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8934发布日期:2020-03-24 14:17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童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童车转向大多是车把手连接车杆,车杆下端是前叉,前叉连接穿过车轮的车轮轴,转向时,转动车把手,车把手带动车杆,车杆带动车轮轴和车轮,从而实现转向。

但是上述童车大多是只有一个前轮,儿童平衡力较差,转向的前轮只有一个不利于转向时童车的平衡,容易造成儿童在转向过程中摔跤,故而针对上述问题,将童车的一个前轮改为双轮的,提高转向时童车的平衡性。

双前轮童车一般没有与车轮轴连接的前叉,而是将车杆直接连接到车杆内,车杆在车杆内并没有被限位,故而车杆在车杆内任意运动,一方面会使得车杆与车杆相碰撞,致使两者受损,另一方面,由于车杆的另一端与车把手相连接,车杆影响童车的转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限制车杆下部运动,提高童车转向的精准度,进而提高童车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包括车把手、车杆、限位套和前轮轴,所述车把手下部向下延伸形成或连接车杆,所述车杆整体穿设在所述车杆套内,所述限位套从所述车杆底部穿入并套在所述车杆下部,所述前轮轴横向穿过所述限位套及其内部的和所述车杆,所述前轮轴两端各安装有一个前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杆全部穿设在车杆套内,起到保护车杆的作用;限位套固定在车杆内,限位套套在车杆的下部,对车杆下部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车杆在车杆内任意运动,避免车杆与车杆碰撞,进而提高童车转向的准确性;前轮轴横向穿过车杆、限位套和车杆下部,防止车杆纵向移动,对车杆进行纵行限位,而车杆是重要的转向信息传递部件之一,从而实现对转向机构的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套内设有凸块所述车杆表面凹陷的设有与所述凸块卡配的凹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止限位套和车杆产生周向的相对运动,保持两者的同步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套底部向外延伸形成限位套端部,所述车杆底部设有用于穿设所述限位套的限位套通孔,所述限位套端部紧靠在所述限位套通孔所在的所述车杆外表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限定限位套的位置,通过限位套端部与车杆底部的紧靠作用,防止限位套上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杆的底部是设置成球形的前轮安装部,所述前轮安装部两侧均对应地设有通槽,所述前轮轴穿过所述通槽且两端安装所述前轮,所述前轮与所述前轮安装部的球面相贴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杆转动,使得贴合前轮安装部的前轮一起转动,利用前轮安装部的形状来进一步支持前轮转动,设计巧妙;前轮轴穿过通槽,将前轮轴的运动路径限制在通槽内,起到前轮轴横向和纵向的限位作用,进一步保持两个前轮中心与地面高度保持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安装部包括安装部和加固壳,所述加固壳套在所述安装部下部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固壳呈四分之一球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两个前轮均与前轮安装部的球面相贴合,在转向时,前轮安装部会受到来自前轮的挤压,加固壳起到增强作用,且加固壳仅为四分之一球体,仅稍微的增加童车的重量,保护安装部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在连接所述前轮的位置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加固壳设有与所述圆形凹槽相卡配的圆形卡部,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圆形凹槽和所述圆形卡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止两者发生相对转动,保持安装部和加固壳的共同性,从而保持前轮中心与地面的高度不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包括上述的童车转向限位机构,还包括车体和后轮,所述车体一端与所述车杆一体成型,所述车体另一端安装所述后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童车转型新型传递精确,使用安全性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一端穿设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两端各安装一个所述后轮,所述后轮紧贴所述车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后轮对童车转向起到进一步支持作用,防止转向时单个后轮向一边倾斜,致使儿童摔跤,提高儿童行车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轴长度大于所述后轮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前轮轴较长能够提高转向时的平衡性,进而提高童车的使用安全性;便于儿童直接从童车尾部进入童车并跨坐到坐垫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的后侧设有后轮安装部,所述后轮安装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后轮卡合部,所述后轮的外壳卡合所述后轮卡合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后轮卡合部进一步支撑后轮转动,防止后轮在转动过程中偏转,进而提高转向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限位套套在车杆下部的外部,前轮轴同时穿过前轮轴通孔一和前轮轴通孔二,使得车杆不能沿前轮轴运动,也避免车杆向上运动,而车杆套对车把手的抵靠作用,避免车杆向下运动,综上对车杆起到纵行限位作用。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侧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正面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把手和杆段一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杆段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杆段一和转向轴安装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轴和车把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童车局部图。

图中:1、车把手;2、杆段一;3、杆段二;4、限位套;5、前轮;6、前轮安装部;7、坐垫;8、后轮;9、车体;11、车杆;12、下端面;22、顶面;23、限位槽;24、防撞凸条;31、凸沿;41、限位套端部;42、前轮轴通孔二;43、凸块;51、前轮轴;61、安装部;62、加固壳;63、通槽;64、限位套通孔;81、后轮轴;91、后轮安装部;92、后轮轴通孔;93、后轮卡合部;111、前轮轴通孔一;112、凹槽;113、限位块;611、圆形凹槽;621、圆形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扣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以童车前进的方向为前侧,背离童车前进的方向为后侧。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包括车把手1、车杆套、前轮5、后轮8和车体9,车把手1的下端面抵靠车杆套的顶面,车把手1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车杆11,车杆11整体穿设在车杆套内,车体9一端与车杆套一体成型,另一端连接后轮8,车体9向上凸起形成车座安装架,车座安装架上安装有坐垫7,车杆套下部是设置成球状的前轮安装部6,前轮安装部6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前轮5。通过车把手1带动车杆套转动,车杆下部的前轮安装部6也随之转动,而球形的前轮安装部6支持前轮5改变运动方向,从而完成童车的转向;车体9和车杆套一体成型,增加童车的牢固度,提高儿童使用安全性,可以简化加工程序,节约劳动成本;坐垫与车体并非一体成型,可以根据需要跟换不同坐垫,例如较为柔软的或者冬季保暖或者有靠背坐垫的等。

进一步说明,车杆11可以与车把手1直接连接。车把手1与车杆11并不一定要一体成型,两者分开加工更易于脱模。

如图4-9所示,车杆套包括内部均为空心的杆段一2和杆段二3,杆段一2无下底面,杆段一2的顶面22设有用于车杆11穿过的通孔,与通孔相连的是向下凹陷的限位槽23,限位槽23是从通孔处呈扇形向外延伸的,限位槽23沿两前轮5方向的侧面各设有两个防撞凸条24,车把手1的下端面12抵靠在杆段一2的顶面22,下端面12和顶面22相对转动,杆段一2的下端卡合在杆段二3的上部,杆段二3的上端面为斜面,杆段二3的上端面中心向上延伸形成凸沿31,凸沿31上部开口,车杆11依次穿过杆段一2的通孔和凸沿31,进入到前轮安装部6内,车杆11与车把手1连接的位置凸出形成一限位块113,限位块113安装在限位槽23内。杆段一2和杆段二3套在车杆11外部,且杆段一2与车把手1相互抵靠,防止车杆11往下运动,起到对车杆11纵向限位作用;由于杆段二3和车体是一体加工成型的,致使杆段二3的上端面极难加工成平行于地面的平面,故而通过杆段一2来实现车杆套与车把手1的接触面为平面,便于童车转向;限位块113随车杆11转动,从而限位块113在限位槽23内运动,从而实现车把手1和车杆套之间的相对转动,当限位块113与防撞凸条24接触后,车杆11带动车把手转动,用于进一步支持童车转向,防撞凸条24用于防止限位块113与限位槽23相碰撞,从而限位块113在限位槽23内的转动角度就是车把手1和车杆套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起到限制两者相对转动角度的作用,避免相对转动过大,致使儿童摔跤,结构设计巧妙,安装方便。

如图2、图3和图12所示,车杆11的下部设有前轮轴通孔一111,前轮安装部6两侧相对地设有通槽63,前轮轴51从一侧通槽63进入前轮安装部6,并穿过前轮轴通孔一111,从通槽63的另一侧穿出,前轮轴51两端各安装一个前轮5,前轮5与前轮安装部6的球面相贴合。童车转向时,车把手1带动杆段一2和杆段二3转动,从而与杆段二3一体成型的前轮安装部6也转动,由于前轮5与前轮安装部6的球面相紧靠,故而前轮5随前轮安装部6一起转动,从而实现童车转向;且车杆11与前轮轴51相连接,故而车把手1的下端面12与杆段一2的顶面22必须是平行于地面的平面,才能使得前轮轴51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才能保证两个前轮中心始终以同样的高度在地面转动,即实现下端面12、顶面22、前轮轴51所在的平面和地面四个面始终保持平行。

如图2-图5所示,前轮安装部6底部安装有限位套4,限位套4安装在前轮安装部6底部开设的限位套通孔64内,限位套4一侧端面向外延伸,形成贴合限位套通孔64四周球面的限位套端部41,限位套4的另一侧是呈开口状的空心圆管,空心圆管套在车杆11下端的外部,空心圆管在前轮轴通孔一111对应的位置设有对应的前轮轴通孔二42,故而前轮轴51同时横向穿过前轮轴通孔一111和前轮轴通孔二42。限位套4与前轮安装部6的安装位置固定,从而限定车杆11的纵向位置,防止车杆11竖直向上移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限位套4空心圆管内设有一凸块43,车杆11的前后侧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凹槽112,用于减轻车杆11的重量,限位套4与车杆11在套合过程中,通过不断旋转限位套4,使得凸块43安装在凹槽112内,用于避免限位套4和车杆11的相对运动,使得前轮轴通孔一111和前轮轴通孔一111能够对准,便于前轮轴51的安装。

前轮安装部6包括球形的安装部61和呈四分之一球体的加固壳62,加固壳62套在安装部61的下部,安装部61在连接前轮5的位置设有圆形凹槽611,加固壳62设有与圆形凹槽611相卡配的圆形卡部621,安装部61和加固壳6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防止两者产生相对滑动,也避免加固壳62脱离安装部61;通槽63包括设置在圆形凹槽611的通槽一和设置在圆形卡部621的通槽二,通槽一和通槽二均呈一样的长条状,通槽63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安装紧固件的通孔,杆段二3与安装部61一体成型,提高转向精准度和童车的车杆套牢固性,进而提高童车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说明,车体9后侧的设有后轮安装部91,后轮安装部91中心设有横向贯穿后轮安装部91的后轮轴通孔92,后轮轴81穿设在后轮轴通孔92内,后轮轴81的两端分别安装一个后轮8,后轮安装部91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后轮卡合部93,后轮8的外壳卡合后轮卡合部93,后轮卡合部93起到支撑后轮8转动的作用,在车体9方向发生变化时,通过后轮8和后轮卡合部93之间的卡合连接,带动后轮8运动转向,故而也起到导向作用。

具体说明,后轮轴81的长度小于前轮轴51的长度,即两个前轮5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后轮8之间的距离。便于儿童直接从童车后端直接跨坐到坐垫7上,前轮轴51较长能够提高转向时的平衡性,进而提高童车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童车转向限位机构及童车,车杆11穿过杆段一2和杆段二3进入前轮安装部6,前轮安装部6的底部安装限位套4,限位套4套在车杆11下部的外部,前轮轴51同时穿过前轮轴通孔一111和前轮轴通孔二42,使得车杆11不能沿前轮轴51运动,也避免车杆11向上运动,而车杆套对车把手1的抵靠作用,避免车杆11向下运动,综上对车杆11起到纵行限位作用;由于车杆11与前轮轴51相连接,车杆11的运动会影响前轮轴51的运动,故而车把手1和车杆套的接触面是平行于地面,才能保证前轮轴51始终保持水平转动,进而两个前轮5始终是水平转向的,即车把手1和车杆套的接触面、前轮轴51所在的水平面和地面必须保持四面平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