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刹车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97690阅读:来源:国知局
定于二旋转部330前段活动部332的凹槽333及槽道334中(组装时将拉绳尾端依序穿过凹槽333、槽道334及壳体底面12的引导螺管122,再将拉绳持续拉出,使拉绳的头端可定位于凹槽333中形成固定),于装设完成后,盖回前盖15即可进行安全刹车的操作,无论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拉动左刹车杆拉绳L使第一转体31向上转动,或是按压右刹车杆拉动右刹车拉绳R使第二转体32向上转动,均可藉由抵顶部335带动连动转体33一并转动,进而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对前、后轮进行刹车,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
[0045]请一并参图2a,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二旋转部330前段开设的二凹槽333,其与轴心可有不同的距离,其中,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凹槽333用以供后轮刹车拉绳RW固定用,而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凹槽333则是用以供前轮刹车拉绳FW固定用;藉此,当连动转体33转动时,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后轮刹车拉绳RW的位移量大于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前轮刹车拉绳FW,让前、后轮在刹车的同时,可保持后轮刹车力道大于前轮刹车力道的功效。
[0046]如图3a、图3b所示,为安装完成后未作动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系受连动转体33的抵顶,抵靠于壳身10的底面12 ;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刹车时,如图4a、图4b所示,若使用者按压右刹车杆,此时右刹车杆拉绳R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二转体32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二转体32抵顶于连动转体33的抵顶部335,可促使连动转体33随第二转体32—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向上移动,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而若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如图5a、图5b所示,此时左刹车杆拉绳L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一转体31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一转体31抵顶于连动转体33的抵顶部335,可促使连动转体33随第一转体31 —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向上移动,同样可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
[0047]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体31、第二转体32及连动转体33的各旋转部330,可进一步透过轴衬302套接于旋转轴心30,藉以可调节各转体间的间隔,并使各转体于旋转轴心30上可转动得更为顺畅,在实际使用时更为精准。
[0048]请再参阅图6至图9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态样,其主要包括有一中空的壳体I以及装设于其中的一连动机构4,对于壳体I的基本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0049]连动机构4设置于壳体I中,主要包含有一旋转轴心40,以及设置于旋转轴心40上的一第一转体41、一第二转体42及一连动转体43。旋转轴心40设置于靠近壳身10后侦U (内侧,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的位置,与前实施例相同,本第二实施例的旋转轴心40可以是由二同轴且分别固定于壳身10两侧的轴杆401所构成。
[0050]第一转体41,其包含有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411用以套设于旋转轴心40,而前段则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12 ;第二转体42,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42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4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22。连动转体43,其设置于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之间,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至少一轴孔43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4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32 ;又,连动转体43相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抵顶部435,用以抵顶于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的上方并形成止挡,藉此,当第一转体41、第二转体42其一向上(单向)旋转时,可同时推动抵顶部435,让连动转体43随第一转体41或第二转体42 —并转动。
[0051]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可藉由将前盖15与壳身10分离来进行各拉绳的安装,使用者仅需将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一端(通常为尾端,于本实施例中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头端分别连结于左、右刹车杆处)分别穿过壳体顶面11的引导螺管112,并利用固定件413、423分别固定于第一、二转体41、42前段的活动部412、422,再将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的一端(通常为头端,于本实施例中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的尾端分别连结于前、后轮刹车处)分别固定于连动转体43前段活动部432所开设的凹槽433及槽道434中(组装时将拉绳尾端依序穿过凹槽433、槽道434及壳体底面12的引导螺管122,再将拉绳持续拉出,使拉绳的头端可定位于凹槽433中形成固定),于装设完成后,盖回前盖15即可进行安全刹车的操作,无论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拉动左刹车杆拉绳L使第一转体41向上转动,或是按压右刹车杆拉动右刹车拉绳R使第二转体42向上转动,均可藉由抵顶部435带动连动转体43一并转动,进而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对前、后轮进行刹车,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
[0052]如图6a、图6b所示,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连动转体43前段开设的二凹槽433,其与轴心可有不同的距离,其中,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凹槽433用以供后轮刹车拉绳RW固定用,而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凹槽433则是用以供前轮刹车拉绳FW固定用;藉此,当连动转体43转动时,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后轮刹车拉绳RW的位移量大于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前轮刹车拉绳FW,让前、后轮在刹车的同时,可保持后轮刹车力道大于前轮刹车力道的功效。
[0053]如图7a、图7b所示,为安装完成后未动作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受连动转体43的抵顶,抵靠于壳身10的底面12 ;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刹车时,如图8a、图8b所示,若使用者按压右刹车杆,此时右刹车杆拉绳R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二转体42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二转体42抵顶于连动转体43的抵顶部435,可促使连动转体43随第二转体42 —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向上移动,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而若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如图9a、图9b所示,此时左刹车杆拉绳L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一转体41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一转体41抵顶于连动转体43的抵顶部435,可促使连动转体43随第一转体41 一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ff向上移动,同样可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
[0054]于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体41、第二转体42及连动转体43可进一步透过轴衬402套接于旋转轴心40上,藉以可调节各转体间的间隔,并使各转体于旋转轴心40上可转动得更为顺畅,在实际使用时更为精准。
[0055]综合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刹车器确可达成增进适用范围及使用便利性,且可提升使用安全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实用新型,爰依法提出申请。但以上所述,仅系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方式而已,故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辅助刹车器,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部呈中空状态;其特征在于, 一连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且该连动机构包含横设于壳体后侧的一旋转轴心,以及以该旋转轴心为轴转动的一第一转体、一第二转体与一连动转体;其中,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于其后段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使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的前段于该壳体中预定范围内上下活动; 又,该连动转体设有至少一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形成顺向或逆向的单向止挡,使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任一进行该顺向或逆向的旋转时,一并带动该连动转体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相邻该第二转体,该连动转体包含二旋转部及该抵顶部,该二旋转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相对外侦U,以及横跨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并连接二旋转部的该抵顶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分别位于该连动转体相对的两侧,且该连动转体分别向两侧凸设有该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即该第二转体形成止挡。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二刹车杆的拉绳连接,该连动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前轮刹车与后轮刹车的拉绳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连动转体供前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小于供后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开设有二供拉绳穿过的穿孔,且二刹车杆的拉绳与二刹车的拉绳分别从该壳体相对的上、下侧连接该连动机构。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连动转体进一步设有供拉绳固定的二凹槽及二槽道。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轴心由穿设于该壳体两侧,且同轴的二轴杆所构成。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经由轴衬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上。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含相互结合的一壳身与一
【专利摘要】一种辅助刹车器,包括一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中的一连动机构;连动机构包含有旋转轴心及以旋转轴心为轴转动的一第一转体、一第二转体与一连动转体,并于连动转体设有至少一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形成单向止挡,藉由刹车杆拉绳连接第一、二转体,以及前、后轮拉绳连接连动转体,让使用者无论拉动左或右刹车杆时,均可对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并且于刹车时,先对后轮形成制动再对前轮形成制动,并使后轮刹车力道持续高于前轮刹车力道,从而可以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藉由立体的空间设计,可达到体积小、轻量化,减轻使用者负担的功效。
【IPC分类】B62L3/08
【公开号】CN204750457
【申请号】CN201520271187
【发明人】曾东荣
【申请人】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