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0213发布日期:2019-11-12 21:5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用途车。



背景技术:

由于地形和交通状况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功能单一的车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功能单一的车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有技术中的越野车只能适应崎岖不平的山路驾驶,由于特殊的设置,在平稳的路面上行驶,反而影响驾驶的平稳性,此外具有多运动模式的切换的越野车结构复杂,切换驾驶模式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可以简单切换驾驶模式、防止侧滑,在多种路面行驶中保证平稳的多用途车。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多用途车,包括车架、左右行走轮组件、驾驶模式切换结构,所述左右行走轮组件关于车架对称设置,

所述车架包括横梁,所述横梁水平设置且和所述左右行走轮组件转动连接,

所述驾驶模式切换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车架、所述限位组件接触形成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三触点呈三角形分布,

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限位组件可分离式连接;或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限位组件可分离式连接,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套、第二固定件、弹性件和拉绳,所述固定套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和弹性件位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拉绳穿设所述固定套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拉绳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固定套之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套和所述第一固定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和固定孔对应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行走轮组件包括轮体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轮体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减震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呈U型,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上端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所述限位组件可分离式连接,形成所述第三触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有多个且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行走轮组件包括轮体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臂,所述轮体结构与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

所述横梁和所述连接臂转动连接,减震器转动连接所述横梁和所述车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呈Y型,所述限位组件穿设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端可分离式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形成所述第三触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行走轮组件包括轮体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轮体结构包括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

所述前轮组件包括2个前轮、减震杆、2个横臂和把手,减震杆固定连接前轮,2个横臂转动连接减震杆且相互平行,把手穿设2个横臂和横臂转动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组件包括第一后轮、第二后轮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后轮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后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用途车,通过第一固定件和限位组件的配合自由切换驾驶模式,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防止侧滑,同时适应在平坦的陆地上行驶;此外通过双后轮的设置保证车辆的平衡稳定,并且前轮增加的减震杆进一步保证了车辆行驶平稳性,增强驾驶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驾驶模式切换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驾驶模式切换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根据需要切换驾驶模式的多用途车,既可以满足越野的驾驶需求,也能满足平稳驾驶的需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途车,一般为大型车辆结构,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1-2所示,多用途车,包括车架1、左右行走轮组件2、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左右行走轮组件2关于车架1对称设置,对称设置保证了车辆整体的平衡。

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包括第一固定件31和限位组件32,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套321、第二固定件322、弹性件323和拉绳324,固定套321固定设置,第二固定件322和弹性件323位于固定套321内,拉绳324穿设固定套321连接第二固定件322,弹性件323套设在拉绳324上且位于第二固定件322和固定套 321之间。固定套321和第一固定件311间隔设置,第一固定件31上开设有固定孔311,第二固定件322和固定孔311对应设置。拉绳拉动第二固定件322通过弹性件323的弹性作用在固定孔311中伸入和移出,从而切换出越野驾驶模式和平稳驾驶模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呈U型,第一固定件31的上端与横梁11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触点32和第二触点34,第一固定件31的底部与第二固定件322可分离式连接,形成第三触点35,第一触点33、第二触点34和第三触点35呈三角形分布。在平稳路面驾驶中,第二固定件322伸入固定孔311中,第一固定件31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保证车辆行驶中左右行走轮组件稳定。

左右行走轮组件2包括轮体结构21和连接结构22,连接结构22包括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轮体结构21与第一连接杆22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221通过减震器与第二连接杆22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222分为上杆和下杆,第一连接杆221和下杆转动连接,并且与减震器223的一端铰链,减震器2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杆的上杆的中部。减震器223的设置缓冲了车辆的震动。车架1包括横梁11,横梁11有多个且和第二连接杆222转动连接,轮体结构21通过第一连接杆221和第二连接杆222带动横梁上下摆动。第一固定件31可以安装在任意一个的横梁上。

轮体结构21包括前轮组件211和后轮组件212,前轮组件211包括2个前轮2111、减震杆2112、2个横臂2113和把手2114,减震杆2112固定连接前轮 2111,2个横臂2113转动连接减震杆2112且相互平行,把手2114穿设2个横臂2113和横臂2113转动连接。如此,减震杆2112减少了车头的震动,进一步强化了驾驶的平稳性。把手2114左右摆动,带动横臂2113左右摆动,通过横臂2113左右摆动控制前轮2111的前后滚动,从而达到控制整个车辆的行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不仅可以应用于后轮组件,前轮组件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组件212包括第一后轮2121、第二后轮2122和连接件 2123,连接件2123与连接结构22固定连接,第一后轮2121通过连接件2123 与第二后轮2122固定连接,每侧后轮至少安装一个驱动装置。如此,第二后轮 2122的设置,分担了第一后轮2121的承载负荷,增强了车辆整体的承载量,此外,连接件2123进一步强化了后轮组件在行驶中的稳定性,同时连接件不限于图中的三角形的形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途车,一般为小型车辆结构,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3-4所示,多用途车,包括车架1、左右行走轮组件2、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左右行走轮组件2关于车架1对称设置,对称设置保证了车辆整体的平衡。

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包括第一固定件361和限位组件362,限位组件362包括固定套363、第二固定件364、弹性件365和拉绳366,固定套363固定设置,第二固定件364和弹性件365位于固定套363内,拉绳366穿设固定套363连接第二固定件364,弹性件365套设在拉绳366上且位于第二固定件364和固定套363之间。固定套363和第一固定件361间隔设置,第一固定件361上开设有固定孔3611,第二固定件364和固定孔3611对应设置。拉绳366拉动第二固定件364通过弹性件365的弹性作用在固定孔3611中伸入和移出,从而切换出越野驾驶模式和平稳驾驶模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呈Y型,限位组件362穿设横梁11与第一固定件 361上端可分离式连接形成第一触点367和第二触点368,第一固定件361的底部与车架1固定连接,形成第三触点369。第一固定件361开设两个固定孔3611,第二固定件364设置有两个,且分别穿设横梁11,在平稳路面驾驶中,两个第二固定件364分别伸入两个固定孔3611中,第一固定件361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保证车辆行驶中左右行走轮组件稳定。

左右行走轮组件2包括轮体结构21和连接结构22,连接结构22包括连接臂224,轮体结构21与连接臂223固定连接。车架1包括横梁11,横梁11和连接臂224转动连接,减震器225转动连接横梁11和车架1。轮体结构21通过连接臂224带动横梁11上下摆动,且减震器225的设置缓冲了车辆的震动。

轮体结构21包括前轮组件211和后轮组件212,前轮组件211包括2个前轮2111、减震杆2112、2个横臂2113和把手2114,减震杆2112固定连接前轮 2111,2个横臂2113转动连接减震杆2112且相互平行,把手2114穿设2个横臂2113和横臂2113转动连接。如此,减震杆减少了车头的震动,进一步强化了驾驶的平稳性。把手2114左右摆动,带动横臂2113左右摆动,通过横臂2113 左右摆动控制前轮2111的前后滚动,从而达到控制整个车辆的行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驾驶模式切换结构3不仅可以应用于后轮组件,前轮组件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轮体结构21包括前轮组件211和后轮组件212,前轮组件211包括2个前轮2111、减震杆2112、2个横臂2113和把手2114,减震杆2112固定连接前轮 2111,2个横臂2113转动连接减震杆2112且相互平行。

把手2114包括笼头2115和转向球头2116,笼头2115和转向球头2116通过连臂2117固定连接。转向球头2116在竖直方向上穿设横臂2113和横臂2113,固定杆2118穿设横臂和转向球头2116以连接横臂和转向球头2116且和转向球头2116垂直。

如此,前轮组件211遇到障碍物,上下颠簸时,前轮组件211带动横臂2113 上下运动,并和转向球头2116发生相对转动,减震杆2112减少了车头的震动,进一步强化了驾驶的平稳性,以减轻笼头2115的颠簸幅度,提升驾驶体验。需要转向时,驾驶人员转动笼头2115,笼头2115通过连臂2117带动转向球头2116 并进一步带动横臂2113和前轮组件211转向。此外,前轮组件211也可以转动连接横梁11,第一固定件31也可以安装于前轮组件211连接的横梁31上。

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组件212包括第一后轮2121、第二后轮2122和连接件 2123,连接件2123与连接结构22固定连接,第一后轮2121通过连接件2123 与第二后轮2122固定连接,每侧后轮至少安装一个驱动装置。如此,第二后轮2122的设置,分担了第一后轮2121的承载负荷,增强了车辆整体的承载量,此外,连接件2123进一步强化了后轮组件在行驶中的稳定性,同时连接件不限于图中的三角形的形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用途车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在路面不平的山地行驶时,拉紧拉绳,带动第二固定件与固定孔分离,解除第二固定件对第一固定件的限制,横梁跟随左右轮体组件自由上下起伏,使得多用途车能轻松应对凹凸路面,同时防止侧翻和侧滑;

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松开拉绳,弹性件在弹性回复作用下带动第二固定件向第一固定件方向运动,第二固定件伸入第一固定件的固定孔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车架、所述限位组件接触形成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并呈三角形分布,由于三角形稳定性较高,横梁固定,只能保持水平状态,左右轮体组件无法上下摆动,由此保证了驾驶的平稳。

上述仅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