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555发布日期:2019-03-22 19:4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旋翼无人机,具体是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



背景技术:

森林火灾是森林的一大威胁因素,因而森林防火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林火的监测和识别技术是森林火灾预警和救治的关键技术,是森林防火领域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森林防火手段有地面巡视、塔台瞭望、卫星遥感、飞机巡视等四种方法:地面巡视,依靠人工在地面巡逻探测林火点,耗时耗人工,且效率较低;塔台瞭望,依靠护林员等在塔台上瞭望侦察的古老方式探测林火点,侦察范围有限且耗人工;卫星遥感,依靠地球卫星的遥感图像等信息探测分析出森林区域的林火点,费用昂贵,且因为卫星遥感图像尺度较宏观,并不能及时发现和精准定位林火点,容易漏报、延误火情,得不偿失;飞机巡视,因靠专业的飞行员驾驶的直升机或小型飞机进行飞行侦察,费用较高,不适合日常高频率飞行侦察;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无人机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其优点在于费用低、效率高,但是目前现有的多旋翼无人机的抗震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包括三轴云台、第二降落装置、无人机主体、拍照摄像机和第一降落装置,所述无人机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部通过三轴云台固定安装有拍照摄像机,所述壳体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降落装置和第二降落装置,所述第一降落装置包括支撑杆、第一减震装置、安装板、底板、防护垫和第二减震装置,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安装在壳体底部,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板顶部,所述安装板上位于支撑杆两侧的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弹簧、限位块、第二减震弹簧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贯穿安装板,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柱穿过的通孔,支撑柱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支撑柱底端固定安装在底板顶部,所述限位块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安装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均套设在支撑柱外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底部,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顶部,所述底板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为橡胶材质,所述壳体内侧底部安装有控制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无线图像传输模块、GPS定位模块和电池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和第一减震装置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降落装置和第二降落装置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拍照摄像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无线图像传输模块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无线图像传输模块用于与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为900MHZ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无线图像传输模块为2.5GHZ无线图像传输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GPS定位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GPS定位模块用于对多旋翼无人机位置信息进行采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池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池模块用于为控制器和其它模块进行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设置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用于对设备降落时底板与地面接触时设备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和吸收,避免震动过大对设备本身造成损坏,提高了设备的抗震性能,通过设置防护垫用于避免设备降落时底板与地面直接接触,从而对底板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通过设置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通过设置无线图像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拍照摄像机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从而方便对拍照摄像机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进行存储,从而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根据拍照摄像机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判断是否有火灾的发生,操作简单,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方便操作人员确定多旋翼无人机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确定火灾发生的地点,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中第一降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的模块图。

图中所示:三轴云台1、第二降落装置2、拍照摄像机3、第一降落装置4、壳体5、第一减震弹簧6、限位块7、支撑杆8、第一减震装置9、安装板10、底板11、防护垫12、第二减震弹簧13、支撑柱14、第二减震装置15、无人机主体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具有烟雾识别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包括三轴云台1、第二降落装置2、无人机主体16、拍照摄像机3和第一降落装置4,所述无人机主体16包括壳体5,所述壳体5底部通过三轴云台1固定安装有拍照摄像机3,通过设置三轴云台1用于使拍照摄像机3始终与地面保持90°垂直,从而在多旋翼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方便使用者利用拍照摄像机3对地面情况进行拍摄和观察,同时通过设置三轴云台1提高了拍照摄像机3拍摄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所述壳体5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降落装置4和第二降落装置2,所述第一降落装置4包括支撑杆8、第一减震装置9、安装板10、底板11、防护垫12和第二减震装置15,所述支撑杆8一端固定安装在壳体5底部,支撑杆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板10顶部,所述安装板10上位于支撑杆8两侧的位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9和第二减震装置15,所述第二减震装置15包括第一减震弹簧6、限位块7、第二减震弹簧13和支撑柱14,所述支撑柱14贯穿安装板10,安装板10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柱14穿过的通孔,支撑柱14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7,支撑柱14底端固定安装在底板11顶部,所述限位块7和安装板10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6,安装板10和底板11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13,所述第一减震弹簧6和第二减震弹簧13均套设在支撑柱14外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7底部,所述第二减震弹簧1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1顶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15和第一减震装置9的结构相同,通过设置设置第一减震弹簧6和第二减震弹簧13用于对设备降落时底板11与地面接触时设备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和吸收,避免震动过大对设备本身造成损坏,提高了设备的抗震性能,所述底板11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2,所述防护垫12为橡胶材质,通过设置防护垫12用于避免设备降落时底板11与地面直接接触,从而对底板11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所述第一降落装置4和第二降落装置2的结构相同;

所述壳体5内侧底部安装有控制器、飞行控制模块、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无线图像传输模块、GPS定位模块和电池模块,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飞行控制模块、拍照摄像机3、无线图像传输模块、GPS定位模块和电池模块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无线图像传输模块用于与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为900MHZ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无线图像传输模块为2.5GHZ无线图像传输模块,所述GPS定位模块用于对多旋翼无人机位置信息进行采集,所述飞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所述电池模块用于为控制器和其它模块进行供电,通过设置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通过设置无线图像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拍照摄像机3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从而方便对拍照摄像机3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进行存储,从而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根据拍照摄像机3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判断是否有火灾的发生,操作简单,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方便操作人员确定多旋翼无人机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确定火灾发生的地点,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三轴云台1用于使拍照摄像机3始终与地面保持90°垂直,从而在多旋翼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方便使用者利用拍照摄像机3对地面情况进行拍摄和观察,同时通过设置三轴云台1提高了拍照摄像机3拍摄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通过设置设置第一减震弹簧6和第二减震弹簧13用于对设备降落时底板11与地面接触时设备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和吸收,避免震动过大对设备本身造成损坏,提高了设备的抗震性能,通过设置防护垫12用于避免设备降落时底板11与地面直接接触,从而对底板11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通过设置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通过设置无线图像传输模块用于向操作人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输拍照摄像机3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从而方便对拍照摄像机3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进行存储,从而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根据拍照摄像机3所拍摄的森林烟雾的视频和照片判断是否有火灾的发生,操作简单,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飞行数据和GPS信息等方便操作人员确定多旋翼无人机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确定火灾发生的地点,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