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393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装置,特别涉及收集分离水面油污装置。
背景技术
美国〃Valdez Star〃号大型溢油回收船是在受风浪影响很小的水下完成溢油 回收过程的。当船驶入溢油区后,将与水流的相对船速保持在3-5节,这时该 船的液压动力装置便将船头的拱形门打开,使水面上的油顺着两条浮在水面的 导油臂进入船内。这时浮油已经不会受到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了。在回收过程 中,首先船上的垃圾回收装置将飘浮的垃圾回收到甲板上的垃圾舱里,然后, 在两条并排安装的连续向斜下方运动的皮带所产生的水流牵引下,使油层也连 续向斜下方运动,当到达斜面的最底端时,油层由于自身的比重较小而向上浮 起,从而在集油井中积聚起来,越积越厚。在达到一定的厚度时,自动控制的 电子装置启动具有强力吸入功能的泵力系统,将集油井上部的油吸入到储油舱 或驳船里,如此循环,浮油就源源不断的被回收了起来。另外,如果使用船上 自备的围油栏和小艇配合,可以扩大导油臂的扫油面积,使该船就仿佛一把海 上的大扫帚,所过之处,干干净净,甚至都不会留下一层油膜。这一独特的过 程的卓越的回收性能和对环境的良好的。在"Valdez Star"号大型溢油回收船未 建造完前,美国油轮在阿拉斯加湾的威廉姆王子角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恶性溢油 事故,直接造成了 3.6万吨的原油泄漏,公司为此征集调用了 5万名清理人员, 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才基本清除了污染,单是支付的清污费用就高达49.7亿 美元。二, 2005年12月底我国第一艘用于海上浮油回收的船舶"碧海1号" 在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入使用;该船总长37.3米,水线长36.4米, 型宽7.5米,深3.4米,满载吃水2.4米,设计满载航速每小时10海里,续航 力800海里,自给力7天,船员6人,海上回收作业时最多可搭载20人。最大 回收油速率100立方米/小时。溢油分散剂喷洒速率7.2立方米/小时。载货 量回收浮油250立方米,该船配备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 的船用复合式浮油回收装置。该装置集堰式、下行、真空等多种收油功能于一 体,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全液压系统,具有智能化的油水探测和自动的泵吸功能。 油水分离采用了复合式和高于海平面的负压式全封闭的油水界面分离方式,可 回收高、中、低粘度的各类油品,具有高油水分离精度和受海面波浪影响小的 特点。该船还配备有两套溢油分散剂喷洒装置,两套固体漂浮垃圾收集装置, 总长度为600米的充气式围油栏布放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油回收船,它 包括船体和收油机,其特征在于船体前甲板有一凹槽,上述凹槽的前端是开通的,收油机安装在该凹槽内,在收油机下端内侧设置有导流泵。当回收溢油 作业时,开启导流泵,水表面产生引导水流抵消船首波的影响,将溢油快速引 至收油带,使溢油回收速率大大提高。收油带采用网格状滤油收油带,水可以 从网格中漏出,油粘附在收油带上,因而提高了回油效果,并为导流起到了促 进作用。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以上油污回收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需要自带动力装 置,费用高、耗能大、相关的装置运输不便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油污回收技术方法费用高、耗能大、相关的装置运 输不便等等问题,而提供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生 产、作业费用低,自重轻,机动便捷。
本发明所提供的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包括成一定角度布置的两条围 栏和分离容器,所述围栏由浮带、缆绳、浮带与缆绳之间的围布组成,浮带在 缆绳的上方,两条围栏一端分别与分离容器的头部的左右一侧相连,另一端分 别连接各自的牵引船;分离容器装有浮体;分离容器内有2个以上隔断,隔断、 分离容器的头部和尾部一起将分离容器分成若干个容器单元;分离容器的头部、 隔断的纵截面为弧形或者折形,分离容器的头部和隔断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向后 上方和后下方倾斜;头部和隔断的下部形成分离容器的底部;各分离容器单元 的底部均有指向后下方的出水通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其中所述隔断的数量大于 等于8个,小于等于20个;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其中所述分离容器上安装有 防水篷罩;
本发明的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与现有的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相 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它利用现有船只的牵引力为动力,只要投入相对 极低的费用就能将浮油大面积快速分离收集,本装置生产、作业费用低,自重 轻,机动便捷,每小时清理面积为拖船的间距与时速的积,不需要自身动力装 置就可完成油污层的增厚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在A-A处的剖面视图3是围栏纵向的剖视图4是分离容器的纵截面剖面视图;图5是图4所示分离容器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包括两条围栏12和分 离容器4,围栏12由浮带1、缆绳2、浮带与缆绳之间的围布3组成,两条浮带 一端分别与分离容器4的头部5的左右一侧紧密相连,另一端接牵引船13。
参见图2、 3所示,围栏由浮带l、缆绳2和浮带1和缆绳2之间的围布3 组成,缆绳2在浮带1下方。
参见图4所示,分离容器4内有3上隔断11,隔断ll、分离容器4的头部 5和尾部6 —起将分离容器4分成4个容器单元8;分离容器4的头部5、隔断 11的纵截面为弧形也可以是折形,分离容器4的头部5、隔断ll的上部和下部 分别向后上方和后下方倾斜;头部5、隔断11的下部形成分离容器4的底部; 各分离容器单元8的底部均有指向后下方的出水通道9。
参见图5所示,分离容器4两侧分别装有浮体7。
为了提高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的性能价格比,可将隔断的数目控制在 8个以上,20个以下。
参见图5,为了使所述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适应巨浪、暴雨的影响, 在分离容器4上安装有防水篷罩10。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减轻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的自重,分离容器4 的头部5、尾部6和隔断11用橡胶制成。
本发明的分离浮油的过程如下
当牵引船13向前运动,围栏之间的水就会涌入分离容器4的头部5,分离 容器4内装有2个以上隔断11,静止时分离容器4的头部5和分离隔断11上缘 高于吃水线0. 05米至0. 5米,它要视作业速度和浪涌情况而决定,可通过调整 浮体的有效体积或增减配重实现,当分离容器4受到牵引船13的牵引力时,水 与分离容器4产生相对运动,水在分离容器4的头部5和隔断上倾或下的倾斜 面上对应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分力,低密度的油污就会延上倾斜面流入后一隔断 内,当分离容器4向前倾斜时隔断11的上部相应立起,既后倾隔断与水平面夹 角增大,相对高度增加,后方的浮油不能回流前一隔断,这样浮油只能从分离 容器的头部到尾部最后一分离容器单元单方向运动,清水从出水通道排出,围 栏将水面的油污汇集至分离容器入口后,在分离容器单元由前至后逐级分离, 油污逐级增厚。
油污收纳船14,它可由相适应的船只改装而成,对分离容器装置中的漂浮物进行收纳,它同时也能与分离容器在功能和结构相结合, 一边打捞分离容器 前方的固体垃圾, 一边抽纳油污。
各分离容器单元8的底部均有出口指向后下方的出水通道9,由于前行时 隔断底部的斜面会对水会产生向下的压力,所以当分离容器向前运动时分离容 器内部的清水只是单向外流,不会逆流。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 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 定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包括成一定角度布置的两条围栏(12)和分离容器(4),所述围栏(12)由浮带(1)、缆绳(2)、浮带与缆绳之间的围布(3)组成,浮带(1)在缆绳(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两条围栏(5)一端分别与分离容器(4)的头部(5)的左右一侧相连,另一端分别连接各自的牵引船(13);分离容器(4)装有浮体(7);分离容器(4)内有2个以上隔断(11),隔断(11)、分离容器(4)的头部(5)和尾部(6)一起将分离容器(4)分成若干个容器单元(8);分离容器(4)的头部(5)、隔断(11)的纵截面为弧形或者折形,分离容器(4)的头部(5)和隔断(1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向后上方和后下方倾斜;头部(5)和隔断(11)的下部形成分离容器(4)的底部;各分离容器单元(8)的底部均有指向后下方的出水通道(9)。
2、 根据权利有求1所述的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断(ll) 的数量为8个至20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容器(4)上安装有防水篷罩(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分离容器(4)的头部(5)、尾部(6)和隔断(11)用橡胶、塑料或防水布制 成。
全文摘要
一种收集分离水面油污的装置,由成一定角度布置的两条围栏和分离容器组成,围栏由浮带、缆绳、浮带与缆绳之间的围布组成,两条围栏一端分别与分离容器的头部的左右一侧相连,另一端分别连接各自的牵引船;分离容器装有浮体;分离容器内有2个以上隔断,隔断、分离容器的头部和尾部一起将分离容器分成若干个容器单元;分离容器的头部、隔断的纵截面为弧形或者折形,分离容器的头部、隔断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向后上方和后下方倾斜;头部、隔断的下部形成分离容器的底部;各分离容器单元的底部均有指向后下方的出水通道。本装置适用于收集水面上的油污,其结构简单,作业成本低。
文档编号B63B35/32GK101468715SQ20081010394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4日
发明者陈道南 申请人:陈道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