后部的下表面上且同配合孔22相配合的凸出部,配合孔22的形状呈长度与第一边沿的长度的延伸方向一致的长方形孔,凸出部包括长度沿第一边沿延伸的第二卡板23以及与第二卡板23相垂直的两加强卡板24,两加强卡板24分别沿第二卡板23的长度的方向分布,两加强卡板24均穿过第二卡板23,两加强卡板24的长度与长方形孔的宽度相同,由于加强卡板24的长度与长方形孔的宽度相同,因此,凸出部和配合孔22相配合可以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由于乘客进出时其用力方向造成门槛踏板2在车宽方向的力比较大,易造成定位结构的损坏,因此需要设置加强卡板24来防止定位结构失效;优选的,第一卡板20的长度小于第一条形孔21的长度,而第二卡板23的长度小于配合孔22的长度,这样的作用在于,防止因制造误差造成位置偏差而不易安装的问题。

作为优选的,第一定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上下定位结构。优选的,第一上下定位结构为设在第一卡板20上的第一卡钩25,第一卡钩25设在第一卡板20的与第一加强筋的相反的一面上,以便于安装;通过第一卡钩25与平板部5的下表面相接触,以限定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定位结构包括用于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车长定位结构和/或用于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车宽定位结构。通过第二车长定位结构以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车宽定位结构以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第二车长定位结构包括设在平板部5的后部的下表面上长度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三卡板27以及设在后内饰板4的下部边沿上的长度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孔26,第三卡板27上设有第二加强筋,第三卡板27在其厚度方向与第二加强筋的总厚度与第二条形孔26的宽度相同,第三卡板27卡入第二条形孔26可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长方向的相对位置;第二车宽定位结构包括设在平板部5的后部的下表面上的长度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四卡板29以及设在所述后内饰板4的下部的边沿上的长度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孔28,第四卡板29上设有第三加强筋,第四卡板29在其厚度方向与第三加强筋的总厚度与第三条形孔28的宽度相同,第四卡板29卡入第三条形孔28可以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置;为了防止制造误差带来的卡板与条形孔的位置的偏差,第三卡板27的长度小于第二条形孔26的长度,第四卡板29的长度小于第三条形孔28的长度;第三卡板27与第四卡板29沿后内饰板4的下部的边沿设置,以便于布置。

作为优选的,第二定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二上下定位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上下定位结构包括设在第三卡板27上的第二卡钩30和第四卡板29的第三卡钩,为方便装配,第二卡钩30设在第三卡板27的与第二加强筋相反的一面上,第三卡钩设在第四卡板29的与第三加强筋相反的一面上,第三卡板27和第四卡板29分别利用第二卡钩30和第三卡钩与平板部5的下表面相接触以限定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的,如图7所示,安装板总成包括安装板本体7、设在安装板本体7上的中滑门控制模块8以及设在安装板本体7上且罩住中滑门控制模块8的保护罩9。中滑门控制模块8用于控制中滑门的开闭,保护罩9用于保护中滑门控制模块8不受损害。

作为优选的,如图7所示,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第一卡扣结构包括设在安装板本体7上的第一卡孔以及设在门槛踏板2上且和第一卡孔相配合的第一卡扣17;第二卡扣结构包括设在保护罩9上的第二卡孔以及设在门槛踏板2上且和第二卡孔相配合的第二卡扣18。通过第一卡扣17和第二卡扣18以实现门槛踏板2的安装。

作为优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卡扣17和第二卡扣18均为容差卡扣10,容差卡扣10包括固设在门槛踏板2下表面上的连接部11、同连接部11的下部相连的卡座12以及设在卡座12上以卡入卡孔的卡头13,卡头13包括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杆14以及卡接部,卡接部包括弹性卡臂15以及弹性容差臂16,弹性卡臂15的下部和连接杆14的下部相连,弹性卡臂15自下而上逐渐远离连接杆14,弹性容差臂16的下部和弹性卡臂15相连,弹性容差臂16的上部和卡座12相连,弹性容差臂16自下而上逐渐靠近连接杆14。弹性卡臂15的作用在于引导容差卡扣10卡入卡孔,而弹性容差臂16的作用在于使容差卡扣10同不同壁厚的卡孔相卡合,因此,本容差卡扣10适用于不同壁厚的卡孔的卡接。优选的,卡座12上设有抵触部31,抵触部31的作用在于抵在卡孔周围的表面上以减少卡扣松动,即抵触部31抵在门槛踏板2的上表面上,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抵触部31呈圆盘形,抵触部31自上而下逐渐向其径向的外侧倾斜,抵触部31的轴线与连接杆14的轴线重合;本容差卡扣10的优点在于,由于安装板本体7上的第一卡孔和保护罩9上的第二卡孔的壁厚不一,因此采用容差卡扣10可以降低安装的复杂程度,且节约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作为优选的,卡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接部绕连接杆14周向均匀分布。这样的好处在于使容差卡扣10的卡接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的装配过程在于,首先将安装板本体7安装在第一台阶的平面上,然后在门槛踏板2的下表面上安装容差卡扣10,通过容差卡扣10将门槛踏板2安装在安装板本体7上;同时通过第一定位结构使前内饰板3和门槛踏板2之间形成位置限定,通过第二定位结构使后内饰板4和门槛踏板2之间形成位置限定;同时,使门槛踏板2的平板部5压在装配在后地板1上的后地毯19上;门槛踏板2装配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卡扣结构以实现门槛踏板2和安装板总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2和前内饰板3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2和前内饰板3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二定位结构可以限定门槛踏板2和后内饰板4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门槛踏板2和后内饰板4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可以使门槛踏板2固定得更加牢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