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7811发布日期:2019-12-03 17:5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尤其指一种可抑制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大型化,以及可提升该车辆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的行车安全性的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具有前两轮的车辆1于转向支撑构件11设置有一倾斜机构2,该倾斜机构2包括有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1上的上横杆21、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1上并位于该上横杆21下方的下横杆22、枢接于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的右侧杆23(以下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车体上的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及枢接于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的左侧杆24;该右侧杆23内穿设有一右侧轴杆231,该右侧杆23下方连结一右避震器13,该右避震器13下端支撑着一右前轮14;该左侧杆24内穿设有一左侧轴杆241,该左侧轴杆241下端连结一左避震器15,该左避震器15下端支撑着一左前轮16。

如图1、2所示,该右侧杆23需带动该右前轮14转动(转向),该左侧杆24需带动该左前轮16转动(转向),该右侧杆23与该左侧杆24构造相同,以下仅以该左侧杆24来举例说其内部构造;该左侧杆24内穿设的该左侧轴杆241外周套有一轴承单元17,更明确的说,该左侧杆24以外扩来形成一段差处来供该轴承单元17承座,该轴承单元17系设于该左侧杆24与该上横杆21枢接点的上方,所以造成了该左侧杆24的该左侧轴杆241的上端部2411会凸出该上横杆21的上端面211,当该左侧杆24的该左侧轴杆241的上端部2411凸出该上横杆21的左侧轴杆241上端面211后,盖设于该倾斜机构2的车体盖3的前车体盖31为避免与该左侧杆24上端部2411产生干扰而必须大型化。

如图3所示,众所周知的,该倾斜机构2系利用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的摆动角度及该右侧杆23与该左侧杆24的枢接宽度,来界定该左右前轮16、14可上下摆动的行程,该左右前轮16、14可上下摆动的行程越大,该车辆1的整车可倾斜角就越大,更进一步言,该车辆1的整车可倾斜角越大,对于该车辆1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越佳,从而可确保该车辆1的行车安全性;然而,当该左侧杆24的该左侧轴杆241的上端部2411凸出该上横杆21的上端面211,造成了盖设于该倾斜机构2的该车体盖3的前车体盖31的大型化,更明确的说,该前车体盖31的上侧端系被迫朝该转向支撑构件11的转向把手12延伸,因此当该车体盖3的前车体盖31的大型化后,会造成设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1的转向把手12的设计裕度与控制裕度受到限制,同时因该车体盖3的前车体盖31的设计需要与该车体盖3做整体的搭配设计,所以会造成该车体盖3的该前车体盖31的设计困难度,严重时会使该车辆1的整车可倾斜角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的结构,以避免车辆的前车体盖大型化,以及可确保车辆的整车可倾斜角度,以增进车辆的行车安全,已为车辆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藉此可改善习用车辆的车体前方大型化,造成整车可倾斜角度太小,以及使车辆的行车安全性不佳的缺失。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车辆具有一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的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该转向支撑构件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该转向支撑构件内穿设有一转向轴杆;该倾斜机构包括枢接于车架单元的转向支撑构件的上横杆,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且位于该上横杆下方的下横杆,枢接于该上横杆两端的右侧杆及左侧杆,该下横杆两端系枢接于该右侧杆及该左侧杆,该右侧杆内穿设有一右侧轴杆,该左侧杆内穿设有一左侧轴杆;一连结于该右侧杆的该右侧轴杆且具有右避震器的右支撑件,一连结于该左侧杆的该左侧轴杆且具有左避震器的左支撑件,一连结于该转向轴杆下方的中央支撑构件,该右侧杆与该左侧杆的上端缘不凸于该上横杆的上端面。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二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右侧杆上方枢设于该上横杆上;该左侧杆上方枢设于该上横杆上;该右侧杆与该左侧杆设有轴承单元,该右、左侧杆设有上支撑构件,该轴承单元系设于该上支撑构件上;该左、右侧杆与该上横杆枢接点所构成的旋转中心线,该轴承单元系位于该旋转中心线的下方。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三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左侧杆与该上横杆之间设置该上支撑构件,该左侧杆与该下横杆之间设置该下支撑构件;该右侧杆与该上横杆之间设置该上支撑构件,该右侧杆与该下横杆之间设置该下支撑构件;该上支撑构件具有位于该旋转中心线上方的上支撑构件上部与位于该旋转中心线下方的上支撑构件下部,该下支撑构件具有位于该旋转中心线上方的下支撑构件上部与位于该旋转中心线下方的下支撑构件下部;位于该上支撑构件上的该轴承单元系位于该上支撑构件下部,位于该下支撑构件上的该轴承单元系位于该下支撑构件下部。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四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轴承单元具有下珠碗、滚珠组件、上珠碗及封套;该下珠碗与该上珠碗之间设置该滚珠组件,该封套系套盖于该上珠碗上方。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五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上支撑构件的上支撑构件上部盖一封盖。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六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左、右侧杆的该上支撑构件的上端不凸出该上横杆的上端面。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七项的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两轮车辆的倾斜机构,该封盖的上端不凸出该上横杆的上端面。

【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一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右侧杆与该左侧杆上的右侧转轴杆、左侧轴杆、各支撑构件及与各轴承单元等配置降低,从而可使该车辆的车体前方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盖的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二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一方面可确保该右侧轴杆与该左侧轴杆的转向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该车辆的车体前方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盖的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三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车辆的车体前方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盖的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四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确保该右侧轴杆与该左侧轴杆的转向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五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增进该上横杆与该右、左侧杆连接处的防尘与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六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车辆的车体前方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七项的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车辆的车体前方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示意图。

图2是习用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的左侧杆剖视图。

图3是习用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倾斜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的左侧杆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与车体前盖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倾斜机构倾斜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4、7所示,该车辆4至少具有一车架单元41,该车架单元41的前方(车辆车头方向为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42,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5;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上方设有转向把手43,该转向把手43下端具有转向轴杆44,该转向轴杆44由该转向支撑构件42的上方穿入该转向支撑构件42内,且该转向轴杆44的下端并穿出该转向支撑构件42的下端,该转向轴杆44穿出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下端部分设置一中央支撑构件45,该中央支撑构件45连接有中央连结板451,该中央连结板451上设有中央连结部4511。

如图4、5、7所示,该倾斜机构5具有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上的上横杆51、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上并位于该上横杆51下方的下横杆52、枢接于该上横杆51与该下横杆52的右侧杆53(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车体上的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及枢接于该上横杆51与该下横杆52的左侧杆54。

如图4、5、6、7所示,该右侧杆53具设于上部的上支撑构件531、设于下部的下支撑构件532及一右侧轴杆533;该右侧杆53与该上横杆51之间设置上支撑构件531,该右侧杆53与该下横杆52之间设置下支撑构件532,该右侧杆53的上部藉由该上支撑构件531来与该上横杆51连接,该右侧杆53的该上支撑构件531的上端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该右侧杆53下部以该下支撑构件532来与该下横杆52连接,该右侧轴杆533穿设于该右侧杆53内;该右侧轴杆533下端连结有一右支撑件534,该右支撑件534连结有一右连结板535及右连结桥536,该右连结板535上设有右连结部5351,该右连结桥536连结支撑着右避震器6,该右避震器6下端支撑着右前轮rw。

如图4、5、6、7所示,该左侧杆54具设于上部的上支撑构件541、设于下部的下支撑构件542及一左侧轴杆543;该左侧杆54与该上横杆51之间设置该上支撑构件541,该左侧杆54与该下横杆52之间设置该下支撑构件542,该左侧杆54上部藉由该上支撑构件541来与该上横杆51连接,该左侧杆54的该上支撑构件541的上端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该左侧杆53下部以该下支撑构件542来与该下横杆52连接,该左侧轴杆543穿设于该左侧杆54;该左侧轴杆543下端连结有一左支撑件544,该左支撑件544连结有一左连结板545及左连结桥546,该左连结板545上设有左连结部5451;该左连结桥546连结支撑着左避震器7,该左避震器7下端支撑着左前轮lw。

如图4、5、6、7所示,该倾斜机构5系藉由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上方的上横杆51、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下方的下横杆52,以及上下部分别枢接于该上横杆51及下横杆52的右侧杆53,上下部分别枢接于该上横杆51及下横杆52的左侧杆54,所构成的略平行四边形框型架体;藉此该上横杆51以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该下横杆52、右侧杆53与左侧杆54做摆动,该下横杆52以该转向支撑构件42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该上横杆51、右侧杆53与左侧杆54做摆动,该右侧杆53与左侧杆54则相对于该上横杆51与下横杆52做摆动。

如图4、5、6所示,该右侧杆53的该右连结部5351、中央支撑构件45的该中央连结部4511及该左侧杆54的该左连结部5451连接一转向拉杆46,该转向拉杆46藉由上述的枢接方式被枢设于朝车体后方且位于该倾斜机构5的下方。

如图4、5、7所示,该右侧杆53与该左侧杆54构造相同,以下仅以该左侧杆54来举例说其内部构造;该左侧杆54的该上支撑构件541具有上支撑构件上部5411与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该左侧杆54的该下支撑构件542具有下支撑构件上部5421与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该上支撑构件541的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11,以及该下支撑构件542的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套设有轴承单元8,位于该上支撑构件541与该下支撑构件542上的该轴承单元8其基本构造相同只是安装顺序及设置略不同而已,以下的该轴承单元8系以位于该上支撑构件541的该轴承单元8来举例说明,该轴承单元8由下往上依序具有一下珠碗81、滚珠组件82、上珠碗83及一封套84;该下珠碗81支撑于该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上,该下珠碗81与该上珠碗83之间设置该滚珠组件82,该封套84系套盖于该上珠碗83上方,该轴承单元8支承着该左侧杆54的该左侧轴杆541;位于该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上的该轴承单元8,系设于该左侧杆54与该上横杆51的枢接点b所构成的旋转中心线a的下方,该旋转中心线a穿过该左侧杆54的该上支撑构件541,即该旋转中心线a穿过该上支撑构件541的该上支撑构件上部5411与该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之间;位于该下支撑构件542的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42上的该轴承单元8,系设于该左侧杆54与该下横杆52的枢接点b所构成的旋转中心线a的下方,该旋转中心线a穿过该下支撑构件542的该下支撑构件上部5421与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之间,而该左侧轴杆543上部支承于该上支承构件541的该上支承构件下部5412的该轴承单元8,该左侧轴杆543下部支承于该下支撑构件542的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的该轴承单元8上;藉此可使该左侧杆54的该左侧轴杆543的上端缘5431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更明确的说,由于该左侧杆54的该左侧轴杆543的上端缘5431不凸出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因此可有效降低该倾斜机构5朝车体上方的高度;该上支撑构件541的该上支撑构件上部5411上端面盖一封盖c,该封盖c亦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

如图4、6所示,由于该左侧杆54的该左侧轴杆543的上端缘5431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该右侧杆53的该右侧轴杆533的上端缘5331亦同),因此可有效降低该倾斜机构5朝车体上方的高度,从而盖设于该倾斜机构5的该车体盖9的前车体盖91无须被大型化,藉此该转向把手43的操作裕度及设计裕度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进一步的会使该车辆4的整车可倾斜角更大,当该车辆4的整车可倾斜角变大后,对于该车辆4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越佳,从而可提升该车辆4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一功效在于:藉由该右侧杆53与该左侧杆54的上端缘5431不凸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藉此可使该右侧杆53与该左侧杆54上的右侧转轴杆533、左侧轴杆543、各支撑构件531、532、541、542及与各轴承单元8等配置降低,从而可使该车辆4的车体前方的该车体盖91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6、7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43的操纵与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4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4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4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二功效在于:藉由该右侧杆53上方枢设于该上横杆51上;该左侧杆54上方枢设于该上横杆51上;该右侧杆51与该左侧杆54设有轴承单元8,该左、右侧杆53、54设有上支撑构件531、541,该轴承单元8系设于该上支撑构件531、541上;该右、左侧杆53、54与该上横杆51枢接点b所构成的旋转中心线a,该轴承单元8系位于该旋转中心线a的下方;藉此一方面可确保该右侧轴杆533与该左侧轴杆543的转向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该车辆4的车体前方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6、7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43的操作与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4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4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4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三功效在于:藉由该左侧杆54与该上横杆51之间设置该上支撑构件541,该左侧杆54与该下横杆52之间设置该下支撑构件542;该右侧杆53与该上横杆51之间设置上支撑构件531,该右侧杆53与该下横杆52之间设置下支撑构件532;该上支撑构件541、531具有位于该旋转中心线a上方的上支撑构件上部5411、5311与位于该旋转中心线a下方的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5312,该下支撑构件542、532具有位于该旋转中心线a上方的下支撑构件上部5421、5321与位于该旋转中心线a下方的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5322;位于该上支撑构件541、531的该轴承单元5系位于该上支撑构件下部5412、5312,位于该下支撑构件542、532的该轴承单元8系位于该下支撑构件下部5422、5322,进而可使该上支撑构件531、541与该下支撑构件542、532不凸出于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藉此可使该车辆4的车体前方小型化,且可不牺牲该避震器6、7行程设计与该转向把手43的操作与设计裕度下,来增加该车辆4的整车可倾斜角,进而来提升该车辆4的对抗高速过弯的离心效果,俾能提升该车辆4的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四功效在于:该轴承单元8具有下珠碗81、滚珠组件82、上珠碗83及封套84;该下珠碗81与该上珠碗83之间设置该滚珠组件82,该封套84系套盖于该上珠碗83上方;藉此可确保该右侧轴杆533与该左侧轴杆543的转向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五功效在于:该上支撑构件541的上支撑构件上部5411盖一封盖c;藉此可增进该上横杆51与该右、左侧杆53、54连接处的防尘与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六功效在于:藉由该左、右侧杆54、53的该上支撑构件541、531的上端不凸出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藉此可使该车辆4的车体前方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七功效在于:该封盖c的上端不凸出该上横杆51的上端面51a;藉此可使该车辆4的车体前方小型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的结构已确实能达到所诉求的目的及功效,已较习用者增进功效,显已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的申请。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

11转向支撑构件

12转向把手

13右避震器14右前轮

15左避震器16左前轮

17轴承单元

2倾斜机构

21上横杆211上端面

22下横杆

23右侧杆231右侧轴杆

24左侧杆241左侧轴杆

2411上端部

3车体盖单元

31前车体盖

4车辆

41车架单元42转向支撑构件

43转向把手

44转向轴杆

45中央支撑构件

451中央连结板4511中央连结部

46转向拉杆

5倾斜机构

51上横杆51a上端面

52下横杆

53右侧杆

531上支撑构件5311上支撑构件上部

5312上支撑构件下部

532下支撑构件5321下支撑构件上部

5322下支撑构件下部

533右侧轴杆5331上端缘

534右支撑件

535右连结板5351右连结部

536右连结桥

54左侧杆

541上支撑构件5411上支撑构件上部

5412上支撑构件下部

542下支撑构件5421下支撑构件上部

5422下支撑构件下部

543左侧轴杆5431上端缘

544左支撑件

545左连结板5451左连结部

546左连结桥

6右避震器

7左避震器

8轴承单元

81下珠碗

82滚珠组件

83上珠碗

84封套

9车体盖单元

91前车体盖

a旋转中心线

b枢接点

c封盖

rw右前轮lw左前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