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刹车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0906发布日期:2019-06-29 01:2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刹车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刹车把手。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电动车按轮胎个数及结构类型分可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独轮车、电动四轮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滑板车。刹车把手主要是应用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及电动三轮车上。

现在市面上的电动车刹车把手,固定在车把手上的那个固定套通常是用螺丝来固定固定套的两端,如此一来,将刹车把手取下来后,使得固定套的另一端因为和刹车把手本体分离而容易遗失。市面上的刹车把手出现故障时,要想排查出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得将整个刹车把手拆分开,费时费力。

因此,现在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刹车把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刹车把手。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把手包括:

固定设置在车头一侧的第一把手,其包括:

第一手柄,其左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一刹车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刹车孔下方的第一铰接孔;

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一手柄套,其右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孔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手柄铰接的第一配合孔,其左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刹车孔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一车绳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车绳孔下方、用于车头电线走线的电线孔,其侧面设有与所述电线孔线相配合的电线通道;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一固定套,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手柄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上套,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套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上套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上套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套;

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头另一侧的第二把手,其包括:

第二手柄,其右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二刹车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刹车孔下方的第二铰接孔;

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二手柄套,其左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孔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手柄铰接的第二配合孔,其右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刹车孔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二车绳孔;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把手的第二固定套,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二手柄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上套,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套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上套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上套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的左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刹车孔和所述第一铰接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端和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套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套包括第一侧套和第二侧套,所述第一侧套和所述第二侧套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孔、所述第一车绳孔及第一电线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套上,所述电线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套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套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一上套配合孔,另一端设有第一螺丝通孔,所述第一下套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上套配合孔相配合的第一上套铰接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通孔相配合的第二螺丝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柄的右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刹车孔和所述第二铰接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上端和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套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柄套包括第三侧套和第四侧套,所述第三侧套和所述第四侧套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合孔、所述第二车绳孔及第二电线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套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套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二上套配合孔,另一端设有第三螺丝通孔,所述第二下套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上套配合孔相配合的第二上套铰接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螺丝通孔相配合的第四螺丝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设置在车头一侧的第一把手,其包括:第一手柄,其左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一刹车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刹车孔下方的第一铰接孔;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一手柄套,其右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孔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手柄铰接的第一配合孔,其左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刹车孔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一车绳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车绳孔下方、用于车头电线走线的电线孔,其侧面设有与所述电线孔线相配合的电线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一固定套,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手柄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上套,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套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上套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上套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套;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头另一侧的第二把手,其包括:第二手柄,其右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二刹车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刹车孔下方的第二铰接孔;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二手柄套,其左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孔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手柄铰接的第二配合孔,其右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刹车孔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二车绳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把手的第二固定套,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二手柄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上套,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套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上套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上套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套。采用上述设计,使得需要对刹车把手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快捷的打开刹车把手的手柄套,而不用将整个刹车把手拆下来,便于排查故障、维修刹车绳等,且在将刹车把手拆下后固定套也不易遗失,同时车头的走线也更简洁整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把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把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把手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把手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把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把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把手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把手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二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三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四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0、第一手柄;111、第一连接块;112、第一刹车孔;113、第一铰接孔;

121、第一侧套;122、第二侧套;123、第一车绳孔;124、电线孔;125、第一配合孔;126、电线通道;

130、第一固定套;131、第一上套;132、第一下套;

210、第二手柄;211、第二连接块;212、第二刹车孔;213、第二铰接孔;

221、第三侧套;222、第四侧套;223、第二车绳孔;224、第二配合孔;

230、第二固定套;231、第二上套;232、第二下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把手包括:

固定设置在车头一侧的第一把手,其包括:

第一手柄110,其左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一刹车孔11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刹车孔112下方的第一铰接孔113;

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一手柄110套,其右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孔113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手柄110铰接的第一配合孔125,其左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刹车孔112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一车绳孔123,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车绳孔123下方、用于车头电线走线的电线孔124,其侧面设有与所述电线孔124线相配合的电线通道126;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110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一固定套130,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手柄110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上套13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套131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上套131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上套131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套132;

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头另一侧的第二把手,其包括:

第二手柄210,其右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二刹车孔21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刹车孔212下方的第二铰接孔213;

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二手柄210套,其左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孔213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手柄210铰接的第二配合孔224,其右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刹车孔212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二车绳孔223;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210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把手的第二固定套230,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二手柄210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上套231,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套231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上套231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上套231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套232。

具体的,打开第一手柄110套的第一侧套121和第二侧套122,将第一手柄110通过铰接轴与第一侧套121的右端铰接,此时第一手柄110上的第一连接块111处在第一手柄110内,其余部分处在第一手柄110外。再将刹车绳从第一车绳孔123处伸入并穿过第一刹车孔112,然后将刹车绳的绳头固定住。将第二侧套122与第一侧套121通过螺丝固定住,再将电线从电线孔124处进入并穿过电线通道126,使得车头的走线更加简洁整齐不杂乱。然后拨转第一固定套130的第一下套132,将刹车把手卡在车把手上,再将第一下套132拨转回来,用螺丝通过第一螺丝通孔和第二螺丝通孔,将第一固定套130固定套装在车把手上。

打开第二手柄210套的第三侧套221和第四侧套222,将第二手柄210通过铰接轴与第三侧套221的右端铰接,此时第二手柄210上的第二连接块211处在第二手柄210内,其余部分处在第二手柄210外。再将刹车绳从第二车绳孔223处伸入并穿过第二刹车孔212,然后将刹车绳的绳头固定住。将第三侧套221与第四侧套222通过螺丝固定住。然后拨转第二固定套230的第二下套232,将刹车把手卡在车把手上,再将第二下套232拨转回来,用螺丝通过第三螺丝通孔和第四螺丝通孔,将第二固定套230固定套装在车把手上。

当人们需要刹车时,只要用力将第一手柄110和第二手柄210向车把手方向靠近即可实现刹车。因为当第一手柄110和第二手柄210向车把手靠近时,由于铰接轴的限制,第一手柄110和第二手柄210只会绕着铰接轴转动,转动的同时使得刹车绳被拉紧,从而实现刹车动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动车为现有技术,其刹车装置也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刹车原理参照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只是对刹车把手进行了改进,并未对刹车装置的其余部分进行改进,因此不再详细介绍刹车装置的其他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当刹车把手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将第二侧套122或第四侧套222分别取下来,即可观察刹车把手内部的情况,如刹车绳与第一手柄110或第二手柄210连接之处有松开,则可将其固定即可。维修完成后再将第二侧套122或第四侧套222固定住即可。

当需要将第一把手或第二把手从车头上拆下来时,只需将第一固定套130或第二固定套230处的螺丝拧下来,即可取下来。同时由于铰接轴的限制,使得第一上套131与第一下套132连接在一起,第二上套231与第二下套232连接在一起,以免遗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110的左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块111,所述第一刹车孔112和所述第一铰接孔1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111的上端和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块111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110套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110套包括第一侧套121和第二侧套122,所述第一侧套121和所述第二侧套122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孔125、所述第一车绳孔123及第一电线孔12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套121上,所述电线通道126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套12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套131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一上套131配合孔,另一端设有第一螺丝通孔,所述第一下套132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上套131配合孔相配合的第一上套131铰接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通孔相配合的第二螺丝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柄210的右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块211,所述第二刹车孔212和所述第二铰接孔2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块211的上端和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块211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210套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柄210套包括第三侧套221和第四侧套222,所述第三侧套221和所述第四侧套222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合孔224、所述第二车绳孔223及第二电线孔12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套2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套231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二上套231配合孔,另一端设有第三螺丝通孔,所述第二下套232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上套231配合孔相配合的第二上套231铰接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螺丝通孔相配合的第四螺丝通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设置在车头一侧的第一把手,其包括:第一手柄110,其左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一刹车孔11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刹车孔112下方的第一铰接孔113;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一手柄110套,其右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孔113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手柄110铰接的第一配合孔125,其左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刹车孔112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一车绳孔123,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车绳孔123下方、用于车头电线走线的电线孔124,其侧面设有与所述电线孔124线相配合的电线通道126;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柄110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一固定套130,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一手柄110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上套13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套131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上套131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上套131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套132;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头另一侧的第二把手,其包括:第二手柄210,其右端设有与刹车绳连接的第二刹车孔21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刹车孔212下方的第二铰接孔213;与所述车头相配合连接的第二手柄210套,其左端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孔213相配合、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手柄210铰接的第二配合孔224,其右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刹车孔212相配合、用于所述刹车绳通过的第二车绳孔22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柄210套下方、与所述车头的车把手相配合,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把手的第二固定套230,其包括顶部与所述第二手柄210套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上套231,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套231下方,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二上套231铰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上套231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套232。采用上述设计,使得需要对刹车把手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快捷的打开刹车把手的手柄套,而不用将整个刹车把手拆下来,便于排查故障、维修刹车绳等,且在将刹车把手拆下后固定套也不易遗失,同时车头的走线也更简洁整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