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推车车架及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6627发布日期:2020-09-18 18:4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便携推车车架及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便携推车车架及婴儿车。



背景技术:

为了在离家时方便婴儿的携带,人们通常使用婴儿车来承载婴儿。由于婴儿车尺寸较大,为了方便收存或搬运,婴儿车通常会被设计成可折叠的。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婴儿车虽然可以被折叠,但折叠后的尺寸仍然难以存放到飞机等公共运载工具的行李架上,这使得使用者需要花费精力办理婴儿车的托运手续,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推车车架及婴儿车,能够折叠成更小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便携推车车架,包括:

两个前脚杆和设置在所述两个前脚杆下端的两个前轮组;

后脚杆和设置在所述后脚杆下端的后轮组;

两个第一关节,与所述后脚杆固定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关节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枢轴与所述两个前脚杆的上端枢接;

手把下杆,与所述后脚杆转动连接;

手把上杆,与所述手把下杆转动连接;和

两个传动杆,每个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前脚杆中同侧的前脚杆和所述手把下杆转动连接;

其中,在所述手把上杆相对于所述手把下杆向前折叠时,所述手把下杆能够通过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两个前脚杆分别绕所述两个第一枢轴朝向所述后脚杆折叠,所述两个第一枢轴的轴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以使所述两个前轮组的间距在所述两个前脚杆朝向所述后脚杆折叠的过程中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前轮组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后脚杆的最大宽度,在车架折叠状态下位于所述后脚杆与所述手把下杆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一枢轴相对于所述两个前脚杆之间的中心面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一枢轴的轴线分别与所述两个前脚杆中同侧的前脚杆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把下杆上与所述后脚杆枢接的端部还固设有固定杆,所述两个传动杆通过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手把下杆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包括:两个第一杆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第一杆之间的第二杆,所述两个传动杆的一侧端部均可滑动地枢接在所述第二杆上,另一侧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折弯轴与所述两个前脚杆枢接,所述第一折弯轴包括轴线不重合且端部相连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穿过所述前脚杆,且所述第一轴段的轴线与所述前脚杆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轴段与所述传动杆枢接,且所述第二轴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个传动杆的一侧端部能够在所述两个前脚杆朝向所述后脚杆折叠的过程沿所述第二杆相向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杆被配置为在车架展开状态下与所述两个传动杆位于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

两个支撑杆,下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枢轴与所述两个第一关节枢接,上端与所述手把上杆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两个第二枢轴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两个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

第一滑套,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杆中的至少一个上;

座位固定杆,一端枢接在所述手把下杆,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滑套并向车架前侧伸出;

其中,所述座位固定杆能够随着所述两个支撑杆与所述手把下杆的相对运动沿所述第一滑套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

脚踏板组件,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折弯轴连接在所述两个前脚杆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折弯轴包括轴线不重合且端部相连的第三轴段和第四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穿过所述前脚杆,且所述第三轴段的轴线与所述前脚杆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四轴段与所述脚踏板组件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两个第二折弯轴的第四轴段的轴线重合或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组件包括:

脚踏板;

两个第二滑套,分别与所述脚踏板的两端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两个第二滑套分别可转动地套在所述两个第二折弯轴的第四轴段上,且能够沿所述第四轴段的轴线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与所述两个传动杆分别邻近所述两个前脚杆的端部枢接。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婴儿车,包括:前述的便携推车车架。

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与后脚杆固定连接的第一关节通过两个倾斜的第一枢轴与前脚杆枢接,并通过两个传动杆连接前脚杆和手把下杆,使得操作者在将手把上杆相对于手把下杆向前折叠时,能够通过传动杆带动前脚杆向后脚杆一侧同步折叠,同时两个前轮组的间距随前脚杆绕倾斜的第一枢轴的摆动而逐渐减小,从而能够被折叠成更小尺寸,更大程度地方便使用者。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图1和图2分别是根据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一些实施例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侧向视角和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分别是根据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一些实施例在车架折叠过程中的侧向视角和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7分别是根据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一些实施例在车架折叠状态下的侧向视角、立体视角和前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分别是根据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一些实施例的使用折弯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是根据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一些实施例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侧向视角和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并结合图3-图7所示的车架折叠过程和车架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推车车架包括:两个前脚杆1、两个前轮组2、后脚杆3、后轮组4、两个第一关节9、手把下杆6、手把上杆5和两个传动杆10。两个前轮组2设置在所述两个前脚杆1的下端。后轮组4设置在所述后脚杆3的下端。两个前轮组2和后轮组4可以在车架展开状态形成稳定的地面支撑结构。这里的“前”、“后”是以使用者推动展开状态下的便携推车车架时以使用者身体为准的前侧和后侧。“下”是便携推车车架在车架展开状态下以便携推车车架为基准的底部支撑一侧,而“上”是便携推车车架在车架展开状态下以便携推车车架为基准远离底部支撑的一侧。

手把下杆6与所述后脚杆3转动连接(可参考图1中的枢接轴24),手把上杆5与所述手把下杆6转动连接(可参考图1中的枢接轴21)。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脚杆3可包括u形框架32和与u形框架32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的两个弧形支杆31,两个弧形支杆31与两个后轮组4连接。两个弧形支杆31的弧形可相向凸起,以便在车架折叠状态下两个弧形支杆31的弧形内凹侧与车架的其他部件形成容纳前轮组的空间。两个第一关节9与所述后脚杆3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关节9也可以与后脚杆3一体制成。

两个第一关节9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枢轴26与所述两个前脚杆1的上端枢接。两个传动杆10中的每个传动杆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前脚杆1中同侧的前脚杆1和所述手把下杆6转动连接。参考图1、图3和图5,在所述手把上杆5相对于所述手把下杆6向前折叠时,所述手把下杆6能够通过所述传动杆10带动所述两个前脚杆1分别绕所述两个第一枢轴26朝向所述后脚杆3折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两个第一枢轴26的轴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这样可使所述两个前轮组2的间距在所述两个前脚杆1朝向所述后脚杆3折叠的过程中逐渐减小。

设计者可对第一枢轴26的轴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进行设计,以使两个前轮组2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后脚杆3的最大宽度,以便获得更加稳定的支撑效果,并在车架折叠状态下位于所述后脚杆3与所述手把下杆6之间,从而在减小折叠尺寸的同时,避免与车架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两个第一枢轴26相对于所述两个前脚杆1之间的中心面对称。这样一方面能够使车架在车架展开状态下更加稳定,且折叠后更加规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枢轴26可相对于所述两个前脚杆1之间的中心面不对称。

为了优化第一关节的受力,优选使所述两个第一枢轴26的轴线分别与所述两个前脚杆1中同侧的前脚杆1的长度方向垂直,以使前脚杆1对第一枢轴26的作用力更加均匀。

参考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优化车架结构,在所述手把下杆6上与所述后脚杆3枢接的端部还固设有固定杆,所述两个传动杆10通过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手把下杆6转动连接。在图2中,固定杆被配置为在车架展开状态下与所述两个传动杆10位于同一平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车架展开状态下固定杆与两个传动杆10位于不同平面。

在图2中,固定杆包括两个第一杆1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第一杆11之间的第二杆12。所述两个传动杆10的一侧端部均可滑动地枢接在所述第二杆12上,另一侧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折弯轴25与所述两个前脚杆1枢接。

参考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轴25包括轴线不重合且端部相连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穿过所述前脚杆1,且所述第一轴段的轴线与所述前脚杆1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轴段与所述传动杆10枢接,且所述第二轴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杆12的长度方向平行。这样第一轴段相对于前脚杆1转动,而第二轴段会随着第一轴段的转动而改变倾斜方向,且

在前脚杆1朝向后脚杆3折叠的过程中,前脚杆1绕第一枢轴26转动,第一轴段可绕前脚杆1转动,而第二轴段可随着第一轴段的转动而改变第二轴段相对于前脚杆1的倾斜方向,两个传动杆10可绕第二轴段转动,这样使得传动杆10随前脚杆1绕第一枢轴26的转动而转动,且转轴可根据前脚杆1的转动而适应性地变化。由于第一枢轴26倾斜,两个前脚杆1会相互靠拢,从而使得两个传动杆10连接两个前脚杆一侧的端部也相互靠拢,带动所述两个传动杆10远离前脚杆一侧的端部沿所述第二杆12相向滑动。

参考图1-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两个支撑杆7。两个支撑杆7的下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枢轴27与所述两个第一关节9枢接,上端与所述手把上杆5转动连接。第一关节9可被设置成类似于t形或y形,其三个端部中的两个分别与支撑杆7和前脚杆1枢接,另一个与后脚杆固定连接。

所述两个第二枢轴27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两个支撑杆7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在手把上杆5相对于手把下杆6折叠时,两个支撑杆7能够随着手把上杆5的转动而绕第一关节9上的第二枢轴27转动,从图1中附图标记为22、27和24所形成的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逐渐变成图3所时的附图标记为22、21、27和24所形成的可灵活折叠成更小尺寸的图5所示折叠结构的四边形支撑结构。

参考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第一滑套33和座位固定杆8。第一滑套33可转动地(参考图1中的枢接轴28)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杆7中的至少一个上。座位固定杆8的一端枢接(参考图1中的枢接轴23)在所述手把下杆6,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滑套33并向车架前侧伸出。座位固定杆8可用于安装婴儿乘坐的座位。所述座位固定杆8能够随着所述两个支撑杆7与所述手把下杆6的相对运动沿所述第一滑套33滑动。通过第一滑套33的导向和限制作用,使得座位固定杆8能够在车架折叠的过程中减小与支撑杆7和手把下杆6的夹角,避免车架折叠后座位固定杆8向外突出或需要手动收合。

参考图2、图4、图7-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便携推车车架还包括脚踏板组件。脚踏板组件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折弯轴30连接在所述两个前脚杆1之间,当婴儿乘坐婴儿车时,脚踏板组件可提供婴儿的脚踏支撑。

在图8中,所述第二折弯轴30包括轴线不重合且端部相连的第三轴段和第四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穿过所述前脚杆1,且所述第三轴段的轴线与所述前脚杆1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四轴段与所述脚踏板组件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两个第二折弯轴30的第四轴段的轴线重合或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轴段的轴线优选与水平面平行。在车架折叠过程中,脚踏板组件在前脚杆相互靠拢时仍能绕平行于水平面的轴线改变角度。

参考图6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脚踏板组件包括:脚踏板13和两个第二滑套14。两个第二滑套14分别与所述脚踏板1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滑套14分别可转动地套在所述两个第二折弯轴30的第四轴段上,且能够沿所述第四轴段的轴线滑动。这样可使脚踏板不会在车架折叠时对前脚杆的相互靠拢造成干涉。

参考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脚踏板13与所述两个传动杆10分别邻近所述两个前脚杆1的端部枢接。这样脚踏板13可在传动杆10转动时被传动杆10带动而翻转,以免脚踏板13相对于折叠后的车架过于突出,也省去了操作者手动调整脚踏板13翻转角度的麻烦。

本公开的上述便携推车车架的各实施例可应用于各类推车,例如行李推车或婴儿车。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通过折叠成更小尺寸,方便收纳,并在旅行时放入飞机等公共运载工具的行李架上,省去托运手续,从而更大程度地方便使用者。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包括前述任一种便携推车车架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1-图9对本公开便携推车车架的实施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手把下杆6的下端支撑在后脚杆3上,支撑杆7的两端则分别与手把上杆5和与后脚杆3固定连接的第一关节9枢接。在手把下杆6和支撑杆7之间设有座位固定杆8,座位固定杆8的一端与手把下杆6枢接,另一端穿过转动设置在支撑杆7上的第一滑套33。前脚杆1和手把下杆6之间还设有固定杆和传动杆10,固定杆的第一杆11与手把下杆6固定连接,传动杆10的一端与前脚杆1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且轴向可滑动地与固定杆的第二杆12连接。脚踏板13通过第二滑套14可转动且沿轴向可滑动地与前脚杆1连接。

在图1和图2所示的车架展开状态下,手把上杆5和手把下杆6展开在同一直线上,传动杆10和固定杆展开在同一平面上。此时,两个前轮组2在左右方向位于两个后轮组4的外侧,呈外张状态。脚踏板13则位于两个前脚杆1之间,提供脚踏支撑作用。

当需要对车架进行折叠时,使用者在解锁手把上杆5和手把下杆6之间的锁定结构之后,可向前推动手把上杆5,以使手把上杆5向前转动,以缩小其与手把下杆6的夹角。参考图3和图4,此时,手把下杆6则相应地向后脚杆3一侧转动,减小手把下杆6与后脚杆3之间的夹角。而随着手把下杆6的转动,通过固定杆带动传动杆10转动,且固定杆所在平面与传动杆10所在平面形成夹角。

传动杆10又带动前脚杆1向后脚杆3一侧转动,这样前脚杆1、手把下杆6以及支撑杆7都朝向后脚杆3转动,在垂直于后脚杆3的方向形成尺寸缩小的折叠形态。此时,座位固定杆8会随着支撑杆7于手把下杆6之间的位置变化而相对于手把下杆6转动,并相对于第一滑套33滑动。前轮组2在前脚杆1的转动过程中基于倾斜的第一枢轴而逐渐相互靠拢。参考图8和图9中传动杆10与脚踏板13枢接的实施例,在传动杆10转动时还带动脚踏板13翻转角度。

在图3和图4的基础上继续折叠,直至图5-图7所示的车架折叠状态。此时,前脚杆1及前轮组2已折叠到后脚杆4与手把下杆6之间,且前轮组2插入到后脚杆4和支撑杆7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脚踏板13在传动杆10的带动下转动到平行或接近平行于与两个前脚杆所在的平面的位置。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