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1123发布日期:2019-09-11 23:1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下机器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器人和ai一直是科技界的热门话题,现如今,智能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水下机器人便是其中一种,由于只有部分工作人员会直接接触,并不为人所熟知,但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水下机器人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传统意义的机器人技术而言,水下机器人技术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不仅包括了机械学、电子工程学、力学等学科,还包含水动力学,结构学等学科领域。

从教育角度来看,普及水下机器人涉及的技术知识,通过理论与动手实际操作的结合,能够加深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增强科学创新能力。从创新创造角度来看,通过对水下机器人全面了解,以水下机器人为学习平台,能够为创造者的开创提供资源和条件,便于将自身的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学以致用。因此,水下机器人对于教育以及后续创造研发,都是智能机器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要实现创新创造,对水下机器人软硬件设计都有较高要求,市面上的水下机器人,虽然在功能上能满足水下机器人的任务需求,却不利于人们对水下机器人本身的学习、改造,导致使用者难以全面的掌握水下机器人的各方面知识,大大阻碍了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学习与推广。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款易于拆装与改造的教创型水下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通过各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实现各功能模块方便的拆装。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包括主舱、连接于主舱的能源模块、推进模块、照明模块、摄像模块,各功能模块与主舱之间均为可拆连接且具有水密结构;主舱内还连接有控制各功能模块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位于主舱内的控制板,控制板耦接有调试接口,调试接口向外延伸至主舱外。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水下机器人的构造,水下机器人的主要部分都是使用可拆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初学者可以通过对水下机器人的拆卸、安装加深对水下机器人结构的了解;

同时,水下机器人的程序为开源程序,初学者可以进行程序的调试,并通过调试接口将调试后的程序直接反馈回控制板,从而在智能控制的角度上,加深对水下机器人的了解。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舱包括收容控制板的舱筒、固定于舱筒开口处的固定环、可拆连接于固定环的舱盖,其中固定环使用刚性材料制成,舱盖上设有阻碍水流沿舱盖径向流入舱筒的径向密封水密件、阻碍水流沿舱盖轴向流入舱筒的轴向密封水密件。

为了保证浮力,水下机器人的主舱往往使用较轻的材料,这也就使得舱体较薄、较软,虽然可以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但是在进行密封连接时,就有可能在碰撞中发生形变,导致密封效果、连接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使用刚性的固定环固定于舱筒作为连接件,即使舱筒发生轻微变形,固定环与舱盖也不会发生形变,仍能保证舱筒开口处的密封效果,使得舱筒内的器件不会受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能源模块包括连接于主舱的电池舱,电池舱于主舱两侧各设有一个,两电池舱与主舱间距相同;所述主舱与电池舱通过支脚连接,支脚呈中空设计且两端均设有螺纹,主舱设有与支脚配合的第一连接通孔,电池舱设有与支脚配合的三通接头。

在主舱两侧各设置一个电池舱,不仅提供了能源的供给,也能起到平衡水下机器人的作用,使得水下机器人的运行更平稳;

主舱与电池舱之间通过线材电连,线材从支脚的中空部分穿过,支脚通过两端的螺纹实现与主舱、电池舱的连接,其中主舱厚度较大,内部空间较大,所以可以直接与支脚连接,而电池舱空间较小,又要放置电池,所以使用三通接头来增加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试接口包括螺纹连接于主舱的中空螺栓、安装于中空螺栓的调试头,其中中空螺栓沿其轴向开设有中空走线孔,中空走线孔内壁开设有安装槽,调试头安装于安装槽,并通过线材沿中空走线孔电连于控制板,线材与中空走线孔之间密封。

通过中空螺栓的设计,将调试接口暴露于主舱外,从而不需要拆除主舱而直接使用调试接口进行调试,使得使用者的操作十分简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舱还通过固定卡扣连接有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通过固定卡扣连接于主舱的平衡螺柱、连接于平衡螺柱的平衡块,其中平衡块包括小砝码片、大砝码片。

本发明中的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教具,在使用时可预期的会经过多次拆装、更换各个部件,在此过程中,重新完成水下机器人的平衡十分重要,小砝码片在重量轻微调整时使用,大砝码片适用于机器人外扩设备,重量有较大变化时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卡扣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平衡螺柱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有限位螺帽、小砝码片、第一固定卡扣、大砝码片、定位器、第二固定卡扣,其中定位器螺纹连接于平衡螺柱且与大砝码片抵紧,限位螺帽螺纹连接于平衡螺柱且与小砝码片抵紧。

由于平衡螺柱需要有较长的长度,才能收纳较多的平衡块,所以平衡螺柱的两端都至少要设有一个固定卡扣;

在重量调整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对小砝码片进行调整,所以将小砝码片放置在便于调整的位置,将限位螺帽旋下,即可对小砝码片的数量进行调整;

而在调整大砝码数量时,需要先将固定卡扣卸下,再将定位器旋出,才能增减大砝码片数量,最后将固定卡扣与主舱重新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摄像模块包括转动连接于主舱且收纳摄像模组的相机舱、封闭相机舱的第二前盖、开设于第二前盖的透光镜片,其中相机舱远离第二前盖的一端设有螺纹孔,螺纹孔螺纹连接有进线螺栓,进线螺栓沿其轴线开设有进线孔,线材沿进线孔进入相机舱并与摄像模组电连,进线孔与线材之间密封。

通过相机舱来实现对摄像模组的保护,同时,通过相机舱的设计可适配不同类型、大小规格的摄像模组,实现水下机器人对各种摄像模组的兼容;

相机舱通过第二前盖与进线螺栓实现密封,进线螺栓一方面通过增加接触面积的方式,增加了相机舱与线材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线材与相机舱之间的水密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板为电路板,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远程控制电路板的遥控手柄,遥控手柄与电路板通过通讯接口连接。

遥控手柄用于对电路板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水下机器人上不同功能部件的控制。

一种用于教创型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还包括电源管理板、主控板,其中电源管理板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电压转换芯片、对主控板供电的供电端子,电源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分别使用公端子与母端子;主控板包括与供电端子配合的供电接口、通讯接口、调试接口、控制照明模块与摄像模块的供电信号输出端、控制推进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

电源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分别使用公端子与母端子,这样可以避免误插等错误操作;

通过电压转换芯片实现电压转换,为不同元器件供电;

主控板通过供电信号输出实现水下摄像机水下照明灯的供电控制;

通过控制信号输出实现水下推进器的控制信号输出;

通过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控机器运动姿态,并通过调试接口和通讯接口支持外部通讯及程序调试。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源管理板、主控板均通过机芯架连接于主舱,主舱设有与机芯架配合的锁定架,锁定架与机芯架可拆连接。

通过机芯架的设计,将电源管理板、主控板的位置锁定,防止水下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电路板发生晃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各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连接方式,实现各功能模块方便的拆装;

其二,通过控制模块的设计,实现对各功能模块的控制;

其三,通过各功能模块的穿舱进线及水密结构,保证水下机器人的水密性能;

其四,通过摄像模块的设计,兼容多种摄像头,便于使用者更换调试;

其五,通过平衡机构的设计,使得水下机器人拆装后能够对水下平衡性进行调整,便于水下机器人的再次使用;

其六,通过调试接口的设计,使得使用者不必拆卸主舱,即可实现对控制板的调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电池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图7为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源管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主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机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舱;11、通讯接口;12、调试接口;121、中空螺栓;122、中空走线孔;123、安装槽;13、深度传感器;14、舱筒;15、舱盖;151、密封柱;152、径向密封水密件;153、轴向密封水密件;154、锁定架;16、固定环;2、控制模块;21、遥控手柄;22、摇杆;23、显示屏;24、模式切换按键;25、功率切换按键;26、运动控制按键;3、电池舱;31、支脚;32、三通接头;33、舱体;34、管帽;35、铜螺丝母头;36、第一前盖;4、照明模块;41、水下照明灯;42、固定块;43、卡箍;44、连接螺栓;5、摄像模块;51、相机舱;52、第二前盖;53、透光镜片;54、限位器;541、限位座;542、限位块;543、抵紧螺母;6、推进模块;61、水平推进器;62、垂直推进器;7、平衡机构;71、平衡螺柱;72、固定卡扣;73、小砝码片;74、大砝码片;75、限位螺帽;76、定位器;8、电源管理板;81、电源输入端;82、电源输出端;83、电压转换芯片;84、供电端子;9、主控板;91、控制信号输出端;92、供电信号输出端;93、供电接口;94、调试连接端;95、通讯连接端;96、集成传感器;97、机芯架;98、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教创型水下机器人,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组装,如图1所示,包括主舱1、能源模块、推进模块6、照明模块4、摄像模块5、通讯及传感器接口,其中能源模块通过电池舱3来实现供电,推进模块6通过水下推进器实现推进,各功能模块与主舱1之间均为可拆连接,且具有水密结构,主舱1还设有控制各功能模块的控制模块2,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板、遥控手柄21,各功能模块均通过线材电连于控制板。

通讯及传感器接口包括包括通讯接口11、调试接口12、深度传感器13,这三个接口依次排布于主舱1的顶部。其中调试接口12与控制板耦接并延伸外接到主舱1外,从而通过使用外部硬件调试接口12,即可实现对主舱1内部控制板的调试。

调试接口12包括连接于主舱1的中空螺栓121、安装于中空螺栓121的调试头,其中中空螺纹的螺纹段顶部安装有水密橡胶圈,中空螺栓121穿过舱筒14,并在舱筒14内部使用螺帽旋紧,从而实现中空螺栓121与主舱1之间的水密密封。

调试头采用microusb调试口,中空螺栓121沿其轴向开设有中空走线孔122,中空走线孔122连通有安装槽123,安装槽123暴露于主舱1外,调试头置于安装槽123处,并通过灌胶处理实现调试头与中空螺栓121的水密。线材沿中空走线孔122穿入主舱1并电连于控制板,从而实现对控制板的控制。

控制板为电路板,遥控手柄21通过通讯接口11实现与运动主机的连接,遥控手柄21上具体设有运动控制按键26、模式切换按键24、功率切换按键25、摇杆22、显示屏23等,实现摄像模块5、照明模块4的开关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具体布局和结构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方便性,将摇杆22及控制按键置于手柄两侧,显示屏23置于手柄中间。

如图1、图2所示,主舱1包括连接各功能模块的舱筒14、固定于舱筒14开口处的固定环16、可拆连接于固定环16的舱盖15,其中舱筒14使用较轻的材料制成,如pe制成,固定环16使用刚性材料,如6061铝合金制成。舱盖15沿轴向开设有八个螺丝固定通孔,八个螺丝固定通孔均布于舱盖15的端面,固定环16的对应位置具有与螺丝匹配的螺纹孔,螺丝穿过螺丝固定通孔与螺纹孔,实现舱盖15与固定环16的锁定。

舱盖15的端面中央位置设有与舱筒14内壁配合的密封柱151,从而使得舱盖15整体呈“凸”形。当舱盖15与舱筒14的端面贴合时,密封柱151会穿入舱筒14并与舱筒14内壁抵紧,从而使水流难以流入主舱1内。舱盖15上还设有阻碍水流沿舱盖15径向流入舱筒14的径向密封水密件152、阻碍水流沿舱盖15轴向流入舱筒14的轴向密封水密件153,径向密封水密件152与轴向密封水密件153均使用固定于舱盖15的“o”形橡胶密封圈,轴向密封水密件153位于密封柱151与舱盖15端面的连接处,径向密封水密件152位于密封柱151的周壁。

水下推进器包括连接于主舱1的水平推进器61及垂直推进器62,水平推进器61分为左右两个推进器,皆置于主舱1后部;垂直推进器62同样分为左右两个推进器,位于主舱1中部。

如图1、图3所示,电池舱3于主舱1两侧各设有一个,且置于主舱1底部,两电池舱3与主舱1间距相同,不仅提供了能源的供给,也能起到平衡水下机器人的作用。主舱1与电池舱3通过支脚31连接,支脚31呈中空设计且两端均设有螺纹,主舱1设有与支脚31配合的第一连接通孔,电池舱3设有三通接头32,三通接头32的一个接口与支脚31螺纹配合。在进行连接时,先将支脚31的下螺纹与三通接头32螺纹连接,再将支脚31的上螺纹插入舱筒14的第一连接通孔内,在舱筒14内部使用螺帽进行旋紧。每个电池舱3上都通过两个支脚31实现稳定连接,主舱1与电池舱3之间的线材从支脚31的中空部分穿过。

电池舱3包括舱体33、抵接于舱体33内的内包、连接于舱体33一端的管帽34、连接于舱体33另一端的铜螺丝母头35、螺纹连接于铜螺丝母头35的第一前盖36。其中通电线缆位于内包与舱体33之间,通过内包对通电线缆进行限位,使通电线缆沿壁固定。同时,内包的设计也能保证电池在舱体33内部不会乱晃。第一前盖36尾部具有螺纹,且外壁呈外六角结构,便于使用工具进行拆装,并与铜螺丝母头35进行螺纹连接固定。

在连接时,首先将管帽34与舱体33一端进行刚性连接,然后将舱体33穿入两个三通接头32内,然后将内包插入抵紧于舱体33内壁,然后将铜螺丝母头35安装于舱体33的另一端,最终将电池依次放入舱体33内部,并旋紧第一前盖36封闭电池舱3。

如图1、图4所示,照明模块4使用水下照明灯41,水下照明灯41于主舱1两侧各设有一个,并通过固定块42与舱筒14连接。固定块42一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弧形面,且开设有螺栓孔位、锁定孔位,其中弧形面与主舱1外壁配合抵紧,主舱1开设有与螺栓孔位配合的通孔,从而通过螺栓实现固定块42与舱筒14的固定。在水下照明灯41周壁环绕有卡箍43,卡箍43将水下照明灯41抵紧于固定块42的平面,卡箍43设有与锁定孔位配合的通孔,通过穿过锁定孔位与通过的螺丝,来实现卡箍43与固定块42的连接,达到锁定水下照明灯41的目的。

水下照明灯41的供电线与控制线通过开设于主舱1的水下照明灯41连接孔穿入主舱1,水下照明灯41连接孔通过连接螺栓44实现密封,连接螺栓44沿轴线设有中空孔,线材沿中空孔走线。固定块42开设有与连接螺栓44大小配合的收纳孔,连接螺栓44的一端与水下照明灯41连接孔螺纹连接,另一端穿过固定块42的通孔并连接于水下照明灯41内。

如图5、图6所示,摄像模块5包括转动连接于主舱1且收纳摄像模组的相机舱51、封闭相机舱51的第二前盖52、开设于第二前盖52的透光镜片53,其中相机舱51的尾部设有固定孔位,固定孔位上螺纹连接有进线螺栓,进线螺栓沿其轴线开设有进线孔,线材沿进线孔进入相机舱51并与摄像模组电连,进线孔与线材之间通过胶液密封。

相机舱51用于保护摄像模组,同时,相机舱51内部空间的大小兼顾不同尺寸的相机模组,并预留有不同的接线端口,通过相机舱51的设计可适配不同类型、大小规格的摄像模组,实现水下机器人对多种摄像模组的兼容。

相机舱51的头部与第二前盖52螺纹连接,尾部与进线螺栓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对相机舱51的密封。进线螺栓一方面通过增加与线材接触面积的方式,增加了相机舱51与线材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也通过螺纹增加了线材与相机舱51之间的水密性。为了进一步增加水密性,前盖与相机舱51之间、透光镜片53与前盖之间均设有防水橡胶圈。

相机舱51与主舱1通过可调角度的限位器54固定,限位器54包括固定于主舱1的限位座541、转动连接于限位座541的转动轴、连接于转动轴且固定于相机舱51的限位块542,其中转动轴的两端均设有螺纹,并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母543。当抵紧螺母543拧紧时,抵紧螺母543、限位块542、限位座541抵紧,从而使得相机舱51与主舱1无法相对转动。

如图5、图7所示,由于本发明中的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教具,在使用时可预期的会经过多次拆装、更换各个部件,所以在主舱1底部还通过固定卡扣72连接有平衡机构7。平衡机构7包括平衡螺柱71、连接于平衡螺柱71的平衡块,其中平衡螺柱71与主舱1平行,并通过固定卡扣72连接于主舱1,平衡块包括小砝码片73、大砝码片74。在拆装后,通过平衡块重新完成水下机器人的平衡,小砝码片73在重量轻微调整时使用,大砝码片74适用于机器人外扩设备,重量有较大变化时使用。

由于平衡螺柱71需要有较长的长度,才能收纳较多的平衡块,所以平衡螺柱71的两端都设有一个固定卡扣72,以保证平衡螺柱71的稳定。平衡螺柱71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有限位螺帽75、小砝码片73、第一固定卡扣72、大砝码片74、定位器76、第二固定卡扣72,其中定位器76螺纹连接于平衡螺柱71且与大砝码片74抵紧,限位螺帽75螺纹连接于平衡螺柱71且与小砝码片73抵紧。

在进行平衡块的调整时,将限位螺帽75旋下,即可对小砝码片73的数量进行调整;在调整大砝码数量时,首先将固定卡扣72卸下,再将定位器76旋出,随后对大砝码片74的数量进行调整,最后将固定卡扣72与主舱1重新连接。

工作过程:在使用前,首先将各功能模块拼装,然后使用平衡机构7调平,保证水下机器人不会在运动时因重心发生偏斜;

在使用时,通过遥控手柄21对各功能部分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不用的功能。

实施例二:一种用于教创型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如图8、图9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还包括电源管理板8、主控板9,其中电源管理板8包括电源输入端81、电源输出端82、电压转换芯片83、对主控板9供电的供电端子84,电源管理板8与主控板9通过供电端子84与主控板9的供电接口93相连,实现对主控板9的供电。电源管理板8的电源输入端81使用公端子,电源输出端82使用母端子,这样可以避免误插等错误操作,并通过电压转换芯片83实现电压转换,为不同元器件供电。

如图9所示,主控板9通过供电信号输出端92实现水下摄像机水下照明灯41的供电控制,通过控制信号输出端91实现水下推进器的控制信号输出,并通过集成传感器96接收深度信号,实时监控机器运动姿态,并通过调试连接端94和通讯连接端95支持外部通讯及程序调试。

如图10所示,电源管理板8(图8)、主控板9(图9)均通过机芯架97连接于主舱1的舱盖15,舱盖15的密封柱151上设有锁定架154,锁定架154呈“l”形,其中锁定架154“l”形的一条边连接于密封柱151,“l”形的另一条边悬空,机芯架97通过螺栓连接于悬空的这一条边上。

机芯架97呈长条形,一端与锁定架154连接,从而实现初步锁定,同时,机芯架97的底部与穿入舱筒14的支脚31抵接,从而进一步进行限位,使得机芯架97整体保持稳定。

电源管理板8、主控板9均设有与机芯架97配合的固定孔98,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98,实现各个电路板与机芯架97的锁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