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机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184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机机翼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航空结构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机翼。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机机翼包括三个部分,其为中央翼、左外翼和右外翼,其中左外翼和右外翼为双曲面结构,中央翼为单曲面结构,在连接时需要将中央翼的两端分别与左外翼和右外翼对接,即双曲面与单曲面对接。采用上述结构的飞机机翼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翼根连接区载荷传递大且工况较为复杂,装配时坐标转换在此最为集中,导致制造装配复杂;

2、机翼连接水平十字缘条外漏面积大,导致整流罩大且阻力大;

3、单曲面和双曲面对接时,对接界面和对接操作次数均较多,且在双曲面上进行对接或者搭接的难度系数大,导致密封油路通道多,密封设计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机翼,以解决现有飞机机翼存在的装配以及对接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飞机机翼,包括左机翼、右机翼和对接组件,所述左机翼的左机翼翼盒包括左机翼单曲面部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左机翼双曲面部,所述右机翼翼盒包括右机翼单曲面部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右机翼双曲面部,所述左机翼单曲面部与右机翼单曲面部分别从机身的两侧伸入机身中部并通过对接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机翼翼盒由左机翼上壁板、左机翼前梁、左机翼下壁板和左机翼后梁依次围设而成,所述右机翼翼盒由右机翼上壁板、右机翼前梁、右机翼下壁板和右机翼后梁依次围设而成;

所述左机翼上壁板、左机翼下壁板、右机翼上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均包括双曲面壁板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单曲面壁板,所述左机翼前梁、左机翼后梁、右机翼前梁和右机翼后梁均包括双曲面梁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单曲面梁;

所述左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左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左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以及左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通过对接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对接组件包括位于左机翼翼盒和右机翼翼盒外部的上壁板外对接板、下壁板外对接板、前梁外对接板以及后梁外对接板,位于左机翼翼盒和右机翼翼盒内部的上壁板内对接板、下壁板内对接板、前梁内对接板以及后梁内对接板;

所述左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均位于上壁板外对接板与上壁板内对接板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上壁板外对接板和上壁板内对接板连接;

所述左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均位于下壁板外对接板与下壁板内对接板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下壁板外对接板和下壁板内对接板连接;

所述左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均外位于前梁外对接板与前梁内对接板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前梁外对接板和前梁内对接板连接;

所述左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均位于后梁外对接板与后梁内对接板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后梁外对接板和后梁内对接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机翼上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左机翼下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右机翼上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以及右机翼下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均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左机翼前梁的双曲面梁和单曲面梁、右机翼前梁的双曲面梁和单曲面梁、左机翼后梁的双曲面梁和单曲面梁、右机翼前梁的双曲面梁和单曲面梁均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左机翼上壁板、左机翼前梁、左机翼下壁板和左机翼后梁依次通过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机翼上壁板、右机翼前梁、右机翼下壁板和右机翼后梁依次通过紧固件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原有的左机翼和右机翼分别与中央翼对接的结构,优化为左机翼和右机翼直接对接的结构,将对接方式由原有的单曲面与双曲面的对接,优化为单曲面与单曲面对接,且将原有的两处对接优化为一处对接;从而大大降低了机翼的连接装配难度,简化了翼根的设计,优化了油路密封设计,减少了机翼零组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飞机机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左机翼翼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左机翼翼盒和对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左机翼前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左机翼后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左机翼翼盒和右机翼翼盒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

1、右机翼;11、右机翼翼盒;

2、左机翼;21、左机翼翼盒;21a、左机翼单曲面部;21b、左机翼双曲面部;211、左机翼前梁;211a、左机翼前梁单曲面梁;211b、左机翼前梁双曲面梁;212、左机翼后梁;212a、左机翼后梁单曲面梁;212b、左机翼后梁双曲面梁;213、左机翼上壁板;214、左机翼下壁板;

3、对接组件;31、上壁板外对接板;32、上壁板内对接板;33、下壁板外对接板;34、下壁板内对接板;35、前梁外对接板;37、后梁外对接板;38、后梁内对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飞机机翼,如图1所述,该飞机机翼包括左机翼2、右机翼1和对接组件3,参照图2,所述左机翼2的左机翼翼盒21包括左机翼单曲面部21a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左机翼双曲面部21b,所述右机翼翼盒11包括右机翼单曲面部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右机翼双曲面部,如图7所示,所述左机翼单曲面部21a与右机翼单曲面部分别从机身的两侧伸入机身(图中未示出)中部并通过对接组件3连接。本实施例中将原有的左机翼和右机翼分别与中央翼对接的结构,优化为左机翼2和右机翼1直接对接的结构,将对接方式由原有的单曲面与双曲面的对接,优化为单曲面与单曲面对接,且将原有的两处对接优化为一处对接;从而大大降低了机翼的连接装配难度,简化了翼根的设计,优化了油路密封设计,减少了机翼零组件数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左机翼翼盒21由左机翼上壁板213、左机翼前梁211、左机翼下壁板214和左机翼后梁212依次围设而成,所述左机翼上壁板213、左机翼前梁211、左机翼下壁板214和左机翼后梁212依次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右机翼翼盒11由右机翼上壁板、右机翼前梁、右机翼下壁板和右机翼后梁依次围设而成;所述右机翼上壁板、右机翼前梁、右机翼下壁板和右机翼后梁依次通过紧固件连接。

所述左机翼前梁211、左机翼后梁212、右机翼前梁和右机翼后梁均包括双曲面梁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单曲面梁。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机翼前梁211和右机翼前梁的结构相同,具体的,所述左机翼前梁211的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左机翼前梁211包括位于机身内部的左机翼前梁单曲面梁211a和左机翼前梁双曲面梁211b,所述左机翼前梁单曲面梁211a和左机翼前梁双曲面梁211b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相应的,所述右机翼前梁包括位于机身内部的右机翼前梁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双曲面梁,所述右机翼前梁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双曲面梁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机翼后梁212和右机翼后梁的结构相同,所述左机翼后梁212的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左机翼后梁212包括位于机身内部的左机翼后梁单曲面梁212a和左机翼后梁双曲面梁212b,所述左机翼后梁单曲面梁212a和左机翼后梁双曲面梁212b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相应的,所述右机翼后梁包括位于机身内部的右机翼后梁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双曲面梁,所述右机翼后梁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双曲面梁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

所述左机翼上壁板213、左机翼下壁板214、右机翼上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均包括双曲面壁板和与其一体成型的单曲面壁板,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机翼上壁板213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左机翼下壁板214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右机翼上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以及右机翼下壁板的双曲面壁板和单曲面壁板均由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制成。

所述左机翼上壁板213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左机翼下壁板214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左机翼前梁211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以及左机翼后梁212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通过对接组件3连接。采用单曲面对接的方式,简化了机翼的对接结构以及装配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对接组件3包括位于左机翼翼盒21和右机翼翼盒11外部的上壁板外对接板31、下壁板外对接板33、前梁外对接板35以及后梁外对接板37,位于左机翼翼盒21和右机翼翼盒11内部的上壁板内对接板32、下壁板内对接板34、前梁内对接板(图中未示出)以及后梁内对接板38。

其中,所述左机翼上壁板213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上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均位于上壁板外对接板31与上壁板内对接板32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上壁板外对接板31和上壁板内对接板32连接。

所述左机翼下壁板214的单曲面壁板和右机翼下壁板的单曲面壁板均位于下壁板外对接板33与下壁板内对接板34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下壁板外对接板33和下壁板内对接板34连接。

所述左机翼前梁211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前梁的单曲面梁均外位于前梁外对接板35与前梁内对接板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前梁外对接板35和前梁内对接板连接。

所述左机翼后梁212的单曲面梁和右机翼后梁的单曲面梁均位于后梁外对接板37与后梁内对接板38之间,且均通过紧固件与后梁外对接板37和后梁内对接板38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飞机机翼除了左机翼2、右机翼1和连接组件3外,还设有起支撑和传递载荷作用的肋,且肋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叙。

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均为螺栓螺母紧固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