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879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一种能够根据原稿尺寸来变更排纸托盘的引导装置的高度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 2000-2389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提高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容纳能力的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包括原稿容纳部,该原稿容纳部中容纳有原稿;传送机构,该传送机构沿传送路径传送在所述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所述原稿;原稿排出部,由所述传送机构沿所述传送路径传送的所述原稿被排出到该原稿排出部;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在排出口的上侧,所述原稿从该排出口被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以及多个保持部主体,这些保持部主体设置为使得这些保持部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原稿排出部接触,所述保持部主体从上方压低排出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上的所述原稿,从所述安装部的安装位置到所述保持部主体的所述下端的、所述原稿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比从所述原稿排出部到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安装位置的高度长;以及突起部,该突起部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形成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中,使得所述突起部的顶部位于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主体的所述下端在所述原稿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如第一方面中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并排形成多个所述突起部,并且所述突起部和所述保持部主体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以相互偏移的方式设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如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设置在两端部的所述保持部主体的宽度大于设置在其他部位的所述保持部主体的宽度。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所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形成在沿所述排出方向的下述范围内,该范围为从沿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排出口的距离是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的1/2的位置,到沿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排出口的距离是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的2/3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所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在所述排出口设置一对排出辊,所述一对排出辊将所述原稿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并且所述一对排出辊的彼此接触的接触部的自所述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的自所述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大致相同。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所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所述原稿容纳部设置为使得所述原稿容纳部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上方交叠,并且当从所述排出口的纵向观察时,所述原稿容纳部的下表面朝向所述原稿排出部弯曲。 在如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所描述的原稿传送装置中,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所述长度与所述原稿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所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原稿读取部,该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装置的排出机构排出的所述原稿的图像信息;以及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基于由所述原稿读取部读取的所述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不包括保持部件和突起部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容纳能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保持部主体的位置和突起部的位置沿排出口的纵向互相匹配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容纳能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在排出口的纵向两端部的保持部主体的宽度等于或小于在其他部位的保持部主体的宽度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适当地保持排出后原稿的两端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突起部的所述顶部不形成在下述范围(沿排出方向从沿排出方向与排出口的距离是原稿排出部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的1/2的位置,到沿排出方向与排出口的距离是原稿排出部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的2/3的位置)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抑制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沿排出方向的位置偏移。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排出辊的接触部的自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与突起部的顶部的自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不大致相同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抑制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沿排出方向的位置偏移。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原稿容纳部的下表面不朝向原稿排出部弯曲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出到原稿排出部的原稿的容纳能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不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所排出原稿的能力。


将参照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面图;图2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前视图;图3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是示出了去除了原稿容纳台的原稿排出台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是示出了去除了原稿容纳部的原稿排出台的示意性侧面图;图7是以放大方式示出了原稿传送部中聚酯薄膜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是示出了原稿传送部中的肋和原稿容纳部中的肋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9是示出了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台的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图1中,箭头UP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上方向,箭头FR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前方向。在图2中,箭头 RI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右方向,该右方向是原稿G(参见图9)的排出方向。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记录纸张P(参见图1)用作在上面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原稿传送部40,该原稿传送部40作为传送原稿G的原稿传送装置的一个示例;原稿读取部12,该原稿读取部12读取原稿G的图像信息;以及主体14,该主体14设置在原稿读取部12下方。下面将详细描述原稿传送部 40。主体14被构成为基于由原稿读取部12读取的图像信息,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并且主体14包括设置在主体14下部的供纸托盘16、和设置在供纸托盘16上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8。图像形成部18包括曝光装置20和图像形成单元22。曝光装置20发射光束,使得基于由原稿读取部12读取的图像信息,从光源(附图中未示出)发射的光束被旋转多棱镜扫描(偏转),并且在诸如反射镜的多个光学组件上被反射。光束被引导到相应的感光鼓。图像形成单元22包括感光鼓(附图中未示出)、充电辊、清洁器、转印辊、显影装置等,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22下方设置供纸托盘16。在供纸托盘16的后侧和上侧设置有调节记录纸张P的前端部的位置的一对配准辊24。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22,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下游侧设置定影装置26。定影装置沈包括加热辊26A和加压辊^B,并且定影装置沈通过对记录纸张P进行加热和加压,将转印在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用可开闭盖部件观来覆盖图像形成部18的上部,该图像形成部18相对于定影装置沈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下游侧。从相对于定影装置沈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下游侧的排出口 32向盖部件观的上表面28A排出记录纸张P。主体14设置有控制各部的操作的控制部30。在主体14的上部设置原稿读取部12。在原稿读取部12的前面设置操作板单元 34。如图4详细所示,操作板单元34设置有显示部36和操作部38,其中,该操作部38包括数字键、开始按钮等;通过显示部36和操作部38操作者输入/执行读取原稿G的图像信息、复印指示等。在原稿读取部12的上部设置原稿传送部40。原稿传送部40还充当用于原稿读取部12的开闭盖。如图2至图4所示,原稿传送部40包括原稿容纳台42、传送机构44和原稿排出台46。原稿容纳台42充当原稿容纳部的一个示例,其中,容纳要读取图像信息的原稿G(在多张原稿G的情况下,以堆叠方式容纳它们)。传送机构44沿折回形的传送路径 45来传送在原稿容纳台42上容纳的原稿G。原稿排出台46充当原稿排出部的一个示例, 该原稿排出台46设置在原稿容纳台42下方并且通过传送路径45传送的原稿G被排出到该原稿排出台46上。换句话说,将原稿容纳台42和原稿排出台46共同设置在原稿传送部40的一侧(图2中的右侧)。具体地,原稿容纳台42和原稿排出台46被设置为在原稿传送部40的一侧(图2中的右侧)沿上下(垂直)方向交叠,并且原稿容纳台42和原稿排出台46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间隔形成为比较窄(使得可以排出大约20张普通原稿G的程度)。原稿容纳台42的在馈送方向下游侧的上表面42C的一部分形成为作为朝向原稿G 的馈送方向下降的下坡的倾斜面。原稿排出台46的在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上表面46A的一部分形成为作为朝向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升的上坡的倾斜面(参见图8)。如图2和图3所示,传送机构44包括拾取辊50、馈送辊52、反转辊M和一对排出辊56。拾取辊50是外周部由橡胶制成并且一张一张地拾取在原稿容纳台42上容纳的原稿G的辊。馈送辊52是外周部由橡胶制成并且馈送由拾取辊50拾取的原稿G的辊。反转辊M将由馈送辊52馈送的原稿G返回(U形返回)并且反转原稿G的正面和背面。该对排出辊56将由反转辊M正面/背面已反转的原稿G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上。因此,在原稿容纳台42上放置原稿G(记录有要读取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面面朝上),由拾取辊50和馈送辊52沿馈送方向传送原稿G,并且通过传送路径45和反转辊M 来反转正面/背面,所以原稿G的读取面面向原稿读取部12。接着,当由原稿读取部12读取了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时,由一对排出辊56从排出口 58排出原稿G,并且将原稿 G读取面面朝下地排出(放置)到原稿排出台46上。原稿容纳台42设置有感测部(附图中未示出),该感测部感测是否容纳有原稿G。 作为感测部,使用例如光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等,但是可以使用具有其他结构的传感器。拾取辊50和馈送辊52容纳在壳体48中,使拾取辊50和馈送辊52 二者的外周面暴露。拾取辊 50被构成为相对于馈送辊52可公转(可以可旋转地移动),以取得与原稿容纳台42上的原稿G接触的接触位置(下方位置)和从接触位置退回(远离)的退避位置(上方位置)。换句话说,以馈送辊52的旋转轴52A作为支撑点、沿箭头A方向(参见图幻可旋转移动的方式,支撑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拾取辊50的同时容纳拾取辊50的壳体48。由于诸如拉伸螺旋(卷)弹簧等的弹性部件(附图中未示出)的弹力,在馈送方向上游侧的边缘(端)部48A(拾取辊50)(在此处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拾取辊50的旋转轴50A)总是被朝向退避位置(向上)施力。由于由驱动源(附图中未示出)旋转驱动的馈送辊52的旋转轴52A的向上方向 (原稿G的馈送方向)的旋转力,壳体48的边缘部48A抵抗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力)向下旋转移动,由此使在边缘部48A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拾取辊50朝向接触位置旋转移动。通过齿轮等(附图中未示出)从馈送辊52传递拾取辊50的旋转驱动力。拾取辊 50可以利用独立于馈送辊52的力,以向接触位置或退避位置移动。如图4至图6详细示出,在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沿排出辊56的轴向(沿排出口 58的纵向),按预定间隔以突出方式设置(形成)多个(该图中是3个)肋60,作为突起部的一个示例。使多个肋46B各个(各个肋以突起方式形成在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上,以沿排出方向延伸)的一部分的高度比另一个部分高,使得肋46B分别与肋60 一体形成。肋60从下方支撑排出的原稿G。不是肋60,而是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 可以是突起部(附图中未示出),使得上表面46A沿排出辊56的轴向(排出口 58的纵向) 突起。
当从排出辊56的轴向(排出口 58的纵向)观察时,在从原稿排出台46的排出口 58朝向排出方向的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1/2至2/3的范围内的位置,各肋60在倾斜上表面46A上突起,例如,在使得从设置在排出口 58 (排出口 58附近)的排出辊56的轴心直到肋60的顶(顶点)部的距离Dl是180mm的位置,肋60在倾斜上表面46A上突起。(肋60的顶部形成在沿原稿排出方向的下述范围内,其中,该范围从沿排出方向与排出口 58的距离是原稿排出台46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的1/2的位置,到沿排出方向与排出口 58的距离是原稿排出台46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的2/3的位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优选的是,原稿排出台46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与原稿 G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例如,肋60的从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直到肋60的顶部的高度Hl (参见图 8)被设置为大约10mm。要被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上的原稿G的尺寸例如是以原稿的纵向基本作为排出方向的方式排出的A4尺寸。如图5至图7所示,在排出口 58设置聚酯薄膜62,该聚酯薄膜62作为从上方压低(压紧)被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上的原稿G的保持(压紧)部件的一个示例(聚酯薄膜62还从上方压低正从排出口 58排出的原稿G,以抑制原稿G的摆动)。该聚酯薄膜62包括作为上端的一个示例的安装部62A以及与安装部62A—体形成的保持部主体62B,该安装部62A形成为沿排出辊56的轴向(沿排出口 58的纵向)延伸并且通过粘合或粘附(粘贴)安装在排出口 58的上部侧上;该保持部主体62B沿排出辊56 的轴向按预定间隔设置,以形成梳齿状。保持部主体62B的下端(自由端)形成为在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上面不存在原稿G的情况下与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接触。换句话说,在聚酯薄膜62中,如图7所示,从原稿排出台46的排出口 58附近的上表面46A直到安装部62A的安装高度H2比梳齿状保持部主体62B的长度L和从聚酯薄膜 62的安装部62A沿排出方向(水平方向)直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与保持部主体 62B的下端接触的位置的距离D2低(小)。注意的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高度H2被设置为从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直到聚酯薄膜62的通过粘合或粘附(粘贴)安装在排出口 58的上部侧上的部分(安装部62A)的最低位置的高度。更具体地,聚酯薄膜62的安装高度H2大约是17mm,并且从聚酯薄膜62的安装部 62A沿排出方向直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与保持部主体62B的下端接触的位置的距离D2大约是40mm。聚酯薄膜62B的保持部主体62B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θ是大约70 度。聚酯薄膜62的厚度大约是0. 1mm,并且聚酯薄膜62的材料是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如图6所示,梳状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被构成为使得保持部主体62B的沿排出辊56的轴向(聚酯薄膜62的纵向)设置在两端部的宽度Wl比保持部主体62B的设置在其他部位的宽度W2更宽。因此,可以由聚酯薄膜62的宽度更大(即,Wl)的保持部主体62B适当压低(压紧)原稿G的沿宽度方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上侧的卷曲。原稿排出台46上的肋60在沿原稿G排出方向远离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 的位置突起。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保持部主体62B和肋60被设置为沿排出辊56的轴向互相偏移(偏离)。因此,构成为使得在从排出口 58排出的原稿G上不会由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和肋60产生沿垂直方向(沿排出方向的方向)的折线。在聚酯薄膜62的梳齿状保持部主体62B之间的安装部62A处,设置多个电中和 (擦除)刷64,这些电中和刷64与从排出口 58排出的原稿G接触并且对原稿G进行电中和(擦除)。如图7所示,一对排出辊56的外周面互相接触的接触部66的自原稿排出台 46的上表面46A起的高度H3例如大约是10mm,并且该高度H3被设置为与肋60顶部的高度Hl相同。如图8所示,从排出辊56的轴向(排出口 58的纵向)观察,相对于原稿容纳台42 的倾斜面在原稿G馈送方向上游侧(原稿G排出方向下游侧)、面向原稿排出台46的下表面42A朝向原稿排出台46稍微弯曲,以与由肋60支撑的原稿G的形状(姿势)大致匹配 (相对应)。如图4所示,在下表面42A的馈送方向上游侧,沿排出辊56的轴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肋42B。在下表面42A的馈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沿排出辊56的轴向设置长度比肋42B的长度短的肋43,各肋43设置在相应的肋42B之间。即使从排出口 58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 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卷曲,由各肋42B和43,将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端部导向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下面将描述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原稿传送部40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首先,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者使原稿容纳台42容纳原稿G,记录有图像信息的读取面朝上。当在原稿容纳台42中容纳有原稿G时,感测部感测到“存在”原稿G。接着,当操作者操作操作部38时,开始进行读取原稿G的图像信息的操作。 S卩,由驱动源来旋转驱动馈送辊52,并且由于旋转驱动力,壳体48的边缘部48A绕馈送辊52的旋转轴52A、抵抗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向下旋转移动,并且拾取辊50旋转移动到接触位置,在该接触位置,拾取辊50接触在原稿容纳台42中容纳的原稿G。此时,通过齿轮等(附图中未示出)拾取辊50从馈送辊52传递旋转驱动力。因此,当拾取辊50旋转移动到接触位置并且存在多张原稿G时,与最上面的原稿G接触的拾取辊50从原稿容纳台42拾取最上面的原稿G,并且将其传到馈送辊52。由传送机构44沿传送路径45来传送由拾取辊50从原稿容纳台42拾取的并且由馈送辊52馈送的原稿G,以由反转辊M反转正面/背面,并且由原稿读取部12来读取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由原稿读取部12读取了在读取面上记录的图像信息的原稿G穿过一对排出辊56 的接触部66从排出口 58排出,并且原稿G被排出(放置)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 上。排出口 58设置有聚酯薄膜62。换句话说,聚酯薄膜62的安装部62A粘贴在排出口 58的上部侧上,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以相对于垂直方向大约70度的角度θ 设置,并且保持部主体62Β的下端(自由端)在不存在原稿G时与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 46Α接触。因此,如图9所示,正从排出口 58排出的原稿G排出为,使得由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Β从上方保持(压紧)原稿G,并且当原稿G已经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Α上时,由保持部主体62Β从上方保持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在原稿排出台46的倾斜上表面46Α上且在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1/2至2/3的范围内的位置,具有高度Hl与接触部66的高度H3 (大致)相同的顶部的多个肋60沿排出辊56的轴向以预定间隔并排突起。因此,如图9所示,由肋60从下方支撑相对于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上的原稿G的中间部在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原稿排出台46 的长度的1/2至2/3的范围内的位置)。S卩,因为由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从上方保持在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原稿G,所以原稿G以下述状态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即,当从排出辊56的轴向 (排出口 58的纵向)观察时,向上凸的弯曲形状使得相对于其中间部在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1/2至2/3的范围内的位置)变为顶部的状态。因此,可以提高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上的原稿G的容纳能力。换句话说,当从排出辊56的轴向观察时,排出到原稿排出台46上的原稿G具有向上凸的弯曲形状,使得相对于中间部在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 1/2至2/3的范围内的位置)变为顶部,可以校正当从原稿G的排出方向观察时原稿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卷曲的原稿G的变形。附加地,在聚酯薄膜62的纵向两端部的保持部主体62B形成为更宽,由此适当地保持原稿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换句话说,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与肋60的顶部在比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更远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突起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校正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的卷曲。进一步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由于与肋60的顶部在比原稿排出台46的长度的2/3的位置更远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突起的情况相比,卷曲位置更靠近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因此由于原稿G的重量,可以容易地形成卷曲形状,并且由此容易地校正在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的卷曲。因此,不存在失败,使得“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卷曲,所以后面排出(随后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端部抵住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卷曲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朝向排出方向外侧(下游侧)推动之前排出的原稿G,使得出现原稿G的排出位置的误差(不期望的偏移),或者使得由于原稿G的排出位置的明显误差,之前排出的原稿G从原稿排出台46的上表面46A落下(因此,排出的原稿G的顺序由于落下而混乱)”。表1中示出了由测量得到的结果,其中,分别针对下列情况测量之后排出的原稿G 实际推动了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推动量“未设置聚酯薄膜62的情况”、“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的角度θ被设置为40度的情况”和“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Β的角度 θ被设置为70度的情况”。在各种情况下,执行5次测量(实验)。根据表1,判断出当设置了聚酯薄膜62并且其角度θ被设置为70度时,之后排出的原稿G推动之前排出的原稿 G的推动量(该推动量是五次测量的平均值)是最小的。S卩,由于在未设置聚酯薄膜62的情况下,不存在从上方压低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后端)的部件,因此之后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端部(前端)抵住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后端),由此推动之前排出的原稿G。在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Β的角度θ被设置在40度的情况下(即,在从保持部主体62Β (聚酯薄膜62的安装部62Α)的安装位置到保持部主体62Β的下端、原稿G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距离)D2比保持部主体62B的安装高度H2(聚酯薄膜62的安装部62A 的高度拟)短的聚酯薄膜62的情况下),可以从上方保持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后端),而与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的角度θ被设置在70度的情况相比,聚酯薄膜62的保持部主体62B的长度L更短,使得由聚酯薄膜62产生的保持力变得更强。因此,在“40度”的情况下,由于由聚酯薄膜62的保持力产生的抵抗,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端部(前端)未经过肋60排出(移动)到正常(标准)位置,因此,之后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下游侧端部(前端)抵住之前排出的原稿G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端部 (后端),并且推动之前排出的原稿G。[表 1]
权利要求
1.一种原稿传送装置,该原稿传送装置包括原稿容纳部,在该原稿容纳部中容纳原稿;传送机构,该传送机构沿传送路径传送在所述原稿容纳部中容纳的所述原稿;原稿排出部,由所述传送机构沿所述传送路径传送的所述原稿被排出到该原稿排出部;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在排出口的上侧,所述原稿从该排出口被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以及多个保持部主体,这些保持部主体设置为使得这些保持部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原稿排出部接触,所述保持部主体从上方压低排出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上的所述原稿,从所述安装部的安装位置到所述保持部主体的所述下端的、所述原稿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比从所述原稿排出部到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安装位置的高度长;以及多个突起部,这些突起部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形成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中,使得所述突起部的顶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主体的所述下端位于所述原稿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并排形成多个所述突起部,并且所述突起部和所述保持部主体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以相互偏移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沿所述排出口的纵向设置在两端部的所述保持部主体的宽度大于设置在其他部位的所述保持部主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形成在沿所述排出方向的下述范围内,该范围为从沿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排出口的距离是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的1/2的位置,到沿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排出口的距离是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的2/3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在所述排出口设置一对排出辊,所述一对排出辊将所述原稿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并且所述一对排出辊的彼此接触的接触部的自所述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的自所述原稿排出部起的高度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所述原稿容纳部设置为使得所述原稿容纳部叠在所述原稿排出部上方,并且当从所述排出口的纵向观察时,所述原稿容纳部的下表面朝向所述原稿排出部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其中,所述原稿排出部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所述长度与所述原稿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原稿传送装置;原稿读取部,该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传送装置的排出机构排出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以及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基于由所述原稿读取部读取的所述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原稿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原稿传送装置包括原稿容纳部;传送机构;原稿排出部;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安装部和保持部主体,其中,该安装部安装在排出口的上侧,原稿从排出口排出到原稿排出部,该保持部主体设置为,使得下端与原稿排出部接触,该保持部主体从上方压低排出到原稿排出部上的原稿,从安装部的安装位置到保持部主体的下端的、原稿的沿排出方向的长度比从原稿排出部到安装部的安装位置的高度长;以及多个突起部,这些突起部沿排出口的纵向形成在原稿排出部中,使得突起部的顶部位于相对于保持部主体的下端在排出方向的下游侧。
文档编号B65H31/26GK102408036SQ20111006325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7日
发明者石田光行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