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694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的技术领域,公开便携式折叠车,包括可折叠的底座以及手把,底座包括前座板以及后座板,前座板的内端部与后座板的内端铰接;前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后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后车轮;前座板的下端中设有容纳后车轮的前凹腔,后座板的下端中设有容纳前车轮的后凹腔;手把的下端铰接在前座板上,前座板的上端面设有当底座折叠时供手把嵌入在内的凹槽条,前座板与后座板通过摆动,打开呈平铺状,前座板的下端连接有前车轮,后座板的下端连接有后车轮,用户站立在底座上,车轮使得底座在路面上行驶,使用方便;前座板与后座板通过摆动可以使得前座板与后座板叠合在一起,并且手把也可以折叠起来,便携式折叠车占地空间小,且便于携带。
【专利说明】
便携式折叠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便携式折叠车。
【背景技术】
[0002]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有飞机、火车、汽车,市内的近距离交通工具有地铁以及公交,但是人们上下班或者出差旅行,到达公交站或者地铁站经常需要走很远的路。以前,人们主要步行到最近的公交站或者地铁站,但是,步行较为费时,天气不好时行走较辛苦,并且对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而言,更加费时,因此,现在,人们大多采用代步车来替代步行。
[0003]目前的代步车包括底座以及位于底座下方的车轮,用户只需站立在底座上,通过驱动车轮运转,车轮运转带动底座移动,即可实现代步的效果。
[0004]但是,现有的代步车体积较大,整体笨重,使用不方便,并且现有的代步车不可以折叠,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携式折叠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代步车存在携带不便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便携式折叠车,包括可折叠的底座以及手把,所述底座包括前座板以及后座板,所述前座板的内端部与所述后座板的内端铰接,形成所述底座的铰接端;所述前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所述后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后车轮;所述前座板的下端中设有下端开口且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容纳所述后车轮的前凹腔,所述后座板的下端中设有下端开口且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容纳所述前车轮的后凹腔;所述手把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前座板上,所述前座板的上端面设有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供所述手把嵌入在内的凹槽条,所述凹槽条沿着所述前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所述前座板的内端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后座板上设有第一摆动板以及支撑杆,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座板上,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座垫,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上端,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呈空置状;所述第一摆动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杆的安装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后座板的上端面设有用于收纳第一摆动板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贯穿所述后座板的内端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座板的外端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后座板的外端部设有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的第一卡勾;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下端朝下延伸,形成有延伸至所述后座板中且用于抵压所述第一卡勾且使得所述第一卡勾脱离所述第一卡槽的下端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后座板的外端部形成有挡板,所述第一卡勾活动插设在所述挡板中,且所述第一卡勾的的上端显露在所述挡板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倒钩;所述第一卡勾的下端延伸形成有供所述下端板抵压的第二摆动板,所述第二摆动板中部铰接在所述挡板的内侧壁。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挡板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卡勾朝内摆动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
[0012]进一步地,所述手把的下端套设有上端开口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下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套的底部与所述手把的下端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手把朝上复位的第二复位弹簧。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上端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连接套的下端铰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手把包括手把横杆以及手把竖杆,所述手把横杆连接在所述手把竖杆的上端;所述手把横杆的两端内形成有外部开口的空腔,所述手把横杆的容腔内设有与折叠车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的控制按钮。
[0015]进一步地,所述手把横杆包括内杆,所述内杆的两端分别套有手把套,所述手把套呈中空状,且所述手把套的外端中形成所述的容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利用前座板的内端部与后座板的内端部铰接,前座板与后座板通过摆动,打开呈平铺状,且前座板的下端连接有前车轮,后座板的下端连接有后车轮,用户只需站立在底座上,车轮可以使得整个底座在路面上行驶,使用方便;前座板与后座板通过摆动可以使得前座板与后座板叠合在一起,并且手把也可以折叠起来,使得整个便携式折叠车实现折叠的效果,占地空间小,且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一;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二;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处于打开状态立体的示意图三;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处于打开状态立体的示意图四;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是图4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5]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6]参照图1?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车,可以在户外使用,实现户外短距离代步;或者,在公交车以及地铁等地方,为用户提供座位;将该便携式折叠车折叠后,用户可以携带该便携式折叠车进入商场以及酒店等地方。
[0028]便携式折叠车,包括可折叠的底座10以及手把11,其中,底座10包括前座板101以及后座板102,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铰接,形成底座10的铰接端,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之间则可以以该铰接端为摆动边摆动,这样,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可以通过摆动后,折叠起来,形成层叠状,或者,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通过摆动,打开呈平铺状,这样,底座10则形成平板状。
[0029]前座板101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1011,后座板102的下端设置有后车轮1021,这样,底座10处于打开状态时,前车轮1011以及后车轮1021支撑着整个底座10,并且可以使得底座1在路面上行驶移动。
[0030]在前座板101的下端中设有开口的前凹腔,在后座板102的下端中设有开口的后凹腔,这样,当底座10处于折叠状态时,前座板101的下端面与后座板102的下端面贴合在一起,后车轮1021则容纳在前凹腔中,对应地,前车轮1011则容纳在后凹腔中。
[0031]手把11的下端铰接在前座板101上,这样,手把11则可以以其下端为摆动支点,相对于前座板101的上端面摆动,或者背离前座板101的上端面摆动。本实施例中,在前座板101的上端面设有凹槽条1012,该凹槽条1012沿着前座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前座板101的内端部,这样,当底座10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将手把11相对于前座板101的前端面摆动,将手把11嵌入在前座板101的凹槽条1012中,并且,手把11的上端可以延伸到凹槽条1012外,当然,也可以将整个手把11完全嵌入在凹槽条1012中,具体设置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0032]上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利用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铰接,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通过摆动,打开呈平铺状,且前座板101的下端连接有前车轮1011,后座板102的下端连接有后车轮1021,用户只需站立在底座10上,车轮可以使得整个底座10在路面上行驶,使用方便;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通过摆动可以使得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叠合在一起,并且手把11也可以折叠起来,使得整个便携式折叠车实现折叠的效果,占地空间小,且便于携带。
[0033]上述的前车轮1011个数为一个,后车轮1021个数为两个,且当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前车轮1011位于两个后车轮1021之间。
[003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前车轮1011个数可以为其他数量,后车轮1021个数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对应车轮的个数。
[0035]具体地,前座板101的外端部中设有第一卡槽1013,后座板102的外端部中设有第一卡勾1023,当底座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卡勾1023卡设在第一卡槽1013内,这样,前座板101以及后座板102折叠时,前座板101的外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外端连接更为稳固,即底座10可以处于更加稳固的折叠状态。
[0036]另外,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中设有第二卡槽,后座板102的内端部中设有第二卡勾,当底座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卡勾卡设在第二卡槽内,这样,可以使得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完全抵接,保持前座板101以及后座板102打开呈平铺状,即底座10呈平板状固定。
[0037]后座板102上连接有第一摆动板122,该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座垫121,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与后座板102的上表面铰接,且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与后座板102的铰接处形成第一摆动板122的摆动中心,第一摆动板122可以以摆动中心上下摆动;当底座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摆动板122朝上摆动第一摆动板122,使得第一摆动板122背离后座板102的上表面,形成倾斜状,座垫121处于一定高度,且此时,座垫121呈水平状,以便用户坐在座垫121上,行驶该折叠车。
[0038]具体地,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铰接有支撑杆123,第一摆动板122与支撑杆123的铰接处形成支撑杆123的摆动中心,支撑杆123可以朝靠近或者背离第一摆动板122摆动。当底座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摆动板122朝上摆动第一摆动板122,使得座垫121处于一定高度,支撑杆123朝背离第一摆动板122的方向摆动,并且,支撑杆123的下端抵接在后座板102的上表面,这样,后座板102的上表面、支撑杆123以及第一摆动板122之间则围合形成三角架状,座垫121固定在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这样,在三角架的支撑下,用户可以更加平稳的坐在座垫121上。
[003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底座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摆动板122朝上摆动第一摆动板122,使得座垫121处于一定高度,且座垫121呈水平状时,将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锁定,这样,第一摆动板122则处于固定状态,此时,座垫121也处于固定状态,用户坐在座垫121上,座垫121可以稳固的支撑用户。
[0040]第一摆动板122的内表面凹陷有安装槽,当底座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为了便于收拢支撑杆123,将支撑杆123朝靠近第一摆动板122的方向摆动,将支撑杆123嵌入在安装槽内,第一摆动板122第一摆动板122这样,第一摆动板122与支撑杆123则合成形成平板状,再朝下摆动第一摆动板122,将嵌入有支撑杆123的第一摆动板122收纳在后座板102上。
[0041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呈条状布置,沿第一摆动板122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其形状与支撑杆123的形成配合。为了实现更好的支撑,支撑杆123设置有两个,两个支撑杆123相间隔平行布置。
[0042]为了便于第一摆动板122收纳在后座板102中,本实施例中,后座板102的上表面设置有收纳槽1022,当第一摆动板122朝下摆动时,其可以嵌入在该收纳槽1022中。
[0043]另外,该收纳槽1022贯穿后座板102的内端部,且当第一摆动板122收纳在收纳槽1022中后,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平齐布置,这样,当底座10的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呈折叠状时,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之间呈平铺状,形成支撑平面。当第一摆动板122收纳在收纳槽1022中,由于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平齐布置,此时的座垫121则恰好抵接在该支撑平面上,这样,既可以便于收纳座垫121,且底座10处于折叠状时,用户也可以直接坐在座垫121上,底座10具备座椅的效果O
[0044]为了更好的支撑座垫121,使得支撑杆123可以稳固的抵接在后座板102的上表面第一摆动板122,后座板102的上表面中设有定位孔,支撑杆123的下端插设在定位孔内。
[0045]具体地,定位孔设置在上述的收纳槽1022中。
[0046]前座板101的外端部以及后座板102的外端部设有万向轮103,当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前座板101的外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外端部之间呈平铺状,形成滑动平面,上述的万向轮则103形成在该滑动平面,这样,有助于用户推着和拉着折叠车,提高携带的方便性。
[0047]另外,上述的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朝下延伸,形成有延伸至后座板102中的下端板1221,该下端板1221用于抵压第一卡勾1023且使得第一卡勾1023脱离第一卡槽1013。
[0048]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时,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层叠在一起,第一卡勾1023卡设在第一卡槽1013中,当需要将底座打开,朝外摆动第一摆动板122,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的下端板1221也朝外摆动,且下端板1221抵压着第一卡勾1023的下端,使得第一卡勾1023的上端朝外摆动,从而第一卡勾1023的上端脱离第一卡槽1013,实现解锁操作,从而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可以呈平铺状展开,操作简单,步骤简洁,解锁操作步骤简单,解锁操作便捷。
[0049]在本实施例中,后座板102的外端部形成有挡板14,第一卡勾1023活动插设在挡板14中,且第一卡勾1023的上端显露在挡板14上,形成倒钩,利用该倒钩与前座板101的第一卡槽1013卡接。
[0050]第一卡勾1023的下端延伸形成有第二摆动板1025,该第二摆动板1025供下端板1221抵压,第二摆动板1025的中部铰接在挡板14的内侧壁,这样,第二摆动板1025与倒钩形成杠杆,以第二摆动板1025与后座板102的侧壁转动连接处为杠杆的支点,且摆动板与挡板14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隔,从而,当有向内的驱动力抵压在第二摆动板1025的外侧,即驱动力推动第二摆动板1025,则第二摆动板1025则会朝内摆动,根据杠杆原理,第一卡勾1023上端的倒钩向外摆动,进而该倒钩与前座板101的第一^Nf 1013脱离。
[0051]具体地,上述的第一摆动板122的下端位于上述的第二摆动板1025与挡板的内侧壁之间。
[0052]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摆动板122朝外摆动时,下端板1221则抵压第二摆动板1025,进而驱动第二摆动板1025向外摆动,使得第一卡勾1023的倒钩向外摆动,使得倒钩脱落第一^^槽1013,进而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之间解锁。
[0053]另外,在第一卡勾1023与挡板14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024,该第一复位弹簧1024用于驱动第一卡勾1023朝内摆动复位。
[0054]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卡勾1023卡设在第一卡槽1013内,且第一复位弹簧1024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复位弹簧1024会给第一卡勾1023朝内的压力,使得第一卡勾1023与第一卡槽1013的配合更加紧密。
[0055]在进行解锁时,第一摆动板122朝外摆动,下端板1221抵压在第二摆动板1025122的外侧,使得第一卡勾1023朝外摆动,此时,第一复位弹簧1024进一步被压缩,直至第一卡勾1023脱离第一卡槽1013,实现解锁操作,当作用在第二摆动板1025122的驱动力撤离以后,第一复位弹簧1024则会驱动第一卡勾1023朝内摆动复位。
[0056]手把10上连接有卡块1121,该卡块1121101可以上下移动,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底座的前座板101与后座板102呈折叠状时,前座板101的内端部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之间呈平铺状,形成支撑平面。当第一摆动板122收纳在收纳槽中,由于第一摆动板122的上端与后座板102的内端部平齐布置,此时的座垫121则恰好抵接在该支撑平面上,且卡块1121卡住座垫121,当需要打开底座时,朝下推动手把的卡块1121,使得卡块1121与座垫121分离,朝外摆动座垫121,座垫121的摆动即可带动第一摆动板122的朝外摆动。
[0057]上述的座垫121的表面朝内凹陷,形成有凹槽,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卡块1121卡设在凹槽内,当需要打开底座,下压卡块1121,即可使得卡块1121与凹槽脱离,用户才可以朝外摆动座垫12,实现折叠车的解锁。
[0058]具体地,手把10上凸设有滑槽,卡块1121上凸设有滑块,滑块活动插设在滑槽内,下压卡块1121,滑块可在滑槽内上下滑动。
[0059]滑槽内嵌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驱动滑块复位,滑块抵接着第二复位弹簧;需要打开底座,下压卡块1121,滑块朝下移动,压缩第二复位弹簧,座垫121卡块1121脱离后,作用在卡块1121的驱动力撤离以后,第二复位弹簧则会驱动卡块1121朝上摆动复位。在本实施例中,手把11还包括手把横杆111以及手把竖杆,手把横杆111连接在手把竖杆的上端,手把横杆1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外部开口的容腔。手把横杆111的两个容腔内分别设置有控制按钮116,该控制按钮116用于与折叠车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从而,通过对按动控制按钮116,则可以对折叠车的控制元件进行操作,进而实现控制折叠车的效果。
[0060]当然,控制按钮116不仅仅用于控制折叠车的启动或停止,其也可以用于控制其他多种功能,例如加速、减速等等,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0061]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操作控制按钮116,控制按钮116显露在手把横杆111的容腔夕卜,当然,控制按钮116也可以嵌入在手把横杆111的容腔内。
[0062]具体地,手把横杆111包括内杆1111,内杆1111的两端上分别套有手把套1112,手把套1112呈中空状,手把套1112的外端形成上述的容腔,这样,控制按钮116连接在手把套1112的容腔内;当用户在行驶折叠车时,双手放置在手把套1112上,需要利用控制按钮116对折叠车进行控制时,只需按下手把套1112外端的控制按钮116即可,使用方便,并且用户在行驶折叠车过程中,手把套1112可以提高双手的舒适度。
[0063]为了提高控制按钮116位于手把套1112内的稳固性,上述的容腔内嵌设有套环,并且,控制按钮116嵌设在套环中。
[0064]在本实施例中,套环呈圆筒状,套环的外侧壁与容腔的内侧壁地接着,控制按钮116则位于套环的中空区域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环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0065]具体地,为了便于安装控制按钮116,套环的的内侧壁朝内凸设有台阶环,当控制按钮116嵌入在套环中后,且抵接在台阶环上。
[0066]上述的内杆1111上设有通线槽,该通线槽与手把套1112的容腔连通,这样,用于连接控制按钮116与控制元件的电线等则可以通过通线槽进行布置。
[0067]具体地,内杆1111呈中空状,内杆1111的中空部分形成上述的通线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线槽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形成在内杆表面上的凹槽条等等,并不局限于内杆1111的内部中空部分。
[0068]手把横杆1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刹车把115,两个刹车把115与折叠车的车轮连接,这样,折叠车在行驶过程中,当需要折叠车的车轮停止运转或减速运转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握刹车把115,达到刹车的效果。
[006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把竖杆包括上杆112以及下杆113,手把横杆111连接在上杆112的上端,下杆113呈中空状,上杆112的下端活动插设在下杆113内,且可在下杆113内上下移动,下杆113的上端设有用于卡住上杆112的锁定结构,下杆113的下端与前座板101连接;当上杆112朝上或者朝下移动到适宜位置时,用户只需操作锁定结构即可对上杆112的位置进行锁定。
[0070]当然,手把竖杆也可以是一体状的竖杆,并不局限于上杆112与下杆113组合而成。
[0071]具体地,锁定结构包括可朝下扳动的扳手1141,该扳手1141连接在凸套114上。当然,锁定结构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可移动的挡条等,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1141。
[0072]在本实施例中,前车轮1011位于下杆113的后方,这样,实现整个折叠车转向的过程中,前车轮1011不会容易发生侧翻。
[007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前车轮1011可以位于下杆113的正下方,这样,前车轮1011可以在下杆113转动的带动下,实现360°的转向,后车轮1021也随着前车轮1011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整个折叠车的360°转向。
[007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的底座以及手把,所述底座包括前座板以及后座板,所述前座板的内端部与所述后座板的内端铰接,形成所述底座的铰接端;所述前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所述后座板的下端设置有后车轮;所述前座板的下端中设有下端开口且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容纳所述后车轮的前凹腔,所述后座板的下端中设有下端开口且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容纳所述前车轮的后凹腔;所述手把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前座板上,所述前座板的上端面设有当所述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供所述手把嵌入在内的凹槽条,所述凹槽条沿着所述前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所述前座板的内端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板上设有第一摆动板以及支撑杆,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座板上,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座垫,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上端,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呈空置状;所述第一摆动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杆的安装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板的上端面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摆动板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贯穿所述后座板的内端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座板的外端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后座板的外端部设有当底座处于折叠状态时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的第一卡勾;所述第一摆动板的下端朝下延伸,形成有延伸至所述后座板中且用于抵压所述第一卡勾且使得所述第一卡勾脱离所述第一卡槽的下端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板的外端部形成有挡板,所述第一卡勾活动插设在所述挡板中,且所述第一卡勾的上端显露在所述挡板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倒钩;所述第一卡勾的下端延伸形成有供所述下端板抵压的第二摆动板,所述第二摆动板中部铰接在所述挡板的内侧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挡板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卡勾朝内摆动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的下端套设有上端开口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下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套的底部与所述手把的下端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手把朝上复位的第二复位弹簧。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上端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连接套的下端铰接。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包括手把横杆以及手把竖杆,所述手把横杆连接在所述手把竖杆的上端;所述手把横杆的两端内形成有外部开口的空腔,所述手把横杆的容腔内设有与折叠车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的控制按钮。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横杆包括内杆,所述内杆的两端分别套有手把套,所述手把套呈中空状,且所述手把套的外端中形成所述的容腔。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5417946SQ20152107189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发明人】罗成, 李银东
【申请人】重庆浪尖渝力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