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1577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压缩进气的增压器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0002]将增压器应用于摩托车中的结构已有提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具备增压器的结构中,存在在进气路径上设置有用于增大进气路径容积的进气室(专利文献I中的预燃室)的情况。
[0004]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4-37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摩托车中,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的空间有限,因此如配置进气室,则相应地易使车身大型化。
[0006]本发明是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车身的大型化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0007]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的一种形态具备:压缩进气的增压器;设置于所述增压器的下游侧,贮留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进气,将贮留的进气导入至发动机的燃烧室的进气室;和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燃料箱;所述进气室设置于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燃料箱具有在底面侧设置有避开所述进气室的凹部的凹部形成部。
[0008]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增压器以及进气室搭载于摩托车时,进气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燃料箱的凹部形成部的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摩托车大型化,且能够增大进气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积。
[0009]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配置所述进气室的状态下,在俯视时覆盖所述进气室的全周。借助于此,能够抑制燃料箱搭载位置的高度,且能够增大进气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积。
[0010]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具有比所述凹部形成部向后方且下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所述后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摩托车的座椅的下方。借助于此,无需使摩托车大型化便能够增大进气室空间的容积,且还能够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0011]也可以是所述增压器位于比所述后方突出部靠近前方的位置。借助于此,能够使摩托车中的各装置的布局合理化,能够防止摩托车的大型化。
[0012]也可以是具备吸出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的燃料栗;所述燃料栗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比所述增压器靠近后方的区域、且所述燃料箱的内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栗与增压器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将燃料栗配置于能增大燃料箱内上下尺寸的位置。
[0013]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栗配置为与所述增压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在所述燃料栗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配置耐热性比所述燃料栗高的高耐热性配备件。通过将燃料栗配置于与增压器隔开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增压器中产生的热传递至燃料栗。又,通过在燃料栗和增压器之间的空间内配置耐热性高的配备件,从而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
[0014]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如下结构: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前方区域的下表面、和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靠近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连续;所述燃料箱的下表面,随着在前后方向上从所述前方突出部的下表面向所述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行进而向下方倾斜。借助于此,能够确保燃料栗的容积且防止前方区域残留燃料。
[0015]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进气室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空隙。借助于此,在行驶时在燃料箱和进气室之间的空隙内产生空气层,能够防止来自于进气室的热传递至燃料箱。
[0016]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是在参照附图的基础上,由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详细说明得以明了。
[0017]发明效果:
本发明形成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发挥能防止车身的大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左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搭载于摩托车时的本实施形态燃料箱的图;
图6是从车辆左侧观察搭载于摩托车时的图5所示的燃料箱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另外,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重复说明。又,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是以跨乘在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0020]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又,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I具备在路面R上转动的前轮2以及后轮3。后轮3是驱动轮,前轮2是从动轮。前轮2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叉4的下端部,该前叉4支持于转向轴。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头管5。在上支架上安装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型的把手6。
[0021]设置于把手6的驾驶员右手把持的部分上的节气门手柄7(参照图2)是,通过手腕的转动使其旋转,从而操纵后述的节气门装置16的节气门输入单元。驾驶员对把手6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使前轮2以转向轴为旋转轴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向。
[0022]左右一对主框架9从头管5向下方倾斜且向后方延伸,该主框架9的后部与左右一对枢接框架1连接。该枢接框架1枢轴支持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摇臂11的前端部,后轮3以能够绕摇动轴Ila摇动的形式轴支持于该摇臂11的后端部。摇臂11的摇动轴Ila配置于比发动机E后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在把手6的后方设置有燃料箱12,在该燃料箱12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员乘骑用座椅13。
[0023]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以支持于主框架9以及枢接框架10的状态搭载有发动机E。在图1中,作为发动机E,例不汽缸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并列四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的输出轴与变速装置14(参照图2)连接,从该变速装置14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链条15传递至后轮3。发动机E以及变速装置14,以变速装置14的变速器箱位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后方的形式形成为一体。在侧视时,汽缸的轴线随着向上方行进而向前方倾斜。在侧视时,发动机E的曲轴箱以及变速装置14的变速器箱整体上形成为大致L字状。换言之,发动机E以及变速装置14具备L字状壳体。发动机E的进气道(未图示)与配置于主框架9的内侧的节气门装置16连接。
[0024]在节气门装置16的上游侧设置有配置于燃料箱12的下方的进气装置36。进气装置36包括压缩进气的增压器32、和设置于该增压器32的下游侧的进气室33。在增压器32的上游侧设置有导入来自于前方的行驶风的进气通路34、和配置于进气通路34和增压器32之间的空气滤清器19。从进气通路34导入的进气通过空气滤清器19送入增压器32。即,增压器32配置于空气滤清器19的下游侧。增压器32,通过经由齿轮以及链条等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驱动,并且将已送入的进气进行压缩。增压器32形成为具有离心式栗以及行星齿轮机构,且使发动机E的动力增速的结构。离心式栗以及行星齿轮机构形成于同轴。离心式栗以及行星齿轮机构轴支持于变速器箱的上壁部。由于设置有增压器32,从而能够谋求摩托车I的输出的改善。由增压器32压缩的进气送入进气室33。进气室33贮留由增压器32压缩的进气,并且将贮留的进气通过节气门装置16导入至发动机E的燃烧室。进气室33是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