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及其转接方法

文档序号:435983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及其转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身制造 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及其转接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生产主线由下车体线和总拼线两部分组成,比较常规的布置方式是将下车体线和总拼线放在一条直线上,输送分开进行。因此,车身零件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需要转接。当前的生产线输送转接方法有自行小车空中输送转接方法和人工吊具输送转接方法。自行小车空中输送转接方法可以在空中存储多台车身,且对下车体线和总拼线生产的速度一致性要求不高,但该方法存在占用上层空间多,生产线增值操作空间利用率低,设备费用高,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等缺点。人工吊具输送转接方法不需要太多的设备成本,但存在自动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的缺点。因此,当前的生产线输送转接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及其转接方法,可实现车身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的转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输送线设备的利用率,占用空间场地少,生产线增值操作空间可利用率高,转接输送故障率底,维护维修容易。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包括下车体最后拼台、总拼一号拼台、转接输送线、转接拼台和举升托架;所述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输送线和第二转接输送线,所述第一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小车和第一输送轨道,所述第二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二转接小车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在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和所述转接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在所述转接拼台和所述总拼一号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举升托架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接小车可与下车体线的输送线交汇接车,第二转接小车可与总拼线的输送线交汇接车,然后在转接工位通过一个举升托架即可实现车身零件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的转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输送线设备的利用率,占用空间场地少,生产线增值操作空间可利用率高,转接输送故障率底,维护维修容易,对下车体线和总拼线生产的速度一致性要求不高。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举升托架包括托架底座、剪刀叉撑杆、托架台面、下降到位缓冲机构、下降到位限位机构、举升气缸和车身支持夹具,所述举升托架通过所述托架底座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上,所述托架台面通过所述剪刀叉撑杆、下降到位缓冲机构和下降到位限位机构与所述托架底座相连接,所述托架台面与所述托架底座所在平面平行,所述举升气缸设置于所述托架台面的正下方,所述车身支持夹具设置于所述托架台面上。所述举升托架通过所述举升汽缸实现升降功能,所述剪刀叉撑杆有利于实现平稳的升降,上升位置由所述举升汽缸的行程控制,没有机械限位;下降位置可通过所述下降到位限位机构控制,也可以通过螺纹调节修正下降位置,所述下降到位缓冲机构有利于减小机械碰撞作用力及噪声。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底座和第一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一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底座的两侧。第一轨道底座由多段型材组成,各型材间没有直接连接,留有少量间距。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的台面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轨道底座通过定位销连接设置于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的台面和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上。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包括第二轨道底座和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底座的两侧。第二轨道底座由·多段型材组成,各型材间没有直接连接,留有少量间距。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总拼一号拼台的台面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轨道底座通过定位销连接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和所述总拼一号拼台的台面上。通过定位销连接,有利于保证第一轨道底座与第二轨道底座的直线度。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所述第一转接小车处于下车体最后拼台工位,车身零件被运输至所述第一转接小车
上;
B)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将车身零件运输至转接拼台工位;
C)所述举升拖架上升,将车身零件举起,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退回至下车体最后拼台工
位;
D)所述第二转接小车运动至转接拼台工位,所述举升拖架下降,车身零件被转移至所述第二转接小车上;
E)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将车身零件运输至总拼一号拼台工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可实现车身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的转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输送线设备的利用率,占用空间场地少,生产线增值操作空间可利用率高,转接输送故障率底,维护维修容易,对下车体线和总拼线生产的速度一致性要求不高;本发明提供的生产线输送转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可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


图I为本发明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的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转接输送线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的转接输送线的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转接输送线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转接输送线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转接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举升托架的立体图。图11为本发明的举升托架的主视图。图12为本发明的举升托架的俯视图。图13为本发明的举升托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为下车体最后拼台I、转接拼台2、总拼一号拼台3、转接输送线4、第一转接输送线41、第一转接小车411、第一移动导板4111、第一齿条4112、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4113、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4114、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4115、第一车身定位夹具4116、第一输送轨道412、第一轨道底座4121、第一导向轴承装置4122、第二转接输送线42、第二转接小车421、第二输送轨道422、举升托架5、托架底座51、剪刀叉撑杆52、托架台面53、下降到位缓冲机构54、下降到位限位机构55、举升气缸56、车身支持夹具57。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如图I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包括下车体最后拼台I、总拼一号拼台3、转接输送线4、转接拼台2和举升托架5。如图5至图8所示,转接输送线4包括第一转接输送线41和第二转接输送线42,第一转接输送线41包括第一转接小车411和第一输送轨道412,第二转接输送线42包括第二转接小车421和第一输送轨道422,第一转接小车411通过第一输送轨道412在下车体最后拼台I和转接拼台2之间往复运输,第二转接小车421通过第二输送轨道422在转接拼台2和总拼一号拼台3之间往复运输,举升托架5设置于转接拼台2上。第一转接输送线4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输送轨道412包括第一轨道底座4121、第一导向轴承装置4212 ;第一转接小车411包括第一移动导板4111、第一齿条4112、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4113、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4114、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4115和第一车身定位夹具4116。第一导向轴承装置4212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轨道底座4121的两侧,可限制第一移动导板4111的跳动或侧向移动,保证了第一移动导板4111在同一高度平面直线运动。第一车身定位夹具4116和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4113安装在第一移动导板4111的上方,第一齿条4112安装在第一移动导板4111的下方,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4115带动第一齿条4112运动,第一移动导板4111随着第一齿条4112 —起运动,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4114安装在转接拼台2的台面上,第一转接小车411到位停止运动。第二转接小车421的结构和第一转接小车411的结构相同,仅工作位置不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输送轨道422包括第二轨道底座(未标示)和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未标示)。如图10至图13所示,举升托架5包括托架底座51、剪刀叉撑杆52、托架台面53、下降到位缓冲机构54、下降到位限位机构55、举升气缸56和车身支持夹具57。举升托架5通过托架底座51设置于转接拼台2上,托架台面53通过剪刀叉撑杆52、下降到位缓冲机构54和下降到位限位机构55与托架底座51相连接,托架台面53与托架底座51所在平面平行,举升气缸56设置于托架台面53的正下方,车身支持夹具57设置于托架台面53上。举升托架5通过举升汽缸56实现升降功能,剪刀叉撑杆52有利于实现平稳的升降,上升位置由举升汽缸56的行程控制,没有机械限位;下降位置可通过下降到位限位机构55控制,也可以通过螺纹调节修正下降位置,下降到位缓冲机构54有利于减小机械碰撞作用力及噪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第一转接小车411通过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4115,在下车体最后拼台I和转接拼台2间往复运动;第二转接小车43通过电机驱动、齿轮齿条传动,在转接拼台2和总拼一号拼台3间往复运动;首先,第一转接小车411处于下车体最后拼台I工位,车身零件被运输至第一转接小车411上,第一转接小车411通过第一输送轨道412将车身零件运输至转接拼台2工位;然后,转接拼台2上的举升拖架5上升,将车身零件举 起,第一转接小车411退回至下车体最后拼台I工位;最后,第二转接小车421运动至转接拼台2工位,举升拖架5下降,车身零件被转移至第二转接小车421上,第二转接小车421通过第二输送轨道422将车身零件运输至总拼一号拼台3工位。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体最后拼台、总拼一号拼台、转接输送线、转接拼台和举升托架;所述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输送线和第二转接输送线,所述第一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小车和第一输送轨道,所述第二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二转接小车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在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和所述转接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在所述转接拼台和所述总拼一号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举升托架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托架包括托架底座、剪刀叉撑杆、托架台面、下降到位缓冲机构、下降到位限位机构、举升气缸和车身支持夹具,所述举升托架通过所述托架底座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上,所述托架台面通过所述剪刀叉撑杆、下降到位缓冲机构和下降到位限位机构与所述托架底座相连接,所述托架台面与所述托架底座所在平面平行,所述举升气缸设置于所述托架台面的正下方,所述车身支持夹具设置于所述托架台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底座和第一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一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底座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的台面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轨道底座通过定位销连接设置于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的台面和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包括第二轨道底座和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底座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拼一号拼台的台面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轨道底座通过定位销连接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的台面和所述总拼一号拼台的台面上。
7.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的转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所述第一转接小车处于下车体最后拼台工位,车身零件被运输至所述第一转接小车上; B)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将车身零件运输至转接拼台工位; C)所述举升拖架上升,将车身零件举起,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退回至下车体最后拼台工位; D)所述第二转接小车运动至转接拼台工位,所述举升拖架下降,车身零件被转移至所述第二转接小车上; E)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将车身零件运输至总拼一号拼台工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包括下车体最后拼台、总拼一号拼台、转接输送线、转接拼台和举升托架;所述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小车、第一输送轨道、第二转接小车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在所述下车体最后拼台和所述转接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在所述转接拼台和所述总拼一号拼台之间往复运输,所述举升托架设置于所述转接拼台上。本发明提供的生产线输送转接系统可实现车身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的转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输送线设备的利用率,占用空间场地少,生产线增值操作空间可利用率高,转接输送故障率底,维护维修容易。
文档编号B65G47/52GK102730403SQ20121023855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1日
发明者叶小川, 潘启斯, 潘敏, 谢宁, 龚晶晶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