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6947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组件、前轮毂、后轮毂和驱动组件,车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为“U”形,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对且同轴设置,第二连接管套装在第一连接管外侧,第二连接管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后叉,后叉与后轮毂转动连接,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飞轮、大齿轮和小齿轮,电机固定在前叉上,电机通过小齿轮驱动大齿轮旋转,大齿轮设置在飞轮外圈且二者同轴设置固定连接,飞轮居中固定在前轮毂上,前叉与第一连接管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长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身长的骑行者,而且前轮毂和后轮毂均向内侧折叠,节省空间,采用电机通过大小齿轮传动,省力,而且转速快。
【专利说明】
一种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像原本的自行车、山地车等除了承载了交通工具原始的一些功能,方便人们出行外,还承载了相当一部分的健身、运动的功能,因此对外观和舒适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常用的折叠自行车,折叠自行车由于外型的限制,长途骑行比较费力,而且折叠后还是占用了相当大的空间,在异常拥挤的城市,存放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省力的一种折叠自行车。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组件、前轮毂、后轮毂和驱动组件,所述车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为“U”形,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外侧,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后叉,所述后叉与所述后轮毂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飞轮、大齿轮和小齿轮,所述电机固定在前叉上,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小齿轮驱动大齿轮旋转,所述大齿轮设置在所述飞轮外圈且二者同轴设置固定连接,所述飞轮居中固定在所述前轮毂上,所述前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转动连接。
[0005]进一步,所述大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减速比为1:10。
[0006]进一步,所述大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齿形外表面均设有发黑层。
[0007]进一步,所述电机的转速为4000转每分钟。
[0008]进一步,所述后叉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侧宽度。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靠近所述前轮毂的一端相对所述前轮毂偏心设置,且设置在靠后的一端。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为双管结构。
[0011]进一步,所述后轮毂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滑动到最短距离后的空间。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可滑动连接,满足不同身长骑行者的需求,可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长度的调整,适用范围更广;采用电机驱动,通过大小齿轮进行传动,省力,而且大齿轮与飞轮同轴固定连接,可有效实现离合作用;2、大小齿轮采用1:10的转速,可将高速电机的转速稳定的降低,使得运转更加平稳;3、后轮毂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滑动到最短距离后的空间,保证折叠后重新利用内部空间,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1-第一连接管;2-第二连接管;3-后叉;4-前轮毂;5-后轮毂;6_驱动组件;61-电机;62-小齿轮;63-大齿轮;64-飞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0]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0022]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组件、前轮毂4、后轮毂5和驱动组件6,车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I和第二连接管2,第一连接管I和第二连接管2均为“U”形,第一连接管I和第二连接管2相对且同轴设置,第二连接管2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管I外侧,第二连接管2远离第一连接管I的一端转动连接后叉3,后叉3与后轮毂5转动连接,驱动组件6包括电机61、飞轮64、大齿轮63和小齿轮62,电机61固定在前叉上,电机61通过小齿轮62驱动大齿轮63旋转,大齿轮63设置在飞轮64外圈且二者同轴设置固定连接,飞轮64居中固定在前轮毂4上,前叉与第一连接管I转动连接。
[0023]优选地,大齿轮63与小齿轮62的减速比为1:10,电机61的转速为4000转每分钟大齿轮63与小齿轮62的齿形外表面均设有发黑层,采用高转速电机,经过大齿轮63与小齿轮62减速后,将转速控制在400转每分钟,提升稳定性的同时满足了快转速的需求,齿形外表面设有发黑层,耐磨,增加大齿轮63与小齿轮62的寿命和稳定性。
[0024]优选地,后叉3远离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管I的内侧宽度,更优选地,第一连接管I靠近前轮毂4的一端相对前轮毂4偏心设置,且设置在靠后的一端,后轮毂5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管I与第二连接管2滑动到最短距离后的空间,折叠后后轮毂5可设置在第一连接管I与第二连接管2形成的空间内部,占用空间更小,方便存放。
[0025]优选地,第一连接管I与第二连接管2均为双管结构,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0026]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根据自己的身长调整第一连接管I与第二连接管2的相对位置,调整完成将两者固定锁死,骑行结束后进行折叠,将后叉3向前旋转至第一连接管I与第二连接管2组成的内部空间内,然后将前叉向后旋转,缩小折叠后占用的空间,整个结构简单,更加紧凑,可实现长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身长的骑行者,而且前轮毂和后轮毂均向内侧折叠,节省空间,采用电机通过大小齿轮传动,省力,而且转速快。
[002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组件、前轮毂(4)、后轮毂(5)和驱动组件(6),所述车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I)和第二连接管(2),所述第一连接管(I)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均为“U”形,所述第一连接管(I)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相对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2)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管(I)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管(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I)的一端转动连接后叉(3),所述后叉(3)与所述后轮毂(5)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电机(61)、飞轮(64)、大齿轮(63)和小齿轮(62),所述电机(61)固定在前叉上,所述电机(61)通过所述小齿轮(62)驱动大齿轮(63)旋转,所述大齿轮(63)设置在所述飞轮(64)外圈且二者同轴设置固定连接,所述飞轮(64)居中固定在所述前轮毂(4)上,所述前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I)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63)与所述小齿轮(62)的减速比为1: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63)与所述小齿轮(62)的齿形外表面均设有发黑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61)的转速为4000转每分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3)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I)的内侧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I)靠近所述前轮毂(4)的一端相对所述前轮毂(4)偏心设置,且设置在靠后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I)与所述第二连接管(2)均为双管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毂(5)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I)与所述第二连接管(2)滑动到最短距离后的空间。
【文档编号】B62M11/02GK205417947SQ201521077378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发明人】赵慧玲
【申请人】天津市来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