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5988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折叠式代步工具。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自行车的品种类型极为繁多,各种豪华、变速、轻便、折叠自行车相继问世。可以说这些车大多是从改善产品质量及骑行的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而在骑行之外的功能上则改进、提高不甚明显。现有的自行车主要由车把、车架、前后叉、前后轮、车座、脚蹬及链轮等部分连接而成,车把安装在车架的前叉立管上部,当需要时采用专用工具之类虽可拆卸,但基本上呈固定连接;前后轮分别安装在前后叉之间,车座安装在车架的后立梁中,后叉、中轴座与车架固定连接成整体式结构,脚蹬安装在链轮两侧并通过链轮传动后轮。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在于一般仅具有骑行功能或骑行、折叠两种功能,使用受到限制,灵活方便性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转变成坐椅、手推车的折叠式自行车产品。
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目的。在现有自行车的基础上,将车把与前叉立管之间、车架后拉叉与车架后立梁之间、车架后立梁与车架斜梁之间均以方便的可拆卸结构相连接;车把上安装的是还可与两轮轴相配合的载物架,车架后立梁下部还有供车把安装及组装成手推车、座椅时的定位锁紧结构;前叉与车架之间有保证车轮与车架成90°时的定位锁紧结构;与后叉固定连接的中轴座与车架之间以回转副相连接且两者间有定位锁紧结构;车架斜梁制成由前后两部分连接而成。
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详述。


图1、多功能折叠自行车结构示意图;图2、车把结构示意图;图3、车架前叉立管结构示意图;图4、车架后立梁结构示意图;图5、中轴座与车架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7、8折叠过程示意图;图9、多功能折叠自行车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0、转变成手推车示意图;
图11、转变成座椅示意图。
车把与车架前叉立管之间的连接为方便的可拆卸结构,即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器械便可扳动、变换位置或拆卸。它以插座管(1)与前叉立管上的卡套(2)相配合,两者以凸凹结构定位,通过带手柄的螺纹件紧固构成方便的可拆卸结构。作为自行车使用时,将插管(1)插入卡套(2)中,以带手柄的螺纹件紧固后车把与前叉构成固定连接,可控制前轮转动自如;当需要携带折叠时,松开螺纹件,车把按折叠需要通过插管(1)在卡套(2)中转动、变换位置后再锁紧;作为手推车、座椅使用时,便将车把从卡套中拆卸下来。
车架后拉叉与后立梁之间为搭扣式可拆卸结构(3),并以带手柄的螺纹件紧固,后拉叉的端部有一小横杆,后立梁上的搭扣自然下落时,便能钩挂住后拉叉端部的小横杆,然后以螺纹件紧固卡死,形成固定连接,便可作为自行车使用,除此之外,折叠时或变换成手推车、座椅时后立梁与后拉叉均处于拆卸状态。
车架后立梁(4)通过底管(5)活套于斜梁上,底管、斜梁上装有相互配合的斜接插口(6)、偏心(7)和带有网纹的螺纹紧固件(8)以此构成后立梁与车架斜梁间的可拆卸结构,斜接插口(6)及螺纹紧固件(8)相辅用以定位,偏心(7)控制带有网纹的螺纹紧固件(8)中的螺杆构成互锁结构,由螺纹紧固件(8)进行锁紧,以使后立梁与车架斜梁形成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时用作自行车状态,其它折叠、手推车、座椅状态时,后立梁与斜梁在此处均应脱开连接。此外脱开连接后后立梁借助底管(5)便可在斜梁上自由移动,所以后立梁与斜梁之间也可采用卡套及其它定位锁紧结构构成的可拆卸结构,直接将后立梁从车架上(斜梁与后拉叉间)拆卸下来,而不采用底管活套于斜梁上的结构形式,可达同样效果。后立梁的底管(5)下部还有供车把安装的卡套(11)、带网纹的螺纹紧固件及与斜梁上的柱销相配合的凹槽,凹槽包括转变成手推车用凹槽和转变成座椅用凹槽,使用前一凹槽可使车座连同后立梁一起构成手推车的推把,使用后一凹槽可使车座连同立梁一起构成座椅的支撑点,保证座椅有一定的倾斜度,坐上休息更为舒适,两凹槽在底管上大约相隔90°。当需要转变成手推车或座椅时使用卡套(11)及相应紧固件,即将拆卸下来的车把,以插管(1)插入卡套(11)中,以带网纹螺纹紧固件锁紧,车把便成为手推车的托架物或座椅的靠背,如附
图10、11所示。托架物及靠背在相应装置中的位置关系均由上述的凹槽与斜梁上的柱销所决定。
车把上的载物架是由支撑架(9)与帆布(10)装配缝合而成的载物构架,它也可采用网式折叠构架、网可由金属、尼龙或编织物构成。载物架的支撑架(9)采用金属杆相互连接成,用于与车把或车轮轴配合安装的杆的端部为缺口凹槽结构,以螺纹紧固件或与车把形成固定连接,或与车轮轴形成固定连接。帆布(10)的一端缝合在车把的横杆上,另一端缝合在支撑架(9)的一横杆上。也就是说,载物架是既可以安装在车把上形成筐兜用以放置物品,也可以安装在前后轮处于同一轴心线上的两轮轴上,构成坐椅的坐架。
前叉上固定有带凹槽的定位板(12),它与固定在车架前立梁上的螺纹紧固件(13)相配合构成定位锁紧结构,用于功能转变时保证前车轮与车架成90°的固定连接关系。当前轮向左转动,车轮与车架成90°时,定位板(12)上的凹槽正好将固定于车架前立梁上的螺杆卡入,拧紧螺杆上的螺母即可使前车轮与车架成90°固定连接关系,用作手推车的一侧轮或座椅的一侧支点。
与后叉固定连接的中轴座与车架之间以键槽结构(14)定位,以螺纹回转副(15)连接紧固,也就是说中轴座和后叉一起与车架的连接处是一活动关节、可变换的部位,以螺纹回转副进行连接既可实现相对转动,又可进行紧固,形成中轴座,后叉与车架间的固定连接,再加上键槽结构进行锁定,使它们之间的固定连接更加牢固可靠,这是用于自行车的状态。当用作其它状态时,松开后拉叉与后立梁之间的搭扣式结构(3)键便从槽中脱出,后轮与后叉一同绕中轴自然下垂,即可转动螺纹回转副,使后轮也与车架成90°位置关系,和前轮一样可用带凹槽的定位件与螺纹紧固件进行锁定,这样前后轮便可处在同一轴心线上。采用其它回转副结构也可实施上述作用。
车架斜梁前后两部分采用铰链(16)连接而成,以销钉进行固定,这主要是利于折叠,利于将车折成较为规则的形状,便于携带,如附图9所示。
在车座后方还装有一支承管(17),它主要是用以提高作为座椅时的支点强度,以它着地支撑,而无需车座着地。
折叠时,先松开车把与前叉立管间的紧固件、移位定位槽,车把在卡套(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垂直放在前轮旁并锁紧,前轮连同车把向后转动180°,如附图6所示;松开搭扣式结构(3)、螺纹紧固件(8),将车座、后立管一起沿斜梁向前移至铰链(16)处并自然放下,如附图7所示;将后轮绕中轴向下转动90°、自然下垂,如附图8所示;打开铰链(16)、前后轮同时翻转折叠成同心状态,并以挂勾固定,折叠完毕,如附图9所示。
变换成手推车、座椅时先将前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并以定位板(12)与螺纹紧固件(13)锁定;松开脱搭扣式结构(3)、螺纹紧固件(8),车座连同后立梁移至铰链处、插入手推车用定位槽锁定、后轮绕中轴顺时针转动90°自然下垂,以后拉叉插入底管(5)中定位;转动中轴使后轮与前轮处在同一轴心线上并锁定;将车把自卡套(2)中取下、安装在底管(5)下部的卡套(11)中并锁定;(即成手推车,如附
图10所示。
若将车座连同后立梁移至铰链处后插入座椅用定位槽中并锁定,则变换成座椅状态,如附
图11所示。
本自行车若采用16寸车轮,整车仅重12Kg左右,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在很短时间内可将车折叠成相当于一个皮箱大小的空间位置;它既是自行车,又可变换成手推车或座椅;它重量轻、体积小,骑行舒适又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多样,适于采购、旅游及平常使用;它大部分采用自行车标准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它由车把,车架,前、后叉,前、后轮,车座,脚蹬及链轮等主要部分所组成,车把安装在前叉立管上部,前后轮分别安装在前后叉之间,车座安装在车架后立梁中,脚蹬在链轮两侧并通过链轮传动后轮,其特征在于车把与前叉立管之间、车架后拉叉与车架后立梁之间、车架后立梁与车架斜梁之间均是以方便的可折卸结构相连接;车把上装有还可与两轮轴相配合的载物架,车架后立梁下部还有供车把安装及组装成手推车、座椅时的定位锁紧结构;前叉与车架之间有保证车轮与车架成90°时的定位锁紧结构;与后叉固定连接的中轴座与车架之间以回转副相连接且两者间有定位锁紧结构;车架斜梁由前后两部分连接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车把以插管(1)与前叉立管上的卡套(2)相配合,通过带手柄的螺纹件紧固构成方便的可拆卸结构;后拉叉与后立梁之间为搭扣式结构(3)并以带手柄的螺纹件紧固;车架后立梁(4)通过底管(5)活套于斜梁上,底管、斜梁上装有相互配合的斜接插口(6)、偏心(7)和带网纹的螺纹紧固件(8)以此构成可折卸结构;载物架是由支撑架(9)与帆布(10)装配缝合而成的载物构架;底管(5)下部还有供车把安装的卡套(11)、带网纹的螺纹紧固件及与斜梁上的柱销相配合的凹槽;前叉上固定有带凹槽的定位板(12),它与固定在车架前立梁上的螺纹紧固件(13)相配合构成定位锁紧结构;与后叉固定连接的中轴座与车架之间以键槽结构(14)定位,以螺纹回转副(15)连接紧固;车架斜梁前后两部分采用铰链(16)连接而成,以销钉固定;在车座后方还装有一支承管(1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折叠式代步工具。它主要将车把与前叉之间、后拉叉与后立梁之间、后立梁与斜梁之间制成可拆卸连接结构,与后叉固定连接的中轴座与车架之间以回转副相连接,各连接处有相应的定位锁紧结构。它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在很短时间内可将车折叠好,它既是自行车,又可变换成手推车或座椅,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多样。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87172SQ90226099
公开日1991年10月23日 申请日期199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1990年12月21日
发明者李安龙, 肖建华 申请人:李安龙, 肖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