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15779阅读:来源:国知局
始终积留在作为燃料箱12的最下部的后方突出部12b (燃料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较少)。因此,即便在行驶时也能够良好地维持重量平衡,能够确保优异的运动性。又,燃料箱12的最下部形成为具有水平面的结构。进气室33的上表面位于比燃料箱12的最下部靠近上方的位置。燃料箱12的最下部配置于比进气室33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无需根据进气室33的形状设定燃料箱12的底面形状,能够在燃料箱12的最下部容易形成水平面。此外,燃料箱12的最下部位于比发动机E的汽缸盖以及进气室3 3的下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燃料箱12的最下部的水平面在变速器箱的后方位于变速器箱的上表面高度位置附近。
[0038]在燃料箱12中设置有吸出燃料的燃料栗18。燃料栗18配置在位于燃料箱12中比增压器32靠近后方的位置的区域且燃料箱12的内部。具体而言,燃料栗18设置于燃料箱12的后方突出部12b的下端部。即,燃料箱12的燃料排出口 12f(参照后述的图5)设置于后方突出部12b的下端部的水平面(最下表面)。像这样,与增压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燃料栗18。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栗18与增压器32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将燃料栗18配置于能够增大燃料箱12内的上下尺寸(与发动机E以及进气装置36隔开)的位置。此外,通过将燃料栗18配置在与增压器32隔开的位置,以此能够抑制增压器32中产生的热传递至燃料栗18。又,燃料栗18位于后方突出部12b的下方,以此燃料栗18配置于座椅13的下方。借助于此,燃料栗18挨近驾驶员的乘骑位置,因此能够使驾驶员乘骑时的摩托车I的重量平衡得以稳定。燃料栗18位于比摇臂11的摇动轴11 a靠近后方的位置。
[0039]此外,在燃料栗18和增压器32之间配置有耐热性高于燃料栗18的高耐热性配备件。高耐热性配件例如是排气门执行器39等执行器或各种传感器等。在燃料栗18和增压器32之间的空间内配置耐热性高的配备件,以此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在本实施形态中,排气门执行器39配置为在俯视时与摇臂11的摇动轴Ila重叠。又,排气门38(图2)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摇臂11的摇动轴Ila的附近。借助于此,能够缩短连接排气门执行器39与排气门38的导线的长度。
[004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右一对主框架9具有从头管5朝着该主框架9的最大扩宽区域向斜后方扩展的扩宽区域。在该扩宽区域内配置有发动机E、燃料箱12、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像这样,在形成于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的较大的空间内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从而能够防止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与主框架9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容易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能够增大其容积。此外,左右一对主框架9配置于发动机E的左右两侧,因此与主框架通过车身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另夕卜,使电装品之间电气地连接或者使电装品与发动机ECU17之间电气地连接的线束的一部分配设于左右一对主框架9之间,该线束的一部分由燃料箱12覆盖。同样地,也可以是用来释放增压器32的剩余压力的通路(排放通路)的一部分由燃料箱12覆盖。
[0041]如图1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进气通路34以向车辆左右方向一侧(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左侧)偏离的形式配设。具体而言,进气通路34以通过发动机E的侧方的形式配设。伴随于此,进气通路34的入口(空气引入口)本身也以向车辆左右方向一侧偏离的状态设置。借助于此,与使进气通路通过发动机E的上方的结构相比,无需提高与驾驶员的上半身相向的区域的车身上表面位置便能增大位于发动机E上方的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的空间。
[0042]又,作为比较例,在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进气通路的结构中,需要在燃料箱和头管之间配设进气通路以及空气滤清器的空间。因此,在这样的比较例的结构中,需要使燃料箱的前方以避开进气通路以及空气滤清器的形式凹入。在这样的结构中,无法增大燃料箱的容积。
[0043]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进气通路34配设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从燃料箱12的外侧绕到燃料箱12的下方。因此,无需为了进气通路34而使燃料箱12凹入,能够增大燃料箱12的容积。
[0044]将空气滤清器19设置为与进气室33独立。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设置于增压器32的上游侧(侧方)。因此,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19配置于比燃料箱12的下表面靠近下方的位置。因此,不需要为了空气滤清器19而使燃料箱12凹入。另外,取而代之,也可以将空气滤清器19设置于进气通路34的内部,也可以设置于进气通路34的上游侧。
[0045]增压器32配置于比燃料箱12的后方突出部12b靠近前方、且凹部形成部12a的下方。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发动机E的后方。更具体而言,增压器32位于比发动机E的曲轴箱靠近后方且比变速器箱靠近上方的位置。增压器32配置于比发动机E的上端部(汽缸盖罩)靠近下方的位置。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比变速器箱的后端部靠近前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增压器33支持于变速器箱的上壁部。在增压器32和曲轴箱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规定的间隔。借助于此,能够使摩托车I中的各装置的布局合理化,能够防止摩托车I的大型化。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型化。又,通过将增压器32配置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附近,从而能够使利用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简单化且结构较短。增压器32的出口朝向上方。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使用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因此增压器32设置于发动机E的附近。因此,增压器32的后续的进气室33配置于车身的较高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燃料箱12的下表面凹入,使燃料箱12和进气室33在侧视时重叠,防止车身的大型化,并且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
[0046]与增压器32的出口连接的进气室33的入口设置于进气室33的下端部且后端部。进气室33形成为从入口向前方且上方导入进气的结构。即,进气室33配置为从增压器32的上方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因此,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的连接部分处的空气路径形成为从增压器32输出的空气的方向(上方向)在进入进气室33内时变成斜上方的结构。借助于此,能够使增压器32靠近发动机E的下部的曲轴箱,且能够在发动机E的上方容易设置容量较大的进气室33。进气室33的出口设置于前方的下表面,并且与进气管20连接。进气室33配置于节气门装置16的上方。进气室33配置于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0047]又,进气装置36配置为从发动机E的后方导入进气,从而能够在发动机E的上方确保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的配置空间。即,使进气装置36以及燃料箱12配置合理化,从而能够防止摩托车I的大型化。
[0048]对于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I,随着进气室33的容积的增大,可以期待输出的改善。例如,从输出的观点考虑,进气室33的容积形成为发动机E排气量的两倍以上的容积,更优选的是形成为五倍以上的容积。
[0049]本实施形态中的进气室33具有随着向前方行进而上下尺寸增大的形状。又,进气室33的出口区域的内部空间宽度(进气室33内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大于入口区域的内部空间宽度。与之相对应地,进气室33的外形以及燃料箱12的凹部形成部12a的外形具有如图4所示随着向车辆后方行进而车辆左右方向尺寸(宽度)减小的扇形形状。借助于此,能够使驾驶员乘骑时膝部前部分处的车宽变窄,从而能够容易用膝部保持车身,即,能够容易进行所谓膝部夹持(knee grip)。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