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积载装置及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006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积载装置及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片材依次导入托盘上并进行积载的片材积载装置、以及具备该片材积载装置的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附设并使用对从该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记录片材实施装订处理等的后处理装置的事例较多。在这样的后处理装置中,具有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记录片材依次导入托盘并·进行积载的片材积载装置,当在托盘记载有由用户指定的张数的记录片材时,则利用装订单元执行装订处理。虽然是利用片材积载装置将记录片材一张一张地导入托盘,但当在已积载于托盘内的记录片材发生卷曲时,存在如下的顾虑卷曲的记录片材的后端翘起而堵塞记录片材相对于托盘的导入口,并与新导入的记录片材碰撞,从而产生记录片材折弯、或因新的记录片材进入翘起的记录片材的下方而积载顺序调换的不良情况。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 - 120330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中,形成为在驱动推压部件而将积载于托盘的记录片材的后端部压靠于托盘的载置面之后,驱动爪部件并使其与记录片材的后端部卡合以限制该端部从而避免该端部翘起,然后,使推压部件后退,准备进行下一个记录片材的导入。由此,能够利用爪部件对所有记录片材的后端的位置进行限制,并且能够可靠地抑制载置于托盘的记录片材的后端部的翘起,能够顺畅地积载新的记录片材。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中,由于推压部件与爪部件压下各记录片材的时刻不同,因此推压部件的驱动机构和爪部件的驱动机构分别由彼此不同的驱动源驱动,从而存在装置成本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积载装置以及具备该片材积载装置的后处理装置,其中,该片材积载装置能够尽量降低装置成本,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托盘内的记录片材后端部的翘起从而能够执行顺畅的积载动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片材积载装置将多个片材依次导入托盘上并进行积载,上述片材积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移动自如,在上述第一位置将所导入的片材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引导,在上述第二位置将上述片材的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推压;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使上述引导部件选择性地朝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该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设置在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与上述托盘的片材载置面之间,并设置成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上述第三位置,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限制积载于托盘的片材载置面的片材的后端部,以免片材的后端部从片材载置面翘起而堵塞片材的导入口,在上述第四位置解除上述限制;以及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从第四位置朝第三位置施力,此处,伴随着上述引导部件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与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联动而从第三位置朝第四位置移动,然后,在上述引导部件到达第二位置之前,上述卡合被解除,由此,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借助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恢复至第三位置。并且,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具备将多个片材依次导入托盘上并进行积载的片材积载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多个记录片材积载于托盘,并对该记录片材进行后处理,上述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片材积载装置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移动自如,在上述第一位置将所导入的片材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引导,在上述第二位置将上述片材的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推压;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使上述引导部件选择性地朝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 动;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该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设置在处于上述第一位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与上述托盘的片材载置面之间,并设置成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上述第三位置,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限制积载于托盘的片材载置面的片材的后端部,以免片材的后端部从片材载置面翘起而堵塞片材的导入口,在上述第四位置解除上述限制;以及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从第四位置朝第三位置施力,此处,伴随着上述引导部件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与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联动而从第三位置朝第四位置移动,然后,在上述引导部件到达第二位置之前,上述卡合被解除,由此,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借助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恢复至第三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当利用驱动源驱动引导部件而使该引导部件朝将记录片材的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推压的第二位置移动时,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与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片材后端限制部件朝解除对积载于托盘的片材的后端的位置限制的第四位置移动,因此,引导部件不会被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妨碍,能够将片材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压下。并且,若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件与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件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则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借助由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而恢复到原来的第三位置(限制片材后端部从片材载置面翘起的位置),因此,即便使引导部件从第二位置后退至原来的位置(第一位置),也能够维持片材后端部的翘起被限制的状态,能够顺畅地将下一个片材导入托盘上。进而,由于利用一个驱动源仅驱动引导部件,就能使与该引导部件在结构上联动的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在适当的时刻选择性地朝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成本提升,并能够执行片材的顺畅的载置动作。并且,优选形成为,当从与上述片材载置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处于第三位置的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积载于上述托盘的片材的后端部重叠。
此外,优选形成为,在上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且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引导部件以及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隔着片材的导入轨迹而互相对置的部分。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引导部 件以及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分别相互平行地配置的转动轴,通过绕该转动轴的轴心摆动而朝上述各位置移动。此处,优选构成为上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与其转动轴一体转动的杆部件作为与上述引导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上述杆部件被保持成能够相对于上述转动轴的轴心方向倾倒,并且,在当上述引导部件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恢复时与上述卡合部抵接的一侧形成有锥面,借助在锥面产生的轴向的分力,上述杆部件朝轴向倾倒,从而上述杆部件与上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引导部件能够朝第一位置恢复。通过以下的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目的、优点以及特征。


图I是示出附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的复印机的结构的概要图。图2是示出上述后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3是上述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 (a) 图4 (d)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状况的图。图5是上述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 (a) 图6 (d)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状况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以附设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的数字式复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图I是该数字式复印机(以下简称为“复印机”)I的概要图。如该图所示,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左侧附设后处理单元5而形成复印机I。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是通过在打印部2b的上方按顺序装载设置图像读取部3及原稿输送部4而构成的。原稿输送部4将载置于原稿托盘4a上的原稿输送至后述的图像读取部3的图像读取面,读取原稿的图像并将原稿排出至原稿排纸托盘4b,是在执行所谓的过页式(sheetthrough)的图像读取时使用的部件。图像读取部3具有如下公知的结构在执行过页式的图像读取的情况下,经由光学透镜使未图示的CCD传感器对朝图像读取面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感光,从而生成图像数据。打印部2b是公知的电子照相式的部件,实施感光鼓的曝光、显影、转印以及定影等一系列的动作,从而将从图像读取部3输出的图像数据印刷于记录片材,并将该记录片材输送至后处理单元5。操作面板部12例如具有数字键及液晶显示器等,对用户显示信息,并且从用户接收指示。
后处理单元5基于在操作面板部12接收到的用户的指示,对由打印部2b印刷后的记录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然后将记录片材排出至排纸托盘5b。更具体地说,在利用操作面板部12接收到了装订处理的执行指示的情况下,在由打印部2b的排纸辊对2a送出的记录片材的一部分例如被后处理单元5的排纸辊对5c拉拽的时刻,使该排纸棍对5c反转,从而使记录片材转退回(switch back),由此将该记录片材导入到后处理部15。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不使该记录片材转退回而将其直接导入到后处理部15。后处理部15对积载在托盘上的记录片材捆执行装订处理,并将装订处理完毕后的记录片材捆经由排纸辊对5d排出至排纸托盘5b。 另外,在未从用户接收到装订处理的执行指示的情况下,从打印部2b排出的记录片材直接被排出至排纸托盘5a。图2是示出后处理部15的结构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后处理部15具备导入辊对20、后端限制单元30、引导部件50、托盘60、装订单元80、驱动部70以及驱动部90。导入棍对20是一方的棍由未图不的驱动源驱动,另一方的棍从动旋转的棍,是将由排纸辊对5c退回的记录片材SI导入到托盘60内的部件。引导部件50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后处理单元5的主体侧框架的未图示的轴承部经由附设于该引导部件50的下方侧(Z’方向侧)边缘部的转动轴51对弓I导部件50进行轴支承,使得该引导部件50转动自如。转动轴51的一端与驱动部70连结,由此驱动引导部件50摆动。作为驱动部70的驱动源,例如期望是步进马达等能够控制旋转角度的马达。引导部件50的靠托盘60侧的面是对由导入辊对20导入的记录片材SI进行引导的引导面50a。在引导部件50的与转动轴51相反侧(Z侧)的端部,在近前侧形成有卡合部52a,并且沿着Y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4个切口部53 (在图2中仅示出近前侧的两处)。该切口部53是为了避免当后端限制机构30进行后述的将记录片材后端压下的压下动作时与后端限制部件31的舌状部31b干涉而设置的。后端限制单元30是用于限制载置于托盘60的记录片材的后端部(靠导入辊对侧的端部)因卷曲而从片材载置面翘起的单元。详细情况后述。托盘60将多个记录片材依次积载于积载面60a,由此,以使记录片材的端部对齐的方式进行积载,在下方(Z’方向侧)具有用于调整记录片材的末端部的位置的底板61。该底板61由驱动部90驱动而升降。进行该升降动作的目的在于,根据片材尺寸对不同的片材后端的位置进行调整,即便在已经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捆S2发生卷曲,也能够使该记录片材捆S2的后端与舌状部31b抵接以免该记录片材捆S2进一步从托盘60的载置面60a翘起,并且,升降高度设定成能够使上述后端与后端限制部件31的舌部31b对置的高度。并且,为了将装订处理完毕后的记录片材捆从托盘60的底部排出,底板61构成为能够退避到外侧。
驱动部90是通过在由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91与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的从动辊92卷挂环状的环形带93而形成的,托盘60的底板61固定于带,且在该环形带93维持与带的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与环形带93的转动联动而进行上述升降、退避动作。装订单元80在载置于托盘60的记录片材捆的近前侧角部实施装订处理。此处,可以构成为设置使装订单元80沿托盘60的纵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在沿着记录片材捆的侧缘的两处位置实施装订处理。另外,由于装订单元80自身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通过使上述底板61退避,利用后处理部15进行装订处理后的片材捆被从后处理部15排出,并经由排纸辊对5d被排出到排纸托盘5b上。<后端限制单元的结构>后端限制单元30是用于限制载置于托盘60的记录片材的后端部(靠导入辊对侧的端部)因卷曲而从片材载置面翘起的单元,包括后端限制部件31、卡合杆32、施力部件33以及姿态保持部件34等。 后端限制部件31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转动轴31a、以及沿与该转动轴31a正交的一个方向伸出的4个舌状部31b。转动轴31a经由轴承部42被支承于未图示的框架,使得该转动轴31a转动自如。卡合杆32附设于转动轴31a的近前侧端部,当引导部件50朝托盘60摆动时,该卡合杆32与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卡合,用于使后端限制部件31朝托盘60摆动转动。图3 (a)是上述卡合杆32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并且,图3 (b)是以包含转动轴31a的轴心的平面将卡合杆32切断时的剖视图。如图3 Ca)所示,卡合杆32形成为杆部32b与臂部32e正交的倒L字形状。此处,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33对卡合杆32的臂部32e朝图中上侧施力,因此对卡合杆32施加有使其顺时针摆动的转矩。当然,也可以使用橡胶或树脂等其它弹性部件作为该施力部件33。在转动轴31a的比安装有卡合杆32的部分靠外侧的位置,沿与该转动轴31a正交的方向立起设置有卡合销31c,通过该卡合销31c与设置于主体框架(未图示)的止挡件41抵接来限制后端限制部件31的朝远离托盘60的方向的摆动角。并且,如图3 (b)的剖视图所示,卡合杆32在后端限制部件31的转动轴31a游隙嵌合于该卡合杆32的贯通孔32a的状态下,由支轴销35支承而在Y轴方向摆动自如。如图3 (b)所示,卡合杆32具有供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姿态保持部件34的端部插入嵌合的槽部32d,通常,姿态保持部件34插入嵌合于槽部32d,由此,利用姿态保持部件34所具有的适度的刚性进行姿态保持,使杆部32b的长度方向与转动轴31a正交。另外,在图3 (a)中,为了易于理解卡合杆32的形状,局部省略了对作为姿态保持部件34的压缩螺旋弹簧的图示,但是实际上从卡合销31c到卡合杆32的槽部32d均配置有姿态保持部件34。杆部32b的X以及X’侧的两面是与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卡合的部分,X侧的卡合面是与转动轴31a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平坦面,如图3 (a)及图3 (b)所示,V侧的面的与卡合部52a接触的部分具有随着沿Y方向前进而在V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变薄的尖细的锥部32c,如图3 (a)所示,在卡合销31c与止挡件41抵接的状态下,当引导部件朝托盘60的相反侧摆动时,该卡合部52a与锥部32c抵接,借助由上述锥部32c产生的锥作用,在该抵接面产生朝轴向推压的分力,杆部32b侧以克服姿态保持部34的作用力朝Y’方向后退的方式朝箭头B方向倾倒。由此,卡合部52a与杆部32b的卡合被解除,仅引导部件50朝X轴方向摆动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位置)。图4 Ca) 图4 Cd)是示出后处理部15的各部件的动作状况的图。通常,如图4 (a)所不,引导部件50处于记录片材SI被导入棍对20导入时的轨迹(以下称作“导入轨迹”)Rl的X方向侧的位置(以下称作“引导基准位置”)。并且,如图4 (a)所示,后端限制部件31处于位于上述引导基准位置的引导部件50的引导面50a与托盘60的载置面60a之间的位置(以下称作“限制位置”)。
此时,利用引导部件50的引导面将由导入棍对20导入的记录片材SI朝托盘60侧引导。此时,后端限制部件31限制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捆S2的后端部Q的翘起,由此防止该后端部Q堵塞记录片材的导入口 Pl。此处,优选处于限制位置的后端限制部件31设置于当从与载置面6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记录片材捆S2的后端部Q重叠的位置,以便即便在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捆S2产生大幅的卷曲,也能够更可罪地防止记录片材拥S2的后端部Q堵塞导入口。若记录片材SI的导入完毕,则如图4 (b)所示,驱动部70 (参照图2)使引导部件50的上端部朝V方向摆动。此时,如图5所示,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边与杆部32b卡合边摆动,由此,后端限制部件31的舌状部31b也与引导部件50联动地摆动。由此,如图4 (b)所示,后端限制部件31的舌状部31b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引导部件50摆动而后端限制部件31继续转动至某个时刻时,舌状部31b不与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捆S2的后端部Q卡合,从而对后端部Q的位置限制被解除,新导入的记录片材重叠于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伴随着该摆动动作,杆部32b与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的卡合位置逐渐远离各自的转动中心,杆部32b与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的配置以及长度设定成上述新导入的记录片材整体刚刚重叠在积载完毕的记录片材上,杆部32a与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的卡合就被解除。这样,当引导部件50的卡合部52a与杆部32b的卡合被解除时,后端限制部件31借助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恢复到原来的限制位置(图4 (C))。此处,当将以设想导入的张数的上限朝托盘60导入了记录片材时的、距离该记录片材的载置面60a的高度设定为H [mm]时,则必须趁后端限制部件31与载置面60a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在H [mm]以下时进行上述卡合的解除。其理由在于,若在上述卡合被解除之前后端限制部件31与导入完毕的记录片材捆S2接触,则杆部32b无法继续转动,从而无法将卡合解除。并且,引导部件50在其与后端限制部件31的卡合被解除以后继续摆动,将记录片材SI的后端部压靠于记录片材捆S2。然后,驱动部70 (参照图2)反转,由此使引导部件50上端部朝X方向摆动而恢复到上述引导基准位置(图4 (d))。此时,在朝引导基准位置恢复的中途,卡合部52a与杆部32b的锥部32c抵接,但是如图3中所说明的那样,杆部32b朝轴向倾倒,因此卡合部52a与杆部32b的卡合完全被解除,只有引导部件50能够朝X轴方向摆动(参照图3)。进而,在引导部件50恢复到原来的引导基准位置的时刻,停止对引导部件的驱动。此时,引导部件50朝引导基准位置的恢复例如能够以下述方式实现将恢复时的驱动部70的转动量设定得较多,使引导部件50可靠地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抵接而并停止朝X方向的转动。此外,每当引导部件50恢复至引导基准位置时,就将驱动部70的驱动脉冲的计数值重置为0,通过对驱动部70赋予足以使引导部件50从该引导基准位置朝托盘60的载置·面60a移动并与该载置面60a抵接的数量的驱动脉冲,无需检测引导部件50的位置便能执行图4 Ca) (C)的动作。当然,为了检测引导部件50是否处于引导基准位置,可以设置由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等构成的初始位置传感器(home position sensor)进行控制。如上所述,仅通过利用一个驱动源使引导部件摆动,便能够使卡合杆在适当的时刻联动,能够将不断载置于托盘上的记录片材的后端部距离托盘的载置面的高度限制在规定的高度以内,以免妨碍新的记录片材的导入。由此能够大幅削减制造成本。〈变形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实施以下这样的变形例。(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50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够对记录片材的导入进行引导、且能够将导入的记录片材压下的形状即可,可以是任何形状。(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端限制部件31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设置于后端限制部件31的卡合销31c与设置于后处理单元5的主体侧的止挡件41抵接,由此在限制基准位置保持姿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施力部件33在沿X方向略微远离转动轴31a的位置与卡合杆32连接,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卡合杆32的形状形成为当从Y轴方向观察时呈大致I字状的形状,设置从卡合杆32的正上方拉起的弹簧等施力部件,利用该施力部件的力在Z轴方向保持处于限制基准位置的卡合杆32的姿态。也就是说,也可以不具有止挡件41。在这种结构中,不需要在图3中所说明的使卡合杆32在Y轴方向摆动的结构以及姿态保持部件34等,只要设置从转动轴31a朝Z’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来代替卡合杆32即可。其理由在于,即便当引导部件50恢复到引导基准位置时在中途与后端限制部件31接触,后端限制部件31也由引导部件50朝X方向推压而双方联动地摆动,因此不会妨碍引导部件50朝引导基准位置恢复,并且,若形成为在引导部件50到达引导基准位置之前双方的接触部分的在Z轴方向的距离扩大而解除状态被解除的结构,则后端限制部件31能够恢复到限制基准位置,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后处理部15等同的功能。(3)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引导部件50与后端限制部件31摆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使引导部件和片材后端位置限制部件滑动的结构。图6 (a) 图6 (d)是示出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后处理部115的各部件的动作状态的图。首先,利用图6 Ca)对后处理部115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部15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以下主要对与后处理部15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 (a)所示,设置有随着朝V方向前进而相互间的间隔扩大的轨道235与轨道 255。进而,后端限制部件230与引导部件250设置成分别在轨道235与轨道255上滑动自如。并且,轨道235具有止挡件241,该止挡件241在X方向的端部与后端限制部件230抵接以限制其位置。此外,还设置有对后端限制部件230朝止挡件241施力的弹簧或橡胶等施力部件233。进而,还设置有驱动部280,该驱动部280包括使引导部件250沿轨道255移动的带驱动机构等。图6 (a)中的后端限制部件230和引导部件250的位置,分别与图4 (a)中的后端限制部件31和引导部件50的位置大致相同,该位置分别为限制基准位置和引导基准位置。若引导部件250从该引导基准位置朝V方向侧滑动,则记录片材SI被朝托盘60的载置面60a侧压下,并且,当到达图6 (b)所示的位置时,引导部件250与后端限制部件230接触,由此使该后端限制部件230朝V方向滑动。如上所述,由于轨道235与轨道255设置成随着朝X’方向前进而间隔扩大,因此,后端限制部件230与引导部件250的接触部彼此的在Z方向上的距离逐渐扩大,不久该解除状态便被解除,如图6 (c)所示,仅后端限制部件230借助施力部件233的作用力而恢复到限制基准位置。进而,若引导部件250继续滑动,则如图6 (c)所示,引导部件250将记录片材SI的后端部压靠于记录片材捆S2。然后,使驱动部280反转,从而使引导部件250部朝X方向滑动而恢复到引导基准位置。虽然引导部件250在恢复到引导基准位置的中途与处于限制基准位置的后端限制部件230接触,但是双方的抵接部中的一方、例如引导部件250部侧的抵接部252a如图6Ce)所示形成为如下的结构仅当该抵接部252a与后端限制部件230侧的抵接部232b接触而在顺时针方向施加有力时摆动从而避免卡合,由此,仅引导部件250部能够朝X方向进
一步滑动。另外,利用未图示的弹簧始终对抵接部252a以使其朝绕逆时针的方向摆动的方式施力,当上述卡合被接触时,抵接部252a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如上,后端限制部件及引导部件不仅可以形成为转动的结构,还可以形成为滑动的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后处理单元5 (后处理装置)应用于数字式复印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在打印部2b附设有后处理单元5的结构。(5)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处理单元5为对由打印部2b印刷后的记录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装订处理而进行在多个记录片材统一开孔的穿孔处理。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将导入的多个片材依次载置于托盘 上的单纯的片材积载装置。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实施例的内容。虽然以上以举例的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应当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晓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变更及修改。因此,除非这些变更及修改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均应当理解为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积载装置,该片材积载装置将多个片材依次导入托盘上并进行积载, 所述片材积载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积载装置包括 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移动自如,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所导入的片材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引导,在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片材的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推压; 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该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设置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与所述托盘的片材载置面之间,并设置成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限制积载于托盘的片材载置面的片材的后端部,以免片材的后端部从片材载置面翘起而堵塞片材的导入口,在所述第四位置解除上述限制;以及 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从第四位置朝第三位置施力, 此处,伴随着所述引导部件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联动而从第三位置朝第四位置移动,然后,在所述引导部件到达第二位置之前,所述卡合被解除,由此,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借助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恢复至第三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材积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与所述片材载置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处于第三位置的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积载于所述托盘的片材的后端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积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且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隔着片材的导入轨迹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积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分别相互平行地配置的转动轴,通过绕该转动轴的轴心摆动而朝所述各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积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与其转动轴一体转动的杆部件作为与所述引导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杆部件被保持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轴心方向倾倒,并且,在当所述引导部件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恢复时与所述卡合部抵接的一侧形成有锥面,借助在锥面产生的轴向的分力,所述杆部件朝轴向倾倒,从而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引导部件能够朝第一位置恢复。
6.一种后处理装置,该后处理装置具备将多个片材依次导入托盘上并进行积载的片材积载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多个记录片材积载于托盘,并对该记录片材进行后处理, 所述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积载装置包括 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移动自如,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所导入的片材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引导,在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片材的后端部朝托盘的片材载置面推压;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该片材后端限制部件设置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与所述托盘的片材载置面之间,并设置成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限制积载于托盘的片材载置面的片材的后端部,以免片材的后端部从片材载置面翘起而堵塞片材的导入口,在所述第四位置解除上述限制;以及 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从第四位置朝第三位置施力, 此处,伴随着所述引导部件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引导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联动而从第三位置朝第四位置移动,然后,在所述引导部件到达第二位置之前,所述卡合被解除,由此,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借助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恢复至第三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与所述片材载置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处于第三位置的片材后端限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积载于所述托盘的片材的后端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且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隔着片材的导入轨迹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6 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分别相互平行地配置的转动轴,通过绕该转动轴的轴心摆动而朝所述各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后端限制部件具有与其转动轴一体转动的杆部件作为与所述引导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杆部件被保持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轴心方向倾倒,并且,在当所述引导部件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恢复时与所述卡合部抵接的一侧形成有锥面,借助在锥面产生的轴向的分力,所述杆部件朝轴向倾倒,从而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弓I导部件能够朝第一位置恢复。
全文摘要
片材积载装置具备设置成在朝载置面(60a)引导片材的第一位置和朝载置面推压片材的后端部的第二位置移动自如的引导部件(50);使引导部件移动的驱动构件;及设在第一位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50a)与载置面间,且设置成在限制积载于载置面的片材的后端部堵塞导入口的第三位置和解除限制的第四位置间移动自如的后端限制部件(31),引导部件(50)及后端限制部件(31)分别具有卡合部(52a)和与之卡合的杆部(32b),伴随引导部件(50)从第一朝第二位置移动,卡合部(52a)与杆部(32b)卡合,后端限制部件(31)与引导部件(50)联动从第三朝第四位置移动,之后卡合被解除而借助作用力恢复至第三位置。
文档编号B65H31/26GK102887391SQ20121025363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水端刚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