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18165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适用于食用产品方面,尤其适用于存放液体食用产品,诸如牛奶、水果汁、酸奶、矿泉水、等等,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可用感官鉴定的性质很容易被掺杂而降低。
背景技术
对于上述类型的液体产品的一种标准作法,是将其灌装在用多层并处理过的纸质材料,诸如表面涂有一层或多层不渗透和灭菌的涂层的纸板或硬纸板,制成的容器里,而各种涂层中典型的是聚乙烯。
这类容器一般是用平坯件折立并粘贴而制成,而平坯件是从卷在卷轴上的连续的条状卷料上切割下来。对以这种方式制备的坯件进行压痕处理,在坯件上压出许多可沿其弯折的压痕线,这些可折压痕线就限定了将要制成的容器的形状。
更具体地说,在压痕处理中把每一坯件压出纵向的、横向的和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纵向的可折压痕线一般延伸于坯件的整个长度,制作时,先沿着这些纵向的可折压痕线进行初始弯折操作而使坯件成为一个大致筒形的形状,然后沿着坯件的一个纵向搭接的侧面边缘贴封或焊接起来而固定筒形的形状。两条横向的可折压痕线一般是接近坯件的横向自由边缘并延伸穿过坯件材料的整个宽度而限定两个相反的端部,再沿着这些横向的可折压痕线进行弯折和密封操作,可形成将制成的容积的封闭的底端部和顶端的出口部分。
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典型地在横向的可折压痕线和横向的自由边缘之间沿着斜的方向延伸于坯件的端部,其便于成形将制成的容器的底端部和顶端的出口部分。
关于容器的底端部的成形操作,一般是通过分别沿着横向可折压痕线的互相相对的线段进行弯折来形成容器底端部。在用这种方法时,借助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可迫使端部结构垂直于容器的纵向尺寸,初始看上去是两个匹配的且部分地搭接的半个梯形轮廓。
在弯折操作之后,沿着搭接处把两个半个梯形轮廓密封起来而形成一个对应于容器的底端部的方形的中央部分,同时形成从容器的相对两侧向外伸的两个双层结构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呈现三角形轮廓,大致垂直于制作中的容器的主体结构,它们将作为容器底端部的增强构件。
每个三角形的增强构件的较长的底边典型地分别重合于限定这个端部的横向可折压痕线的一个线段,因此可沿着两个三角形的较长的底边将各增强构件翻折到处于方形的中央部分的轮廓之内的一个位置,使它们处于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央部分所占有的那个平面的一个平面内。在这一情况中,两个三角形的增强构件互相对顶覆盖在方形中央部分上。
随后,对各增强构件进行贴封操作,将它们贴固于方形的中央部分而增强容器的底端部,这样就做完了这个容器的底端部。
然后,再对这个制作完一半的容器进行进一步的弯折,以形成其出口部分,这个出口部分在全封闭的结构中可以永久性地密封起来,或者装上一个颈部,颈部的开口装上一个可取下的盖子。
尽管用于存放液体食用产品的普通容器能提供一种环境而保护产品,能保护产品不受有害的细菌性病原体的沾染。但是本申请人认为,那些普通的容器绝不是没有某些缺点,这些缺点主要是关系到其能否确保其内装物不变质,以及关系到容器的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
更具体地说,那些普通容器的结构,特别是其折叠的底部,有一个或几个由双层的增强构件之间的缝隙形成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空间里可能夹藏清洗液或冲洗液之类的不应有的液体,并且直到容器灌装液体食用产品时这些不应有的液体一直夹藏在容器内。毫无疑问,这些夹藏的液体最终将混入液体食用产品内,使其受到不可逆转的沾染而变质。
历来有些人尝试克服上述缺点,包括生产中增加某些工序,例如烘干并监测容器内部的状态。但是,这些工序将加长制造过程的时间并明显地增加生产成本,还有一些会影响容器的销售成本的因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而克服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容器内将不存在上述缝隙空间,并且其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也比较适中。
本发明的概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将在下面的说明中变得更加清楚,这些目的将由本发明的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来实现,这种容器是一个可通过弯折并贴封至少一个大致的平坯件形成的空心结构,它包括一个有壳体的容纳部分,其中可容纳至少一种可存放的产品,所述壳体有至少一个侧壁,所述侧壁有至少一个端部,所述端部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弯折和贴封操作形成所述容器的底端部;以及,一个位于容器的与所述底端相反的那一端的出口部分,所述出口部分永久性地固定于所述容纳部分的各侧壁并被构成所述容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用所述侧壁的端部折叠并贴封而成的所述底端部有至少一个双层结构的区域,用至少一种密封胶把所述双层结构的区域封死,从而把所述双层结构的区域隔离于所述容器的壳体,这样可确保所述壳体的容积没有缝隙空间和/或夹藏点。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上述目的用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来类似地实现,这种容器是一个可通过弯折并贴封至少一个大致的平坯件形成的空心结构并且包括一个有壳体的容纳部分,其中可容纳至少一种可存放的产品,所述壳体有至少一个侧壁,所述侧壁有至少一个端部,所述端部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弯折和贴封操作形成所述容器的底端部;以及,一个位于容器的与所述底端相反的那一端的出口部分,所述出口部分永久性地固定于所述容纳部分的各侧壁并构成所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出口部分有至少一个倒出口,所述容器里的食用产品可以通过这个倒出口遵循预定的最佳流动方向流出来,其中,作为所述出口部分的一部分的所述倒出口有至少两条从它们的相交点互相远离地向所述出口部分的自由边缘延伸的可折压痕线,并且能够在一个非工作位置和一个工作位置之间变动,在所述非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缩回到所述出口部分内并且表现为一个大致平的结构形状,借以将所述容器关闭;而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突出于所述出口部分,借以把所述容器打开。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可以用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的制作方法来同样地实现,这种方法是用有许多通过压痕操作形成的可折压痕线的大致的平坯件材料来制作所述容器并且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坯件弯折成一个大致筒形的形状,以形成制作中的所述容器的各侧壁;把所述坯件的纵向搭接边缘粘合起来以保持筒形的形状;沿着限定所述侧壁的端部的横向可折压痕线的至少两条互相相对的线段弯折所述筒形坯件,使所述端部沿着从所述横向可折压痕线起始互相接近地向所述坯件的横向自由边缘延伸的各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弯折,用这一方式形成制作中的容器的底端部以及至少两个双层结构的互相相反地向外伸的增强构件;通过把所述筒形坯件的横向自由边缘的至少两个接缝面贴封在一起来固定所述底端部和增强构件;进一步沿着限定所述增强构件的横向可折压痕线的互相相对的线段弯折所述端部而将所述增强构件压平在所述底端上;以及,把所述增强构件贴固于所述底端。另外,该方法还包括一个沿着所述横向可折压痕线的对应线段把每一增强构件的双层结构密封起来的步骤。
下面参照附图举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各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容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表示出用于制造图1的容器的一个坯件;图3是图1的容器在部分地成形过程中的立体图;图4是图1和3的容器的下半截倒过来的立体图,表示出容器的底端部已部分地成形;图5是图1、3和4的容器的下半截的第二个倒过来的立体图,表示出容器的底端部已近乎成形;图6是图1-5的容器的下半截的再一个倒过来的立体图,表示出容器的底端部已经完全成形。
图7是本发明的容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表示出用于制造图7的容器的一个坯件;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个封闭的容器的部分立体图;图10是图9的容器的上部一段的立体图,表示出其处于打开状态;图11表示出用于制造图9和10的容器的一个坯件参照各附图,标号1标示本发明的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的整体。
如图1、2、3、4、5、7、9和10所示,容器1有一容纳结构2,该结构可通过弯折并贴封至少一个平坯件1a来作成,关于坯件下文将予以说明。容器1的该容纳结构2包括一容纳部分3和一出口部分5,该容纳部分3有一个壳体4(见图3),其可以充装至少一种液体食用产品,而该出口部分5用于倒出或抽出壳体4里的液体食用产品。
容纳部分3包括至少一个侧壁6,侧壁6的端部7被构造成通过按顺序进行弯折和贴封操作能形成大致垂直于容器1的纵向尺寸的底端部8。
图1和图3-6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容纳部分3的各侧壁6显示为一种大致方形截面的棱柱形轮廓的较佳几何形状,它有四个基本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侧面6a。类似地,侧壁6的端部7(见图3)表示为有四个从侧壁6的各侧面6a不断开地连续延伸出来的、而且是沿着容器1的纵向延伸的四个面7a。
图7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比之下,其中,容器1的容纳部分3的侧壁6呈大致圆形截面的圆柱形。
自然,对容器1的这两种形状的说明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的容器限制于这两种形状,而是本发明的范围包括不同于这里说明的这些实施例的其它形状和实施例。
上述出口部分5从容纳部分3的与底部8相反的那一端延伸出来并被构成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更具体地说,出口部分5有与侧壁6成一体的、并与之成一定角度的四个面5a,这四个面共同形成一个倾斜于侧壁6的、大致为截头方锥形状的或者说是像烟囱一样的构件。
如图1和7所示,容器1较佳地装配有至少一个大致为管状的颈部9,其固定于出口部分5的最上端远离容纳部分3,还有一个以可拆方式紧扣在或以螺纹拧在颈部9的端口上的盖子构件或称盖帽9a紧密地封盖容器1。
本发明的范围绝不限于所表示的颈部9的形状,因为容器1同样地适于装配能够实现容器的封盖和/或其中的液体食用产品的倒出或抽出的其它系统。
或者,参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容器1可以配有一个图9和10所示那样的出口部分5,就是说,带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双坡屋脊形顶部(gable top),这个顶部是通过由延伸于容器1的整个横向尺寸的顶上的一合缝封闭结构(seam closure)5b实现的密封而被固定。
在图10的例子中,出口部分5有两条可折压痕线5c,在通过把顶上的合缝封闭结构5b撕开成连接着的两部分而打开容器1时,可折压痕线5c形成一个倒出口5d,在往外倒液体食用产品时该倒出口5d可引导液体沿预定的最佳流动方向流出。
特别是,倒出口5d能够在非工作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变动,在非工作位置倒出口5d被折平而成为出口部分5的顶上合缝封闭结构5b,这时容器1被关闭;而在工作位置倒出口5d从出口部分5向外突出而形成一个大致V形截面的流道,这时容器1被打开。
就参照图4、5和6举例说明的底端部8而言,其为大致方形轮廓,其上两个互相相对的增强构件10是将侧壁6的端部7折叠并压平而成的。
特别是,每一增强构件10是一由两个材料厚度构成的双层结构,是由端部7折叠成双层而形成的,并且有大致等腰三角形的轮廓,三角形的底边10a重合于底端8的一个对应侧面,三角形的面对底边10a的顶点10b朝向同一底端的中部(见图6)。一旦折叠到这个位置,就在一个或多个点把每一增强构件10贴固于底端部8,而确保永久性的粘合。
还可以看到由于在把侧壁6的端部7折叠并压平的初始弯折操作过程中只剩一侧是开着的,换言之,用密封胶10c把三角形底边10a沿着这一底边进行封闭(见图5),每一增强构件10的双层结构的周边就被完全封闭的了。
与上述底端8的构造方式相似,图7所示的圆柱形容器1的底端部8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形状,其是通过以同样的方法弯折并贴封侧壁6的端部7而做成的。
如图2所示,用于制作图1、3、4、5和6的容器1的坯件1a大致是长方形的并有在压痕操作中形成的许多条可折压痕线11。
详细地说,坯件1a有四条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它们沿着其整个长度延伸并分别限定出口部分5的各面5a、6a和7a、侧壁6和侧壁6的端部7。
坯件1a还有两条横向可折压痕线11b,它们大致垂直于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并且到坯件的各横向自由边缘12有一个短的距离。从图2可以看出,横向可折压痕线11b延伸于坯件1a的整个宽度,把容器1的出口部分5和端部7与侧壁6划分开。
此外,坯件1a有一组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11c,有的在出口部分5上,用于确定这一部分的形状,有的在侧壁6的端部7上。
更确切地说,出口部分5的每一面5a有一对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11c,它们分别从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和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各交点延伸到并相交于坯件的横向自由边缘12。这样,每一可折压痕线11c和一个相关的纵向可折压痕线11a一起限定一个三角形区域13,这个三角形区域13是平的并贴封于由相邻的面5a的同样的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和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所限定的一个三角形区域13。
从图2可以看出,侧壁6的端部7上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只存在于这一部分的两个面7a上。确切地说,端部7的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两个面7a之间隔着一个没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面7a。
和已经说明的压痕线一样,端部7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从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和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各交点互相接近地向坯件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但是,在这一情况中,它们相交于横向自由边缘12以内的一条横向线上,并把两个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面7a都划分为三个三角形区域14,这些三角形区域最终将折叠起来而形成各增强构件10。
参照图8和图7,圆柱形容器1用没有纵向可折压痕线而有两条不规则波浪形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坯件来制作,这两条压痕线分别限定了出口部分5、容纳部分3的侧壁6和侧壁6的端部7。
具体地说,限定容器1的出口部分5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沿着首尾相连的各圆弧线段11d延伸于坯件1a的整个宽度,每一圆弧线段11d将形成出口部分5的各面5a的底边。类似地,限定容器1的侧壁6的端部7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沿着各首尾相连的圆弧线段11d延伸于坯件1a的整个宽度,每一圆弧线段11d将形成端部7的各面7a的底边。
就出口部分5而言,坯件1a有一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它们从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首尾相连的各圆弧线段11d的交点向相关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
如图8所示,两条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从各圆弧线段11d的交点互相远离地向坯件1a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并分别在短的纵向可折压痕线11a的一侧相交于横向自由边缘12。各短的纵向可折压痕线11a与两条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一起形成各个三角形区域13,它们最终将被压平并互相贴封起来。
现在来看端部7,或者说是底端部8。坯件有一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它们从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首尾相连的各圆弧线段11d的交点向相关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
更确切地说,端部7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仅存在于这一部分的两个面7a上,它们成对地从首尾相连的各圆弧线段11d的交点从同一个圆弧线段起始互相接近地延伸到并相交于横向自由边缘12。从图8可以看出,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限定两个大致三角形的区域14和两个大致半椭圆形的区域14a,它们互相交替地排列着。
在图11的例子中,用于制作图9和10的容器1的坯件1a看上去似乎与用于制作图1的容器1的坯件1a(见图2)相同,至少就侧壁6和端部7而言是如此。
就出口部分5而言,相比之下,坯件1a有辅助的可折压痕线12a(见图11),其位于限定出口部分5的一条横向可折压痕线11b和相关的横向自由边缘12之间。更确切地说,辅助可折压痕线12a大致平行于横向自由边缘12,限定了出口部分5的区域5b(见图1),其最终被贴封起来而封闭容器1。
在这一型式的实施例中,坯件1a也有一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其位置不同于图2所示的坯件1a的出口部分5上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如图11所示,出口部分5的每一面5a有一对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它们从横向可折压痕线11b和对应的纵向可折压痕线11a的各交点延伸到并相交于辅助可折压痕线12a,以这一方式把每一面5a划分为三个大致的三角形区域13。
坯件1a还有延伸于辅助可折压痕线12a和相关的横向自由边缘12之间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就是说,穿过将被贴封而形成合缝封闭部分5b的那一区域。从图11可以看到,只在出口部分5的两个面5a上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这两个面5a之间隔着一个没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的面5a。
更确切地说,处在合缝封闭部分5b的那一区域的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成对地大致互相远离地向坯件1a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以这一方式限定了几个三角形区域,它们将形成容器1的倒出口5d。为了使每一倒出口5d有大致V形的型面,坯件1a还有位于每一对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之间的中心可折压痕线12b。这两条中心可折压痕线12b把一对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5c之间的那一区域二等分,以此可建立倒出口5d的最佳流动路径。
针对用于制作容器1的这种方法,下面举例说明制作图1所示的容器的步骤。先把相关的坯件1a(见图2)沿着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弯折成一个大致方筒形的构件(见图3)。在这时,对坯件进行贴封操作,把搭接的纵向边缘互相贴封起来,这样就固定了由最初弯折步骤形成的筒形。作为这一步骤的结果,从图3可以看到,纵向可折压痕线11a已变成四条棱,它们至少已部分地建立了容器1的形状。
然后,各侧壁6的端部7被沿着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互相相对的线段弯折,借以至少部分地形成容器1的底端部8(见图4)。
更具体地说,最好是在没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面7a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线段上弯折端部7,把这两个面7a向内翻折到大致垂直于容器1的纵向尺寸的位置。在这一步骤中,端部7的两个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面7a受前面所说两个没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面7a的位移的带动而变形,并最终沿着那些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弯折。用这一方式,端部7就呈现出一个轮廓和一个不同于初始筒形的状态。
如图4所示,端部7的没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两个面7a处于垂直于容器1的纵向尺寸的位置并且是处在容器1的横截面积之内,它们的边缘沿着以标号“16”标示的一个接缝区域接合并重合于容器1的中心平面。
相比之下,被压出有斜角方向可折压痕线11c的两个面7a被对折起来,从而呈现出由坯件1a的各三角形区域14形成的大致的三角形。这两个面7a也变成了大致垂直于容器1的纵向尺寸,不过是处在容器的方形截面的外面。
从图4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区域14沿着与上述接缝区域16重合的方向部分地接合,因此这一接缝区域连续地延伸于两侧之间。
在把端部7弯折并折叠平整之后,就可以沿着接缝区域用一种密封胶气密地固定,而至少部分地形成容器1的底端部8进而容纳部分3。
有利的是,再把这样垂直于容器1的纵向尺寸的端部7进行进一步的贴封操作,将两个增强构件10的缝隙空间几何地隔离于容器1的底端部8。更确切地说,这一操作就是把每一增强构件10的两层材料沿着各对应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线段,即沿着各三角形的底边10a贴封在一起。这样,每一增强构件10就被隔离于容器1的壳体4,于是,壳体内形成一个大致棱柱形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没有任何缝隙空间或暗缝。
在把增强构件10密封了之后,再沿着与上述底边10a重合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线段弯折端部7,把增强构件10翻折到容器1的底端部8上(见图6)。换言之,就是把每一增强构件10绕各自的底边10a翻转180°而压平在容器1的底端部8上,并把两个增强构件10的顶点互相对准。在这一位置,再通过进一步的贴封把增强构件10永久性地固定于底端部8。
在把容器1的容纳部分3成形之后,再来通过进一步的弯折和贴封操作类似地折叠和固定出口部分5,就图1的容器1而言,操作包括把颈部9装配并固定于出口部分5的附加步骤。
本发明可以克服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上述目的可完好地实现。
首先,本发明的容器1能够确保液体食用产品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最佳状态,不仅一般液体食用产品,而且特别是敏感的和/或容易变坏的液体食用产品也如此。特别是,用密封胶10c选择性地涂于与底端部8有关联的双层结构区域,也就是把由于侧壁6的端部7折叠成双层而形成的、含有缝隙空间的增强构件10用密封胶密封起来,可以把那些缝隙空间隔离于壳体4的主体容积,这样就能防止诸如用于清洗容器1的内部的清洗液之类的液体或液体食用产品本身残留在所述缝隙空间里。
很明显,由于消除了容器底部残存液体的危险,就可以省却了用于检查和烘干容器的那些缝隙空间的很是费时费钱的过程。而如果有与容器的主体容积相通的缝隙空间,那些空间就会夹藏冲洗液等而沾染包装的液体食用产品。因此,采用本发明可以大大降低容器的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低其销售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液体食用产品的容器,它是一个可通过弯折并贴封至少一个大致的平坯件(1a)形成的空心结构,并且它包括一个有壳体(4)的容纳部分(3),其中可容纳至少一种可存放的产品,所述壳体有至少一个侧壁(6),所述侧壁有至少一个端部(7),所述端部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弯折和贴封操作形成所述容器的底端部(8);以及,一个位于容器的与所述底端部(8)相反的那一端的出口部分(5),所述出口部分永久性地固定于所述容纳部分的侧壁(6)并构成所述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用所述侧壁(6)的端部(7)折叠并贴封而成的所述底端部(8)有至少一个双层结构区域,用至少一种密封胶(10c)把所述双层结构区域封死,从而把所述这些双层结构区域隔离于所述容器的壳体(4),这样可确保所述壳体(4)的容积没有缝隙空间和/或夹藏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封死所述底端部(8)的双层结构区域的所述密封胶(10c)是涂抹于所述侧壁(6)的端部(7)的至少两个部分,以这种方式把所述两个部分粘贴到一起而形成构成所述底端部的一部分的增强构件(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出口部分(5)包括一个倒出口(5d),所述容器里的食用产品可以通过这个倒出口遵循预定的最佳流动方向流出,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出口部分(5)的一部分的所述倒出口(5d)有至少两条从它们的相交点互相远离地向所述出口部分的自由边缘(12)延伸的可折压痕线(5c),并且能够在一个非工作位置和一个工作位置之间变动,在所述非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5d)缩回到所述出口部分(5)内并且表现为一个大致平的结构形状,借以关闭所述容器(1);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5d)突出于所述出口部分(5),借以打开所述容器(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分(5)有至少一个颈部(9),其可把所述壳体(4)连通于周围环境,也可连接于一个相关构件(9a),该构件被构造成具有可关闭所述颈部(9)的功能的盖子。
5.如权利要求1到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是大致棱柱形状的,有一个多角形横截面。
6.如权利要求1到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是大致圆柱形状的,有一个圆形横截面。
7.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液体食用产品的容器,它是一个可通过弯折并贴封至少一个大致的平坯件(1a)形成的空心结构,并且它包括一个有壳体(4)的容纳部分(3),其中可容纳至少一种可存放的产品,所述壳体有至少一个侧壁(6),所述侧壁有至少一个端部(7),所述端部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弯折和贴封操作形成所述容器的底端部(8);以及,一个位于容器的与所述底端相反的那一端的出口部分(5),所述出口部分永久性地固定于所述容纳部分的侧壁(6)并构成所述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分(5)包括至少一个倒出口(5d),所述容器里的食用产品可以通过这个倒出口遵循预定的最佳流动方向流出;以及,作为所述出口部分(5)的一部分的所述倒出口(5d)有至少两条从它们的相交点互相远离地向所述出口部分的自由边缘(12)延伸的可折压痕线(5c)并且能够在一个非工作位置和一个工作位置之间变动,在所述非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5d)缩回到所述出口部分(5)内并且表现为一个大致平的结构形状,借以关闭所述容器(1);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倒出口(5d)突出于所述出口部分(5),借以打开所述容器(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出口(5d)在工作位置时有一个大致V形的横截面。
9.一种容器特别是用于存放食用产品的容器的制作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有许多通过压痕操作形成的可折压痕线(11)的大致的平坯件材料(1a)来制作所述容器并且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坯件弯折成一个大致筒形的形状,以形成制作中的所述容器(1)的至少一个侧壁(6);把所述坯件(1a)的纵向搭接边缘粘合起来以保持筒形的形状;沿着限定所述侧壁的端部(7)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至少两个互相相对的线段弯折所述坯件(1a),使所述端部(7)沿着从所述横向可折压痕线(11b)起始互相接近地向所述坯件(1a)的横向自由边缘(12)延伸的各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11c)弯折,用这一方式形成制作中的容器(1)的底端部(8)以及至少两个双层结构的互相相反地向外伸的增强构件(10);通过把筒形坯件(1a)的横向自由边缘(12)的至少两个接缝面贴封在一起来固定所述底端部(8)和增强构件(10);进一步沿着限定所述增强构件(10)的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互相相对的线段弯折所述端部(7)而将所述增强构件压平在所述底端部(8)上;以及,把所述增强构件(10)贴固于所述底端(8),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一个沿着所述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对应线段把每一增强构件(10)的双层结构密封起来的步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进行把所述每一增强构件(10)的双层结构密封起来的步骤,而后沿着所述横向可折压痕线(11b)的各线段弯折所述增强构件(10)并将其压平和贴固于所述底端部(8)。
全文摘要
一种容器及其制作方法,这种容器可以制作成其内部不会有可能夹藏清洗液或所装液体食用产品的缝隙空间或称夹藏点。这种容器用一个大致平的其上压出许多纵向、横向和斜角方向的可折压痕线的坯件制作,通过把弯折并粘贴成筒形的坯件的一端弯折并压平以形成容器的底端部,同时形成两个从容器筒体向外伸的三角形双层材料厚度的增强构件,沿着重合于三角形的底边的合缝用密封胶把双层结构的合缝密封起来,而后把双层结构沿着三角形的底边向内翻折180°再粘贴到容器的底端部上,这样就把容器的底内的缝隙隔离于容器的内部空间。
文档编号B65D5/74GK1671599SQ03817740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5日
发明者F·博德里尼, R·格西奥提, S·卡瓦拉利 申请人:建筑自动机械制造A.C.M.A.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