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1605发布日期:2018-06-01 06:28阅读:9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应急漂浮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



背景技术:

直升机应急漂浮系统用于直升机水上迫降时,为直升机提供足够的浮力和稳定性,使直升机能够在水面以向上的姿态漂浮一定时间,让机上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到救生筏上进行逃生,是保障直升机水上飞行安全的重要救生装备。直升机应急漂浮系统主要由浮筒组件、充气组件和控制组件组成。控制组件能够手动或着水自动触发,使充气组件释放高压气体。充气组件由充气管路、气瓶组成,能快速释放高压气体,经充气管路,使浮筒充气成形。浮筒组件由浮筒、浮筒舱组成,浮筒舱用于存放、固定和保护处于折叠状态的浮筒,当气瓶的高压气体充入后,能使浮筒从浮筒舱内充气快速胀开成形,浮筒通过连接带将漂浮浮力传递到机身上。

由于后浮筒组件需要安装在直升机的短翼端部,需要结合该直升机的特点设计一个新型的外置式浮筒舱用来存放、固定和保护处于折叠状态的浮筒;该浮筒舱盖子应进行整流以减小气动阻力,浮筒充气时盖子应能够快速弹开,并且弹开的盖子应能够系留在机身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通过附加的浮筒底座接头安装在短翼外部,内部存储折叠状态的浮筒,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内部的折叠浮筒充气至一定压力时,浮筒舱的舱盖能够快速弹开,并且弹开的舱盖应能够系留在机身上该短翼浮筒舱舱盖进行整流以减小气动阻力;该短翼浮筒舱能够保证在直升机飞行气流吹袭不会导致其脱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包括:底座、舱盖、系留带、底座接头及浮筒;

所述舱盖活动安装在底座上且通过系留带与底座连接;

所述底座通过底座接头与直升机短翼连接;

所述浮筒折叠储存在舱盖与底座之间,并通过浮筒连接带穿过底座与底座接头连接;

充气管路穿过底座上与所述浮筒相连,对其进行充气;

充气后的浮筒,快速膨胀与舱盖内壁抵接,对舱盖产生向外的挤压力,当挤压力超过舱盖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力和锁紧力时,舱盖迅速弹出。

优选地,所述系留带进行多次对折,且所述系留带每次对折后在其折叠处采用缝线进行缝制。

优选地,所述舱盖边缘处设有多个U型安装槽,所述U型安装槽内分别粘接有第一垫片或第二垫片;

所述舱盖靠近U型安装槽的位置处环向设置有密封圈,当所述舱盖与底座连接时,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底座保持密封。

优选地,所述第二垫片沿舱盖的长边对称设置,其数量远小于第一垫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片及第二垫片设置有相同口径的U型槽;

所述第二垫片在其U型槽封闭端外扩形成一圆弧,所述圆弧半径大于其U型槽开口端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垫片的圆弧处设置有衬套;

所述衬套的外径大于其圆弧半径,即衬套挤压安装在所述圆弧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片的U型槽内设置有第一护圈,螺钉穿过第一护圈与底座的托板螺母连接;

所述第二垫片的U型槽内分别设置有衬套,所述第一护圈套接在衬套内部,两者之间设置有垫圈,所述螺钉穿过第一护圈与底座的托板螺母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设置有浮筒连接带通过孔,在所述浮筒连接带通孔内设置有保护胶条。

优选地,所述底座中心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设置有充气管路通过孔,在所述充气管路通过孔内设置第二护圈。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满足直升机外置式浮筒舱设计功能要求,用于存放、固定和保护处于折叠状态的浮筒以及保证浮筒从浮筒舱内顺利快速充气胀开成形,既满足平时安装要求又满足应急使用要求,适用于直升机应急漂浮系统应急浮筒舱设计,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舱盖及底座软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舱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垫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垫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垫片安装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垫片安装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系留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系留带剖视示意图;

其中,1-底座,2-舱盖,3-系留带,4-底座接头,5-浮筒,6-浮筒连接带,7-充气管路,8-U型安装槽,9-第一垫片,10-第二垫片,11-密封圈,12-衬套,13-第一护圈,14-螺钉,15-托板螺母,16-浮筒连接带通过孔,17-保护胶条,18-凸台,19-充气管路通过孔,20-第二护圈,21-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布置在直升机短翼端部,包括:底座1、舱盖2、系留带3、底座接头4及浮筒5;

舱盖2活动安装在底座1上且通过系留带3与底座1连接,底座1通过底座接头4与直升机短翼连接,浮筒5折叠储存在舱盖2与底座1之间,并通过浮筒连接带6穿过底座1与底座接头4连接;

充气管路7穿过底座1上与浮筒5相连,对其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浮筒5,快速膨胀与舱盖2内壁抵接,对舱盖2产生向外的挤压力,当挤压力超过舱盖2与底座1之间的摩擦力和锁紧力时,舱盖2迅速弹出。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底座1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其设置有4个浮筒连接带通过孔16,在浮筒连接带通孔16内设置有保护胶条17,防止浮筒连接带6对底座1造成磨损;

底座1中心处设置有凸台18,凸台18设置有3个充气管路通过孔19,在充气管路通过孔19内设置第二护圈20,形成对充气管路通过孔19保护。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舱盖2采用硬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整流以减小气动阻力;

其边缘处设有22个U型安装槽8,U型安装槽8内分别粘接有第一垫片9或第二垫片10对舱盖2的结构实施加强;

舱盖2靠近U型安装槽8的位置处环向设置有密封圈11,当舱盖2与底座1连接时,密封圈11与底座1抵接,保证舱盖2与底座1之间具有良好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垫片10沿舱盖2的长边对称设置,其数量远小于第一垫片9,本实施例中,22个U型安装槽中选择位于长边的4个安装槽安装第二垫片,其余安装第一垫片9.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垫片9及第二垫片10设置有相同口径的U型槽,第二垫片10在其U型槽封闭端外扩形成一圆弧,圆弧半径大于其U型槽开口端的半径,第二垫片10的圆弧处设置有衬套12,衬套12的外径大于其圆弧半径,即衬套12挤压安装在圆弧处。

第一垫片9的U型槽内设置有第一护圈13,螺钉14穿过第一护圈13与底座的托板螺母15连接,第二垫片10的U型槽内分别设置有衬套12,第一护圈13套接在衬套12内部,两者之间设置有垫圈,螺钉14穿过第一护圈13与底座的托板螺母15连接,实现了将舱盖2活动安装在底座2上。

拧紧螺钉14,使得舱盖2与底座1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并通过控制每处螺钉14具有相同的拧紧力矩,确保摩擦力均匀分布。衬套12外径大于第二垫片10上U型槽开口大小,可将此处浮筒舱盖2锁住。

充气后的浮筒,快速膨胀到舱盖2内壁处,对舱盖2产生向外的挤压力,当挤压力超过舱盖2与底座1之间的摩擦力和锁紧力时,衬套12发生变形,直径减小,第二垫片10沿着U型槽滑出,舱盖2脱离底座1。

舱盖2弹开瞬间,系留带3在舱盖2拉扯下,承受较大冲击载荷,从而将缝线21扯断,吸收部分冲击载荷,确保弹开后的舱盖2能够系留在底座1上。

舱盖2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形式,确保舱盖组件与底座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和锁紧力,摩擦力和锁紧力均匀分布,既保证直升机飞行气流吹袭时,舱盖2不会脱开,导致浮筒脱落,又能当内部的折叠浮筒充气至3ps i时,能够快速弹开。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系留带3进行多次对折,且系留带3每次对折后在其折叠处采用缝线21进行缝制,能够吸收舱盖弹开过程中的部分冲击载荷,防止舱盖脱离机身,避免舱盖与旋翼发生碰撞,危及直升机安全。

本发明为外置式直升机短翼浮筒舱,当直升机未能提供内嵌式结构用于安装浮筒舱,只能采用外置式浮筒舱,浮筒舱通过浮筒底座接头安装在短翼外部,不损害短翼安装结构,底座接头既用于固定浮筒舱,又作为浮筒连接带接头,便于漂浮浮力传递到机身上,结构形式简单。

本发明满足直升机外置式浮筒舱设计功能要求,用于存放、固定和保护处于折叠状态的浮筒以及保证浮筒从浮筒舱内顺利快速充气胀开成形,既满足平时安装要求又满足应急使用要求,适用于直升机应急漂浮系统应急浮筒舱设计,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等特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