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95024阅读:来源:国知局
例8,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斜叉杆16、支撑杆9、前叉杆2和后叉板22的斜度均为135°。
[0025]实施例9,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斜叉杆16、支撑杆9、前叉杆2和后叉板22的斜度均为150°。
[0026]实施例10,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斜叉杆16、支撑杆9、前叉杆2和后叉板22的斜度均为145°。
[0027]实施例11,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立管13与下立管18的长度比为2:1。
[0028]实施例12,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立管13与下立管18的长度比为3:1。
[0029]实施例13,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立管13与下立管18的长度比为2.5:1。
[0030]实施例14,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压簧20呈圆柱体,设在斜叉杆16与横叉杆21后方长度的1/3处。
[0031]实施例15,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压簧20呈圆柱体,设在斜叉杆16与横叉杆21后方长度的1/4处。
[0032]实施例16,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压簧20呈圆柱体,设在斜叉杆16与横叉杆21后方长度的2/7处。
[0033]实施例17,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板簧6的宽度为8mm,厚度为6mm。
[0034]实施例18,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板簧6的宽度为15mm,厚度为8mm。
[0035]实施例19,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板簧6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7mm。
[0036]实施例20,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斜叉杆16与横叉杆21、前管3与斜梁7所形成的夹角小于90°。
[0037]实施例21,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梁7后端的插头10顶部为平面。
[0038]实施例22,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车轮I与后车轮23的直径之比为1:1。
[0039]实施例23,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车轮I与后车轮23的直径之比为1:1.5。
[0040]实施例24,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车轮I与后车轮23的直径之比为1:2。
[0041]本发明中,重力车的基本原理是:一是改变重力作用线,越出它的原支面,使车上物体的中心前移,产生倾力;二是由于物体的中心前移,在行驶颠簸时,就可以把物体升高时增加的势能,转化为落下时行驶系统的动能,将重力转化为动力。
[0042]在上述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利用杠杆结构增加力度,设计了一个更加合理、方便易行,可以灵活操作的车架,主要表现在:一是将车的立管分为上下两段,当车在运行时,上立管可以带动上端的鞍管15、车座14及后面固定相连的斜叉杆16、前面活动连接的斜梁7前后上下自由移动,使重力充分地转化为动力;二是斜叉杆16的下端与横叉杆21的后端用轴承活动连接,作为支点,在二者夹角之间设压簧20,当立管连同车座上的重力势能下落施力时,就将压簧20下压,将力传递给横叉杆21,压动横叉杆21下面的后叉板22,驱动后车轮快速前进,由于斜叉杆16的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压力大,又可通过支撑杆9将力传递给斜梁7,使斜梁7的前端推动前管3,带动前车轮I加速前进;三是在上立管13带动车座14上的重力施力的同时,由于上立管13向下向前的移动,上立管13的开口通槽11又会压动斜梁7后端的插头10,通过中间作为支点的中连接头8,将重力传递给前管3,带动前叉杆2,拉动前车轮I快速前进;四是车架下部的轮轴行驶系统,当脚蹬车蹬时,由于压簧20的反弹作用力,又可以将物体升高时增加的势能,转化为落下时行驶系统的动能,将重力再次转化为动力;五是车的前管3也是一种杠杆结构,用手操作车把前后移动,以前管3中部的前连接头4作为支点,摆动前叉杆2,带动前车轮I前进;六是在车架各活动连接部位,都采用轴承连接,可以减少摩擦力,增加车的灵敏度。
【主权项】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前叉杆、立管和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作为杠杆的斜梁,斜梁的前端与设在前管下部后方的前连接头活动连接,前连接头上方的前管后方固定有板簧,板簧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斜梁前部的上方,斜梁中部的下方设有朝后下方倾斜作为支点的中连接头,中连接头与中轴之间设有支撑杆,斜梁的后端设有插头;所述的立管由上下立管活动连接而成,与车座连接的鞍管下端插装在上立管的上端,上立管的下端与下立管的上端活动连接,下立管的下端与固定在中轴套上的后连接头活动相接,在上立管的中部设有插装斜梁插头的开口通槽,开口通槽的后方设有插头护罩,在插头上设有防脱落的堵头,在上立管的上部固定设有朝后下方设置的斜叉杆,斜叉杆的下端与中轴之间连接有横叉杆,横叉杆的后端与斜叉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横叉杆通过后叉板与后车轴相接,在横叉杆与斜叉杆之间设有压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前管的斜度均为 60° -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横叉杆的斜度均为10。-20。O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叉杆、支撑杆、前叉杆和后叉板的斜度均为135° -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立管与下立管的长度比为2-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呈圆柱体,设在斜叉杆与横叉杆后方长度的1/3-1/4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的宽度为8_15mm,厚度为 6_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叉杆与横叉杆、前管与斜梁所形成的夹角小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后端的插头顶部为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之比为1:1-2。
【专利摘要】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车梁为斜梁,斜梁与设在前管下部后方的前连接头活动连接,前连接头上方的前管后方固定有板簧,板簧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斜梁前部的上方,斜梁中部与中轴之间设有支撑杆,斜梁的后端设有插头;立管由上下立管活动连接而成,上立管的中部设有插装斜梁插头的开口通槽,插头上设有防脱落的堵头,上立管的上部固定设有斜叉杆,斜叉杆的下端与中轴之间连接有横叉杆,横叉杆的上端与斜叉杆的后端活动连接,横叉杆的中部通过后叉板与后车轴相接,横叉杆与斜叉杆之间设有压簧。本发明设计合理,省力、增速效果更好,乘骑更舒适,适用于自行车、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等。
【IPC分类】B62M1-20
【公开号】CN104816779
【申请号】CN201510243513
【发明人】张洪铮
【申请人】张洪铮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